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月刊年第期张爱玲研究五十年述评王卫平马琳回望张爱玲研究年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年代上海一些作家文人对其人其作的分析和评价第二个阶段建国后至年代初海外学者对张爱玲的研究第三个阶段年代以后国内学者对张爱玲的研究此外张爱玲去世后各种报刊杂志对她的热衷现象以及张爱玲研究的前景问题也都是值得我们探讨和深入认识的年代在上海张爱玲是红极一时的才女是当时文坛极富传奇色彩的著名作家传奇一出版即成为上海文化界的最畅销书张爱玲从此为文坛所瞩目她的作品在读者和文化界中间都有广泛的影响但当时的研究与对她作品的接受相比却显得滞后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迅雨即博雷于年月在万象杂志上发表的论张爱玲的小说①傅雷的文章以近万字的篇幅论述了传奇中的几篇重要的作品中肯地评述了张爱玲的创作实绩肯定了她的才华和技巧同时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她在小说中流露出的一味追求技巧的端倪成为当时甚至现在亦很有见解的批评文章傅雷在文章中给予金锁记以极高的评价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小说的美感特征他认为七巧最初她用黄金锁住了爱情结果却锁住了自己爱情磨折了她的一世和一家如此精确的主题研究影响了以后的几代研究者使读者阅读小说时对“金锁的理解更为深入透彻他还指出张爱玲的风格是新旧文字的揉和新旧意境的交错对意境的精心绘制呵出了一片苍凉的气氛”金锁记》是张爱玲早期也是她一生中极为重要的一篇小说这篇作品基本奠定了她的创作格调而傅雷的观点无疑给后来者以十分有益的启示傅雷称金镇记是张女士截至目前为止最完满之作颇有狂人日己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将张爱玲与鲁迅相比是需要勇气的可见傅雷对张爱玲的衷爱这些论断的精辟和准确成为后来研究者的理论根据对《倾城之恋傅雷作了准确的分析和批评他认为这篇作品内容不够深刻显得贫乏空洞华彩胜过了骨干两个主角的缺陷也就是作品本身的缺陷傅雷对连环套给予严厉的批评认为其最大的弊病是内容的贫乏他细致地发现了《连环套没有心理的进展因此也看不见潜在的逻辑一切穿插都失掉了意义这些批评都十分中肯但对于处在创作巅峰的张爱玲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她写了散文自己的文章》②对傅雷的观点逐条进行反驳辩难和解释这篇文章集中体现了张爱玲的创作态度和文艺观但也不免有偏颇之处几十年后她自①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载年月万象》学张爱玲文集第卷己也承认《连环套》的失败并给予更为严厉的批评迅雨文章发表的同时①杂志月刊刊出胡兰成的文章评张爱玲》”张爱玲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②也许正是因为胡兰成对张爱玲的懂得所以才能在文章中写出张爱玲的神韵虽然文字渐于华靡浓丽情致纯美无异于爱恋的公开表白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准确性和真实性但其中不乏惊人的见解对于我们读懂张爱玲有很大帮助谈到张爱玲的创作源泉问题胡兰成认为她自身就是生命的泉源她知道的不多然而并不因此而贫乏正因为”在他的眼里张爱玲是丰富的她的才华是常青的“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文中最准确地把握了张爱玲创作的内在意识他认为她写人生的恐怖与罪恶残酷与委“屈读她的作品的时候有一种悲哀同时是欢喜的因为你和作者一同饶恕了他们并且抚爱那受委屈的他清晰地认识到了恐怖罪恶与残酷者其实是悲惨的失败者”同时胡兰成还提到了张爱玲的个人主义并与鲁迅的个人主义相对比可见张爱玲在其心目中的地位此后现代女性文学史家谭正璧在论苏青与张爱玲③中也指出“张爱玲在技巧方面始终下着极深的功夫她认为在张爱玲的小说里题材尽管不同气氛总是相似她的主要人“”物的一切思想和行动处处都为情欲所主宰所以她或他的行动没有不是出之于疯狂的变态心理似乎他们的生存是专为着情欲的谭正璧以她的女性眼光和手笔准确地指出了情欲在张爱玲小说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挖掘张爱玲小说的深层内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