您好,欢迎来到帮我找美食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9.竹节人 参考教案

9.竹节人 参考教案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9 竹节人

一、教材分析

《竹节人》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内容记叙了童年时代的“我”和伙伴们自己制作竹节人,并不顾时间沉迷于斗竹节人,以至于两人的手工玩具被老师没收,结果却发现老师也与他们一般,喜爱竹节人。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了儿童的喜悦与满足,字里行间流露出简易的物质带来的心灵的快乐。这是一篇回忆类文章,语言夸张又富有童趣,同时贴合学生生活,能够激发学生自身情感的体悟,并且对比如今丰富的物质生活,更能加深学生对于生活和幸福的体悟。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有两个:一是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二是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与此相应的,本课的学习重点也是根据三个不同的要求,确定阅读课文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纳、嵌”等15个生字,会写“忘乎所以 心满意足 轻手轻脚”等16个生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童年游戏的乐趣,体会简易的物质给作者童年带来的心灵的快乐。

3. 根据三个不同的阅读任务,选择合适的方式读好课文,达成三种不同的阅读目的。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

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生活的年代的学生生活。

(二)教师

竹节人图片,课件。

四、教学课时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现在都流行玩什么玩具?生:各抒己见。

课件出示:当下流行的小玩具,如指尖陀螺等。找到你喜欢的玩具了吗?

2.师:现在我们的生活好了,我们可以买到各种有意思的喜欢的玩具。但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位作者,他出生在1950年,当他上学的时候,生活条件跟我们是无法相比的,当时的孩子都流行玩什么玩具呢?

3.引出课题:竹节人(板书课题)。

(二)师生合作,交流预习

1.检查预习,出示生字词。

课件出示: 蹲着 趴在 冰棍 嵌入 疙瘩 雕成 磕飞 跺脚 沮丧 孙悟空 纳鞋底 别出心裁 技高一筹 威风凛凛 呆头呆脑 疲倦 大步流星 怒气冲冲 暴露无遗 念念有词 忘乎所以 心满意足 轻手轻脚 (1) 同桌互读,正音。

(2) 一生单独朗读。

(3) 全班齐读两遍。

2.检查朗读。

请同学接读课文,说说课文中哪一部分的描写让你最感兴趣?

(三)引入课文,学习重点

1交流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预设一:竹节人的制作过程。

预设二:同学们玩竹节人的过程。

预设三:老师没收了孩子的竹节人却又自己玩的起劲的样子。

师相机板书:制作竹节人 玩竹节人 老师玩竹节人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生根据板书串联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竹节人的制作(1-4自然段)。

(1) 齐读第1段,思考:什么叫“风靡”?

生可联系上下文试着猜想词语的意思。( 形容事物很风行,像风吹倒草木。)

(2) 学习第三自然段:

课件出示: 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再锯八节短的,分别做四肢,用一根纳鞋底的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就成了。锯的时候要小心,弄不好一个个崩裂,前功尽弃。 大声自由读本段,思考:竹节人的制作需要哪几个步骤?你能用①②③④ 这样的条目说明步骤吗?

同桌间互相练习整理。

同桌合作展示讨论结果。

师评:怎样读才能让人一听就明白怎样做呢?

预设:①读的时候要有轻重缓急,突出重点。该生试读。

②读的时候尽量放慢语速,让人听清楚。该生试读。

③像刚才一样可以分成几点来读,更清晰。该生试读。

师相机板书:分条目改写、语调变换、放慢语速

全班齐读。

(四)合作探究,体会乐趣

1.小组内合作朗读5——21段,注意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斗竹节人的快乐的?你又是怎样读出这种快乐的?(时间:5分钟)

2.小组展示。

预设一:

课件出示:

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仔细想来,那个发明这竹节人的家伙,准也是做这种课桌长大的。 (1)一小组齐读,并说说哪里看出孩子们的欢乐。其他同学补充观点,并点评上一小组的朗读,自己再来试读。

(2)师点拨:这样的课桌能看出什么? 虽然如此,孩子们觉得苦吗? 所以,在一般人看来,课桌上简陋、粗糙的裂缝,在作者眼里却像? (长江、黄河)

(3)师:作者不仅庆幸有这样的课桌,还庆幸有人发明了竹节人这种玩具,可是作

者为何称呼那人“那家伙”呢?(其实是一种亲昵的称呼,那人一定是个贪玩又有想法的玩家,作者也是敬佩他。)

(4)全班齐读。

预设二:

课件出示: 把穿着9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跟现今健美比赛中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 (1)一小组齐读,并说说哪里看出孩子们的欢乐。其他同学补充观点,并点评上一小组的

