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园19Vol.38晕燥援6杂藻则蚤葬造晕燥援328
悦澡蚤灶葬月则藻憎蚤灶早
ResearchReport
海洋低温肌氨酸氧化酶生产菌株的筛选、鉴定及酶学特性研究
2,刘迟乃玉1,
22222洋1,,于爽1,,希伦1,,李美玉1,,张庆芳1,*
(1.大连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大连116622;2.辽宁省海洋微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622)
摘
要:为获得更适应低温环境的产肌氨酸氧化酶菌株,该研究从渤海海泥中分离、筛选高产低温肌氨酸氧化酶菌株,采用形态观
察、生理生化试验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并对其所产的肌氨酸氧化酶的酶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共分离到产肌氨酸氧化酶的菌株8株,其中菌株LYH18的肌氨酸氧化酶活力最高,为1.65U/mL;菌株LYH18被鉴定为海泥芽孢杆菌();肌氨酸氧化酶的最适作用温度和pH分别为25益、8.0,在温度25~40益、pH7.0~10.0的范围内,酶活性较稳定,该酶
属于低温酶。
关键词:肌氨酸氧化酶;筛选;鉴定;酶学性质中图分类号:Q93
文章编号:0254-5071(20员9)06-0030-05
doi:10.11882/j.issn.0254-5071.2019.06.006
引文格式:迟乃玉,刘洋,于爽,等.海洋低温肌氨酸氧化酶生产菌株的筛选、鉴定及酶学特性研究[J].中国酿造,2019,38(6):30-34.
CHINaiyu1,2,LIUYang1,2,YUShuang1,2,XILun1,2,LIMeiyu1,2,ZHANGQingfang1,2*
Inordertoobtainsarcosineoxidaseproducingstrainadaptedtolow-temperatureenvironment,ahighyieldlow-temperaturesarcosineoxi-dasestrainwasisolatedandscreenedfromBohaiSeamud,identifiedbymorphologicalobservation,physiologicalandbiochemicaltestsandmolecularbiologicaltechniques,andtheenzymaticcharacteristicsofsarcosineoxidasewerepreliminarilystudied.Theresultsshowedthat8sarcosineoxidaseproducingstrainswereisolated.Amongthem,thesarcosineoxidaseactivityofstrainLYH18wasthehighest(1.65U/ml).ThestrainLYH18wasiden-tifiedas
.TheoptimumtemperatureandpHofthesarcosineoxidasewere25益and8.0,respectively.Theenzymeactivity
sarcosineoxidase;screening;identification;enzymaticproperty
wasstableintherangeoftemperature25-40益andpH7.0-10.0,andtheenzymebelongedtolowtemperatureenzyme.
肌氨酸氧化酶(sarcosineoxidase,SOX)属于黄素蛋白氧化酶类,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其是酶法测定肌酐中研究较多的一种酶,可催化肌氨酸中的-甲基氧化,可偶联肌酐酶和肌酸酶降解肌酐。作为一种重要的诊断酶制剂,是测定血清或尿液中肌酐含量的关键酶之一,应用于肾脏的健康程度的诊断[1]。
为了满足工业用酶的需求,赵更锋等[2-9]已从肌氨酸氧化酶的分布、酶学性质以及分子生物学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SUZUKIM[10]最早发现棒状杆菌属(可以产肌氨酸氧化酶,随后相继发现假单胞菌()、链霉菌(()、芽孢杆菌()和节杆菌
)等微生物均可产肌氨酸氧化酶[11-16]。但目前
sp.)
