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青珍《论音乐文化与社会和谐》 论音乐文化-I社会和谐 尹青珍 摘要:音乐是人类情感的灵魂,不同时期的社会产生不同的音乐文化,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音乐。本文从音乐与和谐 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这一观点出发,探讨音乐在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中具有的精神方面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音乐文化;和谐社会;构建 迄今为止,人们对构建和谐社会多偏重于从利益调节、 法制建设、社会管理的角度来思考,而较少从音乐、心理、 宗教等精神层面来讨论。实际上,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 的系统工程,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种手段共同 实施,这中间,音乐文化的作用十分重要。 一、音乐与和谐有着内在的联系 何谓“和谐”?“和”,据《辞源》释义,“和顺”、“谐 和”;《汉语大词典》释为:“和谐”、“协调”、“适中,恰到 好处”;《广韵・戈韵》释为:“和,不坚不柔也”;至于“谐”, 《辞源》释义为“和合”,“协调”,《左传》襄公十一年:“如 乐之和,无所不谐”。因此,和与谐,都是指人的自身、人 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问应处于协调、适 宜、恰到好处的状态。 从“和”的释义来看,它与音乐和美有着天然的联系, 或者说,它与音乐有着同源的关系。“和”的大量出现,最 早见于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中,在古代,人们谈“和”就是在 谈音乐,谈音乐必谈“和”,中国古代先秦美学一个鲜明的、 影响深远的观点就是“以和为美”。 中国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其表现形式基本上 由宫庭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四部分组成, 不论何种形式的音乐,它所追求的都是超凡脱俗的意境、天 人合一的思想以及“清、幽、淡、远”的浪漫色彩,这种古 典的音乐文化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的“中和”思想,也是古 代人们修身养性、塑造人格的最好手段。从春秋时期起,中 国古典美学认为音乐的本质就是“和”。《国语》提出了“乐 从和”的观点:“夫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声以和乐, 律以平声”;苟子《乐记》对“乐”的阐释也以“和”为主 要概念:“乐者,天地之和也”。庄子认为:“与天和者,谓 之天乐”,“与人和者,谓之人乐”,所谓“天和”,“人和”, 即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音乐的产生也正是 源于人们对大自然的感悟,“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 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记认为》)。 古人认为“音乐达天地之和而与人之气相接”:这些论述中 反映了中国传统的世界观:即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都要 象音乐一样:“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把“不 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形成了平和恬淡、自然从容、 宁静悠远的东方音乐文化精神。 二、音乐与美极大地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 从“以和为美”的理念出发,中国古人对音乐的审美功 能及社会属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I、音乐具有较好的升华作用。音乐不但能产生审美的 愉悦,而且能改良人的心理道德,对减少社会事故,降低社 会犯罪率起到积极作用,从而促进人自身与社会的和谐,“七 情不能自节,待乐而节之,至性不能自和,待乐而和之”。 (《欧阳文忠全集》)在重视道德的古代社会,儒家利用音乐 塑造理想人格以达到儒家学说中的“仁”。以儒家为代表的 审美准则认为人的全面修养不能缺少音乐,他们视古、雅、 淡、和等音乐为美,而排斥低俗艳媚的音乐,徐上瀛《溪山 琴况》中的美学思想就集中体现了这一审美特征 所以说优 美、高尚的音乐蕴涵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 乐是塑造人们灵魂的有力手段,对人的思想起着净化、启迪、 升华的作用。根据科学家研究:当人们听到优美的音乐时, 大脑皮层出现松弛,同时产生“兴奋灶”而引发丰富的想象, 从而开启智慧之门。古今中外众多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 都是音乐艺术的爱好者,音乐对人的意识和思维的催发作用 在他们身上得到了神奇的体现。如:孔子、爱因斯坦、沈括、 马克思、列宁、托尔斯泰、歌德,江泽民、袁隆平等等,他 们除了有超群的知识结构,开阔的视野和惊人的意志外,都 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他们不仅从音乐中获得了高尚的娱 乐,美的享受,重要的是他们惯于在诱发灵感的音乐中凝聚 自己熟识的科学幻想,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活动和梳 理,把思维引向深处,从而促进人的本身与社会的和谐。 2、音乐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给人带来身心的和谐。 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表明,优美、轻舒的旋律确实能令人心 境开朗、平和安宁,可调节人的精神活动和植物神经功能, 产生镇静、安定、镇痛、兴奋、调节人的生理节律、降低血 ・1 27・ 2012年第四期《音乐创作》 压等舒缓作用,继而增强人的身体免疫力,提高人们的生活 质量,使人的生活更有意义。我国著名健康教育家洪昭光先 生说:“歌唱防病,歌唱治病,尤其是治神经和呼吸系统的 疾病,都是有科学道理的。”北京的景山公园--N周末,就 会有几千人集体放开喉咙引吭高歌,被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 称赞为“景山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中老年人通过这种 大场面的歌唱使自己完全融入歌声之中,来充实和丰富自己 的晚年生活,化解积压在自己心理上的有害情绪,达到身心 健康。