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 元 主备人 单元教材简析: 五 主 题 时 间 初识鲁迅 个人备课 本单元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四篇文章中只有一篇是鲁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都是不同的人写鲁迅的,这样就使得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少年闰土》是一篇经典课文,生动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这是本单元“初识鲁迅”的第一篇课文,选编目的是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成就;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自己的真情回忆,展现了鲁迅的音容笑貌,读来使人历历在目。阿累的《一面》,文中的对话和外貌描写十分传神,字里行间倾注着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三篇文章之后,教材安排了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四篇课文都是引导学生潜心研读、感受人物形象的极好范本。“口语交际 习作”中的口语交际,让学生交流“留在心里的印象”,习作让学生根据两则材料选择一个完成,一是写自己的小伙伴,一是续编发生在自己和小伙伴之间的一个故事。“回顾 拓展五”中的“交流平台”一是交流学生心目中的鲁迅形象;二是交流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日积月累”安排读背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趣味语文”则讲述了鲁迅少年时的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如,鲁迅写的《故乡》、巴金写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周海婴写的《父亲的写作》、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都可以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读读,让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1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囫囵吞枣、饱经风霜、张冠李戴”等词语,积累名言警句并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2.通过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以及他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成就。 3.品读课文,通过关键词、关键句的揣摩,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刻画人物特点,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4.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解鲁迅,通过观看影视作品等综合性学习进一步走近鲁迅,亲近鲁迅。 5.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发掘人物、事件的特点并能利用细节描写突现人物特点。 教学准备: 1.搜集鲁迅相关资料视频;2.自主预习单;3.单元过关作业;4.课件。 课时安排: 单元导读课 1课时 预习过关课 1课时 以文带文课 《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 1-2课时 小练笔读写结合课 1课时 拓展阅读课 1-2课时 单元整理课 1-2课时 习作指导课 2课时 单元导读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单元导语的学习,明确本组课文的主题以及学习训练的要点; 2. 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能简要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针对本组课文的学习质疑问难,制定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方案。 教学流程 一、照片导入,初见鲁迅 1. P75(出示照片)同学们,我国有这样一位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一”字……他就是鲁迅。对于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我们曾经学过他的爱国格言和名言,谁能来说一说? 2. 学习“资料袋”,初步了解鲁迅。 二、单元导读,整体感知 1.学习导语,明确目标 (1)自由读读单元导语,说说你有什么收获?(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本组课文的主题;第二自然段告诉我们学习训练要点。) (2)细读导语第二自然段,说说在学习本组课文时,编者提示我们需要关注哪些方面的训练呢? (3)为达成这样的训练目标,教材为我们安排了哪些内容? 浏览整组课文,教师引导归纳:共安排了4篇课文,其中2篇精读,2篇略读,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 2. 初读整组,填写导读卡 让我们一起走近文本去认识鲁迅,走近鲁迅。出示小提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浏览整组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在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做上记号,写上简单的批注; (2)能概括地说说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边读边完成“单元导读卡”。 预习过关课 教学目标 1.学会1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囫囵吞枣、饱经风霜、张冠李戴” 2.等词语,积累名言警句,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3.通过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流程 结合交流预习任务单 一、字词过关 1.要想学好这些课文,首先就要扫除阅读障碍。