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信息 题目 学科 教材内容
个人信息 设计者 姓名 张连俊
1、教材分析 在文化传承中,如果说文化传播是从空间的角度传承文化的过程,那么文化继承就是时间的角度传承文化的过程,第四课围绕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继续讲述文化传承的过程。本框内容主要解析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文化的继承发展 政治 传统文化的继承 年级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高三 单位 民乐一中 2、学情分析 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先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入手由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学习第一部分内容。第二部分内容比较难理解一点,教师可以举例点拨,重点理解。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可以通过启发的方式来引导 3、设计思想 1、教育理念: ①\"教材向生活的回归\",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要到生活中去体会,去体验,去拓展。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联系实际生活感知、思考。 ②\"动起来!\"教师动起来,通过个性的宣扬来吸引学生;学生动起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手段的应用,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投入、参与、体验;教材动起来,通过解析、延伸、补充让教材中的例子、图片更加生动。 2、教学原则:坚持启发性、直观性、理论联系实际、知识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4、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文化的含义、表现、特点及传统文化的作用、影响和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能力目标:结合家乡西青区特有的传统文化资源,体会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悟家乡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学难点:传统文化的特点。 5、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传统文化的继承 1.基本流程图示 2.典型案例导入 本课导入选择的活动案例是中国传统中医。中医文化是中国古老文化成就的重要代表之一。中医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创造了中国特有的医学。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基础上,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逐渐产生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中国针刺疗法,并形成了中医特有的经络理论。 中国中医理论和中医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据媒体报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日前与六个国家的政府相关部门分别签署了中医药合作协议。最新签署协议的六个国家分别是意大利、爱尔兰、蒙古、克罗地亚、挪威和埃及。签定政府间的合作协议是中医药在这些国家获得合法地位的前提条件。协议签署后,当地教育机构可以进行中医药教学,教育部门承认毕业生的学历;中医在当地行医,可以获得医疗行政部门的审批,医疗行为将得到保障。截至目前,世界上已经有67个国家的政府正式承认中医药的合法地位。中国中医研究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3.师生共同探究 〇探究活动一 教师可以事先指导学生分头准备有关传统针灸、传统京剧、传统书法的典型案例,在课堂上结合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传统文化的特点。 〇探究活动二
如果有条件,可能引导学生上网查询有关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傣族“泼水节”、 64
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和藏族的藏历新年等传统节日和习俗的由来和演变,共同探讨这些传统习俗在今天的影响。如果没有上网的条件,老师可以给学生准备相关材料,以利于学生讨论。
〇探究活动三
北京菊儿胡同建筑楼的设计,既不是单纯地回到古代建筑,也不是完全纯现代时尚的建筑艺术,而是古代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教师可以结合这一案例引导学生探讨对待传统建筑应有的态度。 〇探究活动四
可以结合大同思想的形成、发展历史及其深远影响,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思想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会传统思想的重要作用。 〇探究活动五
建议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可以按不同观点分成两个小组,准备各自选题的相关材料;确定主要辩论人员和重要的辩论观点和材料;在课堂上进行辩论,形成正确的观点。 第二课时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基本流程图示
2.典型案例导入
古代寓言《愚公移山》新编
通过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愚公移山》进行新的创编过程,帮助学生认识文化继承不能原封不动地接受,而是继承与发展的有机统一。可以先提出“愚公移山新传”创编原则,让学生搜集信息,研究故事新编的创作思路。建议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故事新编设计,并且分组创编“愚公移山”新传。然后在全班交流故事新编,请创作人员介绍创作体会和认识,同时观众现场提问、现场评述。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愚公移山”新传的创编体会以及对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认识。
传统的愚公移山寓言歌颂的是愚公及其子子孙孙不畏艰难,挖山不止的执著精神。故事新编要求学生把古代的愚公精神和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情况进行结合,例如,除了挖山不止,是否可以增加在挖山开路的同时开采矿石、兴办旅游景点等。
设计故事新编的案例导人活动,重点是提供新思路,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采用愚公移山故事新编的教学活动,体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目的是让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原封不动地全面照搬传统文化,也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3.形成新的理念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我们提倡文化继承,但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要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体会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 4.师生共同探究 〇探究活动一
实事求是,语出《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颜师古注“实事求是”四字,谓“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毛泽东在《改造我们
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作了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从中可以看出,对待传统文化,要创造性地加以继承、发展。 〇探究活动二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的两个方面,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对待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应该是既有批判,又有继承,做到批判继承。 在辨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全面分析事物的能力。 〇探究活动三
