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发明专利]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CN 112593560 A(43)申请公布日 2021.04.02

(21)申请号 202011317308.0(22)申请日 2020.11.23

(71)申请人 上海建工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 200120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山路33号5楼D座(72)发明人 王汝灏 高尚 巴瑞 陈冲 

杨子晗 (51)Int.Cl.

E02D 17/04(2006.01)E02D 29/045(2006.01)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4页 附图3页

CN 112593560 A(54)发明名称

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及其施工方法(57)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本发明通过连接各根支护桩的腰梁模板;与所述地下室腰梁模板平行设置的地下室外墙模板;在所述腰梁模板和地下室外墙模板之间并按预设间隔设置的换撑梁模板,每个换撑梁模板的一端与所述腰梁模板垂直连通,每个换撑梁模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地下室外墙模板垂直连接;外墙操作架,所述外墙操作架包括多根立杆和与所述立杆垂直连接的横杆,每根立杆的顶部支撑于腰梁模板和换撑梁模板的底部。本发明的该模板及加固体系操作简便,对于基坑支护桩数量大的情况下,能缩短施工工期。换撑梁模板易于拆除,能快速周转;相对于普通换撑梁模板施工,造价低廉。

CN 112593560 A

权 利 要 求 书

1/2页

1.一种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各根支护桩的腰梁模板,所述腰梁模板与地下室外墙模板平行设置;在所述腰梁模板和地下室外墙模板之间并按预设间隔设置的换撑梁模板,每个换撑梁模板的一端与所述腰梁模板垂直连通,每个换撑梁模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地下室外墙模板垂直连接;

外墙操作架,所述外墙操作架包括多根立杆和与所述立杆垂直连接的横杆,每根立杆的顶部支撑于腰梁模板和换撑梁模板的底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每根立杆的顶部还设置有与所述换撑梁模板的底部接触的高度微调顶托。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换撑梁模板包括:

一块底面钢板;二块侧面钢板,二块侧面钢板分别垂直连接于所述底面钢板的一侧,以形成截面为U字型的上开口的换撑梁模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钢板和侧面钢板的厚度为3毫米。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每块侧面钢板与所述底面钢板通过铰链连接。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每块侧面钢板上还设置有加固角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换撑梁模板上的加固木方。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木方包括:

一块底面木方;二块侧面木方,二块侧面木方分别垂直连接于所述底面木方的一侧,以形成截面为U字型的下开口的加固木方,每块侧面木方的下开口的一端为自由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木方的下开口与换撑梁模板的上开口相对,且每块侧面木方的一个自由端架设在一个加固角钢上;

二块侧面木方通过对拉螺栓连接。

10.一种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S1,对支护桩的混凝土面进行凿除,露出主筋,进行界面清理;步骤S2,将腰梁模板连接各根支护桩,所述地下室腰梁模板与地下室外墙模板平行设置,在所述腰梁模板和地下室外墙模板之间并按预设间隔设置换撑梁模板,每个换撑梁模板的一端与所述腰梁模板垂直连通,每个换撑梁模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地下室外墙模板垂直连接,每个换撑梁模板包括一块底面钢板和二块侧面钢板,二块侧面钢板分别垂直连接于所述底面钢板的一侧,以形成截面为U字型的上开口的换撑梁模板,每块侧面钢板与所述底面钢板通过铰链连接,每块侧面钢板上还设置有加固角钢;

2

CN 112593560 A

权 利 要 求 书

2/2页

步骤S3,在腰梁模板和换撑梁模板的底部借用地下室外墙脚手架进行搭设加固,其中,所述外墙操作架包括多根立杆和与所述立杆垂直连接的横杆,将每根立杆的顶部的高度调节顶托支撑于换撑梁模板的底部,并通过采用高度调节顶微调换撑梁模板支设高度;

步骤S4,在所述换撑梁模板上设置加固木方,其中,所述加固木方包括:一块底面木方和二块侧面木方,二块侧面木方分别垂直连接于所述底面木方的一侧,以形成截面为U字型的下开口的加固木方,每块侧面木方的下开口的一端为自由端,将所述加固木方的下开口与换撑梁模板的上开口相对,且将每块侧面木方的一个自由端架设在一个加固角钢上后,将二块侧面木方通过对拉螺栓连接。

3

CN 112593560 A

说 明 书

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1/4页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0002]随着对地下空间的不断发掘和开发使用,深基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支撑、换撑技术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总体设计施工模式仍然朝着保证基坑围护整体结构稳定、安全,同时又能降低围护成本的方向在发展,但地下空间的利用尺寸、利用范围及开发用途仍在进行着较大程度的发展或改变,基坑围护及结构的支撑换撑受力形式伴随着地质条件、开挖条件及周边环境在不断变化而变化,正对不同围护形式有不同的支撑换撑方式。[0003]现阶段支护结构受力及传力形式大致有悬臂无支撑支护、锚拉式支护、土层锚杆、钢筋混凝土梁式支撑换撑、钢管及型钢支撑换撑等形式,但这些技术往往伴随着地下结构施工、拆撑换撑、土方回填等施工工序,虽然满足基坑整体结构稳定安全的条件下,但不便于施工现场作业,也缺乏经济合理性。[0004]因支护灌注桩数量众多,对于设计的“一桩一撑”换撑形式作业量及作业工序就较为繁琐,且需搭配地下结构整体的施工。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及其施工方法。[000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包括:[0007]连接各根支护桩的腰梁模板,所述腰梁模板与地下室外墙模板平行设置;[0008]在所述腰梁模板和地下室外墙模板之间并按预设间隔设置的换撑梁模板,每个换撑梁模板的一端与所述腰梁模板垂直连通,每个换撑梁模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地下室外墙模板垂直连接;

