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们今天如何面对鲁迅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东方论坛 2006年第5期 我们今天如何面对鲁迅 丁 国 强 (中共青岛市委政法委,山东青岛266071) 摘要: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对鲁迅的解读与阐释也呈现出多元化态势。我们有必要对各种各色的鲁迅情结进行心 灵剖析,以消除功利主义、工具主义的不良影响。鲁迅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完整的精神系统。我们有理由怀疑那些口口声声 热爱鲁迅、敬仰鲁迅的人是否真的读懂了鲁迅。一个不能与鲁迅心灵相通的人是不可能读懂鲁迅的。我们今天如何面对 鲁迅不仅仪是一个阅读取向的问题,而且也与生命态度、人文立场密切相关。 关键词:启蒙精神;鲁迅情结;灵魂世界;人文解读 中图分类号:I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110(2006)05一OO44—08 鲁迅的价值关怀超越于时代,超越于个体,是 学习鲁迅 对人的价值的关怀,对生命自由的呼唤。鲁迅的文 鲁迅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启蒙者,他对中国 字是上千年的奴隶文章中的“另类”,他在文网中艰 知识分子的人格养成和文风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难地挣扎着。他的存在让文坛上的看热闹者和苟 也使得当代知识分子无意之中陷入了一个误区,即 且偷生者失去了分量。生前“招人憎恶”的鲁迅,逝 总想全方位的接近鲁迅,有的甚至是模仿。有人说 后虽然真真假假的赞美声四起,但不能阻挡的一重 新时期文学是在鲁迅的道路上艰难迈进,作家们继 真实是,鲁迅的声音让黑暗的心灵受到震撼。鲁迅 续在“改造国民性”这个问题上反复求解。我们不 是一个全方位的不合时宜的人,是一个永远的“异 难在一些作家的作品中看到明显的鲁氏痕迹,只不 端”。他从没取悦于时代和权力者。这种独异性决 过味道混杂,让人产生异样的感觉。笔者也曾模仿 非一时的兴起,而是一种敢于面对歧路和穷途的精 鲁迅的口气,骂几句奴才、婊子、男盗女娼之类的 神力量。这些年来,我们虽然一直把鲁迅这个名字 话,却总是感到底气不足。其实,早在鲁迅之前梁 挂在口头,但是,却从来没有好好地思考一下这样 启超、严复、胡适等人就已经提出“改造国民性”的 一个问题:我们今天如何面对鲁迅?我们总是在用 问题了。比鲁迅批判色彩更浓烈的人也有,如钱玄 叶公好龙的态度谈论鲁迅,一面“学习”着鲁迅的文 同。鲁迅有一个完整的精神系统,融思想、情感于 章,一面又一往情深地充当着奴才、看客或者扮演 一体,将这个系统肢解开来,是无法真切地体验鲁 着阿Q的角色。这是必须加以批判和反思的。鲁 迅的。 迅那种“执著现在,执著地上”的精神既是一种理想 黎湘萍在《台湾的忧郁》一书说了这样一句话: 主义,也是一种对现实的批判精神,不放弃对各种 “鲁迅是不易学的。学鲁迅而不得,容易失其温厚, 名目、符号的追问,不停止打自己心里的鬼,不松懈 流于刻薄。”ll_ (黎湘萍发现台湾作家陈映真看 韧性的战斗,不逃避“无刀无笔的弱者”的凝视和追 到了鲁迅那最不易学的温厚和爱心。陈映真有一 问。这给我们应对当下的意义危机提供了精神动 段谈鲁迅对他的巨大影响的话:“几十年来,每当我 力 遇见丧失I『对自己民族认同的机能的中国人;遇见 了对中国的苦难和落后抱着无知的轻蔑感和羞耻 收稿日期:2006—07—22 作者简介:丁国强(1970一),男,山东青岛人,中共青岛市委政法委千部,青岛市作家协会理事,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4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感的中国人;甚至遇见幻想着宁为他国的臣民,以 求取‘民主的、富足的生活’的中国人,在痛苦和怜 悯之余,有深切的感谢——感谢少年时代的那本小 说集,使我成为一个充满信心的、理解的、且不激越 的爱国:著”o[1](P167)陈映真的这种体验已经超出了 文本的范畴,他的少年时代并没有把鲁迅的作品抽 象成明线、暗线之类的写作技巧,而是成为心灵中 永不磨灭的记忆,陈映真心中的鲁迅是情感化的, 鲁迅的爱憎已融入陈映真的血液里面。而我们对 于鲁迅的阅读却局限在政治化和文本化之间,这种 阅读,总是与鲁迅隔着一层,他的愤怒与悲哀基本 上与己无关。笼统地提“学习鲁迅”的口号是毫无 益处的,只能增加我们对鲁迅的误读。 鲁迅的人格魅力是学不来的,他不仅对社会人 生有深刻的体察,而且对自我也有深刻的反省,鲁 迅其实是不希望人家搞什么“学习鲁迅”的花样的, 鲁迅觉得自己的灵魂里有毒气和鬼气,怕传染给别 人。鲁迅对待文学的态度是不纯粹的,这是由于他 的思想过于凝重的缘故,所以鲁迅并不怎么讲究什 么文学手法,也可以这样说,如果脱离了鲁迅那种 “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 和肉来”l2 的精神,任何写作技巧都是空中楼阁。 由此可见,我们无法期待第二个鲁迅出现。那些做 鲁迅式的作家的想法也是荒诞不经的。这些人弄 不好就容易走向极端,而这种“极端化”也是相当肤 浅的,画虎不成反成犬。 学者李书磊从鲁迅的作品中悟出了几分禅机: “一个大抱负者如鲁迅能不惜一身卷入身边的人事 之中,在最日常、最细微的事件中为自己的信念而 斗争,不嫌弃敌人的渺小,这才真正称得上是得道 之人,这里面我甚至觉得有几分禅机。唯其如此鲁 迅的全部作品才成为一部活的大书。”_31(岫 笔者 倒是另有所悟:学习鲁迅是要花费一生的时间,以 真诚与执着的情怀去关怀人生。 寻找鲁迅 现在,解读鲁迅有一个比较平淡的语境,革命 与启蒙的热浪都已经远去,大家自由思考,随便发 言,众声喧哗。这个时候,再来重新认识鲁迅,似乎 没有太多的功利干扰。