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帮我找美食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电大《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最全的复习资料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A

1、

安史之乱造成的文化南移,其结果是(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

B

2、

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巨著是(《史记》)。

C

3、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所产生的实际影响是(.消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命题,所体现的思想是(人本思想)。

5、从汉代起,历代统治者的统治术可概括为(外儒内法)。

6、创造出诗、书、画三位一体的抒情模式,将之融汇出完整的艺术整体是在(.宋元时期)。

7、从地域上讲,茶文化主要代表了哪个亚文化圈的文化现象(南方亚文化圈)。

8、从本源上讲,炼丹的思想属于(神仙家)。

9、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可以称之为(蜕变时代)。

1

10、创立了拜上帝教并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人物是(洪秀全)。

D

11、《大学》和《中庸》所提出的掌握知识的步骤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12、道家应对社会纷争提出“无为”,其中的“为”指的是(人的作为)。

13、“德”的内涵在古代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德”成为美德的代称是在(宋代)。

14、对于“和”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巨大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和”成为民族文化融合的动因)。

15、第一个在吸取诸子学说精华的基础上对原始儒学进行全面清理和升华的儒学大师是(董仲舒)。

16、对“止于至善”,正确的理解是(不可能到至善之境,因此永不能停止)。

道教的出现是在(两汉之际)

对于传统文化的未来,我们认为可取的科学态度应该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对待现实和未来)

F

2

17、

佛教传入中国,最初是流传于社会上层,佛教开始深入下层是在(东汉末年)。

18、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与流行的时间是(两汉之际)。

19、

翻译《天演论》,介绍进化论思想的人物是(严复)。

20、

凤在皇室和民间有着广泛的引申意义和象征意义,从文化原型上进行溯源,凤是(凤是南

方各族图腾物的结合体)。

G 21、

根据著名学者苏秉琦的研究,起源时期的中华文化可以划分为(六大区系)。

22、

根据考古材料,中华大地出现活跃的先民的身影可以追溯到(一万多年前)。

23、

关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说法,下面认识最为准确的是(不生事扰民就能达到天下大

治的状况)

24、

古代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转变,有几方面的表现。下面有理由一个不是这一转变的表现

它是(从铁器的出现可以看出)

25、

“观风”的意思是指(收集各地民歌,并从中找出民怨)。

26、

关于我国的法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古代中国从没有实现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

27、

关于八卦的起源,下面说法正确的是(《河图》所处的形状)

H

28、

华夏民族共同的图腾是(龙)。

29、

“和而不同”的文化特征产生于(百家争鸣)。

30、

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宋代享有“梅妻鹤子”美誉的是(林逋)。

J

31、

君王若顺天而行,修德政,则天降祥瑞以示庇佑;若君王违背上天之意,则天降灾异以示

警,甚至使之败亡,授命于新王朝。这一说法即(王权天授)

32、

酒文化在殷代已相当发达,还出现了以制造酒器出名的氏族,如(长勺氏)。

33、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4、

将情界定为与人的本性相冲突的后天的欲望,从而使“情”与“欲”合而为一的是(宋

儒)。

K

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元)。

孔子释仁为(爱人)。

孔子认为最上等的是“生而知之者”,最下等的则是(困而不学)。

开禅宗作翻案文章的先例的人物是(慧能)。

L 礼向“内圣”方面发展,由外在行为规范入于人“心”中,出现于(宋学兴起之时)。

临终前写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的人物是(文天祥)。

礼是社会行为的规范,提出重建礼教最早始于(孔子)。

历史上最体现法制特色的王朝是(秦)。

龙凤相配,最主要的就是象征着(.阴阳和合)。

M

墨家用以规范行为的是(天下公利)。

名士文化不断演变,名士从置身山林一变而为设馆授徒、主持讲坛、批评朝政,是在(宋

5

45、

明代市民文学的主体象征——小说,发源于(宋元话本)。

N

46、

“怒”的本意是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47、

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创造性地发挥了而成以来的(天理)思想

Q

48、

琴在古代中国之所以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态,根本性的原因是(自古以来,乐教

即被视为至神至妙的统治术,而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49、

秦王朝的统治术主要采取的是(法家思想)。

50、

清朝后期,为了维护业已衰化的封建肌体,清王朝对外采取的政策是(.闭关锁国)。

51、

清政府废除八股取士而改试策论,是在(1901年)。

52、

清朝综合处理边疆事务的机构是(理藩院)。

53、

清代时,清儒推尊汉儒,而攻击宋代理学家空疏解经,乎其学位(宋学),以示与汉学区

6

R

54、

儒家的“仁学”之所以既能为统治者所接受也能获得普通百姓的认同的原因是“仁学”