年代上海文化界是那样热切地关注着张爱玲传颂着张爱玲各种各样的座谈会各种各样的文章竞相捧红了这位才女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可见张爱玲作品的影响程度这一时期的研究和批评得到普遍承认的是张爱玲的写作技巧和她过人的艺术才华张爱玲奇迹般地出现令人们感到突兀但是尽管评论界给予她以极高的评价但是他们的批评仍未触及她作品的生命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谈到自己的创作时说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我喜欢素朴可是我只能从描写现代人的机智与装饰中衬托人生素朴的底子她创作的更深层意蕴是怎样的”是什么原因使张爱玲有如此的感啃研究者回答了这只能留待后来的然而建国以来年间留下的却是张爱玲研究的空白张爱玲被人们长久地漠视这期间没有一篇研究张爱玲的论文发表几部重要的文学史中也看不到张爱玲的名字致使这位才气逼人的女作家在国内的读者中鲜为人知而就在这时海外的华人学者对张爱玲的研究却取得了明显进展华人学者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④中有关张爱玲的论述此外台湾学者唐文标水晶等人”的系统研究香港林以亮等人撰文对张爱玲所作的中肯评价使张爱玲热在港台地区悄然形成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破例给张爱玲页的篇幅对她进行介绍和论述他高度地①必胡兰成胡兰成评张爱玲》载今生今世》,年年月月《杂志》月台北三三书坊初版霍载风雨谈一夏志清年一中国现代小说史》香港友联出版社事业有限公司年版评价张爱玲认为对于一个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人说来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她的成就堪与英美现代女文豪如曼殊菲尔泡特韦尔蒂麦克勒斯之流相比在某些地方她恐怕还要高明一筹在评论中夏志清结合张爱玲的创作分析她的作品对于人生热情的荒谬与无聊的一种非个人深刻的悲哀并同样指出张爱玲小说的苍凉意味夏志清同胡兰成一样敏锐地发现了对于普通人的错误弱点张爱玲有极大的容忍她从不拉起清教徒的长脸来责人为善她的同情心是无所不包的由此在解读作品的同时他也解读了作家本人在具体分析作品时夏志清认为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夏志清的论述是许多研究者参照的蓝本他的分析和评价使人们更迫切地需要走进张爱玲的作品触摸张爱玲的世界但夏志清的反共立场对秧歌赤地之恋》的推崇是不足取的事实上当张爱玲的笔端投向农民心理和农村文化时她已迷失了纯艺术的自我唐文标是台湾著名学者他在研究中充分肯定张爱玲的艺术天才但却在张爱玲研究①一书”中对她作了严厉的批评的死的世界他认为张爱玲只是趣味主义地描写她所熟悉的腐朽衰败垂死荒凉“”而没有加以道德的批判唐文标用功利性和社会性来界定张爱玲的作品遭到评论界的反对认为这样做是欠公平的大全集唐文标在张爱玲研究中最突出的贡献是编辑了张爱玲资料②这部书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张爱玲提供了较为翔实的资料水晶是台湾张迷中极为痴迷的一个他曾去美国访问张爱玲两次并与张爱玲长谈七小时后来许多文艺界人士关于张爱玲的消息都是从水晶那儿得来的水晶曾作专著《张爱玲的小说艺术③在书中他精确地指出张爱玲的小说外貌乍看起来似是传统章回小说的延续其实她是貌和神离的她在精神和技巧上还是较近西洋的玲小说的艺术实质这样的论述已经接触到张爱台湾的张迷们留神地注视着张爱玲解读着张爱玲摹仿着张爱玲其女作家都师承张爱玲写出了优秀的作品许多台湾作家尤相对于台湾的热烈反映香港显得冷清了些司马长风的文学史也没有给张爱玲一席之地但在张爱玲的笔下毕竟出现过倾城之恋的故事她毕竟写过葛微龙梁太太这些传“”奇是人们所熟知的因而香港的读者对张爱玲并不陌生当时给予张爱玲以极大关注的是林以亮他最初是张爱玲的读者后来与张爱玲成为莫逆之交他的文章私语张爱玲④《张爱玲语录⑤等写张爱玲的创作生活情况是我们研究张爱玲的第一手资料。