现代人眼中的鲁迅,重新理 解和阐释的成分比较多,其中有渎神者的反叛,也 有庸俗者的炒作,也有理想主义者的捍卫与追寻 鲁迅与我们的联系,不再单纯是政治的、学术的界 定,更有心灵的、情感的融合。鲁迅自称他是吃狼 奶长大的,他常常“碰壁”,也常常绝望,然而深刻的 洞察与灼热的批判使他能够从痛苦的边缘返回来, 反戈一击。鲁迅丝毫没有把自己神圣化、经典化的 意图,后来人这样做,是误读也好,是歪曲也好,是 升华也好,是发挥也好,大都与鲁迅无关。20世纪 90年代以前,利用“鲁迅”这个意味深长的文化符 号来做文章,无论他对的模仿、对他的抬举、对他的 崇拜看起来是何等的真诚,都难以清除其身上趋炎 附势的味道。2O世纪90年代以后,别一种时文滋 生繁衍,消遣的、逗趣的、关注私人生活,渲染隐私 的……这些热闹的文字在充当“文化快餐”的时候, 也改变着现代人的文化精神和审美趣味。于是,有 人惊呼:不该忘却鲁迅。然而,问题是不该忘却的 是哪一个鲁迅? 鲁迅是一个为老百姓的温饱和生存尊严而奔 走和呐喊的思想界战士。鲁迅是一个关注“小题 目”的人,不管“立人”的任务何等紧迫、何等重要, 都必须得填饱肚皮,否则,启蒙就是一句空话,正所 谓“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在“做稳了奴隶的时 代”_4 J,或许会有一顿两顿饱饭,但须看主子的眼 色,须唯唯诺诺,须把思想和尊严交给人家来奴役, 最终也无法逃脱“连奴隶也做不得”的下场。 把鲁迅定位于“人间”,一方面可以提醒自己从 神化的误区中走出来,冷却神话制造者的角色迷 恋,从“人间”的视角来追问、来寻觅;另一方面,是 恢复鲁迅的“人间”本色,鲁迅是一个具有浓厚人间 情怀的“地之子”,闰土怯生生的一声“老爷”曾让鲁 迅震颤和悲凉,他从闰土的灰色眼神中看到了生命 力量的萎缩。鲁迅是关注民生的,他说:“有志于改 革者倘不深知民众的心,设法引导,改进,则无论怎 样的高文宏议,浪漫古典,都和他们无干。” 鲁迅 的人格魅力体现在他对民生的关怀上,他不但关心 百姓的衣食,更关注他们的灵魂世界。直面人生, 除了勇于面对那不知来自何处的冷箭外,还要面对 民众,面对他们的麻木、他们的奴性。 在鲁迅的冷峻话语里面,“中国人”是占了很大 比重的,“中国人”是一个文化价值符号,它的后面 蕴含着顽固不化的传统恶习,有油滑和小聪明,有 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有残酷的“人血馒头”交易。 鲁迅之所以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中国人,是因为 他对国民的灵魂有着切肤的体察。在强大的文化 惰性和僵硬的国民“劣根性”面前,许多文人搞起了 闲适文字,说一些不疼不痒的话,绕道而行向来是 中国文人的生存策略。孤独的鲁迅用刻薄文字把 启蒙精神深深地刻进了中国人的骨子里面,他所发 现的“吃人”二字惊醒了多少青年人!鲁迅对思想 启蒙没有抱过多地幻想,他认为,人生最苦痛的是 4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梦醒了无路可走,在“出路”出现之前,鲁迅宁愿一 个人承担“窃火者”的痛苦。1925年5月3O日,鲁 迅在给许广平的信中说:“我明知笔是无用的,可是 现在只有这个,……”l6l( 由此可见,文本并非是 考察鲁迅心路历程的唯一依据,在冷峻的语词和含 泪的幽默中,鲁迅的精神世界在延伸。 寻找鲁迅,不能局限于文本,更要与历史文化、 让你来回答这个问题,爱与不爱某一作家能说明什 么问题呢?更何况真正的热爱往往不是挂在口头 上的。 人们所热爱的那个“鲁迅”与鲁迅先生本人没 有多大关系,你问问那个倾诉衷肠的人,或许他连 《鲁迅全集》都没有渎过。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发 言,他们从自己的心理需要出发对鲁迅形象的内涵 进行加工改造。鲁迅的刻薄是传统文人所没有的, 他和许多人作对,一个也不宽恕,这种极端型的选 择看上去确实很过瘾,看先生骂人自然是一件痛快 民族命运的追思联系起来,当然,也不能脱离鲁迅 独特的思想情感世界。鲁迅不仅是一个文本的存 在,更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他的人生经历是一本厚 实的大书,他的爱情、他的结交、他的职业经历、他 的性格、他的生活习惯等等都让我们从中悟出许多 道理来。例如,林贤治曾在他的书中提到了鲁迅先 生不满与无为的官吏生涯,鲁迅与官场上的排挤与 馋媚是格格不入的,他最终放弃了“主流话语”,而 把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改造国民性”的世纪工程 中。 我们其实一直被鲁迅阅读着,他并不想指一条 现成的出路,在他之后,“真的猛士”继续呐喊,当 然,也仍旧有彷徨的苦痛和“走了一圈又回来”的 “老调子”。 只要“阿Q”还在做苟活的梦,“康大叔”还在搞 “人血馒头”的交易,寻找鲁迅就不是一件多余的事 情。 热爱鲁迅 作家陈村写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我爱鲁 迅》。我爱鲁迅,非常甜蜜温暖的四个字,语气十分 平和,象是在叙兄弟友情。其实,事情远非那么简 单,撇开陈村的矫情不谈,鲁迅逝后,中国的知识分 子一直在这么表态。他们竭力强调自己与鲁迅先 生的精神血缘,动辄就先生如何如何,无形中拉近 了与鲁迅先生的距离。他们再三表白自己是何等 热爱鲁迅,其声音此起彼伏,尽管腔调五花八门,但 内容大同小异,象是例行公事一般。当然,也有毛 头小子冒出几句没深没浅的话,胆敢对鲁迅先生大 不恭,其结果可想而知。热爱鲁迅是中国知识分子 的一个解不开的情结。不论是何流何派,何方人 土,只要他毕恭毕敬地说上一声:“我爱鲁迅”,似乎 就可以验明正身了。至于他的情怀和思路是否与 鲁迅有关系那就另当别论_r。象陈村这样的“小男 人”一边赞美着鲁迅,一边义进行着自我表扬:“我 看人要温和些”,笔者彻底糊涂了,你陈村既然觉得 鲁迅过于激进,而你自己又不想那般大动肝火,你 就按照你的方式说话好了,何必要拿鲁迅作幌子 呢?