建立在切近人伦的亲情之上( )。

55、

儒佛道三家思想第一次碰撞的产物是(魏晋玄学)。

56、

儒家从一开始为中国知识分子选定的人生的最佳道路是(学而优则仕)。

S 57、

四大发明出现之后,在中国并未获得改进,但在欧洲及日本朝鲜却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

这一现象说明了(伦理化的认识方式对科学精神的扼杀和制约)。

58、

“恕”的本意是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

59、

宋代理学思想的核心内涵是(.理)。

60、

“四艺”之中,居首的是(琴)。

61、

宋代催生出新的私学教育,其基地称为(书院)。

62、

市民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取代士人文化成为一种显态文化是在(明代)。

7

63、

“山有山神,河有河伯,海有海神有龙王,灶有灶王爷”,仙文化中的这一情况体现了(巫

史文化的特色)。

64、

《四库全书》的编纂是在清代的(乾隆年间)。

65、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剑文化中灵异色彩不断增加,但剑文化内涵始终象征着(正义、正

气)

66、

《四库全书》的修订是由深层的历史背景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明入清的知识分

子有反清言论,借修书以毁书)

T

67、

提出“天人感应”理论的是(.董仲舒)。

68、

唐代寒士崛起在制度文化上的保证是(.科举制的实施)。

69、

唐代书法中,“狂草”的代表人物是怀素和(张旭)。

70、

唐代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是(科举制)。

71、

唐代的古文运动作为一种文学运动,其主要目的是(排斥、打击六朝以来兴起的骈俪文风)。

72、

唐代吸收外来文化最集中的地方是(长安)。

8

73、

唐文化以高势能文化的姿态向四周输出、辐射,影响了周边的国家。其中,曾派出遣唐使

达18次之多的国家是(日本)。

74、

唐代高度发达,代表性的种类也很多,下面所列不能代表唐代文化的是(钟鼎)

75、

《四库全书》的修订是有深层的历史背景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明入清的知识分

子有反清言论,清廷借修书以毁书)。

76、

体现经世致用精神的著作《明夷待访录》,其作者是(黄宗羲)。

77、

唐传奇及宋元话本里的侠文化表述,所体现出的社会文化心理是(下层人的心理安慰)。

78、

体现元杂剧抒情性特征的手段是(唱)。

79、

统一的清王朝实施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加强了中央在民族事务上的管理。这有利于中央

对一些地区的统治,这些地区包括蒙古、新疆、西南少数民族及(西藏)。

80、

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的人是(郑观应)。

W 81、

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左氏传)。

82、

魏晋人艺术表现出来最大的特点是(气韵生动)。

9

83、

84、

85、

86、

87、

88、

89、

表现)

90、

91、

92、

势 )。

魏晋时期,谈玄者多为士族名士,他们谈玄的特点是(注重哲理上的思辨的探究)。

魏晋时期玄学兴盛,其所谓“玄”主要是源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词语出自(老子)

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导致的结果是(伦理的法制化)。

魏晋时期星期的玄学,第一次将(个体人格)摆到最为重要的位置

我国历史上文化南移经过了几个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是(唐代的“安史之乱” )。

《物理小识》的作者是(方以智)。

我们现在恭敬连用,古代“恭”“敬”两者的关系应该是(敬是内在的根本,恭是外在的

X

希望社会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的思想家是(.老子)。

先秦诸子百家中属于显学的是(墨家)。

先秦诸子中,法家本着历史进化的观念,提出规范社会生活和行为准则的观念有(法、术、

10

93、

西汉时,司马谈对战国诸子学说的短长作了较公允的评价,他将诸子概括为(.六家)。

94、

学术导向以恢复西周的宗法社会模式为旨归的学派是(儒家)。

95、

先秦文化终至统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政治上的大一统)。

96、

新文化运动的两大主题是(民主与科学)。

97、

西方传教士第一次直接进入中国是在(明代中期)。

98、

下列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中,不仅有哲学上的沉思,还积极参与到探索改革社会途径、

直言不讳议政的实践中去的人物是(.梁漱溟)。

99、

下面关于“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儒家对道的理解特别强道无为)

100、

下列诸子人物中,不是军事家的是(苏秦)

101、

西汉时的司马谈将“诸子“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六家之中,对后世

影响甚巨的是(儒,墨,道,法)

