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尼卡
1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①学生初步领略立体主义绘画的特点。
②使学生明白格尔尼卡是一幅以战争为主题的政治画作品。
能力目标:①使学生能尝试着把对抽象的立体主义绘画作品的欣赏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②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在欣赏中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情感目标:在欣赏《格尔尼卡》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战争暴行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意识到和平的可贵,学习画家用艺术捍卫和平的精神。 2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好胜心强,在接收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受有兴趣的感性知识。而这幅作品内容显得抽象、复杂,画面给人惨烈的印象,不同于一般画面意境优美的作品,所以如果对这幅画直接讲述,或让学生自己看书评价,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接受起来较为困难,欣赏难度大。学生平时对立体主义作品接触较少,可能在没有学会欣赏之前就对它失去了兴趣。所以教学时做到首先吸引他们,然后引导他们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效果比较好。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作品通过怎样的艺术语言具体地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手法。 4教学过程
总的教学理念:依据教学理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构思教学程序的整体指导思想。体现问题性、探究性和个性化等特点。 (一)创设情境,认识作者 A.【教师活动】
1、组织教学。有感情朗读《炮弹的自白》。 3、请同学们思考后抢答:文字背景
本册书中以战争为主题的作品还有哪一件?作者是谁? 【课件出示】 《格尔尼卡》
精品小初高学习文件
精品小初高学习文件
格尔尼卡小镇简介:格尔尼卡小镇坐落在西班牙北部的巴斯克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末,格尔尼卡被国际旅游界纳入地球上自然环境保护最好、人文景观最有特色的十大“人间天堂”之列,被称为“绿色王国”。这里迄今为止还有欧洲人至今也没能破解的巴斯克人自己的语言文学和文字,是个神秘的小镇。这个小镇也因为毕加索的这幅名画而闻名于世。 【设计意图】
1、创设抢答和小组竞赛等环节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从一开始就把学生放在课堂主体的位置上。
2、通过画面和音效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学生对战争主题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使学生在竞争中迅速而自发地揭示课题。
这样引课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明确了《格尔尼卡》的战争主题,而且犹如照片一样写实风格的《炮弹的自白》与《格尔尼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作品的特点更容易显露出来。 B.【教师活动】
课件出示毕加索不同时期的六幅自画像
提问:他对自己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不一样?请你用最直观的语言来形容,你看了这几幅自画像后有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活动】 学生谈初始毕加索自画像的感受。 出示课件,介绍生活中的毕加索(请同学朗读)。 (二)主动探究,感受新知 【教师活动】
A.出示自读题目:自读P1—P3,针对以下问题抢答。 ■《格尔尼卡》这幅画是依据什么命名的?
■ 请你算一算,画家毕加索是在多少岁时完成这幅作品的? ■《格尔尼卡》是一幅以什么为主题的作品? ■ 你对这幅画的初步感觉怎样?(请选择) A.规整、清爽 B.混乱、繁杂
C.跟生活中的照片比较接近 D.非常抽象,跟照片相距甚远
【设计意图】 本部分的自读题目大部分都可以从书上直接找到答案,学生很容易尝到甜头,让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也有积极性。利用竞争机制促使学生积极自学,把握重点内容。 精品小初高学习文件
精品小初高学习文件
B.欣赏《格尔尼卡》,请同学回答:这幅画里毕加索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可用书中一句话) 【讲授新知】 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 【教师点拨】 龙就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什么?
思考:毕加索这幅作品中的形象都象征了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来了解一下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内容。(出示课件,学生朗读)
教师讲述毕加索与《格尔尼卡》的小故事,以增添学生学习的兴趣。
( 当时,毕加索画完《格尔尼卡》在巴黎展出时,德国的将军和士兵经常出入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有一天,在艺术馆的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格尔尼卡》复制品。一名德军盖世太保头目指着这幅画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 “不,这是你们的杰作!”,毕加索严肃地回答。 )
C.小组讨论,画面中都有哪些形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你认为画面最感人最重要的地方。 思考:形象——是完整的,还是破碎的?毕加索为什么要画这几个形象在画面里呢?这些形象表达什么了意思?你能说说形象可能象征的意义?你有何见地、有何体验?
