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狂人日记》新论吕周聚[提要]《狂人日记》无论是在思想内涵、人物形象方面,还是在文体样式、艺术形式方面,皆已突破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模式,是一部具有鲜明现代主义特征的作品。这一结论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鲁迅无庸置疑地成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鼻祖;二是中国现代小说一开始就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处在同一起点上,具有了现代主义文学所具有的现代性特征。[关键词]鲁迅狂人日记现代主义[中图分类号]I210.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一114X(2008)ol一0140—06作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杰出作品,《狂人日记》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引起术界的广泛关注。多年来,尽管对它进行分析、阐释的文章难以计数,但人们的观点却大致相同,即将其界定为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这一结论在各种各样的教科书中广为存在。然而,《狂人El记》究竟是现实主义作品还是现代主义作品?对这一问题的重新思考,不仅涉及到对这一作品本身的理解,而且涉及到对鲁迅创作的重新评价,更为重要的,它还涉及到对中国新文学性质的重新厘定。相比之下,现实主义文学关注更多的是社会现实,着重表现人的外在社会行为,为当时的社会需要服务;而现代主义文学更加关注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着重思考表现人的存在及命运;现实主义注重批判现实,而现代主义则表现出颠覆、解构、反叛传统的特质。以前人们分析《狂人El记》的思想主题,主要是从反封建这一角度切入,由此得出这部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反封建的结论。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有三:~是鲁迅自己声称这是一部反封建的作品;二是这部作品产生于五四时期,而反封建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这部作品是应当时的社会现实需要而产生的;三是反封建的主题都属于现实主义文学。这一逻辑推理表面上来看非常正确,但如果对此进行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其不足之处。易言之,《狂人日记》中确实具140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有反封建的思想主题,也确实带有现实主义的因素,但这并非就是《狂人日记》的全部,或者说并非是其核心的部分。因为除此之外,它还呈现出了更为复杂、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仔细阅读作品,我们会发现,《狂人日记》中的许多内容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需要有密切联系。鲁迅认为《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④鲁迅发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他解构、颠覆了封建礼教,因此,在当时反封建的潮流中,鲁迅可以说是最深刻的一位。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思考的问题不仅是反封建,而是从更加宽广的角度,来思考中国人的本性及人类的困境,这与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是相一致的。实际上,鲁迅在酝酿写作《狂人日记》时就已经明确地阐明了这一问题,只是没引起人们的注意罢了。他在给许寿裳的信中介绍了写作《狂人日记》的缘起,“后以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种发现,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②。从这一角度看,《狂人日记》超越了社会现实的局限,表现出对中国国民性的关注与思考,表现出形而上的特质。有的研究者从反封建的角度出发,发现了《狂人日记》中存在一个对立的结构,即他人与狂人的对立,二者分别扮演着迫害与被迫害、吃与被吃的角色。实际上,这只是一个表面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我”仅仅是一个受害者。除此之外,作品里还隐含着一个深层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我”既是一个被吃者,同时又是一个吃人者。作品在揭露“吃人”时有一个逻辑过程:首先是发现了外人(即以赵贵翁为代表的路人)吃人。他们与“我”没有血缘亲属关系,要迫害“我”、吃“我”似乎情有可原;其次是家人(即以大哥、母亲为代表)吃人。大哥吃了妹子,又准备吃“我”,因此是个吃人的人,而母亲可能因为“割股疗亲”的缘故,也成了吃人的人;三是“我”自己吃人。“我”发现“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这样,“我”就既是一个吃人者,又是一个被吃者。