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中国古代文明)1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中国古代文明)

一、选择题

1.(2016·江西宜春一模)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这反映出( ) A.农业发展迅猛 C.郡县制度形成

B.分封制度崩溃 D.官吏待遇下降

【解析】 根据材料“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反映的是报酬方式的变化,并不能表明农业迅猛发展,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不再以土地为标准”,表明原来通过“授土”“授民”的分封制度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报酬方式的变化,并不能体现行政区划、官员任命方式的变化,故C项错误;土地和粮食两种报酬方式,并不能简单作比较,其中更多反映的是一种中央集权的萌芽,故D项错误。 【答案】 B

2.(2016·宁夏银川质检)唐朝时,掌权的宦官常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甚至参与包括宰相在内的大臣的任命。后来发展到与宰相共参政事,“宰相掌文,枢密掌武”。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中央集权逐渐衰落 C.宰相成为宦官附庸

B.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D.二府三司制雏形出现

【解析】 中央集权是地方服从中央的制度,而材料中“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表明是中央政府内部,概念混淆,故A项错误;材料中“掌权的宦官”本质上是代表皇权,“削夺宰相的职权”,故B项正确;宰相成为宦官附庸,与材料中“与宰相共参政事”“宰相掌文,枢密掌武”不符,故C项错误;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职权,与材料中“唐朝时,掌权的宦官”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3.(2016·河南郑州模拟)《明史》记载:“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该制度( ) A.提高了内阁行政效率 C.保证了地方政治廉洁

B.直接导致地方割据 D.有利于加强监察权

【解析】 材料是关于“巡按”,而没有涉及内阁,故A项错误;明朝中央集权加强,地方

割据与材料中“巡按则代天子巡狩”不符,故B项错误;虽然“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但不一定能保证地方吏治廉洁,故C项错误;明代中央政府设有监察机关,巡按御史奉命巡按地方,在维护中央集权、监察整饬吏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材料中“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 D

4.(2016·湖南永州模拟)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解析】 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与材料中“军机处实现了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军机处实现了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说明军机处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高效政府”,故C项错误;近代中国开始借鉴西方民主制度,与材料中雍正帝“军机处的设立”时间上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5.(2016·郑州一中考前模拟)《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 B.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 D.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解析】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棉纺织生产的主要形态是依附于农业的耕织结合的家庭副业,其生产目的是自给自足,其经营的规模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这就不能形成大规模的生产,也影响了这一行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 B

6.(2016·四川达州一模)纪录片《走向海洋》中说,朱元璋坚信“农桑”才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这说明( ) A.经济模式与政治抉择密不可分 B.中华儒学与海洋文明密切相联 C.海禁令主要是内忧外患的产物 D.明初海禁令受西方入侵的影响

解析 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模式,造就了统治者固有的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故

A项正确;中华儒学与海洋文明密切相联严重偏离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海禁令主要是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必然的产物,外部的殖民威胁只是加剧了这一政策的出台,故C项错误;西方入侵并没有明确表述,故D项错误。 【答案】 A

7.(2016·豫晋冀三省调研)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 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 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

B.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解析】 材料中“其余或换钱易粟”表明小农生产也与市场联系,并不是完全自给自足,故C项正确。 【答案】 C

8.(2016·东北师大附中模拟)唐以前的政治家和都城建筑的设计者,为了确保都城内部的安全,都主张采用封闭式的结构。在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的弱化 B.领土疆域和城市人口的缩减 C.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 D.理学思想和土地兼并的盛行

【解析】 唐宋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呈现强化之势,A项错误;都城制度变化与领土疆域减小无关,B项错误;唐宋之际,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商品经济繁荣,封闭式城市无法满足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逐渐转变为开放式,C项正确;理学和土地兼并的盛行,不会导致都城的开放式建设,D项错误。 【答案】 C

9.(2016·河南漯河模拟)《清史稿》记载了晋商捐赠白银给清王朝,清王朝则用“赐产”“入籍”“赐职”以及特许经营和贷给资本等方法予以回报的史实。可见,晋商的发展( ) A.折射了清朝统治的腐败没落 C.标志着政府商业政策的转变

B.得益于与政治力量紧密结合 D.使商人与政府经济利益趋同

【解析】 材料未涉及清政府腐败的信息,A项错误;材料中“特许经营和贷给资本等方法予以回报”说明晋商利用官场与商业结合进一步发展自己,B项正确;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没变,C项错误;经济利益趋同说法错误,D项错误。 【答案】 B

10.(2016·广西柳州一模)《周礼》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是说在统治阶级内

用“礼”,统治人民之道用“刑”。荀子说:“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这说明先秦时期( ) A.礼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强制规则

B.法对平民的约束力不大

C.礼法并施,一视同仁 D.儒家思想实际上居于统治地位

【解析】 根据题干中统治阶级内用“礼”,统治人民之道用“刑”和“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的说法,可知礼是统治阶级内部的行为的强制规则,A项正确;题干中统治人民之道用“刑”和“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说明法的目的就是约束平民,B项错误;题干中对统治阶级用礼,对平民阶层用法,说明礼法并未一视同仁,C项错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并未居于统治地位,D项错误。 【答案】 A

11.(2016·华中师大附中模拟)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以下最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 ) A.汉赋和唐诗 C.元曲和傩戏

B.话本和小说 D.风俗画和文人画

【解析】 该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汉赋和唐诗处于汉唐时期,早于宋元,A项错误;话本和小说都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的表现,没有体现“复杂的二元性”,B项错误;傩戏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并非宋元以后的“高雅文化倾向”体现,C项错误;宋代以后,伴随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和文化的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出现了描绘民间风情的风俗画,宋代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兴起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文人山水画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D项正确。 【答案】 D

