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化语境中的重庆巫山山歌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文化语境中的重庆巫山山歌

作者:周琼

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年第03期

【摘 要】重庆巫山地区的山歌有着极其独特的艺术性,它的这种艺术性的体现,不仅仅表现在其外在的音乐形态上,更重要的是它无时无刻不在透露出地方民俗与文化的底蕴。这样的底蕴,是经过几千年历史的沉淀而积累起来的文化财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在研究巫山山歌音乐形态的同时,更应该渗入到当地的文化语境之中,站在他者的角度,阐释他者的音乐文化。

【关键词】巫山;山歌;文化

巫山的山歌种类繁多,丰富多姿。结合当地特殊的人文语境,构成了一道西南民族音乐中亮丽的风景线。唱山歌是劳动者抒情达意、消愁解梦、驱除疲劳的最好方式,也是野外交际、呼应传情的重要手段。“不唱山歌喉咙痒,唱起山歌似河淌。”山歌确实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在巫山,山歌基本遍布于全境。巫山山歌主要来源于情感抒发的即兴之作以及由某些特定功用而产生的实用性或抒情性的曲调。此外,亦有少部分山歌是从小调转化而来,这主要来自于一部分俗曲的演变。因为俗曲的流行性极广,除了市井里巷之外,也将触角延伸到了山野之外,那么由小调转化而来的山歌还是占有少部分比重的。

巫山山歌音调一般比较高亢、悠长,旋律起伏较大,节奏相当自由,乐句间较多使用延长音,演唱者根据不同的情绪常常会将旋律、节奏作自由即兴式的变化。同时,根据本地方言语调特征,常常在曲首、曲中、曲尾、乐句之间甚至字与字间加上若干衬词、衬句,以示与别地山歌风格之差异。另外,巫山山歌的演唱形式较为多样,分为独唱、对唱、联唱与领和结合等。在类型上可分为:一般山歌、薅草锣鼓、砍柴歌、盘歌等等 一、一般山歌

一般山歌是山歌最基本、最典型的种类,集中而单纯地体现了山歌体裁的基本特征(例《何时能团圆》,谱例略)。

这首山歌节奏自由、抒情悠缓。其结构为二乐句,上下两句式也是中国民歌的基本结构形态。音调具有五声性,五正声具备,上句落音为羽,下句则落在徵音上。两个乐句音组织的核心各由一个大二度和一个小三度构成三音小组,上句核心音为2 1 6,下句核心音为1 6 5,调式以这两个三音小组为基础,造成了色彩上的对比。此外,这两个乐句在结构上表现得并不方整,上句的第二小节与其他小节时值上略有不同,因为使用了衬腔,所以多出了两拍。但是衬腔的运用非常巧妙,并不显得多余,反而更好地点缀了情感,通过一个上行小三度的波音插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入,而后再次回到羽音,使得情感更为荡漾。这里的结束音羽音并不是平直地结束,而是动态的下滑,这样的用腔显得十分自然,也使得情绪更加深化。同时,这个动态下滑音的出现也为后面结束时落到徵调式做好了一个自然的铺垫。 二、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作为巫山乃至整个三峡地区特有的传统音乐文化事象之一,属于一种声乐与器乐互相融合、曲式形态结构中声乐演唱占主导地位的民族民间歌种。“薅草锣鼓”的本体意义:这是一种群体音乐文化事象。它通常采用一领众和形式、并有锣鼓伴奏的田歌套曲。在这种“薅草锣鼓”音乐文化行为过程中,一般由操纵锣鼓响器的歌师傅其中之一领唱,由与领唱歌师作对手的歌师接腔和唱形成的演唱形式,也有由与领唱歌师作对手的歌师和薅草帮工一起形成的众人接腔和唱的演唱形式。

一般情况下,薅草锣鼓所用的鼓,比一般腰鼓要细、要长,两只鼓槌比扬琴杆子略厚、略长、略宽,击鼓的一端镶有一至二公分的麂角,极富弹性,敲起快鼓点来,非常密集,声音清脆。极具动感。伴奏用的锣,则多用老一辈传下来的古铜紫锣。许多地方还加有钹、马锣、小锣等。