所以说健康向上的音乐可以焕发人们的青春、陶冶人 们的心灵,创造和谐的社会。 3、音乐能促进社会与政治的和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音乐不但起着塑造人格的作用,还能促进经济、社会乃至政 治的和谐,起到安邦治世的作用。据孔子《乐记》记载:“礼 以道其志,乐以和起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 政其极一也”,把礼仪、音乐、政命、刑罚作为统一民心, 实现治国安邦的手段运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孔子的这一观点 在荀子的《乐论篇》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述,苟子强调:(1) 音乐可以使人们统一在同一的道路上以应付社会任何变化; (2)音乐是社会所需要的,可以使人们心胸宽广,这样就 有力量对外征伐,对内起谦让亲和之作用;(3)音乐可以促 使人们向上,促进社会向前发展。《吕氏春秋・适音》日: “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中国古代社会的巩固和 发展主要依赖于“礼乐”制度,“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 地之序也”,把最具震撼人心的音乐形式与法礼结合在一起, 其渗透力和凝聚力是强大的。随着社会的进步,音乐对社会 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强,人们将时代的主流意识用音乐的方式 传达给社会,用以熏陶、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之中,从而增强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勾通、相互团结的力量继而产 生心灵的共鸣。例如每当我们听到《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时 就会怀念邓小平同志,就会为经济特区的建设感到骄傲与自 豪:在奥运会上,每当我们看到升国旗,听到国歌奏响,运 动员饱含热泪走上领奖台时,一股爱国激情油然而生,顿时 浑身热血沸腾。可见音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同时 它又以其独特的功能促进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不仅如此,音乐还具有较好的安宁心灵、减少社会犯罪 的作用。例如纽约市前市长朱利安尼,针对纽约地铁犯罪率 居高不下的顽疾,采取了他曾经在企业中运用的情景管理 法,在地铁中播放舒缓的古典音乐,居然大大降低了纽约地 铁里的犯罪率。由此可见,音乐对促进社会和谐,确保政治 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音乐文化环境 社会的政治导向决定着音乐文化的走向,而健康积极的 ・128・ 音乐文化又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当前,音乐文化已深入 到我国人民生产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创造良好的音乐文化 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作为 和谐社会的一部分,音乐文化本身一定要和谐,同时,通过 和谐的音乐文化来促进社会的和谐。 1、树立和谐的音乐文化理念。从某种角度上讲,音乐 文化理念可以说代表着人们的行为向导,决定着社会整体的 精神面貌,如果没有好的音乐文化理念,就很难创作出有利 于社会和谐的音乐作品。当前我国提倡的和谐文化就是中国 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之一,但在古代,由于社会生产 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的生活十分落后,可谓血雨腥风不断, 离乱之时常有,要实现所谓政通人和的太平盛世是不可能 的;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人民为了争取自由而 坚持不懈的斗争。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的近百年,勇敢的 中国人们一直是在“斗”而不是“和”;当然这其中有着历 史的必然性,但是到了建国后,我们本应进入“和”的时代, 却由于无休止的政治运动,尤其是“十年浩劫”期间,使国 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和谐安定的气氛荡然无存,这一 阶段的音乐文化虽然也有积极向上的,但多有紊乱性,崇拜 与愚昧交织,斗争与无知相伴,整个文艺领域处于气氛沉闷, 百花凋零的状况。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提出了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的建国方略,人们安居乐业,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打 下了很好的基础,这一时期的音乐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百 花齐放的好局面,但也不容忽视的是,由于受西方文化思想 的影响,一些传统的优秀文化受到冲击,也由于一些文化政 策上的原因,导致人们的精神文化思想出现混乱,以致主流 不彰,从而使我国的文化艺术领域出现了较深程度的分化现 象,音乐文化更不例外,一些激进的、暴力的流行歌曲与先 进的、健康向上的音乐文化产生了对弈。主流音乐与非主流 音乐、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传统音 乐与现代音乐各自形成自己目标群体,并产生了一定的矛盾 与磨擦,这也可以说是音乐文化史上的一种博奕,这种博奕 虽然有利于音乐文化的健康发展,但我们也从中窥视到它非 理性的一面。例如:一些从事传统音乐文化工作的精英们总 是对一些前卫的现代音乐、流行音乐、网络音乐等耿耿于怀, 喋喋不休地指责它的低俗与无知,而那些从事前卫音乐文化 的发烧友tql ̄JJ对此不屑一顾,他们的后现代队伍在迅速扩 大,不断地与传统音乐进行碰撞,这种状况的出现说明了我 国的音乐文化领域存在着不太和谐之处,缺乏健康、均衡的 音乐文化生态。我们认为:在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大前 提下,应该允许各种声音都有表达的机会和发展空间,鼓励 它们彼此尊重、互相激励、互相竞争、相互融合、互相学习、 互相促进,从而使我国的音乐文化生生不息、丰富多彩、百 花齐放。 