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自觉与道德体验教育
作者:连惠娜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5年第08期
摘要:如今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道德自觉现状不容乐观。道德信念缺失、道德冷漠、人格社会化等现象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这是大学生受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所致。在高校教育中要注重激发大学生的道德自觉,采用道德体验教育,以社会实践体验方式、学生道德自省体验等教学模式的创新引导大学生道德自觉的形成。
关键词:道德自觉;道德体验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8—0027—03 人类自从结成社会关系,便产生了道德问题,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有利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相应地道德职责是由一系列的“道德应该”所构成,是社会对其成员的基本要求。但是如果道德都是通过这种强制性的规范约束社会成员,必然无法使人们产生情感共鸣、自愿履行相应的道德职责,反而会成为人们的道德枷锁,产生反效果。因此激发个体内心的道德需要,使道德行使成为内在指令性行为,倡导道德自觉,将是当今进行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现今大学生道德教育主要依靠外在理论的强制性灌输,无法有效激发大学生的道德自觉,并造成诸多道德问题,因此针对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激发大学生道德自觉的教育方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自觉现状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属于“90后”一代,受时代背景及社会环境影响,其思想行为推崇个性发展、以自我为中心、早熟世故,因而产生一系列道德问题,如考试作弊盛行、人格冷漠等,这都是大学生缺乏道德自觉的体现。 1.道德信念缺失
“90后”大学生个性鲜明,常常具有反叛心理,他们厌恶知识灌输型的道德教育模式,并且认为要在这种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坚定履行书本上所讲述的道德职责是不可能的。比如在大学期末考试中作弊现象盛行,部分教师在监考中也不严谨,这样作弊学生的期末成绩也会与不作弊的学生相同甚至更高,如此一来,会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甚者导致学生随波逐流,而这最终的结果就是使学生丧失道德信念。
当人们看到遵守道德与不遵守道德的结果是一致时,就会提出为何一定要遵守道德规范的问题,而此时就会动摇人们的道德信念,使人产生惰性,随波逐流,进而做出不道德行为引发道德危机。从道德心理层面上看,“道德行为的失范不是发生在相应的道德准则上,而是发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个体自身的道德信念上。或者说不是发生在我们应当遵守什么样的道德这一问题上,而是发生在我们为什么一定要遵守道德这一更为根本的问题方面。”[1]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信念不仅是个体对世界观和道德观的认识,更是其按照这种准则规范去行动的强大精神动力。可见,一旦大学生的道德信念遭到打击,将会从深层次上引发其不道德行为的产生,淡化大学生的道德自觉意识。 2.道德冷漠盛行
我行我素是“90后”大学生个性的鲜明体现,他们注重自我价值的追求,却缺乏换位思考的意识和习惯,对他人要求严格或苛刻。这是由于“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受照顾的中心地位,常年来只懂得接受爱却没有学会如何关爱他人。这种优越感进而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在道德行为上则表现出道德情感的冷漠,对社会上的一些公益活动不积极甚至觉得虚伪,而这种道德冷漠正是缺乏换位体验的结果。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上看,自儿童时期起就对他人的情感、处境有逐步的体验和理解,能促进个人道德情感的丰富发展,也会有较高的亲社会行为。由于家庭教育环境的缺陷,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缺乏与他人的情感沟通、忽略对子女互换体验教育,以致于当他们步入大学、社会就产生出道德冷漠感,只要是不关乎自身利害关系的,就不会有太大的积极性。面对老弱病残需要关照时也无法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无法唤起自身道德良心,从而最终冷眼对待或仅是表演性地作为。 3.道德品格社会化
“90后”大学生的成长阶段正处于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在学生品格的发展阶段就受到各种社会潜规则的影响,如“走后门”、“托关系”等。而且这种社会潜规则逐渐延伸至学校。如今,考试舞弊、走后门评优报送拿奖学金等就是社会上一些徇私舞弊、损公肥私、钱权交易在校园内的变形。
