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给教师的建议》谈语文教师的自我成长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学教育 从《给教师的建议》谈语文教师的自我成长 圃矫绝 内容摘要:通过研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从中体悟对于今后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如何更 好的进行教学活动,在实践中如何对待学生,语文教师自身如何在教学中成长,书中许多方法和经验用来指导 今后的教学实践工作,是语文教师成长的必读书。 关键词:学生 语文教师 教学 成长 体会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 断,注人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 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 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 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 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应当 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 在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 |三乐也。”在我看来教育既是知识 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 的传授,也是人文精神价值观的 知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 传承,作为未来语文教师乃至语 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 文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对于研读大 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 的建议》都是很有必要的。 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 《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B. 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读书, A.苏霍姆林斯基所著,是教育经 首先是自我素养的提升,一个人 典书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 的气质里藏着读过的书和走过的 阿·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 路,将阅读带来的知识和乐趣融 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 入现实的教学中,让学生学到更 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 多书本和课堂以外的知识。开拓 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 视野,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促进 中小学语文教师写了一本《给教 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语 师的一百条建议》。译者根据我国 文教师对阅读的把握也能够提升 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 自我的教学素养,有内涵有文学 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 素养的新时代语文教师,通过阅 氏的其他著作里选译了有益于语 读文学来培养爱心和审美情趣, 文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 通过阅读专业理论来培养求真务 彩条目,作为补充,改称《给教师 实的技能本领。 的建议》。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 语文教师的时间与教学各阶 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 段的相互依存,高年级语文教师 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 的工作量取决于低年级语文教 流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师,中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是否顺 一.语文教师自身 利有赖于低年级学习的地基,这 语文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注重 就体现了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授 读书的积累,不仅教会学生书本 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师 上的知识更要给学生展现更多的 教会学生的更多的应该是学习的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 方法,学生学会了获取知识的方 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 法,就会在某一方面有所热爱,有 所作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一 步的体现。 “教师的关注点应该放在学 生身上,感知学生在阅读思维上 有哪些障碍,能够在阅读的同时 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 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 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语文教 师的工作就容易了。” “教育必须点滴积累作为一 个教育的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 智,为了上好一节课,要用一生来 备课。”作为语文教师,自我成长 阶段要多思考,多读书,养成思辨 的习惯,对生活乐观积极的心态、 对工作的热情、对为人处世的和 善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世 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教 会学生做一个乐观的生活者,有 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 蓬蒿人”的洒脱;有苏轼“人生如 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感慨;有“已 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的悟性。 教育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得 地、小心翼翼的去触及年轻的心 灵。语文教师要做学生的教育者 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 习并不是知识的简单传授,而首 先是语文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 系,鼓励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 展,肯定学生的小成绩,使学生对 探索产生兴趣,及时反馈,及时评 价,及时表扬,教育心理学中对于 学教育 学生的肯定和表扬能够促使学生 愉悦的接受知识,教学方法也不 是一成不变,语文教师应该有自 己的教学方法,甚至对于不同的 学生有不同的方式,教学方法不 是现成的,要靠自己的领悟和思 考,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实 践中多留意,保障“学生为主体, 语文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思 想。 