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特级教师王崧舟的教学为例
◎何 青 粟 斌
一直以来,王崧舟老师都在积极倡导“诗意语文”的教学,着重发展学生的言语生命,以达到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协同发展的美好理想。虽然,教育界的学者专家对“诗意语文”褒贬不一,但是以“读与练”为重点的诗意语文课堂是在回归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理想途径,在这一点上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探讨一种合理科学的诗意语文课堂模式,是十分实际的做法,通过对王崧舟老师教学案例和著作的研究,笔者认为,创设以“读与练”为重点的诗意语文课堂模式是行之有效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发展学生言语生命。
一、让“读”成为“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
所谓“物我回响交流”,就是读者与作者和文本的对话上升到一种心灵对话的高度,这种对话是精神的自由交流,是思想火花的碰撞,能够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验人生的种种况味,激发学生的情感渴望。那么,如何读才能达到心灵对话的境界呢?根据王老师的教学实践以及理论总结,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入情
入情是有前提的。老师要和学生在课堂上一步步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特定的情景、意境和心境,共同营造一种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之后,学生的阅读才有境可入,有情可发,才能将自身置于语言文字所造的意境中,体验其承载的情感、情味和情怀。
例如《一夜的工作》,在大部分人看来,这篇课文读起来是一点味道也没有的,然而在王崧舟老师的指导下,《一夜的工作》却可以读得很有味道。王老师摘取了文中这样一段文字:“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王老师就利用语感的敏锐抓住了“宫殿式”三个字,让学生按照以现有的语言背景,想象宫殿的样子,学生很自然的想到了宫殿的富丽堂皇和应有尽有,有的说宫殿里肯定灯火通明,有的说肯定有很多的名人字画,有
到:“然而这房子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办公的地方,却陈设极其简单”,于是有了师生下面的对话:
师: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一个写字台就够了,再加一个“不大”,两张转椅也就行了,再加一个“小”,一盏台灯,如此而已。有红木家具吗?
生:没有。师:只有什么?
生: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师:有奇珍异宝吗?生:没有。师:只有什么?
生: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师:有名人字画吗?生:没有。师:只有什么?
生: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师:你说总理办公的地方陈设简单不简单?生:简单。
师:怎样的简单,谁能找一个词?生:极其简单。
师:简单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然而在这极其简单的背后,却可以看到一种极其不简单的东西——总理的人格,总理的精神品质,这就是极其简单和极其不简单的矛盾。
所以不要以为只有像台风、像大潮般强烈的感情才可以在语文课堂上起到不凡的共鸣效应,相反地,越是如《一夜的工作》所表达的这种含蓄的淡淡的情感越会一直维持着,弥漫着,令人难以忘怀。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下,自然而然会承载语言文字背后无比深厚的情感,做到与文本的心灵对话。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
8的说宫殿里肯定堆满了金银珠宝,这时老师话锋一转,说XIANDAI YUWENodern chineseM2011.07理论经纬(二)会意
所谓会意,就是在特定的情景中感悟并体会文字所包含的意义、意蕴和意趣。这里要强调的是,这种会意,要在特定的情景中进行,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作种种地渲染和演绎。
王崧舟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是“感性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体验,有想象,有形象,有情感,有感悟,有运用。会意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中心环节,通过会意,学生能读出一个词的情味和意蕴,使其融化为学生的血肉,深入到学生的骨髓,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个鲜活元素。
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有这样一段文字:“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滩血。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出现了难以忍受的痛苦。”有经验的老师一般都会关注其中的一个词语——饱经风霜,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蕴呢?王老师对以下这种教法作出了肯定的评价:
第一步,老师问:“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一想,在生活中,你有没有看到过饱经风霜的脸,如果有,请举手示意一下”。
第二步,老师继续说:“那么现在请你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车夫这张脸,要求不能使用饱经风霜这个词,但是要把这个意思说出来”。
第三步,老师又说:“同学们能不能从车夫这张饱经风霜的脸上看出点别的什么来呢?”