薅草锣鼓的演唱方法为“一领众和”。在三峡地区,一个鼓师用一面鼓击鼓领唱的,叫“打单鼓”,两个歌师用两面鼓击鼓领唱的,叫“双鼓”、“担鼓”。一般情况下,锣鼓手可适当地成对增加。薅草锣鼓的演唱方式为:人们在急促、热烈的鼓声中,燃放鞭炮,下田或下地,歌师兼鼓师将鼓用一红绸做成的彩带拴住置于直径所在的鼓腔两端铁环,并留红绸数尺,以做将鼓固定在腰部的捆缚,尔后将鼓挂于颈项,并将其用铁环处所余红绸绑缚于腰,跟随具体薅草、插秧帮工们一起,参与整天的农活。

一般情况下,薅草锣鼓的歌师根据不同的劳动种类,其站位也有具体不同,薅草活路中,歌师站在薅草人的对面,插秧活路中,站在插秧人的后面,边唱边后退。如田地小或扯秧时,便站在田埂上唱,众人边劳动边和唱。收工时,要喝彩,彩词为吉祥之言,鼓师领呼,众人应和,热闹非凡。有的地方,鼓师边领唱边伴有简单的舞蹈动作。 三、盘歌

又称为“对歌”,是西南地区流传极广的一种民间歌唱形式。在三峡地区,盘歌同样十分流行。

盘歌一般会采用竞争激烈的比赛形式进行,时间一般选定在农闲时分,或者农历的三月三与九月九,有时也利用点种和薅草时节举行。比赛盘歌时,选定对歌双方各二至四名歌手,有时也一对一。盘歌多采用问答的方式,一问一答、你来我往。当然有时也不限于问答交替,而是一方一首。在比赛中,以歌多者取胜,但要注意不能重复演唱。比赛当日,双方多有助威人员围观,有时甚至附近村社的乡民都要赶来看热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般在对歌的开头常常由礼节性的套句开始,对歌中的民歌唱词,有一部分是依据固定的“套语”,结合实际情况不同场合可以很方便的加以灵活地套用;还有一部分是世代相传的固定歌词,但这只是少数。盘歌更多的还是体现出了一种智慧的较量,所以,如果不是对于各种曲调十分熟悉、且头脑极其灵活的老手,一般人是无法轻易参与进来且获得胜利的。

例《解谜儿》(谱例略),在盘歌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从音乐形态上看,与其他种类的民歌并无太大区别,但还是可以总结一二。首先,从演唱速度上看,大部分盘歌以中速为主;其次,从节奏上看,相对于其他山歌的散板形式,盘歌的节奏要略显规整;另外,盘歌的结构一般为分节歌形式,每一段问与答的曲调基本相同,但演唱时在情绪的处理上有差异;还有就是,盘歌中的用衬并不突出,一般情况下仅在句尾处或连接处使用一些语气性衬词,偶尔使用衬句。以上几种音乐形态上的特点,主要原因可能在于盘歌对于歌词即兴编创的较高要求所致。由此可见,在民歌中词与曲相互之间常常有着一定的制约性。

重庆巫山地区的山歌有着极其独特的艺术性,它的这种艺术性的体现,不仅仅表现在其外在的音乐形态上,更重要的是它无时无刻不在透露出地方民俗与文化的底蕴。这样的底蕴,是经过几千年历史的沉淀而积累起来的文化财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在研究巫山山歌音乐形态的同时,更应该渗入到当地的文化语境之中,站在他者的角度,阐释他者的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周兴茂,张牛.重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现状与保护[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5):753~758

[2]向轼.民间传说与文献记载的关联:以巫山神女传说为例[J].重庆社会科学,2010,(12)

[3]刘嵘.土家族梯玛巫祀仪式歌曲的风格特征——兼与土家族其他民歌相比较[J].黄钟,2009,(4)

本文系2010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重庆民歌的结构形态与演唱理论研究”(项目批准号:2010YBRW80)、重庆市艺术科学规划2010年度重大专项研究项目“三峡地区旅游文化产业及巫山县民俗文化艺术研究”(课题批准号:10CQAZDZX004)研究成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