如此,原来那个“迫害”与“被迫害”、“吃”与“被吃”的对立关系就不存在了,“迫害”与“被迫害”、“吃”与“被吃”就成了一种二位一体的关系。鲁迅在十年之后对此有了更加明确的说法:“我曾经说过,中国历来是排着吃人的筵宴,有吃的,有被吃的。被吃的也曾吃人,正吃的也会被吃”④。这样,纯粹的“被吃者”、“受害者”就不存在了。绝对的“受害者”的消失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作品已突破了封建礼教吃人的范畴,表现出了更为深刻的思想——揭示出中国人吃人的本性,表现出作者对中国人自身命运的关注与思考。它揭示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生本身是非常残酷的,人与人之间就是一种“害”与“被害”、“吃”与“被吃”的关系。易言之,在这个现实世界里,每个人都扮演着双重的角色,既是被吃者,又是吃人者,尽管这不是鲁迅所希望与所追求的。在这一点上,鲁迅与萨特的观点——“他人就是地狱”——有某些相似之处。鲁迅并不仅从反封建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而且从人类发展史的角度来思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在这一点上,他明显受到尼采思想的影响。鲁迅承认《狂人El记》受到了外来的影响,但以前研究者只注重强调其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狂人日记》的关系,而忽视了其与尼采的联系。对此,鲁迅早就有明确的说法,“一八八三年顷,尼采(Fr·Nietzsche)也早借了苏鲁支(Zarathustra)的嘴,说过‘你们已经走了从虫豸到人的路,在你们里面还有许多份是虫豸。你们做过猴子,到了现在,人还尤其猴子,无论比那一个猴子’的”④。这层意思,在《狂人日记》中得到了具体的表现。鲁迅从进化论的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在人类早期即野蛮人时期,人都吃过一点人,后来进化了,“有的不吃人了,一味要好,便变了人,变了真的人”,“有的却还吃,——也同虫子一样,有的变了鱼鸟猴子,一直变到人。”由此可见,吃人是人的原始本141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性,尽管后来人类创造了一系列的道德伦理规范,力图将人从动物中超拔出来,使人摆脱吃人的本性,但人类吃人的本性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它被文明压抑在潜意识之中,随时可能挣脱束缚,摆脱压抑。有的人能够控制它,便成了“真的人”;有的人控制不了它,随时都可能变成吃人的野兽。同时,人类所发明的这些道德伦理规范又反过来异化人类,如“易子而食”、“食肉寝皮”、“割股疗亲”,这种文明又成为一头吃人的怪兽。正因如此,鲁迅认为中国是一个“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这“四千年”,已经超过了封建社会的历史范畴,它是指有史记载以来中国的历史,这说明所谓的四千年文明史也就是一部吃人史。于是,我们看到,从远古到近代,从现代到当代,人吃人的惨剧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环境中时常上演。从这一角度来看,小说结尾的处理尚有值得商榷之处,第一句“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与前文是相一致的,因为作者用对这一问题既没肯定,也没否定。而第二句“救救孩子……”则转的有点突然,与前文显得有点不太谐调。表现对未来的美好肯定,是五四时期主将们的意愿与要求,鲁迅在当时响应主将们的号召发出了这一呼声,给结尾加上一个光明的尾巴。然而,这是否是鲁迅自己内心里的声音呢?在《狂人日记》发表将近十年之后,当鲁迅看到大革命中青年人互相残杀时,血的现实使他改变了青年要胜于老年的进化论观点,“杀戮青年的,似乎倒大概是青年,而且对于别个的不能再造的生命和青春,更无顾惜。”这同时也迫使他重新思考孩子是否有救的问题,“总而言之,现在倘再发那些四平八稳的‘救救孩子’似的议论,连我自己听去,也觉得空空洞洞了”⑤。他看到了青年杀戮的本性,他对孩子是否可救问题的回答与以前有所不同了。也许,这正是鲁迅当时潜意识中的思想,也正是《狂人日记》中隐含的思想。除此之外,《狂人日记》还受到尼采的超人思想和易卜生“独战多数”思想的影响。鲁迅早在《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中就对尼采的超人思想颇为欣赏,并对易b生“敢于独战多数”、“敢于攻击社会”的思想行为极为向往。这种思想在“狂人”身上得到了具体表现。“狂人”无异是一个另类,他与周围的人作对,反对既成的传统,他也必然受到周围人们的反对;他的思想超前,不被当时的人们所理解,更难被人们所接受,因此,他被人们视为“精神病患者”,成了一个真正的孤独者。“狂人”持有异端的思想,在思想上进行革命,是一个精神界的战士。“狂人”的这一思想特点,在“疯子”(《长明灯》)、“战士”(《这样的战士》)等身上也有具体而鲜明的表现。从这一角度来看,“狂人”是一个中国式的超人,是一个中国式的“国民公敌”,它与后来左翼革命文学中的“战士”、“英雄”是不一样的。在“狂人”身上,既体现出鲁迅自己的思想特点,也表现出鲁迅的理想追求。《狂人日记》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对《新青年》上发表的小说进行了回顾总结,“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陆续的出现了,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鲁迅对《狂人日记》的“格式的特别”持肯定的态度。