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艺术研究 博采众长,加速传统音乐文化的现代化 ——兼谈“文化本位主义”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 圈王艳莉 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在音乐界掀起r不小 的波澜,并打破r一向以“天朝l: ”FI居的中华民族的优越意识。ft1此引发的中国音 乐5C化道路的未来取向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先进的文化、价值观念能给社会以极大的 推动和促进作用。西斤先进的价值观念是值得我们借攀的,而根深蒂固的“文化本位主 义”正是“批判西方ffl"值观”的表现。如何消除“文化本位主义”对中凶传统音乐的负面 影响,加速传统音乐文化的现代化正是本文要触及的。 关键词:传统音乐西方ffl"值观文化本位主义民族乐派 传统音乐,这里特指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在中国有着丰厚 是静态的积淀物,而是动态的价值取向。所谓传统文化不仅仅 的积淀。它经历了采风制度的设立、民间乐舞的盛行、歌舞大 意味着“过去存在过的一切”,其更深层含义在于:传统文化是 曲及戏曲音乐的转变,并随着乐谱、乐律学的发展,形成了庞大 一种观念,是一种价值取向,是肇始于过去融透于现在直达未 的体系。传统音乐有着辉煌的历史,然而进入20世纪,随着中 来的一种意识趋势和存在。 国社会形态的巨大变化、尤其西方音乐文化的大范围涌入,导 致了对传统音乐文化的重新审视。u一 价值观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东西方有着明 显的区别,尤其从文化渊源的角度来看。作为上层建筑的价值 经济的变化而变化的,发达国家观念形态的重 回首20世纪,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八十六年前的五四新 观是随着时代、应该值得我们学习。但 文化运动引领了一批中国激进的知识分子发起了一场肩蒙和 要要素的价值观总体上要比我们先进,救国的群众运动,他们热烈地倡导新文化新道德、反对旧文化 任何一种文化及其所包含的价值观,无论从文化渊源上讲,还 旧道德,振臂高呼“打倒孑L家店”的口号,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 是从发达困家、不发达国家所对应的角度讲,作为某一社会存 旗,向落后腐朽的旧制度宣战。运动深刻地改变了中困人的精 在和发展的产物与精神条件,必然是既有好的一面,又不可避 乃至需要抛弃的糟粕。而价值观,作为 神面貌,八十六年来,围绕五四运动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守 免地会有一些消极的、旧派抨击它数典忘祖,毁灭传统文化;极左派则利用其激进的 人们对事物作评价和选取的一种思想倾向和标准,从来都是 口号,鼓吹平均主义的小农式乌托邦;狭隘民族主义者把五四 普遍与个别的统一。它必然既有全人类共同的地方,又有各个 的爱国主义解释成盲目排外,特别是反对两方资本主义的一 地区、各个同家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因此,在中西文化的 切。然而,五四运动的精髓却是民主主义、科学理性和崇尚自 碰撞、融合过程中,对其先进的价值观我们是应该虚心学习 由的精神,虽然其表现形式也许具有某些偏颇,但我们不能因 的。 此而抹杀其主导倾向的进步意义和前瞻性。 这场影响深远的 那么我们又应持何种价值观来保存与发展中国的传统音 文化运动在音乐界同样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关于中国的新音 乐文化呢?一种“民族的”文学或音乐只有在它为世界艺术所 乐文化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文化,它与我国以往的传统音乐的 贡献的新的声音和色彩不仅仅是地方色彩的情况下,才具有 关系如何,与晚清以来传人中围的西洋音乐文化的关系又应 普遍的价值和重要性。民族主义只有在它既能吸引又能被吸 如何,在当时的音乐界曾有多种不同的认识。有提倡走“全盘 引的条件下才是世界艺术的积极的收获。 O世纪初大范围涌 西化”的道路和主张“同粹主义”的观点;也有在认真研习西乐 人的西乐曾令“文化本位主义”者惶恐。在中国,“文化本位主 之后提出“兼容并包”的主张,他们肯定两方音乐文化优于我 义”是一贯以“中心”、“天朝上国”自居的文化意识形态。以黄 国的传统“旧乐”,明确提出“以两为师”。 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形成了最早的华夏文明,由于优于 古往今来,中国都是一个从未放弃过文化自觉的国度,在 周边的民族而斥之为“蛮夷”。直到明清之交,还把远渡重洋 对待西洋音乐的观念上中国人大敛经历了“猎奇”、“求知”、 而来的欧洲人士一律称之为“夷”。反映出来的仍然是对别国 “认同”这i个过程。@且面对两方文化的自觉选择也越来越从 和外来文化的轻蔑和排斥——一种“四夷宾服”、“万方来朝” 原来的由西方引进怎样的文化转变成了在现实中怎样的中西 的自尊自大的“文化本位主义”。知寸至今日,这种“文化本位主 融合的问题。传统文化不是静态的存存,而是动态的观念;不 义”的意识形态依然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批判的正是中国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艺术研究 建立“国民乐派”的道路上荆棘载途。与中国 传统文化中落后的一面,它宣传西方文化,提出要从经济到思 在“改进国乐”、想上彻底来一个变革,“充分地现代化”。 “国民乐派”不同的是,欧洲民族主义音乐兴起的各个国家的 我理解的音乐上的“本位”,大致包含广义上的“音乐”本 文化基础与我们不同,当然价值观上也是不同的。尽管他们在 但总体来讲,他 体、中国传统音乐、地域音乐这三个层面,或许还应有其它更 发展“民族主义”的过程中也会遇到种种阻碍,为精确的划分。尽管,坚持“文化本位主义”的人士大多是站在 们的文化价值观较先进,受欧洲启蒙运动的多方面影响,在音 爱国的立场,希望民族迅速强大,但一味强调我们音乐文化的 乐理论与创作上也有先进的理念。