一些领域的应用中受到限制。MORIN等[17]从土壤中筛选出一株产单聚体肌氨酸氧化酶的铵镨柱胞霉菌(
)M-1,测得该单聚体肌氨酸氧化酶分子质量
为48kDa,最适pH值为7.5,最适温度为40益,将该酶在45益处理10min,残余酶活力为75%。
本研究从渤海海泥中分离、筛选一株高产低温肌氨酸氧化酶菌株,采用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并对其所产的肌氨酸氧化酶酶学性质进行初步研究,为肾脏疾病诊断试剂盒的研发提供优质的菌种资源。1材料与方法1.1材料与试剂1.1.1样品
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热稳定性普遍较差,使其在
收稿日期:2019-03-27修回日期:2019-04-09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No.2018YFC03111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31500039);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20170520167,20180550728);大连市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No.2017RQ155)
作者简介:迟乃玉(1965-),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微生物工程的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通讯作者:张庆芳(1965-),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微生物工程的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
研究报告
中国海泥样品:辽宁省大连渤海湾(N:39毅7忆,S:121毅41忆)。1.1.2试剂
肌酸:大连凯美化工工程配套有限公司;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acid,DNA)纯化试剂盒:大连宝生物有限公司;酵母膏、硫酸镁、磷酸氢二钾、磷酸二氢钾、碘化钾、淀粉、牛肉膏、胰蛋白胨、氯化钠: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所有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或生化试剂。1.1.3培养基[18]
富集培养基:肌酸5.0g/L,酵母膏0.5g/L,硫酸镁0.5g/L,磷酸氢二钾0.5g/L,磷酸二氢钾2g/L,海水1L,pH7.0。
分离培养基:肌酸5.0g/L,酵母膏5g/L,硫酸镁0.5g/L,磷酸氢二钾0.5g/L,磷酸二氢钾2g/L,碘化钾1.7g/L,淀粉10g/L,海水1L,pH7.0。
种子培养基:胰蛋白胨10g/L,牛肉膏5g/L,NaCl10g/L,海水1L,pH7.0。
发酵培养基:肌酸5.0g/L,酵母膏5g/L,硫酸镁0.5g/L,磷酸氢二钾0.5g/L,磷酸二氢钾2g/L,海水1L,pH7.0。
LB培养基:胰蛋白胨10g/L,酵母提取物5g/L,氯化钠10g/L。
以上固体培养基中加入20g/L琼脂,培养基均在0.1MPa、121益条件下高压蒸汽灭菌20min。1.2仪器与设备
HZP-256全温振荡培养箱:上海智诚分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CX21FS3显微镜:日本OLYMPUS公司;NB-1630超净工作台、UV-H232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菲迪康乐(广州)科学仪器有限公司;LDFX-50BI立式压力蒸汽灭菌锅:兰州方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APL-204电子天平、pH-3GpH计:陕西鼎盛仪器设备有限公司;MBS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仪:上海普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1.3试验方法
1.3.1产肌氨酸氧化酶菌株的筛选
菌株初筛:取大连渤海海湾海泥10g于100mL富集培养基中,在20益、150r/min条件下振荡培养,每天测肌酸含量。待肌酸完全降解后,富集培养液经10倍梯度稀释至10-6,将稀释液涂布于固体分离培养基,25益条件下倒置培养24h,挑取变为蓝绿色的菌落进行分离、纯化。将分离得到的菌株接种到新鲜的分离培养基中,20益、150r/min条件下培养72h,测定肌酸的降解情况。
菌株复筛:将可降解肌酸的菌株接种于发酵培养基中,20益、150r/min条件下培养48h,测定其肌氨酸氧化酶活力。1.3.2肌酸降解率的测定[19]
在0.5mL的样品中,加入1mL含有1%-萘酚的1.5mol/LNaOH、0.5mL0.05%的双乙酰,显色30min,再加入3mL蒸馏水,于波长530nm处测定吸光度值。计算肌酸降解
酿造
圆园19年第38卷第6期
总第328期
·31·率,计算公式如下:
肌酸降解率=
OD530nm值(72h)-OD530nm值(0h)
OD530nm值(0h)
伊100%
1.3.3肌氨酸氧化酶活力的测定[19]
将待测菌体进行超声破壁后,于4益、8000r/min条件下离心15min,取上清酶液0.1mL于0.9mL含有0.1mol/L肌氨酸的焦磷酸钠缓冲液(pH7.4)中,37益反应10min,再加入0.25mL0.1mol/L的醋酸终止反应,并加入1.5mL含有0.04%乙酰丙酮的20%乙酸铵溶液,于37益反应40min后,在波长410nm处测定吸光度值。