无独有偶,茅盾以评论家的敏感也发现了鲁迅早期作品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家以极大的影响,欣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④。鲁迅自己没有具体阐释“格式的特别”究竟如何特别,茅盾也没有详细分析“新形式”究竟新在何处。142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形式主义理论认为,形式即内容,新的形式必然表现出新的内容,新的形式与新的内容是两位一体的。《狂人日记》采取了新的表现形式,而这些新的表达形式,既是中国传统小说中所不具有的,同时也是同时期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少见的。易言之,鲁迅更多地学习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表现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新的思想见解。《狂人日记》要刻划一个精神战士,表现其敢于反叛、勇于独战多数的思想,展现狂人复杂的内心世界,与这一思想追求相适应,《狂人日记》没有采取传统章回体小说的结构形式,也极少运用传统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而是选择运用新的文体形式和表现方式,从而使表现的深切与格式的特别融为一体。从文体学的角度来看,《狂人日记》运用了日记体的形式来进行写作。日记体的最大特点,便是以主人公的口吻来记述自己的所经所历、所思所感,依据其侧重点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以叙述外在的事件行为为主,有具体的时问、地点及事情的经过;另一种则以表现记述人隐秘的思想感情为主。《狂人日记》选择的是后~种形式。它共由十三部分构成,这十三部分之问并没有连续的、完整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明确的日期。小说的结构不是由物理时间或外部事件的发展来决定,而是随主人公的心理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显得非常灵活自由。这种结构给展示“狂人”复杂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极大的空问,充分地表现出“狂人”深层的灵魂。作品运用第一人称,塑造了一个狂人形象——精神界战士的形象。他与一般的战士不同,他不是用武器来与敌人战斗,而是运用自己的思想来与整个社会抗争。要成功地塑造精神战士的形象,靠现实主义的外在行为描写是不行的,因此,作者大量运用了心理分析的手法,着重表现狂人复杂的心理世界。实际上,狂人是一个头脑清醒、思想超前、敢于怀疑、勇于反叛的战士,他的思想在愚昧落后的社会里不被周围的人们所理解,更难以被人们所接受,他一个人在与整个社会对抗,遭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尽管如此,他仍然不与社会相妥协。因此,他被人们视为“狂人”即精神病患者。从这个角度来说,“狂人”是一个头脑正常、清醒的精神战士,他所遭受的社会压力是真实的,并非“妄想”。小说运用多种心理分析方法来表现狂人的心理活动,其中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内心独白。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孤独者,他的思想无法被周围的人所理解、所接受,他无法与他人进行正常的沟通与交流,因此,在很多情况下,他主要是用一种自言自语的方式来表露自己内心里的各种想法,自己与自己交流,自己提出各种问题,然后自己思考并得出答案,这个过程就是其思想的过程,小说以此清晰地描绘出“我”的思想轨迹。同时,作为一个独战多数的精神战士,狂人承受着来自他人、社会的巨大压力,他要时刻提防来自他人的明枪暗箭,因此,他形成了一种敏感的多疑心理,对社会上各种“正常”的现象进行大胆的质疑。二是意识流描写。小说的第三部分写“狂人”因思考、研究问题而睡不着觉时的大脑活动,在失眠状态下,狂人的意识呈跳跃流动状态,赵贵翁及其他人那种“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的眼光闪烁在他的眼前,围绕着这一核心意象,他回忆、追究周围人及家人为何以这种眼光来待他,对白天的事件进行回忆,然后又由白天的事件联想到前几天狼子村发生的吃人事件,通过丰富的联想,他发现了这些人的共同之处:“吃人”!由此可见,失眠正是狂人思维最活跃的表现,也是他思想最清醒的时候。三是描写梦境,表现狂人的潜意识世界。小说的第八部分描写了一个怪异的梦境,描写“我”与一个年轻人讨论“吃人的事”的场景,对“从来如此,便对么”提出质疑,这样,就进一步地表现出狂人的深层内心世界:一方面说明狂人因长期处于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其潜意识中也充满了恐惧;另一方面说明狂人在潜意识中也对社会进行143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反叛、挑战,是一个真正的精神战士。而这些特别的格式对后来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它的影响下,出现了《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一批具有现代主义特征的作品。