尤其在音乐创作上,以格林 本位优势对传统音乐文化现代化发展还是有诸多不利的。在 卡为代表的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倡导与实践者,创作了大量至 波希米亚诸国、斯堪的那维亚诸国的 倡导多元音乐文化发展的今天,我认为应该加强音乐“文化本 今令人称道的音乐作品;位”与“多元”的有机结合。“多元”可以包含文化价值观念;音 “民族乐派”的音乐家们同样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作 乐以外的艺术人文门类;亚洲、世界各国音乐;本国其它地区、 品。中国的“国民乐派”从一开始就嗣绕着如何“改进国乐”、如 其它民族音乐等等。“本位”与“多元”的结合可能是未来中国 民族音乐发展的方向。我们说,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保存既要有 博物馆式的保存,还要有社会化的保存;对它的发展也同样需 要全方位的发展,这当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有一个正 确的价值观,以最先进的价值观来加速我们传统音乐文化的 现代化进程,以跟上时代的脚步,适应不断变化的欣赏群体。 中国的传统音乐有着上千年悠久的历史,以先进的价值 观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也早有记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 大融合、文化大交流的时代。特别是唐太宗推行儒、道、释i教 合一、向外开放、大量吸收外来文化的政策,从而出现了有名 的“贞观之治”。清初,由于康熙皇帝的提倡,西学传人中国一 度出现盛况,紧跟着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盛世”。从清末民 初学堂乐歌开始,又一次将中西音乐文化交流带入到了一个 新的境界。新文化运动也更加鲜明地提出向“西方”学习,并在 音乐文化领域中提出了“改进国乐”、“兼收并蓄”的主张。历史 表明,每当外来文化传人,总要受到“文化本位主义”的坚决抵 制和排拒。这种外来文化越是强大、先进,显示出比中国传统 文化优越、有活力,中国国内的形势越不好时,文化本位主义 表现就愈突出,排外情绪就愈炽烈,对外来文化的反对也就愈 坚决。近代以来,好几次都是由于这样的强大势力的反对,遂 使学习西方不得不中断。 这一点在近代建立“国民乐派”的过 程中也常常引发争论。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提出建立“国民乐派”的主张。19 世纪中叶建立起的欧洲“民族乐派”与中国的“国民乐派”在建 立背景与意图上很相似,都是以寻求民族解放、提高本民族音 乐文化的地位为宗旨的。与中国20世纪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相 似的,西方的19世纪是浪漫主义的世纪,就在这样一个世纪 里出现了文学艺术中的民族主义问题,这个世纪的整个的艺 术产品都带有民族主义问题的色彩。所谓民族乐派的大量作 品也由于它们和过去诸世纪中“国际”的诸流派相对立而被认 为具有其存在的价值。‘呲外,建立“民族乐派”的这些国家都 有自己历史悠久的、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 倡导建立“国民乐派”的一大批中国的音乐人们大都有很 扎实的国学基础,他们看到了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弊端,怀揣 着一颗拳拳爱国之心急切地欲将西方先进的理念融人到理论 与实践创作中。正如前所述,外来文化传人时势必遇到“文化 本位主义”者的阻挠,同时还会有“全盘西化”者的歪曲。中国 何进行“中西融合”等理论问题,有关此方面的著述屡见不鲜, 然而悉数我们的音乐创作又有何突破呢?新音乐的创作发展 过程是曲折、艰难的。将西方的音乐表现手法与民族音乐因素 的结合,不仅是理论问题,更困难的是创作,因为创作对于一 个民族音乐文化发展来讲是最基本的因素,没有新作品的产 生一切都是空谈! 建立一个有我们民族特色的、又不失时代特色的乐派是一 个漫长的过程。“国民乐派”的倡导者萧友梅先生在上两个世 纪就曾把这一过程看得相当长,“是否在这个世纪内可以把这 个乐派建造完成,全看吾国新进作曲家的意向与努力如何,方 能决定。” 具体途径,他主张搜集旧民歌、器乐性小调和整理 有历史价值而合乎时代思潮的旧剧,创作新民歌等等。加强民 族音乐创作是摆在作曲家面前一个势在必行的重任,当然这 也需要理论研究者们与其“并肩作战”。谭盾,以他那首融汇古 今中西音乐文化特色的大提琴与多媒体交响协奏曲《地图》, 又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他坚持民族音乐创新的理念。不仅是曲 目上的“变”,更是观念性的、革新性的“变”,他的这种崭新的 思维与创作理念对多年来提倡的弘扬与发展民族音乐文化难 道不是一种启示吗? 我们的民族音乐在21世纪的发展需要一种有民族性的、 创新性的音乐风格。真正发展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并站在爱 国主义的立场上,只有坚持一个立场——科学的立场。只有这 样才能真正做到博采众长,加速传统音乐文化的现代化。 注释: ①项阳.当传统遭遇现代[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②民主主义、科学理性与自由精神——纪念五四运动八十五周年.民 主与科学[N】.2004.2. ③陶亚兵.中西音乐交流史稿[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284 @⑦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⑤⑥易杰雄.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M】.华夏出版社,2000,8—10. ⑥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史[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