大学生们一方面痛恨这种社会潜规则引起的不平等现象,另一方面又无可奈何地妥协社会规则并学习利用这种潜规则而谋求自身利益。如此一来,在大学这个小型社会中学生们在这种环境氛围内间接地受到影响,并使自身的人格无形地发展成社会世俗化,变得早熟而世故。一旦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被这种功利化、世俗化的环境所影响,那么即便继续进行道德教育的知识性灌输,也很难使大学生有道德自觉思想,因为道德认知不似其他学科知识,它的内化吸收往往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所谓“美德不可学”。品德的形成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体验参悟而不断发展的,如若这种社会环境已腐败化,那么个体的道德发展也会偏转,自然而然对道德责任、道德内容、道德行为的自觉认知也会受到阻碍。 二、影响大学生道德自觉的因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影响大学生道德自觉的因素有很多,大体上可分为学生的个人因素如道德认知、道德信念、道德体验的缺乏,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扭曲。 1.个人因素
当代大学生是一特殊群体,其个性鲜明、推崇自我主义,并自小备受社会关注,有一种潜在的优越感,而在成长过程中缺乏道德体验的教育,一味地被动接受道德知识灌输,而缺少亲身体验实践,从而使自身道德信念淡化、形成道德冷漠倾向。
实际上,大多数大学生希望成为人们眼中有道德的人,在他人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但其道德认知的缺乏、“知行不一”的现象影响着学生们道德自觉的形成。比如关于“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学生们都只是在表层上的知道,却不是在内涵上的深知,无法结合具体的事例使自身真正了解这些道德观并使其内化为道德自觉。
此外,学生缺少相关的道德体验实践,造成道德考试高分而道德行为却低能的现象。比如在义利观上,多数学生认同重义轻利,但实际生活中学生会经受不住诱惑而讲利益;在公私关系上,学生也认同先公后私,但行动上他们总是希望先照顾自身利益有能力者再考虑班级团体利益;在社会公德上,不乱扔纸屑、爱护公物人人都会讲,但实际情况是学校乱扔乱丢的现象到处可见。[2]这些都是缺乏相关的道德实践体验,使道德成为口号,而无法落实到社会生活实践的非道德行为。 2.社会环境因素
每个人都是社会人,在成长过程中必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经历了从家庭、学校再到社会的各种环境,每个阶段不同的环境对大学生道德自觉的发展变化有不同影响。 当代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成长于优越的家庭环境,父母尽可能满足子女的物质需求,对孩子的教育常常与金钱挂钩,用钱来激发子女的学习动力,但往往是这种过于物质化的教育方式,缺乏父母子女间的情感沟通,久而久之孩子变得重物质利益轻情感体验,扭曲了道德认知。再者,在这种过度保护型的家庭环境中子女享受着家庭所有成员的宠爱、呵护却没有锻炼他们相应的责任义务感,造成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关爱他人,最终这种道德认知上的扭曲、道德良心的缺失使大学生从小在心理发展上就欠缺道德上的自觉。
此外,当大学生走出家庭步入学校、社会又受到了新一轮的道德情感冲击。现今学校更像一个竞争市场,学校教育灌输着更多的竞争意识而合作意识较少,在升学及就业的压力下高分高能是学生的追求,学生不惜利用各种渠道甚至歪门邪道为自身加分。而且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其等价原则、交换原则、利润原则等对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产生强烈冲击,使学生丧失道德信念,从而随波逐流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三、道德体验教育激发大学生道德自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道德现状不容乐观,普遍欠缺道德自觉。道德自觉的激发重在引导个体内心的道德需要,丰富其道德情感体验,将学生“要我道德”转变为“我要道德”的状态,这就需要通过情感的体验、自省,运用道德体验教育激发大学生道德自觉。 1.实践体验唤醒道德良心
大学生道德教育主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课堂中进行,但这种纯理论性的道德知识灌输并不能有效地使道德内化入学生的心中,因此有必要开展第二课堂进行社会的实践体验教育,而“体验作为一种图景思维活动,能使受教育者在现实社会环境下经历感动,发生道德境界的实质性变化”,[3]可以说体验作为道德教育的本体,适当进行实践体验教育对于唤醒大学生的道德良心具有重要作用。