海外华人对张爱玲研究的关注重心是她作品中所显示的荒凉的人生意识和宽厚的同情心尽管他们的论述仍不乏单薄和曲解但是却已从零星的散评逐渐接近了整体的把握为国内的张爱玲研究奠定了基础并给予有益的启示新时期以来国内的张爱玲研究也终于掀开了新的一页进入年代后的十多年间不仅研究论文数量日丰而且也有一些研究专著问世另外在小说史文学史专题史中也有了关暮馨唐文标张爱玲研究联经出版有限公司年月唐文你张爱玲资料大全集》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年版吸年月张爱玲的小说艺术》台北大地出版社水晶《昨日今日明报月刊台北皇冠出版社年一月年月版于张爱玲的论述这十多年的张爱玲研究可以年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新一代的研究者所面临的基本现实是重新评价张爱玲在文学史上给予其一定的地位深入作品挖掘其深层的思想内涵并努力建构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研究体系第一阶段的研究基本完成了这个过渡这一时期的成果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新时期以来张爱玲研究被纳入文学史小说史专题史的研究视野给予张爱玲以一定地位年出版的由钱理群吴福辉等人主编的现代文学三十年》①中编者这样论述张爱玲的创作张爱玲描写了那个充满封建残余的百孔千疮的社会生活形态和人们千疮百孔的精神创伤准确地把握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同时还指出张爱玲心理描写技巧是很突出的既有传统的手法也有意识的流动这就将张爱玲参差对照的艺术手法作了恰如其分的概括年出版的殷国明的中国现代文学流派史②设专章对张爱玲和社会言情小说进行分析和评价作者从文学流派入手将张爱玲的小说归于社会言情小说并认为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城市生活一种独特生态它介于封建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之间也介乎于才子佳人和现代文明生活之间色调复杂意蕴独特作者的准确分析使研究者们捕捉到了张爱玲研究的一个新角度即张爱玲创作的文化渊源问题这一时期出版的两部小说史都用一定篇幅介绍评价了张爱玲赵遐秋曾庆瑞的中国现代小说史》③中指出“张爱玲揭示这两种文化浸染的洋场社会生活的本质选取的特殊角度是两性关系婚姻关系在这里作者又重申了情绪在张爱玲小说中的重要作用严家炎的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④认为张爱玲的小说是心理分析小说的一个小小的高峰他概括了张爱玲小说的成就在于两性心理刻画上具有前所未有的深刻性和意象的丰富与活泼传神严家炎着重从心理分析入手挖掘张爱玲小说意蕴的深刻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张爱玲是一位有着文学史意义的作家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能没有她的名字其次这一时期出现了纪念性文章介绍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品格柯灵的《遥寄张爱玲》⑤最具代表性对研究者了解张爱玲在年代的创作情况有很大帮助在文章中作者以相当的篇幅介绍了张爱玲最初的创作和作品的出版情况也提到了当时文学界前辈对张爱玲的爱护他们之间许多交往的细节对研究者了解张爱玲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再次几篇重要学术论文的出现使张爱玲研究更加贴近本体最早重新评价张爱玲的是青年学者颜纯钧他的文章《评张爱玲的短篇小说》⑥虽基本属单篇作品的分析但却不乏真知灼见研读张爱玲的作品这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文章是赵园的开向沪港洋场社会的窗口⑦在文章中她指出构成张爱玲小说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读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与封建性由西方文化滋养现代文明翼覆的最古旧最腐败的封建生活方式与封建文化这才是年代沪港洋场社会生活最基本的真实文章还指出“两性②①。