Y

102、

阴阳观念在传统文化中至为重要,《周易》一书认为天地万物的变化都体现于(六十四卦)。

11

103、

殷商时期的文化有浓重的神本色彩,承担神人交通重任的是(巫史)。

104、

殷商时期的文化是神本文化,下列不是殷商时期文化特征的是(以蓍草占吉凶)。

105、

与宋代绘画相比,元代绘画显示出的特征是(.更重意趣与心境)。

106、

元朝代表性文化的特点是(外露型)。

Z

107、

在中国文化里,道本源于天,反映于个体就是(德)。

108、

主张节用、节葬、兼爱、非攻的学派是(墨家)。

109、

战国时代,我国水利工程有了一定的发展,其中,李冰父子主持修筑了(都江堰)。

110、

诸子百家的学术渊源都是(六经)。

111、

战国时期出现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即(《离骚》 )。

112、

战国时期,我国是文化首度崛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属于这种原因的是(政治上

的大统一)

113、

中国人所说的“柔能克刚、水滴石穿”,意在强调的是(阴胜于阳)。

12

114、

在孔子看来,春秋时期之所以天下大乱,主要是因为(周代的礼教被破坏了)。

115、

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甚巨的四家是(儒、墨、道、法)。

116、

在春秋战国时期,士这一阶层处于社会的(统治阶级底层)。

117、

在八卦中,象征阴阳、天地父母的是(乾、坤两卦)。

118、

在先秦跟儒学一样的显学,墨家思想中最强调的一点是(兼爱)。

119、

在封建时代,“孝”的最重要的内容是(传宗接代)。

120、

在“忠”、“信”、“诚”三者之间,“诚”更表现出(更注重主体性)。

121、

在传统儒家文化特别是宋明理学中,“性”主要是指(天性)。

122、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酒文化的高峰是(殷商时期)。

123、

中国艺术追求意境,从根本上讲,意境是指(是经过创作主体之“意”加工过的现实世界)。

124、

在隐逸文化中,所谓“大隐”是指(身在市朝却保持着隐退的情怀)。

125、

作为现代新文化运动标志的书刊是(陈独秀的《新青年》 )。

13

126、

在崇实尚性的思想大潮影响下,清代学术思想表现出对宋代以来的性理之学的怀疑,在学

术思 想上呈现出(汉代朴学的倾向)。

127、

中国是一个尚统的国家,孔子作《春秋》,内华夏而外诸夷,即以华夏族为主而以周边少

数民族为辅,所表现出的“统”是(政治上的正统)。

128、

在东西方文化中,对“爱”的理解,有一定的一致性,它们是(情感的专注)。

129、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知识界对西学的态度出现差异,其中较为科学的是(以方以智

为代表的主张以冷静的态度对待西学,吸取优点弃其伪妄)。

130、

主张“万物皆因心生,没有主体,也就无所谓客体”的明代哲学家是(王阳明)。

131、

自然山水在古代文化中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内涵,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点就在于(.天

人合一的思想)。

132、

最初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人是(魏源)。

133、

中国近代第一位学贯中西、被称为国学大师的人是(章太炎)。

134、

在封建社会里,清官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下面所说正确的

是(封建社会里清官是压迫者的心愿)。

135、

“贞“在最初是从《易》中”元亨利贞“的运化变易思想中来,后来才成为妇女的一种约

14

束,其思想根本在于(儒家对道的理解特别强道无为)

136、

中国封建时代运用“外儒内法“的统治术是在(西汉)就开始的

二、多选题(按第一个字的拼音字母排列)

A 1. 爱国的表现包括(天下为公; 为了祖国的富强而奋斗终生; 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和保护; 保护祖国不受侵犯)。

C 2、 春秋战国时期,士步入历史舞台时所担当的角色有(政治智囊; 军事参谋; 外交使节;思想精英)。

3、禅宗宗旨主要有两点,即(单刀直入;直指心源)。

4、从文化学的角度透视毛泽东思想,它有两个来源,即(进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传统文化)。

D

5、对待知(智),儒家和道家的看法有所不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道家强调离形去智; .儒家

15

强调格物致知)。

G

6、 古代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的转变,有几方面的表现。下列选项属于这一转变的表现的有(从卜筮的方法可以看出; 从周人重“德”的风尚可以看出; 从周代的宗法制度可以看出; 从青铜器的制式和纹样看出)。

7、构成精致典雅的宋代文士世界的文化质态的有(ABCDE )。

K

8、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他的著作有(《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大同书》)。\\

L

9、乐在传统社会的主要功用有(.娱乐工具;娱神功能;教化功能)。

10、“礼”在先秦时期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作为宗教的阶段;作为群体组成方式的阶段;作为个人内在和外在行为规范的阶段)。