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环境描写,现实主义小说都强调形象性、具体性,多用写实的表现手法,强调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写,形象与现实生活之间呈现出单一对应的关系;现代主义小说则多用象征的表现手法,追求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多重对应关系。由此出发,我们可以发现,《狂人日记》更多地表现出现代主义的特征,无论是其中的人物还是景物,都已不再是对现实生活的单一再现,而是成了具有丰富意味的象征符号。《狂人日记》中的人物与现实主义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所不同。现实主义小说中的人物描写要求具体、细致,性格要鲜明,而《狂人日记》中的人物不是那种有血有肉、现实感强烈的人物形象,更像是一些抽象的象征符号。作品中所涉及的人物数量不少,其中有的有名字,如赵贵翁、古久先生、陈老五;有的连名字都没有,只有一个称呼,如街上的女人、狼子村的佃户、何先生、大哥、母亲;有的甚至连称呼也没有,如“有的是看不出面貌,似乎用布蒙着;有的是仍旧青面獠牙,抿着嘴笑。”即使主人公“我”,也呈现出同样的特征,诸如姓啥名谁、多大年龄、高矮胖瘦、衣饰打扮等现实主义小说必不可少的因素都没有出现。这些人很难被称作所谓的形象,更遑论典型形象了,他们是一些具有丰富内涵的抽象符号。这些抽象符号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个具体的、确有的个人,而是指现实生活、乃至人类历史中的某一类人,他们的共性大于个性。作者没有像现实主义小说那样用大量的笔墨来详细地介绍、描绘吃人者的长相、衣着打扮,而是用极精炼的笔法来描写能够表现他们精神个性的特征,呈现他们的灵魂世界。作者选择“怪异的眼神”、铁青的脸色和白厉厉的牙齿来进行描写,充分表现出吃人者的共同特征。在描写小说中的吃人者时,作者并未具体地描绘他们眼睛的形状、大小,而是全力表现他们的眼光、眼神,赵贵翁、一伙小孩子、街上的女人、家里的人、老头子,他们的眼色全都一样,甚至连赵家的狗的眼神、鱼的眼睛、海乙那的眼光也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凶狠的“眼光”成了全篇的核心意象,成了吃人者的标志。作者反复渲染、强化这一意象,既表现出他们对“我”的复杂态度,也表现出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作者没有详细描写他们的脸的形状、肤色,而是着重描写他们的脸色。他们的脸色一律铁青,“铁青”的脸色表现出他们的冷漠与无情,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他们的牙齿是白厉厉的獠牙,这是吃人的家伙,也是他们吃人本性的直接表现。怪异的眼神、铁青的脸色、白厉厉的牙齿,这些都是吃人者的标志。正是这些象征符号,一方面消隐了人物的个性特征,突现出吃人者的共同特征;另一方面,又赋予这些人物以丰富的内涵,给我们提供了宽广的阐释空间。现实主义小说强调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作品中的环境描写都是为人物活动、为塑造人物性格提供背景支持,为小说的真实性服务。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则更多地是为表现作者(人物)的思想情绪服务的,是作者思想的象征符号。有的研究者认为,《狂人日记》的环境描写,无论是自然景物还是生活场景,每个细节都忠实于生活的本来面目,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狂人日记》中虽也不乏环境、景物描写,但它与一般的现实主义小说有所不同,它不是人144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物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环境,而是狂人幻觉的产物,或者说是作者抽象思想的对应物,更多地具有象征的功能。小说的第六部分只有短短的两行,是地地道道的环境描写:“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前一句表明狂人生存环境的黑暗、阴险与无望,是狂人心理感觉的产物;后一句概括出吃人者的共同特点,是作者(或狂人)概括、抽象的产物。作者写“月光”,并非将它作为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来描写,而是将它作为人物的一种心境、情绪来描写,因此,“月光”是光明、希望的象征,“我”三十多年不见它,“全是发昏”,见到“月光”,精神便分外爽快;作者也写动物,赵家的狗与海乙那是同谋,它们早已接洽,准备吃我,蒸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成了传统的象征;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书籍,也成了封建道德伦理吃人历史的隐喻;狂人居住的屋子,“屋里面全是黑沉沉的。横梁和椽子都在头上发抖;抖了一会,就大起来,堆在我身上。”这样的屋子,更像一座坟墓。这些环境、景物,在作者的感觉中发生扭曲变形,具有了象征意蕴,从而表现出更加丰富的思想内涵。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无论是小说中的人物还是景物,都已超越了现实主义小说单一再现的基本功能,与其说它是形象,还不如说它是象征符号更为准确。因为形象更注重直观的描写,强调其感性、真实的一面;而象征符号则更强调能指与所指的多重对应,强调其理性、抽象的一面。正因如此,《狂人日记》超越了现实主义拘泥于现实的局限,具有了抽象、概括人生哲理的功能,其思想内涵表现出多重性、复杂性。