④③⑥现代文学三十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年月版中国现代文学流派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年月版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蛇年月版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年月版载读书,年第期载文学平论丛刊年月第辑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年第期关系婚姻关系是张爱玲发掘人性发掘洋场生活特殊本质的主要角度”通过对作品的分析作者指出张爱玲以全部热情将焦点投向洋场社会男女的心理从中挖掘出耐心寻味的心理内容这种心理内容的容量是十分巨大的在这以后的许多研究者都从不同角度论证着这些命题使其得到发展和完善锐笔触指出了宋家宏在他的论文张爱玲的失落者心态及创作①”中以他的敏从而揭示出失落者是她基本的心理状态从而导致了她精神上的悲观气质张爱玲的创作具有荒凉意识的深层原因另外他在另一篇文章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中国家庭关系被食自食与食人循环链中的一环来考察祥的野—②中从不同角度探究了曹七巧的性格特征尤为可贵的是他将曹七巧作为曹七巧探》是十分有意义的一种探索吕启金锁记与红楼梦③以翔实的资料有力的论证为张爱玲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红楼梦的语言《红楼梦在文章中作者指出在张爱玲的《金锁记》等小说中到处跳跃着《人物个性气质对张爱玲小说人物的渗透也比比皆是至于环境气氛的构制情节的安排等方面无不受红楼梦的影响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剧感红楼梦一样浸透着尤为可贵的是作者指出了张爱玲的小说同《“此外张淑贤的精神分析与张爱玲的传奇⑤④周筱华的活跃心灵的创造物的分析和论证为张爱玲研究作出了贡献—泛论张爱玲传奇的意象艺术等文章都从不同角度切入作品进行精辟这一时期还有一项不容忽视的研究成果就是陈子善先生对张爱玲佚文的搜集和打捞工作自年发现中篇小说小艾之后作者又先后打捞了四批十一篇长期湮没的张爱玲的年发表的短篇小说《不幸的她佚文最近又发现了张爱玲从而使张爱玲的文学生涯又提前了整整四年为张爱玲琦丽纯美的文学世界填补了若干空白⑥以上这些研究成果都从某一侧面入手来解读张爱玲的作品对张爱玲作品的思想意蕴艺术手法以及作家心理心态的分析较有深度对张爱玲艺术特性的把握也较为准确但整体的研究水准还不算特别高研究视野还相对狭窄宏观把握的力度还尚待强化思维和研究空间还有待全方位拓展年代张爱玲研究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其标志首先是研究专著的问世对张爱玲的生平和传记研究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于青的《夭才奇女她显赫的贵族家世和童年少年时代的不幸遭遇作了生动的描述从而揭示出张爱玲作品中流露出的时间的苍凉和生命的黯淡的深刻原因从书中我们可以读清读懂一次生命之旅一场历史活剧从中领悟出最悲枪的人生之谜—张爱玲⑦以优美的文笔叙述了张爱玲的生平历程和心灵历程对另外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原始资料这些都给研究者带来许多便利通过对张爱玲本人的了解从而更深地理解她的作品⑧比于余斌的《张爱玲传》青晚两年内容也更充实占有的材料也更充分并且对张爱玲必。③吸①⑧载文学评论年第期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年第期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载徽州师专学报年第年第,期期哲社版载抚硫师专学报》社科版四陈子善编天才奇女张爱玲传年第期私语张爱玲》浙江文艺出版社年卯年月版陈子善编。月版作别张爱玲》文汇出版社年月版—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海南出版社张爱玲》百花文艺出版社刃年曰月版的绝大部分作品的内容和艺术形式作了详切的评论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感不同的是于青的天才奇女不容忽视的这两部传记作品关注的焦点是张爱玲独特的人生感悟和由此导致的人生荒谬感和孤独斌的张爱玲传严格说来是一部夹叙夹议的评传—张爱玲带有浓重的文学性是以叙为主的传记作品而余这两部传记的成就在张爱玲研究史上是此外胡辛的最高的贵族笔优美流畅娓娓叙述了美丽高贵的张爱玲的一生对张爱玲研究也有一定价值—张爱玲①作为一部传记作品虽然学术价值不很高但文其次这一时期的小说史专题史女性文学史也没有忘记张爱玲而且对张爱玲给予足够的重视指出②对张爱玲的杨义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文学成就和地位更是加以充分肯定他张爱玲小说的价值之一在于它启示人们如何出于传统和现代之