朗读,自己再来试读。

(2)师点拨:这是一种怎样的描写?(比喻)

学生试着读好这壮士的样子。

(3) 全班齐读。

预设三:

课件出示: 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儿,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号称“齐天小圣”,四个字歪歪斜斜刻在竹节人背上,神气! …… 破课桌俨然一个叱咤风云的古战场! (1)一小组齐读,并说说哪里看出孩子们的欢乐。其他同学补充观点,并点评上一小组的朗读,自己再来试读。

(2)师点拨:这是一种怎样的描写?生:比喻、夸张(展开说说)

学生试着读出叱咤风云的战士们的威风,可以加上动作等。

(3)全班齐读。

(4)其他可以继续补充。

(5)师总结:怎样读能读出孩子们的欢乐呢?

预设:读好生动的句子;适当得夸张语气;融入其中,把自己当成玩的人等。

师相机板书:关键词句、夸张语气、融入其中

(五)总结提升,方法引领

这节课,我们从两个不同的出发点,学习了怎样读好一篇文章。

(1)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的话,我们可以通过——分条目改写、语调变换、放慢语速(板书)来读好课文。

(2)如果要读出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可以通过——读好关键词句、夸张语气、融入其中来读好。

(六)综合学习,实践运用

1. 读课文梳理内容。

(1)根据课文内容说出竹节人的制作、玩法指南,并读好课文。

(2)说说玩竹节人有哪些乐趣,怎样读出这种乐趣。

玩竹节人的乐趣体现在:

a.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_ f.______________

2.口头讲讲一个老师的故事。

(七)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将文章第三段进行改写,变成玩具制作指南。

2.给家长读一读5——21段,读出人们的乐趣。

第二课时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原文引入:

课件出示: 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被那虎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

一生读。想象画面,孩子们在干什么? 看看此时发生了什么?

(二)引入课文,学习重点

1.老师没收竹节人。

课件出示: 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怒气冲冲挥手一拂,“屏风”颓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无遗。不消说,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建立了赫赫伟绩,鏖战犹酣的两个竹节人被一把抓去。 (1)指名读课文。思考:孩子们的情绪是怎样的?

预设:刚开始是兴致勃勃地玩,当老师一把抓去时一定吃了一惊而且很沮丧。学生反复读出这种情绪的跌宕。全班齐读。

师过渡:难道就这样甘心失去自己的宝贝吗?

2.学习第23段。

课件出示: 蹲着身子,瞪大眼,可一无所获。正悻悻然准备离去。却见同桌趴在窗玻璃旁看得津津有味儿。 我也凑过来一探头,咦,看见了什么?

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双手在抽屉里 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 他脸上的神情,跟我们玩的入迷时一模一样。 学生试着说一说自己觉得有意思的是什么?说说自己的感受并试着读出这种感觉。全班齐读。

3.故事的结尾

课件出示: 于是我跟同桌相视一笑。虽然两手空空,但心满意足,轻手轻脚的溜了。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 学生思考:为何我和同桌会是这样呢?说说自己的看法。

(三)合作学习,改写故事

1.这篇课文是关于竹节人的故事,如果我们只讲其中这位老师的故事,你会怎样讲给别人听呢?

生思考,并与同桌讨论2分钟。

预设一:可以从起因、经过、结果入手写好这个故事。

预设二: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老师正在讲课等等。

师板书:起因、经过、结果、细节想象

2.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讲讲关于老师的这个故事,可以在书上做标记。

3.讲给自己的同桌听听。

4.展示讲故事。

(四)梳理全文,总结提升

1.上节课,我们从两个不同的出发点,学习了怎样读好一篇文章,这节课,我们又从另一个人物的角度去讲这个故事。一篇文章有多种读法,就像一篇文章不同的人读,也有不同的感受一样。

2.回顾全文,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3.你从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有什么收获?

生:畅所欲言。

(五)综合学习,实践运用

用自己的话说说并写一写文中老师的故事。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 修改写好的故事,文从字顺。

2.给家长读一读这个故事,体现趣味性。

3.拓展阅读

作者范锡林是一位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除了《竹节人》这样描写自己童年生活的文章之外,他还写过许多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长篇小说,其中《范锡林少年传奇小说》就是比较有名的一部,推荐大家趣阅读。

六、板书设计

9 竹节人

制作竹节人:分条目改写、语调变换、放慢语速

玩竹节人:关键词句、夸张语气、融入其中

老师的故事:起因、经过、结果、细节想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nwoyixi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00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