“我爱鲁迅”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并没有人 46 淋漓的事情。尤其是巾国的读书人长期处于被压 抑状态,几千年来,就一直盼着有人站出来骂娘,戳 一下这个“老社会”的痛处。相对于善于明哲保身 的聪明人,鲁迅可谓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异类”,连 鲁迅本人都承认,他身上有毒气。那些口口声声热 爱鲁迅的人,或许压根儿就没有想和鲁迅那样去得 罪人,去“寻野兽与恶鬼”。打鲁迅牌已经成为文坛 一些人投机取巧的一条捷径,他们在“鲁迅”的旗号 下面,重复那些早已被鲁迅揭穿了的谎言,“竦身一 摇”成了“自己人”,巧妙地给自己制造了一个保护 伞。这种实用的态度是对鲁迅精神的极大亵渎。 鲁迅成了一个备用仓库,人们从中各取所需。政治 斗争时代,人们利用鲁迅柬“痛打落水狗”;“文化 热”那几年,鲁迅先生义被捧为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在人文精神讨论中,鲁迅则成为“有机知识分子”的 代表人物,给手无足措的知识分子指出方向;在流 言蜚语、小道消息盛行的时代,鲁迅又以神秘的面 孔出现在人们面前,诸如看幻灯片事件的子虚乌 有,朱安嫁鲁迅的幸与不幸云云,鲁迅给人们提供 了大量津津有昧的话题,热爱鲁迅的人们尽可以在 媒体上大加渲染,是是非非,云山雾罩。在乱世,鲁 迅是一把得心应手的利剑,寒光闪闪,威力无比;在 平和的时代,鲁迅的声音又让疲软的人们感到新 鲜、痛快、过瘾。 鲁迅发现奴才混成主子的历史反复如果不中 断,中国就只能走老路,一切都是徒劳,指望焦大来 打倒贾府是可笑的,焦大们当然也不会理解他的悲 哀与愤怒。但是,鲁迅并没有以揶揄焦大、捉弄阿 Q为乐趣。如今,热爱鲁迅的作家们轻而易举地对 阿Q进行花样翻新,从陈焕生到许三观、张大民, 无不在尴尬的生存处境中自我安慰,自得其乐,换 掉瓜皮帽,蹬上三轮车,这样一路写下去,写他们嘿 嘿干笑,出尽洋相,插科打诨,耍嘴皮子,总之是一 群麻木不仁的快乐穷汉。这样的小说常常被张艺 谋导演看巾,演化成穿着灰棉袄蹲着抽烟的汉子,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还有腆着肚子四处“讨说法”的农村妇女。这类作 品在评论家的笔下,总能够往“改造国民性”上面 靠,也算是尽了知识分子的一份责任,好向鲁迅先 生有个交待。尽管鲁迅先生压根儿就没有布置这 个任务,可是,作家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样一种 报答方式。面对一个个翻版的阿Q,我不由得感到 莫名的悲哀。鲁迅先生的用意绝不是拿阿O们开 涮,他对专制社会的反抗,对“奴隶总管”的厌恶,对 “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的“吃人”体制的排 斥才是最根本的。奴隶只不过是“专制者的反面” 而已。一面喊着“热爱鲁迅”,一面避重就轻,巧妙 地绕过凶山恶水。批判品格在当代作家身上已经 退化,在他们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阿 Q,歌颂那些在退路上傻笑的精神胜利者,这是一 种可怕的精神萎缩。 矛盾的事情在于,越是有这么多作家热爱着鲁 迅,鲁迅的精神反而被误解得更深。鲁迅先生留下 遗嘱:“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7 可是半个 多世纪以来,我们每年都要纪念鲁迅,象是搞一种 礼节。不痛不痒的赞美原本不是精神界战士的本 分,顶礼膜拜、定期下跪是“老牌的奴隶”的生活习 惯。他们通过制造这些仪式充实自己,以“从奴隶 生活中寻出‘美’来”。呜呼,这些人把鲁迅当成了 道具,“我爱鲁迅”原来只是一处戏,他们口若悬河, 是为了掩饰内心的空虚。热爱鲁迅,说得多了,就 成了一种话语霸权,一些势利小人打着这个旗号招 摇撞骗,沽名钓誉。我们要以最大的警惕来读那些 《我爱鲁迅》之类的文章。鲁迅先生真的如他们所 说的那样完美么?显然不是。鲁迅先生从来都不 想作“完美的苍蝇”。 靠近鲁迅 《大江健三郎自选随笔集》一书的序言中,大江 先生毕恭毕敬地说了这样一句话:“在我有生之年, 我希望向鲁迅先生靠近,哪怕只能挨近一点点。这 是我文学和人生的最大愿望。”向鲁迅先生靠近,这 一声呼唤出自异国作家之口,本身就是对中国作家 的无形讽刺——眼下新潮作家大都在疏远鲁迅,他 们把鲁迅当做一块硬石头,只有远远地绕过他,才 不至于被绊倒。即便是那些不敢大声非议鲁迅的 知识分子也往往与鲁迅貌合神离。在这个林语堂、 沈从文、张爱玲、周作人等温和文人吃香的年代,人 们自 为与鲁迅保持一种距离感是一种明智的选 择。郜元宝先生在《鲁迅六讲》一书的自序中说: “世无鲁迅,天下太平,世有鲁迅,天下亦太 平。”l8l( ”我认为这是一句富有禅意的话,郜先生 不仅提醒吃鲁迅饭的研究者不要神化鲁迅,同时也 暗示那些认为鲁迅碍事的猖狂小子要有个数。只 有靠近鲁迅,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才能够体味到 一个博大灵魂的内在力量。鲁迅的世界是一个心 灵场和语言场,他的磁力并没有随着时代的推移而 消退。 尽管五四时代孕育了一大批叛逆者,但是,更 多的出走者没有继续孤独前行,不少人“走了一圈 又回来”,应验了鲁迅先生“娜拉走后怎样”的预言. .鲁迅先生之所以没有昙花一现,不仅是凶为他拒绝 作“振臂一呼”的英雄,更是由于他所选择的对手是 顽固和持久的。鲁迅从一开始就同“世道人心”过 不去,他的目标是清除传统文化肌体中的毒索,所 以,他从来都不把得罪人当回事。他当然清楚“人 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关心”,但是,对于我们这 个精神遗传根深蒂固的民族来说,必须撕开面子, 狠下心来“鉴别灵魂”。 鲁迅先生的批判力量来自他对“戏剧本能”的 抵抗。鲁迅先生是一个体制外的独立思考者,他一 方面拒绝“做戏”,另一方面又抵抗“看客”的角色 由此可见,靠近鲁迅,实质上就是靠近真实。