间以经过点化和自我超越的东方风彩同世界文学进行富有才华的对话的钥匙这或许是我们解读张爱玲之谜的永远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切入张爱玲的作品严家炎的《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中已初见端③倪王才路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中又以专章论证这个观点指出意象艺术“通“感手法和梦幻描写于她的心理小说所起的作用他认为张爱玲的小说推进了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发展女性文学史更是浓笔重墨地叙说着张爱玲审视着张爱玲并从女性角度解读着张爱玲刘思谦的走出女性神话④的观点既新颖又有独到之处她敏锐地洞察到觉醒的女性意识贯穿了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张爱玲的小说里反超人反英雄反神话几乎作为一种人生观渗透在孟悦戴锦华的浮出历史地表》则超越了那种个别性的再评价工作试图把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建立的文学世界的真实性张爱玲作为沦陷区的作家作者肯定了她所”⑤再次是研究论文的大量涌现在量与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很大突破这一时期的文章更多地关注张爱玲的悲剧意识和悲剧文化心理对张爱玲的人生观婚恋观也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另外张爱玲小说的艺术技巧也仍然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对张爱玲作品中浸透的生命意识和文化心理的观照早在只限于表面到了这一阶段则从更深的层面论证这一命题年代的研究中就有所体现但姚袱玫的《闯荡于古典与现代之间她认为醉在古典的传奇性的氛围中筑造她的形象世界一方面又潜心于人性做非常现代的感悟与破译—张爱玲小说悖反现象研究⑥是从文化心理角度贴近张爱玲张爱玲一方面沉在她的笔下显现的是令人心惊的畸形人生表现人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中苟且偷安的精神状态态⑦作者以敏锐的女性情感解读张爱玲的文学世界和内心世界她体验到了张爱玲朱文娟在浅论张爱玲的悲剧生命意识与悲剧文化心的悲剧意识和她惶惑无依的漂泊感一文中更透彻地指出张爱玲作品的荒凉外化为一种生存意识不再局限于一种情感内。④③②①最高的贵族《《中国现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张爱玲》世纪出版社,钻年,月版年月版年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天津人民出版社刘思该月版娜拉言说年第转引自秋山洋子书评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的现代文学史究丛刊⑥—中国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文艺出版社年月版期—评孟悦段锦华的浮出历史地表》载中国现代文学研载文艺研究年第期载《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年第期涵她指出张爱玲潜意识中文化心理指向传统性对东西方文化的认识是悲剧性的这一阶段类似的文章很多赵顺宏的《张爱玲小说的错位意识。中就指出了张爱玲小说中强烈的历史意识他指出张爱玲揭示出人的历史惰性怎样像梦魔一样无形地控制着人的现在从而给“作品带来颇为丰厚的历史感同时他也肯定张爱玲的小说具有浓郁的现代气息”范智红的在古老的记忆与现代体验之间的文章作者把握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历史与现实了历史与现实—沦陷时期的张爱玲及其小说艺术②是一篇分量很重他认为张爱玲正是在生存体验上连接在时空体验上使过去时代的人生与现实感受打成一片这一点直接影响到张爱玲小说的叙事结构他从对具体作品的分析中使我们看到张爱玲小说中交织着的两科人生即过去的和现代的一些文章还从传奇的封面捕捉到了深刻的美学意义以此作为窥见张爱玲心灵世界的一个窗口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张爱玲对人生有着悲剧性体认因而在她的笔下没有一种