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部编版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过关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古文阅读。
古人谈读书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①漫浪: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②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书中的“三到”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用原文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____________。孔君平______________其父,父不在, ___________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_______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课文补充完整。
[2]结合阅读体会,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 A.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
B.杨氏之子以否认的语气表示出杨梅是自己家的果子。 C.指出了孔君平的“孔”是孔雀的“孔”。 D.既否定了孔君平的话,并不尊重。
[3]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会有怎样的反应?请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加以描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快乐阅读。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__________________。”儿应声答曰:“__________________。”
[1]在文中“_______”上填入原文内容。 [2]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这本书。 [3]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诣:_________ 乃:_________ 示:_________ [4]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 / 6
(1)为设果,果有杨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不在,乃呼儿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期”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期待 B.期望 C.一起 D.约定
[2]“元方入门不顾”中“顾”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理睬 B.顾虑 C.回头看 D.照顾
[3]“待君久不至,已去”的正确翻译是( ) A.等你很久都没来,他已经先去了。
B.等了你很久,你都没到,他已经离开了。 C.招待你这么长时间不走,他已经先走了。 D.招待你这么长时间不走,他已经离开了。
[4]下面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B.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C.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D.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5]这则小古文告诉我们 的道理。( )
A.待人有礼貌 B.做人要守信 C.说话要有理 D.知错要改正
5. 课内阅读。
子曰:“温___________而知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子曰:“见___________思齐焉,见不贤而内___________也。” [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所填的词语,把意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与理解。
嫦娥奔月
羿①请②不死之药于西王母③,羿妻姮娥④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2 / 6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⑤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注释:①羿(yì):尧时的善射者,《山海经》有后羿射日的记载。②请:求。③西王母:仙人名。④姮(héng)娥:即嫦娥,羿之妻,汉代避文帝讳改姮为嫦。⑤斫: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羿请不死之药(______) (2)谪令伐树(______) (3)蟾蜍(______)(______) (4)常斫之(______)
[2]“嫦娥奔月”的“奔”用音序查字法应查____,再查音节____;“奔”在这个词当中应念(bēn bèn),意思是____(①奔走,急跑;②直向目的地走去)。 [3]翻译下面的句子。
羿妻姮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写出四个带“月”字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嫦娥奔月”是神话,可人类登月却已经变成了现实,2003年,我国航天员____进入了太空,2005年我国航天员____和____又进入了太空,对此,你有何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课文节选,完成练习。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日:“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选择带线字的解释,在括号里打“√”。 (1)伯牙鼓琴
①乐器( ) ②弹奏( ) ③发动( ) (2)洋洋乎若江河
①如果( ) ②好像( ) ③你( ) (3)志在流水
①志向( ) ②记住( ) ③记号( ) (4)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①足够( ) ②值得( ) ③脚( ) 2.解释带线字的意思。
(1)方鼓琴而志在高山( ) (2)巍巍乎若泰山( ) (3)少选之间( ) (4)洋洋乎若江河( ) (5)伯牙破琴绝弦(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 6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从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 钟子期死后,伯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文中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个动词写出了伯牙___________的心情。 5.现在,人们常常用“高山流水”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1]选文的作者是______代的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字词
盖:_______ 恒:__________ 自足:__________
[3]作者认为读书有三者缺一不可,一者是______,缺之则________;二者是_______,缺之则_________;三者是______,缺之则______。
[4]你还知道哪些古人谈过读书方法?他们怎么说的?写下来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短文。
_______________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①而揠②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③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④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⑤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⑥,而又害之。
(注释)①长:生长。②揠:向上拔。③其人:他家里的人。④往:去,到。⑤耘苗:给苗锄草。⑥益:好处。
[1]借助注释,理解短文,猜猜这个寓言故事的名字,并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下列对文言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宋国有个人,担心他的禾苗不长高,就一棵棵地把禾苗向上拔)
B.非徒无益。(不是说没有好处) C.芒芒然归。(很迷茫地回家) [3]这则寓言的寓意是( )
A.庄稼人对禾苗要多加照管,不能做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懒汉。 B.要想做好事情,就要想办法加快速度,提高效率。
C.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10. 课内阅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甚:_____ 惠:_____ 诣:_____ 乃:_____ 为:_____ 设:_____ 示:_____ 未闻:________ 家禽:________
4 / 6
[2]用/ 给短文划分节奏。
[3]用四字词语夸一夸杨氏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杨氏之子中哪一句可以看出孔君平与杨氏子很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也会说:
①李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_____________。” ②龙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_____________。”
11. 小古文阅读。
陈晋之读书法①
读书惟在牢记,则日见进益。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②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③,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贤④良为得法⑤云。⑥
(注释)①本文选自《扪虱新话》,题目为编者自拟。陈晋之:人名。②诵:背诵,这里是读的意思。③癖:毛病。④陈贤:对陈晋之的美称。⑤良为得法:甚得读书之道。⑥云:语气词。
[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只画一处) 所 谓 日 计 不 足 岁 计 有 余 者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岁计有余者 岁:_____________ (2)然旋读旋忘 旋: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是用什么事例来证明陈晋之“良为得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从这个故事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课外阅读。
齐宣王使人①吹竽,必②三百人。南郭处士③请④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⑤以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⑦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①使人:叫人。 ② 必:总是。③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④请:要求。⑤廪食:公家供给粮食。⑥以:跟别人相同。 ⑦好:喜欢。
[1]联系注释与上下文解释句子。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廪食以数百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郭先生逃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 6
13. 快乐阅读。
小古文《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想想带点的字在文中的意思。
于:_________ 没:__________ 皆:____________ 迸:_____________ [2]第一句中的“群儿”和第二句中的“众”意思一样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3]朗读下面的句子时,停顿合理的是( )。 A.群儿戏/于庭 B.光/持石/击瓮/破之
14. 阅读,完成练习。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1)使弈秋诲二人弈(___________) (2)通国之善弈者也(___________)
(3)虽与之俱学(___________) (4)惟弈秋之为听(___________) [2]分别用“ ”和“﹏﹏﹏”画出两个学下棋的人的不同表现。 [3]课文通过记叙_________________的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6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