鲁迅 所提供给我们的决不是一堆花里胡哨的名词,鲁迅 的语言是无法与内容本体相脱离的,他更关心的是 骨子里的东西,他清楚那些招牌虽换,货色照旧的 勾当。某些过于聪明的文人居然把“鲁迅”也当做 一块万能招牌,企图为我所用,最终只能暴露出自 己的精神缺陷。靠近鲁迅,不是为 “借光”,也不 是为了充门面,而是一种生命需要,一种精神血缘 的凝聚。鲁迅先生正是怀着“连自己也烧在这里 面”的激情去观照国民的_牛存状态和精神遗传的。 在一个麻木的时代,作为一个提前的醒来者,唯有 具备自剖的勇气才能够承担疗救的使命 郜元宝 认为,“抉心自食”始终是鲁迅作品的灵魂。这一 点,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家所缺乏的。耍想靠近 鲁迅,首要的任务就是拷问自己的灵魂,逃避自我 是精神退化的开始。 20世纪90年代,鲁迅峻厉的精神面孔被涂上 丁一层灰暗的色彩,人们用弗洛伊德和萨特等人的 理论来阐释鲁迅的个性心理,其巾隐含着一个/f 好 说出口的结论就是,鲁迅这种激烈的表达方式不仅 已不适应于今天的语境, 且应当清算一下,有人 甚至把“文革”的火药文风归罪于鲁迅 殊不知,鲁 迅所深恶痛绝的“污浊之平和”迄今仍残留在我们 的文化空气中。中国的知识分子似乎比以往更加 懂得趋利避害,他们洞明世事却故作懵懂,顺左右 4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而言他笑,人情炼达使他们的文章失去了风骨和血 性。这是一种危险的成熟状态。鲁迅先生早已经 看透了这些“荃才小慧之徒”的鬼把戏。鲁迅先生 饱尝了“梦醒之后无路可走”的痛苦,所以,他并不 把所谓的“出路”看得多么重要,在很大程度上,他 把“碰壁”当做了一种乐趣。一个不急于寻求目的 和利益的人自然不会在乎各种恶语。无私才能无 畏,鲁迅毕生都在消解话语霸权,而压根儿就不想 以正宗自居。反抗是出于“深沉的自觉”,而不是为 了取而代之。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靠近鲁迅,我 们才能获得“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_9 的大境界。 靠近鲁迅,不应当仅仅是文学上的一种努力, 而是对活着的意义的升华。在这个贫乏的时代,鲁 迅的心灵痕迹被泡沫般的文字覆盖着,让我们用心 靠近鲁迅,去寻觅生命那一段真实和洁白。 吃鲁迅饭 鲁迅研究专家王富仁先生老老实实地说自己 是“吃鲁迅饭的”。王先生这么说,有几分自讽和调 侃的意味,其中大约暗含着这样几层意思。一是, 鲁迅这碗饭是不怎么好吃的,真正坚持下来的,能 有几人?二是,鲁迅这碗饭是不能白吃的,否则,对 不起鲁迅先生。三是,既然吃的是鲁迅饭,就没有 必要羞羞答答,岂能赚了偏宜再卖乖?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这并不意味着吃鲁迅饭的 人就高人一头。鲁迅先生不愿意以“导师”自居,却 把这个头衔让给了吃鲁迅饭的诸位学者和教授。 这些动辄就把“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挂在口头的人 有足够的耐心去转述鲁迅的一字一句。鲁迅的语 言是很好用的,一句“痛打落水狗”就足以让“文革” 小将学一辈子。被当做一种政治工具无疑是鲁迅 的悲哀。鲁迅假如活到1957年或者1966年,会是 怎样一种情形?硬骨头的鲁迅会如何去应对无边 无际的“红海洋”?鲁迅是一个发“恶”声的人,即使 勉强喊出几声“万岁”,恐怕也是痛苦万分的。一个 具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从来都不会真正的沉默 下去。鲁迅先生代表着“无声的中国”中的一股否 定的力量,他的声音让主子和奴才们都感到不自 在。然而,让鲁迅想不到的是,更多的人仍旧习惯 用闰土那种颤颤巍巍的声音称呼鲁迅先生为“老 爷”。从中学语文课本的无限上纲到鲁迅研究专家 的细微之处见精神,鲁迅成了一个现代神话。青年 鲁迅曾经喊出“伪士当去,迷信可存”的口号,殊不 知,迷信的影子一直纠缠着他。多少年了,人们始 终迷信着鲁迅,痴心不改。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 政治安全的考虑。既然伟大领袖都把鲁迅先生称 48 为现代孔夫子,那么,人们自然会趋之若鹜,跑到 “圣人”面前朝拜。鲁迅在他的杂文里曾经引用过 契可夫的一句话:“被昏蛋所赞美,不如战死在他手 里。”悲哉鲁迅,多少昏蛋靠赞美你而上爬、发家,得 到了不尽好处。 吃鲁迅饭的人不外乎三种。第一种吃的是政 治饭,拿鲁迅作跳板,跑到政治斗争的风头浪尖上 去。他们把鲁迅的话当成了红语录,借鲁迅来壮 胆,所以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文革”时 期,《鲁迅全集》几乎成了中国知识分子唯一的精神 食粮。但是,他fl'] ̄IJ歪曲了鲁迅的精神,赋予鲁迅 文本以暴力色彩。他们忘记了鲁迅先生说过:“其 实革命是并非教人死而是教人活的。”“文革”中的 广西等地方发生了“吃人”的惨剧,尤为让鲁迅先生 寒心。由于失去了仁义道德的包裹,这血淋淋的 “吃人”二字显得格外刺眼。与天斗,与地斗,与人 斗,其乐无穷。这是一件无比畅快的事情。如同李 逵一排斧砍去,为的就是“好不快活”。将鲁迅政治 化的人实质上正是鲁迅的反面,鲁迅在专制面前从 来都是“真的猛士”,拿鲁迅来打政治牌,是对鲁迅 先生极大的亵渎。处在政治斗争圈子里的那些人 其实对鲁迅的态度是不真诚的,他们只不过把鲁迅 当做招牌而已。鲁迅先生早就揭了他们的老底: “招牌虽换,货色照旧。” 』 (第二种人吃的是学术饭。鲁迅研究早已经成 为一门学科,供养了一大批学者、教授。从事鲁迅 研究的专家们专在何处?大抵是多读了一些鲁迅 的书和评鲁迅的书罢。鲁迅研究是一门什么样的 学问?在中文系的学究看来,鲁迅先生是一面镜 子,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链条,只要附会上一些 文学史料,就能够勾兑出不同味道的论文来。鲁迅 先生是拒绝别人把自己当做标本来研究的,他说: “我的思想太黑暗,……所以只能在自身试验,不敢 邀请别人。”