请大家看到预习任务单中的第二部分:单元识字我能行,小组内合作交流。 2.书写指导 交流本单元难写易错的字,字音上重点关注“和”在不同语境中的读音;书写上师重点指导“厨”“畜”“咳嗽”等字。 3.听写生词,同桌互批,订正。 4.读词语 想画面 第一组:项帯银圈 黄里带白的脸 手捏钢叉 寸把长的头发 头戴毡帽 隶体“一”似的胡须 说说这组词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分成左右两组?分左右两组读词组,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闰土,怎样的鲁迅? 第二组:支起竹编 半跪着 撒下秕谷 敷上药 缚在棒上 扎好绷带 说说这组词与第一组词有什么不同?又为什么分成左右两组呢?分别读左右两边的,说说透过这些词,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二、介绍精彩片段 1.由说画面,引出《少年闰土》第1自然段、第6自然段;《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18自然段;《一面》第26自然段。练习朗读 2.把你喜欢的精彩画面或片段读给同学们听一听。 初读了课文后,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三、质疑问难,探究鲁迅 1.自学本单元时你遇到了哪些问题?你还想了解鲁迅的哪些内容? 2.师生合作制定“走近鲁迅”综合性学习方案 教学内容 《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 教学目标 1. 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感受鲁迅笔下闰土这一鲜活的人物形象。 2. 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回顾初读,导入新课 1. 这四篇课文在内容安排上有什么特点?(《少年闰土》是鲁迅的作品;其他三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是 别人写鲁迅的作品。 二、从鲁迅文学作品中认识鲁迅——《少年闰土》 1.认识少年的伙伴——闰土 (1)鲁迅的这位朋友为什么取名闰土?他长什么样? 出示描写闰土外貌的两段话,重点进行朗读练习。 (2)你觉得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作者通过哪几件事来写闰土? 2.认识少年鲁迅 透过《少年闰土》,你认识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引导学生透过字里行间感受少年鲁迅的形象,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指名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其“不知道但又迫切想知道”的情感,感受鲁迅文字上这独特的味道。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和我一样,只看见 以文带文课 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四角的天空”,体会句子的含义:“我”和“往常的朋友”整天生活在大院里,不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像井底之蛙,眼见狭窄。 (2)情感朗读 拓展阅读:课文最后说他们从此没有再见面,其实三十年后,他们俩又见面了,不过三十年后的闰土改变太大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发生改变的呢?请翻到基础训练59页读一读吧! 三、从他人作品中了解鲁迅——《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 1. 周晔眼中的伯父(在周晔的眼中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1)抓住:笑谈《水浒》、趣谈“碰壁”中鲁迅的动作与表情(如:摸着胡子、笑了笑、微笑着问……)来体会。 (2)抓住重点句理解: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a.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 b. 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a. 鲁迅的鼻子真的是因为碰壁碰扁的吗?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b. 从这句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抓住“救助车夫”重点片段: (1) 抓住动词体会伯父耐心、专注 (2) 联系课外收集到的鲁迅的资料,结合课文的描写,再看看课外的插图,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2. 他人眼中的鲁迅先生 (1)关心女佣 指名读女佣阿三的话,说说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关心穷苦人,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2)关怀青年 a. 联系《一面》的阅读提示,感受鲁迅对青年的关心。 b. 浏览《一面》,感受鲁迅对“我”的关怀。 (3)值得尊敬(重点学习:“痛别鲁迅”部分) a. 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自然段,练习情感朗读。 b. 周晔当时惊异,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你现在明白了吗? 链接:(1)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描写一位拉黄包车的青年和两位老太太的片段,进行朗读。P86 (2)读丛书p9《许广平眼中的鲁迅》思考:你最想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评价鲁迅呢? (3)读丛书P17 》《我的父亲鲁迅》思考:父亲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3. 永远怀念鲁迅——朗读《有的人》 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三十多年了,一个伟大的身影越去越远,但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个伟人。1949年,著名诗人臧克家为了纪念鲁迅先生,曾经挥笔写下著名的诗篇——《有的人》。 学生齐读《有的人》 读写结合课 教学目标 1. 学习体会文章在写法与结构上的特点,体会对比手法运用的好处; 2. 