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战国时秦国李冰修都江堰、新疆吐鲁番的坎儿井)。北起北京、南至杭州、贯通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凿在历史上有三次大的工程。第一次是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为了北伐齐国,争霸中原,于公元前486年在长江淮河间开凿了一条南起江都(扬州),北至淮安150公里长的运河,取名邗沟。第二次是在隋朝,公元587年南北朝末期。隋文帝杨坚为了兴兵伐陈便于运兵运粮,整修了邗沟故道,开通了南起江都,北至山阳(淮安)的山阳渎。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北民工100万人,从涿郡(北京)至洛阳开挖了永济渠。610年又在镇江和杭州之间开挖了江南运河。这样从587年至610年24年里先后开凿了山阳渎、通济渠、永济渠、江南运河。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北京,经过洛阳,一直到杭州。全长2700公里的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联系,促进了全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其作用在隋朝时已有所体现。唐宋两代都是南北交通的主要航道。唐代每年由运河运至北方的粮食在200万石以上。安史之乱后唐政府财政全靠江淮地区。因此当时的通济渠成为唐王朝的经济命脉。宋朝时每年由运河运至北方的粮食已达700万石之多。北宋建都开封的原因之一就是想充分利用运河。隋炀帝开大运河在历史上是很有贡献的,但是他一下征用100万劳动力只用半年时间挖成通济渠,农民的负担太重。通济渠完工后,隋炀帝到江都游玩。烟花三月下扬州。坐着四层高的龙船,摇船、拉纤的壮丁有几万人,但是元朝时国家的政治中心北移,建都在大都(北京),需要更多的加强同江南地区的联系。而原有的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南东北伸展。南北水上交通绕道洛阳,路线曲折,极其不便。为改善这种状况,元朝进行了第三次大规模的开凿工程。开凿了从山东东平至黄河,再到徐州、淮阴的运河,取南北走向。舍弃了绕洛阳的一段河道。比原有的河道缩短了900公里,形成了现在1794公里的大运河。由八段组成:通惠河(北京至通州)、北运河(通州至天津)、南运河(天津至临清)会通河(临清至黄河)、济州河(黄河至徐州)、中运河(徐州至清江)、里运河(清江至长江)、江南运河(镇江至杭州)。
巴拿马运河——1902年通航,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国际运河,在巴拿马中部。是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航运要道。81公里,水深13米~15米不等,河宽150米至304米。运河的水位高出两大洋26米,设有6座船闸。船舶通过运河需要9个小时,可以通航76000吨级的轮船。
苏伊士运河——1869年通航,沟通地中海和红海(北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国际运河,是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全长195公里,在埃及东北部,1956年被埃及收归国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