肌氨酸氧化酶活力定义:在37益、pH7.0条件下每分钟分解1滋mol肌氨酸的酶量为一个酶活力单位(U)。1.3.4菌株的鉴定
形态观察:将试验菌株划线于固体LB平板上,20益恒温培养24h,观察菌株的菌落形态特征,并挑取单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观察菌株的细胞形态。
生理生化试验[20]:对试验菌株进行V-P反应、接触酶反应、硝酸盐还原试验、产生吲哚试验、淀粉水解试验、明胶水解试验、含碳化合物的利用等试验。
分子生物学鉴定:将试验菌株接种于富集培养基中,20益、150r/min条件下培养48h,8000r/min离心15min后弃上清,加入100滋L无菌重蒸水(ddH2O)中,混匀,沸水处理10min,12000r/min离心10min,以上清液为模板对试验菌株的16SrDNA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19]。正向引物为BSF8/20(5'-AGAGTTTGATCCTGGCTCAG-3');反向引物为BSR1541/20(5'-AAGGAGGTGATCCAGCCGCA-3')。采用DNA纯化试剂盒对PCR扩增产物进行纯化,并送至北京诺禾致源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提交至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centerforbiote-chnologyinformation,NCBI)的GenBank数据库中,与已知菌种的16SrDNA序列进行BLAST同源性比对,选择若干条同源性较高的模式菌株的16SrDNA序列,采用MEGA5.0软件中的邻接(neighborjoining,NJ)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其分类地位。
1.3.5肌氨酸氧化酶酶学性质的初步研究
最适作用温度:按照肌氨酸氧化酶活力的测定方法,分别在不同作用温度条件下(5~70益,梯度为5益),测定肌氨酸氧化酶活力,确定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将同组实验中最高酶活力设为100%,计算相对酶活。
热稳定性:将粗酶液分别在不同温度条件下(25益、30益、40益、50益、60益、70益)处理60min,测定酶活力。
最适作用pH:分别在不同pH值条件下(4.0~11.0,梯度为0.5)测定肌氨酸氧化酶酶活力,确定酶的最适反应pH。其中pH4.0~6.0为0.1mol/L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pH
6.0~8.5为0.1mol/L磷酸盐缓冲液;pH8.5~9.5为0.05mol/L
(·32·
圆园19Vol.38晕燥援6杂藻则蚤葬造晕燥援328
悦澡蚤灶葬月则藻憎蚤灶早
ResearchReport
硼砂-硼酸缓冲液;pH9.5~11.0为0.05mol/L硼砂-NaOH缓冲液。
pH稳定性:将粗酶液分别于不同pH值(4.0~11.0,梯度为0.5)的缓冲液中,37益保温18h,测定酶活力。不同金属离子对肌氨酸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将粗酶液分别加入含有1mmol/L或10mmol/L不同金属离子(Co2+、Ca、K、Fe、Zn、Mn、Mg、Ni、Cu)的溶液中,37益保温30min,测定酶活力。将未加入金属离子的酶液活力设为100%,计算各组的相对酶活。2结果与分析
2.1产肌氨酸氧化酶菌株的初筛
通过初筛发现,27个菌落周围变成蓝绿色,其中10株菌株(LYH03、LYH09、LYH18、LYH36、LYH44、LYH45、LYH83、LYH106、LYH186、LYH221)可降解肌酸(对照菌
表2
2+
+
2+
2+
2+
2+
2+
2+
株肌酸降解率为4.5%),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菌株LYH18
降解肌酸的能力最强,培养72h后,肌酸降解率达75%。
表1
菌株的肌酸降解率
Table1Creatinedegradationrateofstrains
菌株编号LYH03LYH09LYH18LYH36LYH044肌酸降解率/%5444755862菌株编号LYH45LYH83LYH106LYH186LYH221肌酸降解率/%67536668422.2产肌氨酸氧化酶菌株的复筛
将初筛获得的10株菌进行摇瓶发酵,测定其肌氨酸氧化酶活力,结果如表2所示。
菌株产肌氨酸氧化酶的酶活比较
Table2Comparisonofenzymeactivitiesofsarcosineoxidaseproducedbystrains
菌株编号酶活(/U·mL-1)
LYH030.15LYH090.67LYH181.65LYH361.02LYH440.89LYH451.12LYH830.85LYH1061.14LYH1861.21LYH2210.18由表2可知,菌株LYH18的肌氨酸氧化酶活力最高,为
1.65U/mL,与肌酸降解情况一致。因此,选取菌株LYH18为目标菌株,对其进行菌种鉴定。2.3菌株的鉴定
2.3.1形态观察
菌株LYH18的菌落与细胞形态见图1。由图1a可知,菌株LYH18在LB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呈圆形,隆起,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无色,易挑取;由图1b可知,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在LB固体培养基上生长3d后形成芽孢,芽孢形状为椭圆形,菌体呈杆状。这些特征表明,菌株LYH18呈现出典型的细菌特征。
在10%NaCI条件下能够生长;不能分解酪酛、明胶及淀粉;