继续学习抓住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刻画人物,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品味《有的人》,体会写法特点 1. 自由品读,说说“有的人”指哪些人? 2. 再次细细地读一读,看看这首诗在写法上你发现有什么特点? (1)读一读,找一找这首诗中哪些地方进行了对比? (2)读一读,品一品运用对比手法来写有什么好处? 二、回顾课文结构,学习写作方法 回顾《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安排了哪些事例,作者是怎样安排文章结构的? 以《少年闰土》为例: 1. 结构特点 开头先写“我”记忆中的“月夜看瓜刺猹”图;接着按照“盼闰土—见闰土—识闰土—别闰土”的顺序回忆往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看瓜刺猹、海边拾贝、看跳鱼儿四件事。 2. 详略安排 所选的四件事,在笔墨处理上有什么不同? 三、再品人物特点,学习描写方法 1.回顾主要人物的特点 2. 再品例句,体会好处 《少年闰土》 感受闰土在鲁迅心中的印象,引出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动作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找出描写人物认为最精彩的一段文字,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一面》 (1)跳读课文,划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认真读一读,看能收获到什么。 (2)这三处外貌描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文中这三次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3.梳理描写人物的方法 《少年闰土》:作者通过刻画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闰土给“我”讲的稀奇有趣的事,以及“我”与闰土相处时的感受,使少年闰土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 《一面》:作者通过抓住外貌描写刻画人物。 拓展阅读课 教学目标 依法阅读,交流分享,积累运用。 教学流程 一、自主阅读 1.总结研读课文时运用的学习方法,自由阅读《鲁迅笔名的由来》丛书p6《中年闰土》基训P59,《我的父亲鲁迅》丛书p17,《许广平眼中的鲁迅》丛书p9 《为什么鲁迅忘不了三味书屋》 《《风趣可亲的鲁迅》基训P70。 2.阅读中勾画三个好词语、两个描写外貌、语言、动作或神态的句子,感受人物品质。 3.尝试概括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知识树。 二、合作交流 1.根据阅读品味中的题目分享阅读收获。 2. 朗读最欣赏的片段 3.积累好词佳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借鉴写作技巧。 三、总结提升 通过课文和推荐阅读文章的阅读,你有什么收获? 四、推荐阅读 《故乡》 鲁迅 单元整理课 教学目标 梳理单元重难点,积累内化,提升能力。 教学流程 一、展示我的收获 1.学习本单元,我积累了哪些词语? 读词语盘点,想一想,“读读写写”的词语,自己是否都会写;小组内考一考,“读读记记”的词语,自己是否都知道意思;小组内比一比,看谁做得好。 2.学习本单元,我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句子? 3. 我有话说——学生谈学习本单元后的收获、感受。 4、背诵并默写本单元的日积月累。 二、课文回顾 1.谈谈学习本组课文的感受。 2.交流平台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回顾:本组课文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方法? 三、单元过关练习 习作指导课 教学目标 1.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发掘人物、事件的特点; 2.能将本组课文学习中习得的方法加以迁移运用,进一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拓展思路 猜谜语:阔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穿着一身身披一件黑布衣,手提一把九齿钉耙 ,看到吃的就口流涎水,瞧见美食两眼放光。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新面孔,那么谁给你的第一印象最深?是教你的老师,还是和你学习玩耍的伙伴?是勤劳的清洁工人,还是可爱的白衣天使…… 二、互动交流,明确要求 1. 明确要求:为凸显人物特点,必须注意细致的描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相互合作,加强改进,选一位讲得最好的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2.小组内交流:给自己第一印象最深的人,说说理由。 3. 指名进行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三、方法指导 迁移运用 1、回忆本单元的课文写法写自己的小伙伴,突出小伙伴某一方面的特点。 2、本次习作可以运用哪些写作方法和表现手法。 四、确定主题 交流构思 1.回顾口语交际内容:谁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最深?他的哪些地方或做的哪些事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2.想一想:鲁迅是怎样介绍他的伙伴闰土的?这一单元中写人突出人物特点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 3、你将按怎样的顺序去写? 4、你将用哪些写作方法来写自己最想写的内容? (围绕要求小组内交流,推荐好的构思班内交流 五 、自主创作 妙笔生花 习作要求 1、按一定的顺序写。2、抓住人物的特点写。3、灵活运用修辞手法。4、想象丰富、合理,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5、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内容完整。 六、引领赏评 学习评改 本次习作的评价和要求 1、是否按一定的顺序写。2、是否抓住了人物的特点,内容是否完整。3、是否运用了准确生动的语言,并采用多种方法来生动表达。4、想象是否生动合理,是否表达出了自己的正是感受。 5、书写是否认真,篇幅是否达到要求 七、快乐展示,踊跃评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