_l 0_ “”鲁迅先生万万没有想到,在他离 开人世之后,有一大群“鲁迅研究专家”不请自到。 他们把在书斋里面阐释鲁迅当做一种事业,一个饭 碗。对于他们的学术成绩,我们不敢妄加评论。但 是,我们可以肯定,这么多学问家没有几个真正读 懂了鲁迅。那些东拼西凄、动辄洋洋万言的鲁迅研 究论文,除了换得一顶贬值的硕士帽、博士帽之外, 还有什么价值呢?也许他们最终会明白这样一个 道理,把鲁迅当饭吃本身就是一个错误。被称为 “‘鲁迅式’的学者”的王瑶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 “鲁迅先生是真正的知识分子。什么是知识分子 呢?他首先要有知识;其次,他是‘分子’,有独立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性。否则,分子不独立,知识也会变质”。“鲁迅”显 然不单单是一门知识,把“鲁迅”肢解成乱七八糟的 学术零件,只会把鲁迅搞得面目全非,把鲜活的鲁 迅精神变成死的东西。 第三种人吃的是表演饭。这些人有较高的表 演才能,能够适应各种场合的演出。在政治时代, 他们模仿鲁迅的战斗姿态惟妙惟肖,俨然是又一个 “精神界战士”。进入“后现代”,有的人又做出一副 消解崇高的态势,显得很前卫,很“酷”。不论是赞 美鲁迅,还是怀疑鲁迅,其实都是一种作秀而已。 鲁迅先生早就知道这些见风使舵者的厉害。他发 现,“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们捧起来的”。不料, 鲁迅也难免被捧杀或棒杀的厄运。这些人没有什 么立场,却精于观察风向,懂得如何迎合时代的口 味。在搞政治运动的时候,他们把鲁迅当做匕首和 剑;在文化商品化的今天,他们则顺应大众的1:3味, 搞点儿鲁迅与朱安、许广平、萧红等若干女人之间 的秘闻炒作一番。善于制造话题的王朔自然也不 会放过鲁迅,否则,他拿什么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读懂鲁迅 相对于两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相对于浮泛的 时代喧嚣,鲁迅都是一个异端、“谬种”。鲁迅的精 神份量是超乎常人的,鲁迅的对世事的洞察是无比 深邃的。我们有理由怀疑那些口口声声热爱鲁迅、 敬仰鲁迅的人是否真的读懂了鲁迅。一个不能与 鲁迅心灵相通的人是不可能读懂鲁迅的。心灵相 遇的唯一通道是阅读,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生命 体验。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阅读鲁迅、研究鲁 迅、讲解鲁迅已近乎一种执着和悲壮的行为。钱理 群先生发出这样的感慨:“人在春风得意、自我感觉 良好时大概是很难接近鲁迅的,人倒霉了,陷入了 生命的困境,充满了困惑,甚至感到绝望,这时就走 近鲁迅了:不知道这是不是与鲁迅的特点有 关?”l1I l"那么鲁迅的特点究竟是什么的?是清 醒和冷酷,是叛逆和不合作,是沉默和孤独,是憎恶 和愤怒,也是慈爱和悲悯。他发现了“吃人”文化的 本质,又对“走丁,一圈又回来”的表面化革命抱以最 大的怀疑 他是无声中国的漫长黑夜所孕育出来 的一个精神叛徒和人格典范。鲁迅的力量已远远 超出文学史和思想史的范畴。作为一个“人问至爱 者”,他生前所遭遇的更多的是谩骂、攻击,身后绵 延而来的近乎谎言的赞美更不是他所愿意接受的。 鲁迅的作品之所以今天读来都有一种令人惊心的 真实,有一种“搅动人的灵魂”的力量,是因为他揭 示了最本质的东西,挖出了骨子里的真实。无论何 等绝望,他都没有隐匿和消失在黑暗中,他对于“地 底下”的被侮辱和被损害者有一种丰厚的情感,而 他自己又无比渴望过一种“人之子”的生活。 鲁迅是不甘心苟活的,可是,相对于“黑暗的闸 门”,相对于有形和无形的暴力,相对于“瞒和骗”, 一个人的战斗注定是惨淡、冷清和寂寞的。他目睹 了青年的血,看见了“极平常的残酷到谁也看不见 的地狱”,承受了不知来自何处的暗箭的袭击。在 现实中,他毫无投机之心,对“体制内生存”不感兴 趣,所以,他才能够无情地抨击时弊,一点面子都不 留。对于身后之事,鲁迅的要求也很干脆:“忘记 我,管自己生活。”在今天这个宽容、温和甚至有几 分暧昧和妥协的语境中,鲁迅那种“痛打落水狗”、 “一个也不宽恕”的激烈情绪,招惹了一些人的非 议。其实,鲁迅作为一个“永远的批判者”,置身于 权力和群体之外,如果没有强大的个人意志和个体 的精神自由作支撑,是不可想象的。面对话语霸 权,鲁迅从容地做出选择:“不听他们指挥”。要知 道,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样的环境中,维护这样一 种独立立场,都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鲁迅拒绝借 革命以营私,也不愿干“拉大旗,作虎皮”的事情。 他是自己笔下那个过客,只管向前走,听命于内心 的召唤,不为人所左右。鲁迅看重的是每一个具体 的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所以,对那些戕害“个”的 存在尊严的东西(诸如专制之类)有一种天然的排 斥。正如日本学者增田涉所言,鲁迅对“奴隶”境地 有_种天生的敏感。1925年,他“忽然想到”:“我 觉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隶;革命以后不多久,就受 了奴隶的骗,变成他们的奴隶了。”这一点,并非只 有鲁迅意识到,只不过大多数人做惯了奴隶而不察 觉,而有的人则争着去当“奴隶总管”而竭力去粉饰 着、掩盖着。其实,奴隶不仅是东方“专制病”的产 物,而且也是阻却个人通往精神自由的一道阴影。 在今天这个商业时代,人们一往情深地成为金钱的 奴隶,进行着心灵的奴化。为了谋取财富,可以出 卖一切,包括人的尊严。这是对以“立人”为主题的 鲁迅启蒙思想的一种倒退。无赖者是善于跟着潮 流走的,招牌和旗号说换就换,这是“无精神”的伪 士的强项。鲁迅骨子里有一种敢于失败的精神。 