角色互换体验是道德体验教育的一种方式,组织学生进入底层百姓的环境中生活,如在寒暑假期间让城市户籍的学生与农村户籍的学生互换生活环境,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底层环境生活的艰辛,从而唤醒自身的道德良心,在日后的生活中面对弱势群体也能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此外,还可以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公益活动、勤工俭学、社会调查等,通过与社会广泛的接触,感受社会中普通百姓勤劳善良的品德,使自身的道德情操也受到感染。 实践体验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介入道德情境中,置身于真实的道德环境,通过深刻的体验感悟,唤醒内心的道德良心,使自身道德观念升华为强烈的道德认知,并使这种认知成为道德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最终能形成高度的道德自觉。 2.情感自省树立道德信念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孟子也曾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古人所说的“行己有耻”在于强调羞耻心的养成,个人通过对自身行为进行道德上的自省,能够以客观的角度重新认识自己。[4]这种对自身道德认识和行为进行反思,是个体道德自我完善的重要环节,也是促成道德自觉的关键形式。
进行道德自省的方式有很多,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对自身行为进行检讨,二是通过与他人对比进行反思。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讨可以开展“行为反思课程”,如指导学生每日反省自身的所作所为并写反思日记或作文,在日记的写作中要注意用匿名形式或不公开形式,防止做作表现的行为,更能反映学生的内心世界。此外还可以制作反思录像,隐秘跟踪拍摄学生日常行为举止并制作成影像,之后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自己观看自身的日常行为并评价自己行为是否合乎道德规范。另一方面通过与他人的行为对比进行道德自省,可以开展“心灵课堂”,播放一些与大学生同年龄段的道德模范或去拜访这些先进人物,使学生在与同龄者的对比中产生情感震撼并反省自身的不足。通过这些自我检讨的方式引发大学生的羞耻感,使学生进行道德自省,进而能使大学生在日后的行为举止上有道德自觉。 3.情景教学激发道德需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现今在大学课堂上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主要是教师在讲台对道德知识进行独白式的讲解,用过于绝对正确的语气口吻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这种方式虽然能够以正面的、简易的形式传导道德知识,却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道德需求。因此,创新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道德需求,进而促使学生道德自觉的形成势在必行。 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方式可采用情景教学法,转变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听课的地位,教师可开设课堂辩论、情景对话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如可以针对新闻上的某一道德事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并引导学生透过事件表象深入分析潜在的道德思想,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参与道德的讨论与学习。此外,如今大学生考试作弊盛行很大程度上是高校课程设计的考核仍大部分以成绩为主导致的,因此应增强课程考核的灵活性,将传统上以理论成绩考核方式为主转变成对学生日常道德行为思想的考查,近期有位大学教师让学生发表关于道德问题的微博并以微博转发量作为成绩之一,虽然这种考核方式有待研究,但其创新思维突破固有传统方法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 四、小结
“慎独”是指个人在独处时无外在监督的情况之下仍然能够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慎独”也是道德自觉的最高境界。培养大学生的“慎独”精神即道德自觉,关键在于使外在强制性规范转变为内在指令性的道德行为,这就需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创新教育模式,运用道德体验方式引导大学生进行道德思考与自省,并进而激发大学生道德自觉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阎孟伟.“道德危机”及其社会根源[J].道德与文明,2006(02).
[2]单正义.高校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刍议[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07). [3]刘惊铎.道德体验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李国娟.传统耻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道德自觉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3). [5]杜利娟.大学生道德践行困境解析[J].传承,2009(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