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究者正是抓住了张爱玲的悲剧人生观和婚恋观为研究开拓了新视野的现代审视许多研在钱振纲的《婚恋现象③一文中系统地阐述了张爱玲的婚恋观他认为张爱玲所作的婚恋小说诉说的都是没有爱情的故事但她的观点却是两性互爱应当成为两性结合的基础由此可以断定张爱玲的婚恋小说除了具有反映各种婚恋现象的认识内容外也具有了评判婚恋现象的道德内容张洪在无奈与悲哀着不完美注意到她写出了人性在现代社会里的迷失人情在金钱诱惑下的冷漠—张爱玲的小说基调④一文中也指出张爱玲的世界里遍布作者理性的目光张爱玲独自把玩的人生境界竟至如此凄凉她的文学是她悲观精神的俘虏从人物分析人手阐释张爱玲文学世界建构的独特性也是这一时期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张景华的沪港洋场病王狂孽“小说是对人性恶的揭露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渗透她对生命本体人生价值的思考论传奇⑥—张爱玲传奇中人物的劣根性⑤明确指出了张爱玲的于青在中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论述了传奇的特色从形象出发她认为张爱玲在作品中突出描写了一批民国时期残存着的女奴群像她指出张爱玲笔下无论怎样的女性骨子里却都惊人地一致地拥有一颗女奴的魂灵这徉的分析是独到的有着巨大的开创意义李继凯用女性异化⑦的观点深刻透视了张爱玲小说所呈示的女性的悲剧命运由于男权的跋息使得女性深陷在性压迫的窘境中女人的谋爱是浅层面的谋生才是爱的实质”正是由于性的压迫和金钱的异化作用使得女性远离人道而趋近兽道究也成为吸引研究者的重要命题步是以被损害和被污辱开始的人物形象的比较研陈兴的三仙姑与曹七巧⑧是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他认为三仙姑与曹七巧的共同之处是她们都被剥夺了爱情的权利和人生的幸福“走上人生第一不同的是悲剧性与喜剧性的差别这篇文章论述充分令人信服使研究者们从中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信息叨心守。④⑤小嗜载华文文学载文学评论,年第年第期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载《社科版年第期期载当代作家评论一年第创载河南大学学报》哲社版载当代作家评论年第期期年第社科版李继凯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异化年第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年第期载山西师大学报期对张爱玲的小说艺术的考察从其作品发表后至今一直没有间断过研究者们对她的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或许存在异议但对她高超的写作技巧却是极为称道的刘鸿音的《葱绿配桃红参差对照的艺术玲的传奇及其他①认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结构没有拘于一定的模式兼收情节小说—张爱和“性格心理小说两者的长处在叙事方式上采取传统章回小说的全知全能的说书人的口吻又巧妙借鉴了间接引语的运用作者指出了张爱玲小说是以旧小说的词句意象情境来完成其艺术世界的构制的文学兼朴素和华靡于一身并且充分借助光影声色来充实其艺术形象而吴敏的张爱玲小说情感表现的美学特质②则从情感表现的方式入手揭示其美学特点作者的思路是从隐叙法入手引出双重叙述视角的新概念以及小说中显现的悲观虚无与达观执着相结合的人生观和苍凉哀婉的复调情绪并指出了张爱玲是由此才突破了女性创作的屏障王剑丛在雅俗结合的宁馨几试论张爱玲小说的审美特征③中认为张爱玲的小说是以通俗小说形式为基石铸入新—的表现技巧并把西方现代小说的心理刻画和我国传统文学的意象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几位研究者的成果却将焦点集中在张爱玲小说集现代与传统技巧为一身的特点将我们的阅读提高到一个新的审美层次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年第期还开辟了张爱玲研究专题乔向东的反驳与背离—张爱玲对于新文学的反抗》从新的视角解析张爱玲的创作认为她在新文学呼唤现代文明和重建文学表达方式的伟大变革中“选择了非继承者的偏离其外的边缘者位置以一种感性形式的个人化姿态罗曼蒂克的逃遁来进行创造性的反抗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