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与激发
作者:刘 卉
来源:《价值工程》2010年第17期
摘要: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及其效果的一种非智力因素,充分认识学习动机的特点及激发,对利用学习动机这一因素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 Learning motivation is a kind of non-intelligent facter effecting student learning behavior and effect,fully understanding characteristics and stimulation of learning motivation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behavior and the learning effect. 关键词: 学习动机;特点;激发
Key words: learning motivation; characteristics;stimulate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179-02 0引言
学习动机是指引起、维持学习活动,并将其指向学习目标的心理倾向或意向,是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由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等构想组成。学习动机通过学习愿望、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意志以及注意与思维等心理现象表现出来。一个学生如果对某一课程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就会表现出对该门课程迫切的学习愿望,积极的学习态度,饱满的学习热情,以及克服学习困难的意志准备等,如果没有这些方面的表现,则可以认为其尚无学习动机或学习动机不强。 1学习动机的特点
学习动机由于受个体、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多元化、波动性、间接性、社会性、职业性等特点。
1.1 多元化的特点表现为学习的多目的性,如学习是为了报答父母的恩惠,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为了赢得个人的荣誉,谋求好的工作岗位,满足求知欲,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为国争光等等。 1.2 波动性特点表现为学习动机强弱起伏不稳定的现象。这在大学一年级的新生中尤为明显。进入高职院校后,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与高中比迥然不同,这一变数使他们原有的心理平衡被打破,表现出多种复杂的心理现象。为了取得好成绩他们会发奋图强,但面临困难又会消沉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气,在学习动机上表现出起伏不定的波动变化。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年级的升高、个性的成熟,对学习动机的波动性会逐步减弱,稳定性会逐步增强。
1.3 间接性的特点表现为学习主要不是由个人的好恶或对学习活动的直接兴趣所引起,而是由创造、成就、贡献等与社会意义相关联的间接因素所主导。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这种间接性学习动机越来越占优势地位。
1.4 社会性特点表现为随着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逐渐成熟,其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也会越来越突出,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联系起来。
1.5 职业化特点表现为大学生的学习围绕专业来进行,对未来要从事的职业极为关心,在学习中能自觉排除对专业学习的干扰。 2学习动机的激发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来自个体、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这些因素都会对他们的学习动机产生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激发学习动机,一方面要综合分析以上诸多因素,充分利用其中积极、有效的因素;另一方面要在现有的物质条件下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提供和创造满足学习需要的各种外部条件。
2.1 加强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学角度看,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法。在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上,少年时代比较单纯的好奇心已经失去了支配地位,代之以信念和理想的支配作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会使学生产生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并进而转化为学习的强大动力,推动其学习朝着预定目标奋进。而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会使学生在踏入校门后,就失去继续前进的动力和目标。因此,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增进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带有鲜明的社会特点。只有这样高校学生才能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支配下,站在民族、社会、时代的高度,来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认识自己学习的意义,为其学习活动找到新的强有力的动力源。
2.2 发展学生的专业兴趣这是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动力的又一个重要方法。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获得某种事物并伴有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它对个体的活动,尤其是认知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往往发展为学习活动的内在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持续作用。并且,当个体的某种求知需要得到满足后,学习兴趣不仅不会减弱,而且会更加丰富和深化,产生更高的认识活动水平以及相应的新兴趣。对教学来说,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围绕着专业方向组织的,因此,专业兴趣的发展对带动学生整个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有着更切实的作用。而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不少学生缺乏真正的专业兴趣。他们入学时所选的专业,许多是出于升学的考虑或者对专业不太了解造成了误选。因此,发展学生的专业兴趣显得尤为重要。专业兴趣的培养应让学生尽早进入专业角色,接触专业实际,从中了解专业工作的性质和社会意义,引入兴趣。通过兴趣的作用,使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的需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3 创设问题情境,使之产生求知需要,引起学生的探究心理
一个人的行动是由其动机驱使的,而动机产生的直接内因则是个体的需要,需要时个体对自身和社会生活要求的反映,它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在状态或体验。当个体在生活中产生某种需要时,就会推动个体去从事满足需求的活动,从而成为从事活动的动机。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采用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富有探究性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发人深思的、值得探索的问题,造成学生的认知失调,引起探究的心理,增强学习的动力。
2.4 促进动机迁移迁移是学习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现象,指先前学习的知识技能对获得新知识技能的影响。其实,迁移不仅表现在知识和技能原理学习方面,而且也表现在学习的态度、学习动机的形成方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原有的某一方面强烈的动机,把它与当前的学习活动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当前的学习活动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为当前的学习活动增加实际的动力。
2.5 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艺术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当下,学生追求真才实学的学习动机极为普遍,内在动机以不同的強度存在于大多数学生之中。“好的课程”“好的教材”“好的教师”作为诱因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十分突出的促进作用。诱因是能够激起个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刺激物。需要时动机产生的基础,但由个体的需要产生相应的动机并导致相应的行为,只是使个体处于易反映的状态,而诱因才能使个体真正产生动机,导致行为。在教学中可以发现,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即使求知欲较强的学生也难以激起听课的动机,而精彩的教学内容却可以使求知需要较弱的学生也产生较强的听课动机。因此改革教学内容对刺激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显著效果。教师要努力提高教学技巧,使教学活动尽可能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
2.6 训练学生正确的归因倾向归因就是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的认识和推测。多数学生将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归因于四种因素:学习能力、努力程度(内归因)、学习的难度水平和运气(外归因)。低成就动机的学生把成功归为好运气,失败归为自己的学习能力差;而高成就动机的学生常常将成功归为个人的能力与努力程度,将失败归为个人功夫不够。将学业失败归咎于努力不足这种主观因素时会导致学习者付出更多的努力;将学业失败归咎于不够聪明或题目太难等客观因素时,就将无助于学习者提高学习水平;将学业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则不利于学习者付出更多的努力;将学业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有利于强化学习者的自信心和努力行为。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该得到更多的奖励;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应该受到更高评价,而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应该受到最低评价。可见,训练学生正确的归因倾向,对于其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注意训练学生多做内部的、暂时的、个人可控因素的归因,以发挥归因对学生学习动机的积极影响。 3结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品德和完善个性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智力因素(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等)参与操作的过程,也是非智力因素(学习动机、学习情感、学习意志、个性特征等)产生影响的过程。学习动机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和其他非智力因素都产生各种各样的作用,直接影响学习活动及其效果。因此,分析研究学生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作用,对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叶弈乾.心理学[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0.
[2]卢家楣.对当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其对策的研究调查[J].教育与管理,1988,(2). [3]张德秀.教育心理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4]林正范.大学心理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5]李庆善,石秀印.关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1988第(3)、(4)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