即使达不到,却仍然要选择,要追求。这种不汁成 本,不怕付出代价的叛逆精神的本质是一种常人所 无法达到的反世俗性的超越境界,正因如此,他才 敢于撕破“道学家”的真相,才敢于不给自己留后 路。鲁迅不仪是千年奴性的挑战者,也是对当下商 品化中国的批判者。他的冷峻话语在今天仍然是 4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一剂良药。鲁迅的作品给人一种清醒,一种惊悚, 让人在正视现实和自己灵魂中最丑陋的东西中,完 成对自我的反省。 鲁迅希望国民“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 对于沉默的大多数来说,发出真的声音,既要打破 “圣人之徒”对意见和真理的垄断,又要从自我抹 杀、自我压抑的境地中摆脱出来。鲁迅希望下层人 民自己发声,这本身就包含着对形形色色的“代言 人”的质疑和不信任。当下文坛,“勇将策土、侠盗 赃官,妖怪神仙,佳人才子,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 流”重又登场,一面“娱乐”着底层大众,一面又麻醉 着他们,遮蔽着他们,歪曲着他们。电视剧里一片 “皇阿玛”的叩头声,电影大片则以巨资美化着专制 暴政的秦王。它们让皇帝“真的再想活五百年”,让 “山大王”式的霸道军人“激情燃烧”。人们对这种 消费化、娱乐化的“瞒和骗”之所以视而不见,不仅 仅是由于鲁迅那种敏感、那种洞察力、穿透力的匮 乏,更重要的是,根深蒂固的文化惰性累积成一种 权力,粗暴地占有着公共话语空问,用时尚化手段 完成对大众的精神压迫。《在酒楼上》中的“我”是 一个尴尬的漂泊者:“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 又只是算一个客子。”这无疑是一种深刻的隐喻。 在今天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标新立异与顽固老化 并存,上海宝贝与还珠格格同行,不伦不类,无所归 依。要想挽救这种堕落,这种混沌,这种暖昧,必须 要象如鲁迅那样“执著现在,执著地上”。这种执著 是一种理想主义,也是一种对现实的批判精神,不 放弃对各种名目、符号的追问,不停止打自己心里 的鬼,不松懈韧性的战斗,不逃避“无刀无笔的弱 者”的凝视。鲁迅把“往前走”当成内心的绝对命 令,即使失败,即使空无,都毫不迟疑地一路走下 去,而且“坦然”、“欣然”、“大笑”和“歌唱”。 。 这是 一种大智慧,大美,大浪漫。 愧对鲁迅 李新宇的《愧对鲁迅》一书,用与鲁迅先生对话 的方式完成一段心灵倾诉。“我走向你,久久地望 着你……”l1 l( 李新宇对鲁迅先生的无限崇敬,不 单纯是来自现代文学史的教学与研究,作为一名中 文系教授,他很容易被人当成把鲁迅的骨头存进银 行吃利息的“鲁研家”的。当然,如果加入那样一支 靠自我满足的学术生产来获取职称和资历的队伍, 会获得更多的现实好处。李新宇却用自己的方式 抗拒着、坚持着。《愧对鲁迅》是李新宇在曲阜师大 的寒舍里孤独枯坐、痛苦思索、动情回味的产物。 从动笔到成稿直到出版,历经lO年多的时间,所 5O 以,从中很难找到时髦的学术名词、哗众取宠的惊 人观点,也没有恶毒的攻击、肉麻的吹捧和自我陶 醉。这不过是一本个人化的思想档案而已。 李新宇是“文革”后的“新三届”。刚刚告别精 神禁锢和思想专制,心灵的家园还是一片荒芜,狂 热和奴性还保持着某种惯性。在那样一个年代,鲁 迅不仅是破除个人崇拜和精神迷信的工具、武器, 更是复苏过来的知识者的心灵寄托。面对暗夜里 漫长的寒冷,面对扮成神圣面孔的假面,鲁迅甘心 充当悲剧性的守夜人,以强大的个人意志肩住黑暗 的闸门。鲁迅的声音之所以能够穿透一个时代,成 为“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的一盏灯, 是因为他所切肤体验的彷徨、绝望、激愤以及爱与 憎是一切不肯向权力者屈服者的心理原型。鲁迅 一个人所经历的内心波澜,所承受的精神痛苦,所 遭受的心灵磨难,所付出的坚韧努力,相当于若干 代人的总和。鲁迅的力量不只是在于他的“呐喊” 和“灯下漫笔”,更重要的是,他向世上的所有暴君 和怯懦者展示了一个思想者的尊严、一个怀疑者的 目光、一个叛逆者的声音,一个先知者的煎熬、一个 精神界战士的血性……正是这些构成了鲁迅独特 的审美气质,他对苦难的担当、对现实的直面对灵 魂的拷问、对虚无的克服、对困境的超越、对失败的 接受虽然是不可复制和令人难以企及的,但是,却 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贵的精神样本,一种富有力量 的心灵形式。王富仁说:“在中国的伟人中,鲁迅是 最少‘精英’气,最少师爷的派头的,所以我不拒绝 鲁迅的伟大。”¨ J( ’鲁迅持久的亲和力来自对“为 人生的文学”的追求,来自对“无声的中国”的失望, 来自“从小康之家而坠入困顿”的人生际遇。 鲁迅所面对的“中间物”处境不同程度地降临 到人们面前。围绕鲁迅,无论是在其生前还是身 后,有太多的辱骂,太多的攻击,太多的误解。鲁迅 的存在总是让一些个人感到不舒服。这或许正是 鲁迅存在的价值。鲁迅所展开的是一个人的战争, 他不是特定对象的敌人,而是整个时代、整个体制、 整个“无物之阵”的反对者。他坦承:“我只得由我 来肉搏这空虚中的暗夜了……”_1纠作为一个靶子, 鲁迅不但发出了“人之子”的声音,而且也揭示出 “吃人”文化扼杀天才、击毙叛徒、绞杀异数的兴致。 这种处置不是正面的交锋,也不是公开的审判,完 全是背地里、无形中进行的,所谓软刀子割人不觉 疼。鲁迅的觉醒不是用“振臂一呼”的方式完成的, 而是抽丝剥茧一般,备受煎熬。从虚假到真实,从 粉饰到真面目,从虚伪到真诚,这中间的距离是难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以想象的。鲁迅断然抛弃了固有的资源,割断了一 切暖昧的关联。他说:“孔盂的书我读得最早,最 熟,然而倒似乎和我不相干”。[1 这种不相干,不是 知识层面上的,而是价值层面上的。鲁迅就是靠这 样一种“为世所不甚愉悦” l 的勇气伫立在文学 史、思想史中的。 