第四步,老师说:“是呀,就是这样一个车夫,那么冷的天,他居然还赤着脚拉黄包车。现在他的脚被玻璃的碎片刺破了,躺在地上呻吟,想起来又起不来,如果你在现场,会怎样做呢?”……“那么让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对待这个黄包车夫的”。
这样教授一个词语,学生才能读出其意蕴,体会其承载的情感,自然而然就会运用到相似的语境,形成浑然天成的语感。
(三)求气
求气就是在特定的情境中,探求语言文字的声气、节奏和神韵,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学生学会感性的、复沓式的、一唱三叹的朗读。
《小音乐家扬科》这篇课文用殿后强调的方式写出扬科在死之前最后一次听燕子唱歌、听姑娘的歌声、听笛子的演奏,强调的是“这是最后一次了”这句话。王老师是这样做的:让孩子们读整段文字,全班形成情感基调;然后老师引读三次,需要注意的是老师朗读时要用绵力,像唱歌一样,注意气息的控制,学生只读“这是最后一次了”这一句;最后全班一起读。
这样,作者在强调什么还用说吗?在一唱三叹的朗读中,在朗读时的声气中就已经明明白白了,而且还多了感
情的氤氲。
二、让“练”成为一吐而后快的冲动
文本是作者的一种精神诉求,字里行间透着作者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种种感受,同时文本作为一种召唤结构,让学生在分享了作者的种种经验的同时,又不断地勾起学生已有的关于内心、人生、社会、自然的种种经验,让学生有诉诸笔端,一吐而后快的冲动。所以,教师就要借助这样的天然冲动,要学生提起手中的笔,要学生完成自身的精神诉求。所以语文教师要创设特定的情境,适时挖掘学生潜能,了解学生的精神诉求,使学生有感而发,有东西可写,真正在课堂上做到诗意的写作。
那么,如何做才能做到诗意的写作呢? (一)创设鲜明的视象
这里的“视象”可以是鲜明的人物形象,可以是动植物和静态的物体形象,也可以是特定的情境,但是不管是什么视象,教师都要把这个视象创设出来,使学生的头脑中具备一个鲜明的形象,才可以发挥想象和联想,进而下笔有物。
例如《荷花》一文,王崧舟老师在要求学生细读第二段,找出写得比较美的句子这个环节上,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白荷花的形象作出分析,通过对一个“冒”字的分析,给学生设定了这样的一个视象:白荷花从挤挤挨挨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了。然后老师接着发问:“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之后,仿佛要干些什么?请用‘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句式进行写话。”
这样,学生写起来就会觉得轻而易举,因为在脑海中已经有鲜明的白荷花的形象了。
(二)唤醒优美的想象
在语文课堂上要充分唤醒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学生才可以轻松地理解文本中的意象,并赋予意象本身新的生命和活力,完全投射出自己的情感。对于想象的唤醒,可以利用优美的音乐,可以利用老师优美的朗读,也可以利用画面的提示等等。
例如《长相思》的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展开想象,读出词情,在想象上阕的情境这个任务完成后,王崧舟老师是这样来通过唤醒学生优美的想象进行写作练习的: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三、以读为经,以练为纬,培养学生语感,创设诗意语文课堂
以“读与练”为重点的语文课堂必须坚持“重语感,
9
odern chineseXIANDAI YUWENM2011.07
理论经纬重建中学写作评价的标准与原则
◎罗思梅 赖学军
中学作文的评价主观性、随意性较大,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评价者会得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评价,在我们现有的教育制度下,作文评价体系的粗陋,评价标准不一,极易使有创造性和个性的文章被否定,导致学生的写作兴趣削弱,动力受阻,进而也使得写作教学成效低微,甚至导致教师职业的挫败感,我们写作教学的明天在哪里?
一、作文的评价标准
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这个问题的答案从来都是千奇百怪的。尽管我们尊重人文科学认识的多样性,但仍不禁深深地忧虑——其实,这更反映出我们头脑里莫衷一是甚至是混乱的文章价值观。一个连什么是好文章都说不清楚的人,又怎么知道如何写好文章?以己昏昏使人昭昭谈何容易?如果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都不能统一的话,标准在哪里?所以我们认为很有必要首先界定一下好文章
的标准,或者说是作文评价的标准。
(一)一级指标:语言和思考
评价是手段,能力的培养才是目的,无论从写作能力的培养还是从作文评改的价值判断而言,文章的语言和思考力都是作为一级指标以及核心价值的,那么好文章至少要求有斐然的语言和卓然的思想。
语言作为文章最直接的载体,其本身就包含着特殊的内涵,它应当是雍容的、优雅的、兼容了诸般文化意蕴、张扬着历史风度的有意味的形式。从这个角度说,在文章中被我们通常当成形式的语言其实也是十分重要的。语言经过成功的改造,最终充满张力与智性,使文字拥有质地和滋味,使文章似小而实大,即,正是它们使我们的表达自如、精确、有说服力并进而形象可感、凝炼含蓄,充盈着审美的快乐和丰富的情感。
重积累,重运用”,所以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从王崧舟老师的众多教学设计中,不难看出这样一条规律:在不同的诵读阶段,落实相应的语感训练任务。所谓不同的诵读阶段主要有自读(充分诵读)、潜心品读、多元解读等,所谓的语感训练任务可以是潜心品读等充分的、具有多样性的阅读,也可以是相应的想象写话,抒情表达等。
王崧舟老师是如何做的呢?再以《荷花》为例,王老师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读与练经纬相交,探究语感培养的客观规律,使学生在课堂上享受到了诗意的栖居。五个环节是这样的:1.设境激趣,触发语感。2.充分诵读,激活语感,在读中揣摩思路。3.潜心品读,领悟语感,在读中有所感悟。4.多元解读,积淀语感。5.抒情表达,丰富语感。其中在第一和后两个环节上侧重了字词句的训练和写作的渗透,这里主要说一下最后一个环节的“练”。
师:让咱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动人的荷花?(随后课件展示,配音乐)
学生有滋有味地观赏,看后,鼓励学生发言,可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说:“荷花!___。”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使学生在精读细赏之后做到课文烂熟于心,而且还借助读与练的巧妙搭配使大量生动的语言素材和多姿多彩的语文现象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背景,进入到潜意识之中,以后一旦有相似的情境诱发,就会自觉运用,恰当表达。
读,学生要真正地沉潜到语言中去,活在文本中,达到心灵对话的高度;练,满足每个学生来自心灵深处的精神诉求,化为一吐为快的诉诸笔端的快意;要教师,要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这片生动的土地上。
参考文献:
[1]王崧舟.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王崧舟.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10(何青,粟斌 四川南充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637002)
XIANDAI YUWENodern chineseM2011.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