[0009]外墙操作架,每根所述外墙操作架包括多根立杆和与所述立杆垂直连接的横杆,立杆的顶部支撑于腰梁模板和换撑梁模板的底部。[0010]进一步的,在上述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中,每根立杆的顶部还设置有与所述换撑梁模板的底部接触的高度微调顶托。[0011]进一步的,在上述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中,每个换撑梁模板包括:[0012]一块底面钢板;[0013]二块侧面钢板,二块侧面钢板分别垂直连接于所述底面钢板的一侧,以形成截面为U字型的上开口的换撑梁模板[0014]进一步的,在上述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中,所述底面钢板和侧面钢板的厚度为3毫米。[0015]进一步的,在上述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中,每块侧面钢板与所述底面钢板通过铰链连接。[0016]进一步的,在上述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中,每块侧面钢板上还设

4

CN 112593560 A

说 明 书

2/4页

置有加固角钢。

[0017]进一步的,在上述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换撑梁模板上的加固木方。[0018]进一步的,在上述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中,所述加固木方包括:[0019]一块底面木方;[0020]二块侧面木方,二块侧面木方分别垂直连接于所述底面木方的一侧,以形成截面为U字型的下开口的加固木方,每块侧面木方的下开口的一端为自由端。[0021]进一步的,在上述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中,所述加固木方的下开口与换撑梁模板的上开口相对,且每块侧面木方的一个自由端架设在一个加固角钢上;[0022]二块侧面木方通过对拉螺栓连接。[0023]根据本发明的另一面,提供一种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的其施工方法,包括:

[0024]步骤S1,对支护桩的混凝土面进行凿除,露出主筋,进行界面清理;[0025]步骤S2,将腰梁模板连接各根支护桩,所述地下室腰梁模板与地下室外墙模板平行设置,在所述腰梁模板和地下室外墙模板之间并按预设间隔设置换撑梁模板,每个换撑梁模板的一端与所述腰梁模板垂直连通,每个换撑梁模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地下室外墙模板垂直连接,每个换撑梁模板包括一块底面钢板和二块侧面钢板,二块侧面钢板分别垂直连接于所述底面钢板的一侧,以形成截面为U字型的上开口的换撑梁模板,每块侧面钢板与所述底面钢板通过铰链连接,每块侧面钢板上还设置有加固角钢;[0026]步骤S3,在腰梁模板和换撑梁模板的底部借用地下室外墙脚手架进行搭设加固,其中,所述外墙操作架包括多根立杆和与所述立杆垂直连接的横杆,将每根立杆的顶部的高度调节顶托支撑于换撑梁模板的底部,并通过采用高度调节顶微调换撑梁模板支设高度;

[0027]步骤S4,在所述换撑梁模板上设置加固木方,其中,所述加固木方包括:一块底面木方和二块侧面木方,二块侧面木方分别垂直连接于所述底面木方的一侧,以形成截面为U字型的下开口的加固木方,每块侧面木方的下开口的一端为自由端,将所述加固木方的下开口与换撑梁模板的上开口相对,且将每块侧面木方的一个自由端架设在一个加固角钢上后,将二块侧面木方通过对拉螺栓连接。[002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连接各根支护桩的腰梁模板;与所述地下室腰梁模板平行设置的地下室外墙模板;在所述腰梁模板和地下室外墙模板之间并按预设间隔设置的换撑梁模板,每个换撑梁模板的一端与所述腰梁模板垂直连通,每个换撑梁模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地下室外墙模板垂直连接;外墙操作架,所述外墙操作架包括多根立杆和与所述立杆垂直连接的横杆,每根立杆的顶部支撑于腰梁模板和换撑梁模板的底部。本发明的该模板及加固体系操作简便,对于基坑支护桩数量大的情况下,能缩短施工工期。换撑梁模板易于拆除,能快速周转;相对于普通换撑梁模板施工,造价低廉。附图说明

[0029]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的立面图;[0030]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的平面图;

5

CN 112593560 A[0031][0032]