度和立场,当然,这样的话,做戏者也会拿过去说, 他们越说越激动,甚至还会生出几分幻觉来,以为 自己也具有了鲁迅风骨。这些年来,打着鲁迅旗号 招摇撞骗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无论是颂扬,还是辱 骂,都难以掩饰其利用鲁迅的伟大和深刻来加重自 己的精神份量的企图。让这些误解者、歪曲者“愧 对鲁迅”无疑是天方夜谭。鲁迅的招引,只适应于 那些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思想者。鲁迅作 品集可以象领袖著作一样普及,但是,鲁迅的精神 火焰却只保存在少数坚守者心中。从这个意义上 鲁迅的批判精神是彻底的,因为他不是权衡、 没有掂量,没有因为自我保全而留有余地。鲁迅对 待自己是无比残酷的,这是自我拯救者的悲剧精神 使然。他将自己的强力意志化作最富韧性的战斗。 他的刻薄、偏激、尖锐是其精神独立性的内在表现, 这些作为一种个人化的思想方法,我们实在无法用 当下的宽容原则来苛求。鲁迅自称内心中有“毒 气”和“鬼气”,这似乎给诸多非议者留下了贬抑鲁 迅的依据。实质上,鲁迅的“毒气”和“鬼气”是一种 稀有的精神特质。我们的文化传统极少不出产这 种“恶魔”式的天才。这是因为中国文化传统过于 老道,过于狡猾,有足够的办法消解它的对立面。 在《愧对鲁迅》一书中,李新宇写道:“先生,你之所 以让我和许多人久久不能忘记,并不是因为别的, 而是因为你所关心的中国文化病症依然如故,甚至 有恶性发展。对这些病症进行思考的人却越来越 少,因而你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至今无人企 及。”[1 ㈣’的确如此,鲁迅身后,文坛和思想界变 换出各种名堂、各种花样,喧嚣依旧,嘈杂依旧,形 形色色的“伪士”在装扮着、表演着。这令我们越来 越感到鲁迅的“睁了眼看”绝非是一件简单的启蒙 行动。有的人醒了,却故意昏睡,演绎着“醉眼”中 的朦胧。鲁迅早已识破了这些,对于我们这个“颇 有点做戏气味的民族” l 来说,将“睁了眼看”坚持 到底本身就带有几分悲壮色彩。那些做戏者之所 以觉不出“愧对鲁迅”,是因为“瞒和骗”的毒素已经 完全融人其血液当中,做戏不再是一种权宜之计, 而是一种奴隶的自觉。从公开“私人信件”的舒芜, 到当下一脸无辜相的余秋雨,无不透露出“戏子”的 聪明和机巧。见风使舵之后,再宣称自己“毕竟是 书生”,进亦演戏,退亦演戏。这种做派与从不给自 己留后路的鲁迅有天壤之别。虽然做戏的语境各 不相同,有的是在政治高压之下,有的是在商业利 益的诱惑下,但是,其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在突破 良知底线之后的一种权力攫取,一种心理扭曲。做 戏者也许会偶尔做出“愧对鲁迅”的模样,但是,这 不过是做戏的一个环节 已。“有真意,去伪饰,少 做作,勿卖弄”_ J是鲁迅最坚硬、最不可动摇的态 说,愧对鲁迅只是精神自觉者的个人化选择,而决 非是一道道德命令,更不是虚伪的集体表演。 参考文献: [1]黎湘萍.台湾的忧郁[M].北泉:生活・读书・新知二联书店, 1994. [2]鲁迅.论睁了眼看[A].鲁迅全集:第1卷,』匕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1. [3】李书磊.杂览主义[M].J匕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4]鲁迅.灯下漫笔[A].北京:鲁迅全集:第l卷,北京:人民文学出 版社. [5]鲁迅.习惯与改革[A].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 版社.1981. [6]鲁迅.鲁迅家书全编[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 [7]鲁迅.死[A].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8]郜元宝.自序[A].鲁迅六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9]鲁迅.墓碣文[A].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_文学出版社, 1981. [1O]转引自一土编.2l世纪:鲁迅和我们[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2001. [11]钱理群与鲁迅相遇[M].北京:三联书店,2003. [12]鲁迅.题辞・野草[A].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1. [13]李新宇.愧对鲁迅[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14]王富仁.我和鲁迅研究[A].载一土编.21世纪:鲁迅和我们 [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15]鲁迅.这样的战士[M].鲁迅全集:第2卷,J匕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1. [16]鲁迅.写在《坟》后面[A].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 版社,1981. [17]鲁迅.嗥罗涛力说[A].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义学出版 社.1981. [18]鲁迅.马上支日记[A].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1. [19]鲁迅.作文秘诀[A].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1. 