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作文的互批互改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作文的互批互改

作者:李 旻

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10年第18期

摘 要:长期以来,作文批改一直是困扰每位语文老师的一个大问题。笔者在作文批改上进行了让学生动手互批互改的尝试。互批互改打破了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把教师从繁重的批改中解放出来,同时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动手和沟通能力。 关键词:作文 互批互改 尝试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作文批改则是制约作文教学发展的瓶颈。以前的作文教学模式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作文批改往往耗费老师大量心血,但学生似乎并不珍惜,作文本发下后,只看看分数,瞅一眼评语就束之高阁。在讲评时,也由教师一人独揽,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如何使教师从繁重的批改中解放出来,同时让学生提高作文水平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按照上述要求,笔者在作文批改上大胆放手,让学生互批互改,主要做了如下尝试:

一、搞好宣传,转变学生观念

开学伊始,笔者给学生讲清过去作文批改的弊端,并明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讲清互批互改的好处,让学生认识到作文互批互改的重要性。然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尝试做“小老师”。经过宣传,转变了学生“自己只管写,老师负责改”的观念,为作文的互批互改做好了思想准备。 二、循序渐进,培养批改能力 第一步:扶上路——教师示范批改

学期开始的第一篇作文笔者做到了全收全改,精批细改。这有助于充分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作文指导和训练,也有利于后面对学生的合理分组。笔者从中选取两篇中下等作文,将其中一篇的错别字、病句、标点符号、语句的增删等用统一的修改符号批改好,一丝不苟地写好眉批,从本次作文的切题、立意、结构、选材、语言等方面写好总评。 将改好的这篇文章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对照教师批改的范例,熟悉各种批改符号及用法,同时了解批改的要求。然后让学生参照老师所用的批改符号和批改方法试着修改另一篇,这既让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生学会了修改方法,又规范了学生对批改符号的使用,避免批改的随意性,为学生能独立批改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送一程——小组合作批改

对学生分组,一般五人为一组。每组推荐一个写作水平相对高、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每组成员都要准备好批改记录本。

首先,教师浏览所有作文,根据本次作文的写作重点及要求,找出有代表性的作文,发给每个小组。由小组长朗读,其他组员认真听,并及时写下修改建议。然后小组间讨论,由小组长根据大家的建议做好批改,写好评语,最后五人斟酌、协商打出建议分。组长在小组的作文批改记录本上做好详细记录,记录好遇到的典型问题、分数,以便给老师提供讲评材料。这样,既发挥了作文水平高的学生的能力,又能够帮助作文水平低的学生,让他们尽快掌握修改的方法,从而胜任批改任务,同时促进作文水平的提高。

第三步:自己走——自评、互批、自改相结合

学生每次写完作文后,在作文的后面写清本文的主题和构思,从立意、选材、结构、语言上进行自我评价,并写清成功之处及不足。

在分组互改过程中,仍是五人一组,学生五人轮换作文卷。教师在学生动笔批改之前先讲清本篇训练重点及详细要求。再让学生整体感知,弄清文章的层次、主旨,并与作者的自评比较,发现问题。再读文章,着手批改,写好眉批和总评,打好分数或等级。对作者的自评,批改者还要有自己的看法。

在批改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批改记录本上,记下别人作文中的闪光点,比如好词好句、精巧的构思、巧妙的立意、凤头、豹尾等。然后把作文归还作者,批改者与作者进行交流,交换意见,谈谈自己在修改中的疑惑,或者受到的启示。作者再读自己的文章,思考改动的地方,如有异议,可再与主改者商讨修改。根据修改意见,修改自己的作文。 三、正确评价,激发学生热情

互批互改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是,在互批互改中,如果教师指导不到位,对学生的习作批改不当,就会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对批改者的批改没有评价或反馈,学生的热情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冷淡,所以教师要及时做出正确评价。

教师在学生批改完成后收上来,要认真审阅。对批改不当的作文,教师要重新打分;对批改者的批改,也要审阅,指出不足之处,给出批改等级或分数。在讲评课上对做得出色的同学给予表扬,对做得一般的给予鼓励,对做得不太妥的给予中肯的意见并指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作文互批互改法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写作和批改的热情,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互批互改过程中,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和争论中,活跃了思维,提高了写作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笔者认为,只要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作文互批互改法一定能经得起考验,给作文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李德俊主编.《新课程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2版.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杨屯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