每一个孩子的理解力,行动力等 都是不同的,因此才有了个体的 差异,子日:“因材施教”正是这个 情味,使他感到愿意给自己的亲 人带来喜悦是一种高尚的情操”。 这就促进了家校联合更加有利于 学生的自身发展,要让儿童体验 原因。后进生的教育不应该是死 记硬背,而是应该扩大学生的阅 读范围,“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 在学习终于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 障碍越多,他就应该更多地阅 读”。 到在学习上的成就,每个学生在 学习中都应该到达力所能及的成 就。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接 触到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对 课外活动和课外阅读的兴趣。鼓 小心轻放孩子的心,自尊心 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二.关注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 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 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 在诸多爱生的美德中,尊重是爱 之核心。语文教师尊重学生,就是 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 生的主体作用。教书也好,育人也 罢,都是师与生的双边活动,这是 一个双向交流的复杂程序,绝不 是一个简单的一方能动、另一方 被动的生产模式。充分尊重学生 既可密切联系师生感情,又是可 焕发学生创造热情,激发奋发向 上,锐意进取心理。但是,现在的 学生知识面宽,思想活,对人生、 思想、前途、事业、社会等,都有所 思考,在考虑过程中,对什么是尊 重也存有错误认识,若是对他们 的设计,不管正确与否,都全盘接 受;对他们作为,不管是否得体, 都鼓掌喝彩,必然会导致学生错 误思想的蔓延。真正的尊重,应当 体现因人制宜,体现个性的原则。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 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 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 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 事。” 爱是教育的基础,只有热爱 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语文教师 爱好学生容易,爱后进生就比较 难。后进生作为班集体内部一个 特殊群体的存在,虽然人数少,但 其影响比较大。作为一名合格的 优秀语文教师,是不能丢掉任何 一个孩子的。语文教师首先要明 确,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 是进取的动力、是向上的能源。后 进生自尊心则尤为强烈。这是他 们身上极为宝贵的东西。激发之、 点燃之。即使星星之火,也可以燎 原,甚至会照亮这个孩子一生的 道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绝不能 用“一日行窃、终身为贼”的眼光 去看待他们。应该懂得尊重他们。 只有这样才能激励他们上进。每 一个学生都要对集体的智力生活 做出自己的贡献。学生应该感到 自己的知识、思想、技能是一种荣 誉和尊严,语文教师要这样来教 育学生:造成一种风气,使他们感 到不学无术、对书籍冷眼相看是 不道德的。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喜欢做的 事,培养孩子的兴趣,激发天性,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要继承 传统教育的精华,抛弃约束教育 进步的糟粕,构建有利于创新教 育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在课堂 的主体作用,重视个性的养成与 发展。在其过程中,语文教师担当 的角色至关重要。素质教育的最 终目的,在于充分开发和激活人 体自身的各种潜能,使之成为具 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分析理解能 力和创造能力全面发展的综合型 人才,核心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 地发展,同时发展个性特长,依据 学生的条件、兴趣及潜力培养的 一技之长可能对他们的一生产生 重大的影响。 怎样才能使儿童好好学习 “又是儿童自觉地、刻苦的从事脑 力劳动的一种最强有力的刺激 物,就是赋予他的脑力劳动以人 式,“在争论中不仅明辨了真理. 而且促进了学生的智力成熟性。” 三.教学方法 教育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教育 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实现其教育思 想的策略性途径。包括语文教师 直接指向教育内容的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及学前教育和 家庭教育的方法。教育方法是教 育的客观规律和原则的反映和具 体体现,正确地运用各种教育方 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 的,完成教育任务具有重要的意 义。教育方法观是指人们在创造、 设计和选择教育方法或教学模式 的指导思想。教育方法是多种多 样的,但是不论是何种教育方法, 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形 成的。 在教育方法方面,苏霍姆林 斯基首先提出了基础教育的重要 性。基础教育的是学生学习的地 基,重视基础教育的作用,关乎到 学生今后的发展,求知的愿望是 学生对知识感受的基础,苏霍姆 林斯基倡导教学需有两套大纲 “首先必须熟记和保持记忆里的 材料,第二保持课外阅读和其他 材料的来源”知识不是目的而是 手段,激发兴趣、占据思想,不接 受性的冷漠是学习越来越远、越 来越难。只有知识变成精神生活 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 兴趣和热情时,才能称之为真正 的知识。 关于学生获取知识,学生能 够借助已有的知识来获取知识, 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因此 学教育 在备课时,语文教师要从这样的 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语文教 帮助,让我充满信心,这些粗浅的 体会,远不能透视这部著作的全 部内容,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 和思想,还有待通过精心地阅读、 细细地品尝,在应用实践中体验、 在研究探索中深入地感悟。占人 角度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 因果联系,那些不易察觉的交接 点,在这些交接点产生疑问激发 求知欲。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 习动机,是学生对材料有内在的 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 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 读,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 读,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兴趣。”所谓兴趣是人从某事中活 动的内部动力。一个人对某中事 物的兴趣越浓厚,他的求知欲就 越强,内部动力就越大。