责任编辑:冯济平 (下转第61页) 5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On the Two Categori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MENG Hua (College of Liberal Arts。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no 26607 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generalized the six categori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to two functional methods:phonetic loan nd iadeography.The former stnds afor the motive—based method while the latter for the arbitrary methodThis is the .SO—called’’two categories of characters”This two—category system is he tfurther generalization of the ancient”six— .category"system nd iats purpose is to explain the dual expressive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deep struc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its universal semiotic value for the commensuration and exchange wih tthe world semiotics at an equal footing. Key words:six categories of Chinese characters;two categories of Chinese characters;law of signiifcation (上接第5l页) How We Should Face Lu Xun Today DING Guo—qiang (Political and Le gla Committee of Qingdao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Qingdao 266071,China)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diversiifd culeture,there have been miscellneousa tendencies in the understndiang of im Xun.To dispel the unhealthy effects of utilitariniasm and pragmatism,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analyze various corn— plexes towards Lu Xun.The spiirtual world of Lu Xun is a complete spiritual system itself.Some eoplpe always declare hatt they love him,but we have reason to doubt whether they really understnd hiam or not.One can’t really under— stnd hiam until his heart beats synchronously with his.How we should face Lu Xun is not only a problem of reading orientation.but.also a matter of our attitude towards life£Ls well as of our humanistic standing. Key words:enlightenment spiirt,Lu Xun complex,spiirtual world,humanistic interpretation (上接第54页) Modern Review and Literary Modernity BI Xiao.fen (Academic Ofifce,International College,Qingdno University,Qingdao 26607 1,China) Abstract:Modern Review was one of the most signiifcant journals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Against the complex Chinese cultural setting in the 1920s,Modern Review valued the capture of“discourse right”and tried to coordinate Western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views on culture.Modern Review attended lire with its philntahropic 1ove nd faormulated its unique“modernity”.It ft ̄used on the active exploration of literary pattents. Key words:Modern Review;public domain;modernity;rationality 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