基本的小说观念她所建构的是一个富有色彩的个人化的独语的传奇世界林亦修在论及张爱玲小说的结构艺术时则紧紧抓住了圆形美的特征从意象结构人物结构章法结构三方面论证分析颇有见地宋家宏从单篇解读入手从茉莉香片的主人公聂传庆身上看到作家张爱玲自己的经历性格心理历程香港林幸谦的张爱玲压抑处境与歇斯底里话语的文本从女性的压抑处境与歇斯底里话语指出张爱玲正是一位能准确描述在宗法社会中男权对女性压迫的情境的作家这一时期的研究在前辈研究者成果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创作本体既有微观的作品分析又有宏观的整体把握尤其是张爱玲在美国悄然谢世后、海内外许多学者作家发表文章以纪念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奇才作家一年以来学术文章悼念文章散见于各大报刊杂志形成新一轮的张爱玲热通过对张爱玲研究年历史的巡礼我们看到张爱玲研究逐渐从零散走向整合从单一走向多侧面这使我们逐渐把握了一个完整而真实的张爱玲同时也欣喜地发现研究的理论框架的变迁和研究方法的更新给我们的启示是巨大的年的张爱玲研究终于给这位传奇天才的女作家以一定的地位是值得欣慰的张爱玲的创作成绩虽不是异常的显赫丰富但却有着她的独到之处她对人性揭露的深刻和对世事敏①载名作欣赏四年第期②载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年第期载社会科学战线》吏长春年第期锐地洞察她含蓄准确而又飘逸的文学和浓墨重彩的红楼笔法都令读者和研究者不得不细细地品味她琢磨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应该毫不犹豫地记录下张爱玲的名字应该占据怎洋的位置才恰如其分于进一步思考和辨析的问题但她究竟是否能够跻身于文学大师的行列①这仍然是一个有待对任何一个作家的研究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研究者的主观倾向这是无疑的但我们知道要公正地评价一个作家首先要对他或她进行历史的解读只有将作家的创作置身于历史我们才能够看到他的创作在历史的长河中所激起的浪花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位有着独特贡献的作家她的天才是无可否认的但她的创作却不是史诗式的她不像鲁迅茅盾老舍等作家那样关注的是民族社会乃至人类的命运对现实人生缺乏历史的文化的思考而不能称为文学大师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认为张爱玲是一位具有文学史意义的作家张爱玲研究已取得了不容低估的成就然而某一时代的研究在当时无论占据在怎样的前沿位置时过境迁后来者始终能够发现它的不足之处随着文学研究理论的更新研究方法的突进会使研究更加深入更加完善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的研究仅仅是开端而非终结因此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有很多课题尚待开发对作家作品的解读总是时代的历史的解读而时代在前进历史在发展因此对作家的研究也必然是一个不断延续的过程比如研究者已经普遍注意到张爱玲作品所蕴含的无奈与悲哀苍凉与孤独那么这种悲剧意识和悲剧文化心理是怎样产生的要想准确地解答这一问题就必须把笔触伸向时代伸向民族历史和文化也伸向作家的心灵世界因此从文化哲学从心理分析视角解读张爱玲就显得十分必要了红楼梦》同时也是酷爱着毛姆的通俗小说的那么从比较文学角度再比如张爱玲是酷爱《探讨张爱玲的创作对毛姆的借鉴也十分必要而这方面恰恰是研究的薄弱环节我们可以从年代小说的影响研究角度探讨张爱玲与中西文学的关系还可以从平行研究角度观照张爱玲创作的精神特征以及整个世纪的精神走向我们也可以从比较研究视野梳理张爱玲与关系揭示张爱玲小说文体的独特个性这也是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另外张爱玲是一位传奇作家她的不凡的人生经历她孤独冷漠的生活始终是悬绕在读者心间的一个谜那么对她心路历程的剖析和她在作品中怎样折射她的心境的解释也是尚待深化的间题张爱玲离我们而去了但对她的研究还将继续我们期待着更新更好的研究成果的出现作者王卫平辽宁师范大学中文来副教授马琳辽宁师范大学中文来研究生责任编样任天少王一川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小说卷海南出版社年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