因此,语 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 观,引导学生大量进行课外阅读, 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学习、掌握各 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 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 的教育教学做出严格的反省和内 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义要 种读书方法,具备处理各种信息 文教师在教学时要巧妙设计,精 心安排,激发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从一入学就把学生牢牢抓住,使 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产生兴 趣,激发学习动机。运用各种感 官,激发学习积极性。 如何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 象真理,“要让学生在真正理解的 基础上弭去背诵”要做到学生对 抽象真理、概括的第一次认识的 绝对正确性,即在讲解新教材时 就力求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法 则,正确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知识。多提供给学生较多的事实 即丰富的智力背景,给学生足够 的空间,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讨 论,老师的不断引导,分析,辨别, 让学生慢慢领悟知识之间的联 系,把握各个数量之间的依存关 系,不断提供学生的思考能力。 阅渎的重要性,应当保持着 可以“信手拈来”的基本原理,他 到了少年时期就会出现思维不清 的现象,这一点将对他全部的智 力生活上打上烙印。博览群书是 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活跃 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 途径。所谓“生活在书籍的世界 里”,这就是追求思想的没,享受 文化的财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 尚,如果不善于培养年轻人的理 智和情感,那么任何措施都无济 于事。 《语文课程标准》巾指出:“培 养学生广泛的『蒯渎兴趣,扩大阅 读面,增加『划读量,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 生自主选择『蒯读材料。”常言说, 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 是作为语文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 凭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的 人还经常会产生许多的“遗憾”, 而把教学说成是一种“遗憾”的艺 术。如何把握这门艺术,提高课堂 教学的效果,是每一位从教的人 所追求的一种目标和境界。《给教 师的建议》是提升自身素养的教 材。面对信息社会、知识经济、课 程改革、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等因 素的挑战,把传统的“教给学生一 碗水,语文教师需要有一桶水”的 标准提高到至少是一口不断渗出 新水的“井”的要求,已经成了人 们的共识。《给教师的建议》同时 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参考。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是我们教育界的一个 艰巨的工程,尽管以一种不可逆 转的趋势在急速地推进,但是,在 深入的过程中仍有不少的问题和 困难在制约课改的进程。 苏霍姆林斯是一位具有30多 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 他写的学术著作《给教师的建 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 论和实践的书籍。书中作者以“建 议”的新颖形式,共谈了一百条建 议,恳切地与读者谈心,使人听来 毫无刻板、说教之感。全书皆为经 验之谈,涉及语文教师经常遇到 的棘手问题,读来令人备感亲切、 深受启发。读着此书,就好像一位 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我 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 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 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 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 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 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 论的突破夯实根基。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7~8页.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 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l1页.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 育科学出版社 l984,第96页.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 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98页.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 育科学出版社,l984,第2页.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 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21页. [7]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 义》.教 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116页. [8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 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276页. [9]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 育科学出版社,1 984,第1 5~1 7页. [10]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l 984,第24页. [1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28页. [1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l 984,.第20l页. [1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l984,第522页. [14]李玉.《研读教育经典,提高教学 水平一一研读给语文教师的建议有感》. 《教育实践与研究B》,2Ol5.02. [15]纳梅.《阅读的重要性》.《澡程教 材教学教育研究》,2014.1 2. [16]冷宝学《用爱统领,减少评价失 误》.《天津教育》,2ol3.O1. (作者介绍:矫艳,渤海大学教育与体 育学院教育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方 向:学科教学(语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