可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能利用多种碳水化合物,如-半乳糖、(+)-鼠李糖、纤维二糖、葡萄糖、蔗糖、松三糖,但不能利用-木糖、棉子糖和-甘露糖;不能产吲哚。结合形态观察,根据《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第8版)初步鉴定菌株LYH18为芽孢杆菌属()。
表3
菌株LYH18的生理生化特征
Table3Physiologicalandbiochemicalcharacteristicsof
strainLYH18
项目接触酶V-P反应2%NaCI5%NaCI7%NaCI10%NaCI酪酛水解明胶水解淀粉水解硝酸盐还原结果+-++++---+项目-半乳糖(+)-鼠李糖纤维二糖葡萄糖蔗糖松三糖-木糖棉子糖-甘露糖吲哚结果++++++----图1菌株LYH18的菌落(a)和细胞(b)形态
Fig.1Colony(a)andcell(b)morphologyofstrainLYH18
注:“+”表示为阳性反应;“-”表示为阴性反应。
2.3.2生理生化鉴定
[21]
参照《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第8版)对菌株LYH18进行生理生化试验,生理生化特征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菌株LYH18在无氧条件下不能生长,接触酶试验呈阳性,V-P反应呈阴性,对氯化钠有较强的耐受性,
2.3.3分子生物学鉴定
为了进一步鉴定分离菌株LYH18,将其16SrDNA序列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比对。结果表明,菌株LYH18与
的多个菌种的序列相似性>97%,采用
MEGA5.0软件中的NJ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如图2。由
研究报告
中国图2可知,菌株LYH18与海泥芽孢杆菌()H2同源性(99%)较高,亲缘关系最近。结合形态观
察及生理生化试验结果,将菌株LYH18鉴定为海泥芽胞杆菌()。
图2
基于16SrDNA序列菌株LYH18的系统发育树
Fig.2PhylogenetictreeofstrainLYH18basedon16SrDNA
sequences
2.4酶学性质研究
2.4.1肌氨酸氧化酶的最适作用温度
不同作用温度条件下测定肌氨酸氧化酶活力,结果见图3。由图3可知,当作用温度在10~15益时,肌氨酸氧化酶的活性随着作用温度的升高而急剧增大;当作用温度为25益时,肌氨酸氧化酶活力最高;当作用温度在15~45益时,相对酶活力基本保持在80%以上,说明在室温条件下,该酶即可保持较高酶活,这一特点可节省能源的消耗;当作用温度高于45益后,酶活性急剧下降;当作用温度高于50益后,相对酶活<60%。结果表明,肌氨酸氧化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25益,该酶对高温条件比较敏感,更适合低温条件。
图3
肌氨酸氧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
Fig.3Optimalreactiontemperatureofsarcosineoxidase
酿造
圆园19年第38卷第6期
总第328期
·33·2.4.2肌氨酸氧化酶的热稳定性
肌氨酸氧化酶的热稳定性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肌氨酸氧化酶在25~40益条件下处理60min后,相对酶活>80%,保持高酶活性,说明该酶在室温条件下,较稳定;当处理温度高于40益以后,相对酶活力逐渐下降,符合海洋低温酶的特性[23];该酶在50益处理60min后,相对酶活力急速下降,仅保留30%的相对酶活力;在60益、70益处理60min,相对酶活力均<10%,说明该酶热稳定性较弱。
图4
肌氨酸氧化酶的热稳定性
Fig.4Thermalstabilityofsarcosineoxidase
2.4.3肌氨酸氧化酶的最适作用pH值
不同作用pH值条件下测定肌氨酸氧化酶活力,结果如图5所示。由图5可知,该肌氨酸氧化酶作用的最适作用pH为8.0,且pH值在7.5~9.0之间时,相对酶活性较高,可保持在80%以上;当pH值臆7.0或逸9.0时,相对酶活性较低。
图5肌氨酸氧化酶的最适作用pH值
Fig.5OptimalreactionpHofsarcosineoxidase
2.4.4肌氨酸氧化酶的pH稳定性
肌氨酸氧化酶的pH稳定性结果如图6所示。由图6可知,该酶在pH值臆6.0时,相对酶活<40%;在pH值7.0~10.0之间时,酶活可保持在80%以上,较稳定;由此可以得出,在
中性至弱碱性条件下,肌氨酸氧化酶活性较高,较稳定,说明该酶耐弱碱性。
·34·
圆园19Vol.38晕燥援6杂藻则蚤葬造晕燥援328
悦澡蚤灶葬月则藻憎蚤灶早
ResearchReport
图6
肌氨酸氧化酶的pH稳定性
Fig.6pHstabilityofsarcosineoxidase
2.4.5不同金属离子对肌氨酸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不同金属离子对肌氨酸氧化酶活力的影响见图7。
图7
不同金属离子对肌氨酸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Fig.7Effectofdifferentmetalionsonsarcosineoxidaseactivity
由图7可知,不同金属离子对酶的作用不同;同种金属离子在不同终浓度条件下对酶的作用也不同。其中Ca2+、Fe2+
、Ni2+
、Cu2+
能使该酶失活,而K+
对酶活性几乎没有影响;Co2+、Zn2+、Mg2+对酶活性有一定促进作用,其中Co2+对酶活性促进作用最强。3结论