简单描述:画面上表现了木然屹立的公牛、濒死嘶鸣的马、奔跑的脚、举油灯的人、断臂倒地的士兵、抱着婴儿嚎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者等。 牛代表什么? 马的嘶鸣象征了什么?
你能发现画面中的灯泡象征着什么吗? 手持煤油灯的女人象征什么? 能找到哭泣的母亲吗? 地上战士为什么手持一把断剑? 你能找到楼上跳下的人吗?
(讨论过程中学生有不一致见地,引发探究兴趣,同时呈现本课重点)
小结:作者没有用写实的手法,而是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这幅作品是以二维空间来诠释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象,并把看到的物象分解成几何形体,然后主观地重新组合,构成了新的画面,以追求物象形态的动感、变化,这种创造视觉形象的手法就叫“立体主义”。
【设计意图】 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小组合作意识。让学生通过欣赏体会画面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初步领会立体主义风格在表现作者思想感精品小初高学习文件
精品小初高学习文件
情中的特点及作用,增强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D.深度欣赏 ■画面的构图
构图——对照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作品,为何不似于那么严谨?
(课件展示《最后的晚餐》作品,不同风格作品比较,更易理解《格尔尼卡》独特的构图) 小结: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然而,当我们细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虽然诸多形象皆富于动感,可是它们的组构形式却明显流露出某种古典意味。我们看见,在画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图像互相交叠,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条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而画面左右两端的图像又是那样地相互平衡。 ■ 画面的色彩
提问:为何毕加索只是用了黑白两色来处理画面?你觉得有哪些表现方法更能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
(用一正一反设计问题,体现画面独特)
小结:调子阴郁,情景恐怖,全画充满了悲剧的气氛,更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的气氛。
毕加索通过此作品想给世界人们一个回音,控拆战争的暴行给人们带来灾难。作者的艺术语言是独特的,采用破碎、超越时空的象征性的形象、黑白的色彩,不安的构图表达了作者痛恨法西斯人民带来灾难,给人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E.感受画面,展示表演
组织学生讨论,假如由你来扮演画面中的某一个有生命的形象,那么你在这一刻最想说的话是什么?要求各小组自评或互评。
【设计意图】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画面中的人物形象对表达主题的作用。在竞争论辩和理解、表演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参与为标志,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力求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不将结果简单地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室的步步启发引导下自己做出结论,然后互相讨论补充,教师再进行总结。这样学生在循序渐进中轻松掌握新知。 (三)拓展新知,课堂总结 精品小初高学习文件
精品小初高学习文件
A.【教师活动】 毕加索是上个世纪的人物,离我们很遥远了。有的同学说,他所记录的这些战争也离我们很远了,但事实上我们身边还有战争。
1.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炸弹的自白”,分析文章内容与《格尔尼卡》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2.引导学生欣赏立体派其它画家的作品。(机动环节)
【学生活动】谈感谢,体会战争给无辜的人民带来的灾难,进一步体会到战争暴行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意识到和平的可贵,学习画家用艺术扞卫和平的精神。对法西斯的战争暴行充满了愤怒之情。 【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把对作品的欣赏进一步升华,课堂再次推向高潮。 2.加深对作品风格特点的认识,扩大学生的审美视野。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大课的容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B.【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针对本课中的疑问小结发言,并表扬表现突出的小组。同时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引导。
教师小结:世界需要和平,国家需要和平,那么我们这个小小的班集体也需要和平,同学们作为班级的一员,想一想你能为班级的和平做点什么呢?
【设计意图】教师针对“和平”主题做了简单而有力的总结,把学生对和平的愿望牵引到身处的班集体中来,用一个反问把学生的思维引领到一个深深思考的问题中,以实际的问题教育学生,“和平”需要同学们的共同努力!
精品小初高学习文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