说 明 书

3/4页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换撑梁模板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换撑梁模板加固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0034]如图1~4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包括:[0035]连接各根支护桩4的腰梁模板1,所述腰梁模板1与地下室外墙模板2平行设置;[0036]在所述腰梁模板1和地下室外墙模板2之间并按预设间隔设置的换撑梁模板3,每个换撑梁模板3的一端与所述腰梁模板1垂直连通,每个换撑梁模板3 的另一端与所述地下室外墙模板2垂直连接;[0037]外墙操作架,所述外墙操作架包括多根立杆5和与所述立杆垂直连接的横杆6,每根立杆5的顶部支撑于腰梁模板1和换撑梁模板3的底部。[0038]在此,如图2所示,后续可以分别在腰梁模板1、地下室外墙模板2和换撑梁模板3中浇筑混凝土,以分别形成腰梁、地下室外墙和连接所述腰梁和地下室外墙的换撑梁。[0039]本发明可以在深基坑工程的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进行换撑施工中,减小支护结构变形,保障基坑安全。[0040]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一实施例中,每根立杆5的顶部还设置有与所述换撑梁模板3的底部接触的高度微调顶托7。[0041]如图1和3所示,本发明的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一实施例中,每个换撑梁模板3包括:

[0042]一块底面钢板31;[0043]二块侧面钢板32,二块侧面钢板32分别垂直连接于所述底面钢板31的一侧,以形成截面为U字型的上开口的换撑梁模板3。

[0044]本发明的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一实施例中,所述底面钢板和侧面钢板的厚度为3毫米。[0045]如图3所示,本发明的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一实施例中,每块侧面钢板32与所述底面钢板31通过铰链33连接,以方便组装和通过铰链展开换撑梁模板3进行拆除。

[0046]在此,本发明是一种能快速应用于支撑梁的模板架体中搭拆的模板体系,且能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同时进行周转使用。针对此种换撑梁施工工艺,本发明应用了一种定型化模板及加固体系,能快速的进行钢筋混凝土换撑梁的施工,具有安拆方便、造价经济、绿色无污染、循环周转使用、可便于回收再精简加工利用等优点。[0047]如图4所示,本发明的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一实施例中,每块侧面钢板上还设置有加固角钢8。[0048]如图4所示,本发明的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一实施例中,设置于所述换撑梁模板上的加固木方。[0049]如图4所示,本发明的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一实施例中,所述加固木方包括:

6

CN 112593560 A[0050]

说 明 书

4/4页

一块底面木方91;

[0051]二块侧面木方92,二块侧面木方92分别垂直连接于所述底面木方91的一侧,以形成截面为U字型的下开口的加固木方91,所述二块侧面木方92的下开口的端为自由端。[0052]如图4所示,本发明的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一实施例中,所述加固木方的下开口与换撑梁模板的上开口相对,且二块侧面木方92的每个自由端架设在一个加固角钢8上。

[0053]如图4所示,本发明的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结构一实施例中,二块侧面木方92通过对拉螺栓10连接。[0054]如图1~4所示,本发明还提供另一种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换撑梁的施工方法,包括:

[0055]步骤S1,对支护桩的混凝土面进行凿除,露出主筋,进行界面清理;[0056]步骤S2,将腰梁模板连接各根支护桩,所述地下室腰梁模板与地下室外墙模板平行设置,在所述腰梁模板和地下室外墙模板之间并按预设间隔设置换撑梁模板,每个换撑梁模板的一端与所述腰梁模板垂直连通,每个换撑梁模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地下室外墙模板垂直连接,每个换撑梁模板包括一块底面钢板和二块侧面钢板,二块侧面钢板分别垂直连接于所述底面钢板的一侧,以形成截面为U字型的上开口的换撑梁模板,每块侧面钢板与所述底面钢板通过铰链连接,每块侧面钢板上还设置有加固角钢;[0057]在此,采用带有合页的钢模板,搭配木方卡箍进行加固,操作方便,易于拆装;[0058]步骤S3,在腰梁模板和换撑梁模板的底部借用地下室外墙脚手架进行搭设加固,其中,所述外墙操作架包括多根立杆和与所述立杆垂直连接的横杆,将每根立杆的顶部的高度调节顶托支撑于换撑梁模板的底部,并通过采用高度调节顶微调换撑梁模板支设高度;

[0059]在此,通过采用高度调节顶微调换撑梁模板支设高度,也易于拆除底面钢板模。因换撑梁模板浇筑形成的换撑梁仅有1400毫米左右长度,在外墙操作架的拆除过程中,可保留在换撑梁模板下部的外墙操作架的立杆,实现快拆体系,加快钢管、模板等的材料周转;[0060]步骤S4,在所述换撑梁模板上设置加固木方,其中,所述加固木方包括:一块底面

以形成截面为U木方和二块侧面木方,二块侧面木方分别垂直连接于所述底面木方的一侧,

字型的下开口的加固木方,每块侧面木方的下开口的一端为自由端,将所述加固木方的下开口与换撑梁模板的上开口相对,且将每块侧面木方的一个自由端架设在一个加固角钢上后,将二块侧面木方通过对拉螺栓连接。

[0061]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0062]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括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7

CN 112593560 A

说 明 书 附 图

1/3页

图1

8

CN 112593560 A

说 明 书 附 图

2/3页

图2

图3

9

CN 112593560 A

说 明 书 附 图

3/3页

图4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