本研究从渤海湾海泥样品中分离到一株高产肌氨酸氧化酶的菌株LYH18,肌氨酸氧化酶活力为1.65U/mL。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菌株LYH18为海泥芽胞杆菌()。经初步
探索其产肌氨酸氧化酶的酶学性质,结果表明,该菌株所产的肌氨酸氧化酶的最适作用温度和pH值分别为25益和8.0,在温度25~40益和pH7.0~10.0范围内,酶活性较稳定,该酶属于低温酶类。菌株LYH18作为一株产肌氨酸氧化酶的新菌源,具有潜在的开发价值。参考文献:
[1]贾国辉,王耀荣.酶法肌酐检测的方法学改进探讨[J].中国冶金工业杂志,2015,32(3):369-270.[2]赵更锋,马晓航.产肌氨酸氧化酶菌株的分离及发酵条件研究[J].微
生物学报,2003,42(2):235-240.[3]侯赣生.肌酐检测工具酶的高效表达及其酶学性质分析[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7.[4]SUZUKIK,OGISHIMAM,SUGIYAMAM,etal.Molecularcloningandexpressionofasarcosineoxidasegenein[J].BiosciBiotechBioch,1992,56(3):432-436.[5]INOUYEY,NISHIMURAM,MATSUDAY,etal.Purific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sarcosineoxidaseof[J].Chem
PharmBull,1987,35(10):4194-4202.[6]MATSUDAY,HOSHIKAH,INOUYEY,etal.Purific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sarcosineoxidaseof[J].ChemPharmBull,1987,35(2):711-717.[7]NISHIYAY,IMANAKAT.Cloningandsequencingofthesarcosineox-idasegenefromsp.TE1826[J].JFermentBioeng,1993,75(4):239-244.[8]HASSAN-ABDALLAHA,ZHAOGH,ESCHENBRENNERM,etal.Cloning,expressionandcrystallizationofheterotetramericsarcosineoxi-dasefrom[J].ProteinExpresPurif,2005,43(1):33-43.[9]LEES,JIAB,PHAMP,etal.Architectureandcharacterizationofsarco-sineoxidasefromKOD1[J].Extremophiles,2012,16(1):87-93.[10]SUZUKIM.Purificationandsomepropertiesofsarcosineoxidasefromsp.U-96[J].JBiochem,1981,89(2):599-607.[11]刘辉,孙桂琴,马晓航,等.芽胞杆菌BSD-8肌氨酸氧化酶的纯化与
性质[J].生物工程学报,2010,26(3):335-340.[12]KAPLANA,NAUGLARD.Creatininehydrolaseandcreatineamidino-hydrolase:I.Presenceincell-freeextractsof[J].MolCellBiochem,1974,3(1):9-15.[13]IDAK,MORIGUCHIT,SUZUKIH.Crystalstructureofheterotetramericsarcosineoxidasefromsp.U-96[J].BiochemBioph
ResCo,2005,333(2):359-366.[14]NAGATAK,SASAKIH,HUAM,etal.Crystalstructureofmonomericsarcosineoxidasefromsp.NS-129revealsmultipleconformationsattheactive-siteloop[J].PJpnAcadB-Phys,2005,81(6):220-224.[15]KIMJM,SHIMIZUS,YAMADAH.Sarcosineoxidaseinvolvedincreatininedegradationinsubsp.J9andsp.J5andJ11[J].JAgrChemSocJpn,1986,50(11):2811-2816.[16]KIMJM,SHIMIZUS,YAMADAH.Crystalliz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sarcosineoxidasefromsubsp.[J].AgrBiolChem,1987,51(4):1167-1168.[17]MORIN,KAWAKAMIB,HYAKUTOMEK,etal.CharacterizationofbetainealdehydedehydrogenasefromM-1[J].JAgrChemSocJpn,1980,44(12):3015-3016.[18]郭康平.sp.BSD-8肌酐降解酶系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8.[19]孙桂芹.sp.BSD-8肌氨酸氧化酶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4.[20]任楠楠,迟乃玉,张庆芳.海洋低温甾醇酯酶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酶
学特性研究[J].中国酿造,2019,38(1):37-41.[21]东秀珠,蔡妙英.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3-6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