在完成这一探究活动时,建议重点从数字图书馆、世界文化遗产数字化形态转化方面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对传承民族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让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查找“863”计划、“世界的记忆”项目、“北京人”宣传网 66
页、“故宫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敦煌数字化虚拟洞窟”的有关材料,然后由学生分组交流各自搜集信息的情况,并组织学生讨论现代信息化技术在保护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文化中所起的作用。 〇探究活动四
建议安排学生分成小组,分头搜集孔子、老子、墨子和韩非子有代表性的观点并加以分析探讨。
〇探究活动五
在探究过程中,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到,无论教育方式如何变革和发展,教育是人们认识世界、拥有文化财富的功能没有改变,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识到,随着教育方式的变化,教育对文化传承的作用越来越大。
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介绍古代私塾教育和现代课堂教学、远程教育、多媒体、互联网教学的特点,并启发学生讨论不同的教育方式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4.学生践行要求
启发学生广泛搜集有关现代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事例。
6、板书设计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一、传统文化的继承 1.传统文化面面观
(1) 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2) 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3) 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4) 传统文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 传统思想对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 2.传统文化在今天
(1)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2)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3) 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 (2)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 文化继承与发展统一性 (2)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 社会制度的更替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2) 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3) 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 (1)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2)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7、教学活动设计(含师生对话设计) 教学 环节 导入 复习 进入新课 (一)什么是传统文 突破 难点 化? 1.含义 2.传统文化的特点 (1)继承性 (主要表现) (2)相对稳定性 (3)鲜明的民族性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结合当地实际,从生活介绍第二单元的三课书之回忆 间的内在联系,引出本框 视频—杨柳青年画欣赏 欣赏,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寻找家乡西青区的积极思考、展示、主中出发,让学生感受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丰传统文化 动交流。 多媒体展示传统文化的概 念。 富的传统文化资源。 通俗易懂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多媒体展示图片西青区丰 富的传统文化形式 阅读教材,完成表思维启迪一,结合材料设格。 问 思维启迪二,结合材料设问 教师点拨 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回答。 突破重点 (二)为什么要正确对思维启迪三,你如何评价思考、小组讨论并交待传统文化? 上述观点? 流观点 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教师点拨:回忆第一单元 “文化的作用”——引出传 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发统文化的作用具有两面展的、全面的观点分析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 性。 问题的能力。 义。 (三)如何正确对待传 统文化? 得出结论:取其精进而得出结论 华,去其糟粕,批判 继承,古为今用。 小结 引导鼓励学生总结本节课积极发言,总结本节培养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所学知识,并以总结性的课所得。 语言结束本课。 的能力,将知识目标上升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出示题目 我的责任、我的义务 布置作业:完成建议书 思考答题。 知识落实。 课堂反馈 练习题 探究活动 小组合作,思考讨论 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创新传统文化的热情。 7、教学反思 值得学习的方面: (1)能充分利用本地区资源,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利用海口市玉沙村的改造、农村医疗工作的顺利推行等本地信息,提高了学生对本地区的关注程度,从而进一步了解本课内容。 (2)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和课堂发言,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课堂教学生动,对观点也把握得透彻。本节课有较多的知识讨论点,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参与讨论或发言,学生的学习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师生之间形成一种互动的关系,师生双方在表达与倾听中共同分享对方的经验和体验,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3)利用多媒体教学,加强理论呈现的直观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教学充分借助媒体的作用,在新闻视频、新闻图片等方面,都能直观反映课堂教学内容,并贯穿课堂教学。 (4)结合当前国内社会热点进行分析,提高政治学习的鲜活性。如教材中运用温家宝总理视察和指导灾区抢险救灾工作的视频,使课堂教学具有鲜明的生活、时代气息。 (5)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运用的材料贴近社会、生活、学生,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学习《文化生活》的有用性,提高了他们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反响较好。从教学内容看,设计的问题,通过学生探讨,把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与教材联系起来,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激发了学生兴趣。 有待改进的方面: 课堂教学环节中学生无练习训练时间,这使学生知识技能的完成有些欠缺。教师也无法通过练习掌握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