12.(2016·河南周口模拟)老子认为,使用战争这种手段一定要慎之又慎:首先,不能轻易运用武力;其次,即使在迫不得已用兵时,也一定要以一种“悲哀”的心情来对待;就是打了胜仗,也绝不可以炫耀,而应该“以丧礼处之”。这体现出他的人生观是( ) A.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C.知足寡欲,隐于山野

B.隐忍退让,以和为贵 D.上善若水,刚柔并济

【解析】 材料中“打了胜仗,也绝不可以炫耀,而应该‘以丧礼处之’”明显说明胜不骄,败不馁的思想,与“胜而不美”相符,A项正确;以和为贵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隐于山野,C项错误;上善若水,刚柔并济属于辩证法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

D项错误。 【答案】 A

13.(2016·湖北黄冈调研)王阳明认为“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强盗也有良知,他们不愿意人们叫他强盗,说明他还知道强盗这个词是不好的;又说:“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据此可以判断,王阳明强调的核心是( )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突出良知 D.近朱者赤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又说:‘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可以看出王阳明认为为善去恶才是格物,A项正确;发明本心是陆九渊的主张,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强调突出良知,而是强调为善去恶,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近朱者赤,D项错误。 【答案】 A

14.(2016·江西赣州期末)宋元话本中的人物形象突破了百姓遥不可及的才子佳人、将相游侠,包括工匠、店铺伙计、商人、作坊主、婢妾、吏卒、僧侣、妓女、媒婆、盗贼等。话本人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A.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 B.“士”为首的价值观念被打破 C.社会教育逐步得到普及 D.市民阶层壮大,世俗文化发展

【解析】 中国古代的封建等级观念是封建经济与政治决定的,伴随儒学确定为统治思想,封建等级观念是不断加强的,A项错误;其民分士、农、工、贾四等,宋元话本中的人物形象突破了百姓遥不可及的才子佳人、将相游侠,并不意味“士”为首的观念被打破,B项错误;宋元时代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话本,并不能说明社会教育逐步得到普及,C项错误;宋元时期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并推动文化的世俗化,D项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5.(2016·东北师大附中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中叶生产力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土地收益明显上升,刺激了贵族、缙绅地主对土地、财富的贪婪追求。政治腐败在客观上又难以遏制其不法行为的发生,这就使他们以政治权势为后盾,推动土地兼并之风愈演愈烈,造成公私庄田逾乡跨邑、富强兼并,至有田连阡陌者,贫民无地可耕的局面。再者,明代政体是高度集权的,皇帝不仅拥有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而且也享有全国土地的处置权,他本身就是个大地主,与皇帝关系密切的天潢贵胄、勋戚百官自然最有条件从皇帝手中获取更多的利益,从而推动明中叶贵族、缙绅地主

经济蓬勃发展。

——《明朝经济史之明中叶的土地兼并与赋役制度改革》

材料二 15世纪前期,在英国那些被商品货币腐蚀了的贵族地主、乡绅们早就不满足于固定地租的收入,在“羊踩过的泥巴就会变成黄金”的诱惑下,纷纷用强制手段不断圈占公有土地,进而把农民从传统的份地上驱赶出去,然后把土地集中起来,圈围成牧场。从1688年起,政府也颁布法令公开支持圈地直到1845年运动结束。圈地运动在消灭领主制和小农制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资本主义大农业经济体制。据有关文献记载,耕地圈占后单位面积产量增长很快。由于农业改良,1760—1815年英国农业产量增长50%。在耕作中开始使用人造肥料和播种机,大规模地实施土壤改良、土地轮种、农田基本建设、农具改良等措施。播种机代替撒播等等。农业发展不仅使英国首次摆脱了周期性饥荒对经济发展的困扰,为人口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供给,而且促进了英国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社会转型时期中西封建土地制度状况及影响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特点及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认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明中叶生产力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政治腐败……不法行为的发生”“明代政体是高度集权的……更多的利益”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15世纪前期……固定地租的收入”“政府也颁布法令……1845年运动结束”“圈地运动……经济体制”等关键语句思考;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播种机代替撒播等等”“使英国首次摆脱了……粮食供给”“促进了英国产业结构的大调整……的物质基础”归纳。第(3)问,从土地流转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兼顾多方面利益、依法有序进行等方面作答。

【答案】 (1)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生产力与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政治腐败助推;君主专制的强化;特权阶层的推动。

(2)特点:由贵族地主和乡绅带动强制圈占;获得政府的支持;持续时间长;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

影响:适应了近代社会转型需要;促进了产业结构变化;为工业和城市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3)认识:土地流转要依法、有序进行;土地流转要适应近代化需要;土地流转要兼顾多方利益;土地流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灵活进行。

16.(2016·四川绵阳一模)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民族精神与古代希腊城邦精神(部分)

人是城邦的动物——亚里士多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德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塔哥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汉拉 书》 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未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诚子书》 受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秤平、斗满、尺足——晋商信条 ——苏格拉底 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多样性的视角,解读材料。

【解析】 据材料“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秤平、斗满、尺足”可知诚实守信,据材料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知自强不息,据材料“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可知爱国爱民,据材料“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知勤俭节约,据材料“人是城邦的动物”和“人是万物的尺度”可知重视人的价值,据材料“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未受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可知强调道德,尊崇理性,其次要结合设问要求“从文明多样性的视角”并联系材料可知中国古代民族精神和古代希腊城邦精神各具特色,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对本民族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答案】 解读: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内涵:诚实守信,自强不息,爱国爱民,勤俭节约;古代希腊城邦精神的内涵:重视人的价值,强调道德,尊崇理性。中国古代民族精神和古代希腊城邦精神各具特色,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对本民族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