综上所述,无论是在思想内涵、人物形象方面,还是在文体样式、艺术表现形式方面,《狂人日记》皆已突破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模式,呈现出鲜明的现代主义特征,是一部成功的现代主义作品。而这一结论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鲁迅的现代小说创作一开始就具有了现代主义的质素,这一开端为其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基础,鲁迅无疑成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鼻祖;二是作为中国现代小说奠基之作的《狂人日记》具有现代主义的因素,说明中国现代小说一开始就与刚诞生不久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处在同一起点上,中国现代文学一开始就具有了现代主义文学所具有的鲜明的现代性。①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239页。⑥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238页。⑦茅盾:《读(呐喊)》,北京:《文学周报》,1923年,第9l期,第25页。②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353页。③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454页。④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238—239页。⑤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453、456页。作者简介:吕周聚,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济南250014[责任编辑韩冷]145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狂人日记》新论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吕周聚, Lu Zhouju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济南,250014广东社会科学
SOCIAL SCIENCES IN GUANGDONG2008(1)2次
1.鲁迅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19982.鲁迅 鲁迅全集 19983.鲁迅 鲁迅全集 19984.鲁迅 鲁迅全集 19985.鲁迅 鲁迅全集 19986.鲁迅 鲁迅全集 19987.茅盾 读《呐喊)》 1923
1. 孙木函.徐妍.SUN Mu-han.XU Yan 在过去之事、现在之事、将来之事之间穿越——鲁迅《狂人日记》的叙述学解读[期刊论文]-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1)
2. 谈蓓芳.TAN Bei-fang 试论鲁迅《狂人日记》的历史渊源--对其创新所在的别一种理解[期刊论文]-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 陈思和 现代知识分子觉醒期的呐喊:《狂人日记》[期刊论文]-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4. 汤晨光 是人吃人还是礼教吃人?--论鲁迅《狂人日记》的主题[期刊论文]-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33(1)
5. 时世平.Shi Shiping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狂人日记》的文言小序与史传传统[期刊论文]-江汉论坛2010(9)6. 黄悦.HUANG Yue 狂人疯癫世界与常人文明世界--从《狂人日记》看中国现代性的\"逼入历史\"的命题[期刊论文]-文史哲2005(6)
7. 郑孝萍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从《狂人日记》看鲁迅希望与绝望的两歧意识[期刊论文]-学术交流2008(12)
8. 谭君强.TAN Jun-qiang 从《狂人日记》看可靠的叙述者与不可靠叙述者[期刊论文]-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6)
9. 李宗刚.Li Zonggang 父权缺失与个性意识的觉醒——鲁迅小说《狂人日记》新解[期刊论文]-理论学刊2010(2)10. 刘俊 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狂人日记》新论[期刊论文]-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1,38(4)
1.崔云伟.刘增人 2008年鲁迅作品研究景观述略[期刊论文]-泰山学院学报 2009(4)
2.崔云伟.刘增人 鲁迅研究历程中的一木一石——2008年鲁迅作品研究景观细读[期刊论文]-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6)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gdshkx20080102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