2、创作出更多的有利于社会和谐的音乐文化作品 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从音乐创作的角度上讲, 就是要把握好创作的主题,即:表达和谐、理解、宽容、友 善、关爱这个主题,好的音乐作品应该是与党和政府的方针 相一致,对社会稳定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起到正确的引导 作用,鼓舞人们积极向上、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奔小康,这 样才能符合振奋人们精神、活跃群众生活、促进社会进步的 内在要求,而不要去过分渲染敌意、仇恨、暴力、凶残、悲 观、色情等非理性音乐文化。例如: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 一些十多岁的男孩、女孩经常参加在当地十分流行的疯狂晚 会。晚会中,青少年置身于重金属音乐及暴力音乐的环境中, 加上在酒精及药物的作用之下,一边跳舞一边发生性行为, 从而使一些年少的女孩怀孕和患上性病——特别是艾滋病 的机会大大增加;近年来还有一些格调低下的、内容媚俗的、 甚至是所谓的死亡音乐等等,这些垃圾音乐就像人在兴奋时 语无伦次地说话一样,不管什么抑扬顿挫、轻重格式、语意 关联和停顿,一股脑儿地把人类所有的节奏样式和各种稀奇 古怪的声音效果乱七八糟地堆砌在一起,使人听过之后头晕 目眩,心烦意乱。 据美国心理协会公布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在一些暴力歌 曲中的暴力歌词会增加与攻击相关的念头和情绪,并可能间 接导致更具敌意的社会环境。研究称,暴力歌曲不需透过煽 动或威胁,便可增加敌意情绪,该影响并不因音乐型态、演 唱者的年龄和性别不同或者歌曲挑逗的特性不同而有所差 异。研究指出,即使是幽默的暴力歌曲,也会增加攻击性的 想法。由此看出,音乐文化在人们的精神文化领域和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作为音乐创作者, 应该象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文艺工作者应该严肃地考 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任何进步的文艺工作者都不能不 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不能不考虑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 党的利益”。应该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们负责的态度,以 历史的和美学的观点作为最高检验标准,创作出更多具有思 想价值、审美价值、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的音乐作品,这也是 当今摆在我们音乐创作者面前的一个严肃的课题。 3、尊重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共建和谐社会,为大众提 供丰富多彩音乐文化。音乐要走近大众,贴近群众生活,真 正达到雅俗共赏,促进社会的和谐,其核心是要为大众提供 多层次、多样化的音乐文化,这样才能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 前不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文化内容和艺术 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将文化多样性作为国际社会应当遵 守的原则,强调不同文化问的对话是和平的最佳保证。我们 尹青珍《论音乐文化与社会和谐》 认为,这个保护公约完全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的理念, 与当代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密切相通。在我们文艺的百 花园中,在建设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的前提下,应该有鲜花也 有绿草,有乔木也有刺槐,形成错落有致、高矮不拘、多样 并存、百花齐放、的景观,而不能过于整齐划一,这样才能 形成全面繁荣的文艺格局。 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多样的音乐文化, 千姿百态,各有所长。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对于人类社会就如 同生物多样性对于生物界那样必不可少。尊重音乐文化的多 样性,就是尊重各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 化生活方式;尊重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就是尊重不同文化群 体的情感需求。当然,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并不包涵那些低级 的、暴力的垃圾音乐。当今社会,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 改革的深入,人们的工作节奏也在不断加快,加之各种资源 分配不公,一些人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许多人常年处于高度 紧张、十分疲惫的状态,有的人心中积怨较深,这些情绪如 不加以疏导和缓冲,很有可能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导火索。 因此,我们在强调音乐文化的净化功能同时更要注重音乐文 化的宣泄功能,这两种不同的审美体验都能达到和谐的效 果。这就是为什么当前的歌厅音乐、休闲音乐、网络音乐那 么火爆?因为它对于普通市民和青年群体有着宣泄情绪、释 放压力、调节身心的作用。所以说对于一些人民群众欢迎看 似俗气的或比较前卫的音乐文化,切不可站在贵族式的立场 上去品头论足或予以封杀,而要充分看到它们对社会和谐所 起到的积极作用,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兼容并蓄的态度、发 展与创新的眼光以及科学的精神来对待这种多样化的音乐 文化,只有这种才能使各种音乐文化永葆青春活力,为构建 和谐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史简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 1 993年5月 2)孙燕 文化多样性能促进世界和谐))中国文化报 2005年11月1 9日 3)邓小平 邓小平文集 人民出版社1 991年2卷 4)邓小平 邓小平全集 人民出版社1993年3卷 5)陈学璞 艺术生产力论》 教育研究 1993年6月 尹青珍:女,湖南衡阳师范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