M 16

11、

明代时,面对西学的传入,知识分子的态度各有不同,其中,主张全面接受西学的人物有

(徐光启; 李之藻; 王徵)。

12、

明代后期市民文化日趋高涨,以下关于明代市民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有(社会风尚趋于导

奢导淫; 礼拜金钱之风日益强盛; 市民文学唱主角)。

13、能代表魏晋人的审美追求的有(.顾恺之的绘画;陆机的赋;陶渊明的诗歌;王羲之的书法)。

Q

14、秦汉文化个性乃是浑厚宏阔,其建筑文化的代表包括(秦陵;万里长城;阿房宫)。

15、清初对君主专制提出批判,对封建君权提出质疑的思想家有(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S 16、 属于战国时期的优秀文化成果的是(《左传》;《孙子兵法》;《离骚》)。

17、宋代理学家强调个体道德修养必须经过由内圣达于外王的过程,他们一般将这个过程分为修身、齐家和(治国;平天下)。

18、属于出世哲学的是(道教;佛教)。

19、宋代理学的建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发展期的代表人物是(张载;.程颐;程颢)。

17

T

20、体现战国末期各家学说趋于融合之势的著作有(《吕氏春秋》;《易传》 )。

W

21、魏晋时期的玄学乃是融合各家思想而成,这些思想包括(儒家;道家;佛教)。

Y

22、 以下关于“仁”的表述,正确的有(仁是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仁讲的是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仁”到“礼”,是内在的情感外化为行为的规范)。

23、 以下对“德”的认识,正确的有(先秦时期有美德和恶德之分;宋代时,“德”成为美德的代称;“三从四德”是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

24、 以下对“义”的认识,正确的有(ABCDE )。

25、以下关于“阴阳”的表述,正确的有(在古代哲学体系中,阴阳被看作道的具体化; 阴阳运用于天地时,乾为阳阴为坤; 柔能克刚,水滴石穿,强调的是阴胜于阳的一面; 阴阳动静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6、以下关于酒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有(殷商时期,酒文化与原始宗教及政治统治有关;魏晋时阮籍长醉是借酒忘记现实及现实中的痛苦;宋人内敛的文化品格使宋代的酒文化趋向于中庸;微

18

醺的状态是“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儒训在酒文化中的体现)。

27、

以下作品属于明代市井小说的有( ABCDE)。

28、洋务运动是官商知识分子对西学入侵的理性应对,而贫民百姓对西学入侵的应对包括(太平天国运动;

29、以下著作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有(.邹容的《革命军》; 陈天华的《警世钟》; .陈天华的《猛回头》)。

Z

30、在封建社会后期,复古成为一种强大的文化思潮,在明代诗坛上前后出现过两次复古思想,史称“前后七子”的复古诗文运动,其中后七子的领袖是(李攀龙; 王世贞)。

二 、案例题题库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结果,流传下诸多禅师的言行记录,称为公案。其中有这样一则著名的公案:有源律师来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慧海)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

(1)在禅师的自我阐释中,“饥来吃饭,困来即眠”的外在行为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心性状态?

19

世上本无事,都是因为自身的贪念与不戒律而引起了。心平气和,知足常理则然就不会有太多的烦恼与顾虑了。

(2)你如何看待这则故事中的禅宗道理?

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种生活态度,我们都需要有颗知足常乐的心态。面对现实,坦诚接受一切。认真对待当下的每一件实事,活在当下,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不要去贪图那些子虚乌有,不劳而获的东西和爱慕虚荣等各种贪念,这要烦恼也会少了很多。心态上的平衡,可以让自己的幸福感提升。

在老子看来,“理想国”是一种小国寡民的状态,详细说来是这样:国家要小,百姓要少,即使有众多的器具也用不着;使百姓重视生命,从而不敢冒险,那么他们就会不向远方迁移。这样,即使有船和车,没有地方需要乘坐它;虽有武器装备,没有地方陈列它。使百姓再用古代结绳的办法来记事。使百姓感到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乐于过这种生活。相邻的国家离得这么近,相互望得见,鸡鸣犬吠的声音互相听得到,但百姓一直活到老死,彼此也不往来。

(1)老子主张百姓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理由是什么?

老子认为相邻的两个国家彼此可以望见,两国鸡狗的叫声都可以听见,各自吃自己的国家丰富的食物,穿自己的衣服,按照自己的风俗生活,直到老死都不互相往来。

(2)对于治理社会、治理国家而言,道家的“无为”思想是指毫无作为吗?你如何评价“无为”思想?

20

不是,其实“无为”并不是指遇到难事只知道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做,其真正的本质是“不忘为”。道家的无为,其实并非不求所有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因此相比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盲目积极,道家的“无为”精神更多了一份理智

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