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口语交际策略实证研究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2009年l2月 第12期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 Journal of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Educational Sciences) Dec.,2009 No.12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口语交际策略实证研究 丁梦扬 (江苏教育学院初等教育系,南京210013) 摘要:运用自行编制的《大学生英语口语交际策略调查问卷》研究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交际策略所持态度和 实际使用,得出结论如下:1.大学生对三类交际策略的认同度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成就策略、减缩策略、母 语策略;2.大学生对三类交际策略的使用频率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减缩策略、成就策略、母语策略。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口语交际策略;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94(2009)12—0084—03 一、问题的提出 特点以让对方明自其意。例如用“the thing for boiling water” 表达“烧水用的炊壶(kettle)”;创造新词(word coinage),学习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口语仍是整个英语课堂教学的薄弱 一环,口语交际策略的教授和训练往往被忽视。 者由于说不出相应的单词而杜撰一个词来代替,如造词“wa— terpot”表达“kettle”;近似表达(approximation),即用一个自己 鉴于对大学生交际策略使用的系统研究较少,本研究旨 在从总体上了解大学生英语口语学习中交际策略的使用状 会说的词代替要表达的另一个词,两个词通常有着较多的共 况,同时为其策略能力培养与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 同的语义特征,如用plane代替helicopter。②延时策略指用 “now let me see;how shall I put it”等停顿以获取思考时间。 ③非言语策略即在交际过程中借助手势、面部表情、语音模 仿来表达意义。④合作策略即学习者请求对方提供某一词 语的正确语言形式,它包括直接或间接求助。直接求助如用 “How do you call it?”等语句;问接求助指通过停顿、注视、升 英语口语交际策略在实际运用中主要包括3种策略,即 减缩策略、成就策略、母语策略。vl(1)减缩策略指学习者在 口语交际过程中放弃或回避话题所使用的策略,具体包括形 式减缩和功能减缩。形式减缩(formal reduction)是语言学 习者为避免使用不流利或不正确的语句而采用的一种省略 的体系(reduced system),如语音、词汇、句法等层面上的省 略;功能减缩(functional reduction) ̄U指语言学习者为避免交 际困难所采用的内容或意义上的省略,如较普遍的是“话题 调等暗示需要帮助。(3)母语策略是指语言学习者在交谈中 直接转换成母语(语码转换)或直接从母语翻译过来(直译)。 (二)研究目的与对象 本研究以南京两所高校38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主 要围绕大学生英语口语交际策略的应用展开研究。首先,考 察大学生对各种类型交际策略所持的态度以及不同语言熟 练程度的学生对交际策略所持态度的差异;其次,考察大学 生在口语交际中各种策略的使用频率状况,以及不同语言熟 练程度的学生在使用交际策略方面存在的差异。 (三)研究方法 回避”(topic avoidance)与“信息放弃”(message abandon— ment),前者指在整个交流中避而不谈那些较难或较专业的 话题,后者是指发现表达有困难后才干脆放弃。(2)成就策略 是指遇到表达困难时积极应对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主要包 括外语转述策略、延时策略、非言语策略和合作策略等。① 外语转述策略,即目的语源策略,指语言学习者在交谈中,用 现有的、熟悉的目的语词汇、语句去解释、说明未知或较难的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英语El语交际策略调查问卷》(问卷 数据经统计软件SPSS11.0分析处理),随机抽取南京信息工 目的语概念或意义。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迂回说法(ci卜 cumlocution),即使用目标语描述某物的一部分或某行为的 程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两所高校共计450名非英语专业大 学生施测,剔除无效问卷,共得到有效问卷380份。被试学 收稿日期:2009—09—05 作者简介:丁梦扬(1984一),女,江苏常熟人,江苏教育学院初等教育系教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学与教学。 生平均年龄约在2O一22岁之间,他们在入学之前大都进行了 六年左右的英语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再经过大学 学习的调整与适应,已具备一套比较稳定的交际策略,基本 代表了大学生对交际策略所持态度及使用的总体状况。本 研究按照年级划分语言水平。其中,大一学生122名,大二 学生128名,大三学生130名(详见表1)。 表1有效被试的主要统计学特征 语言水平 性别 人数 百分比 I(大一) 男 女 47 75 38.615O% .50% II(大二) 男 49 38.30% 女 79 61.70% Ⅲ(大三) 男 61 46.9O% 女 69 53.10% 总计 380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大学生对口语交际策略所持态度的情况分析 1.大学生对交际策略所持态度分析 表2列出了大学生关于各种类型交际策略所持态度的 描述性数据(M为均值,SD为标准差),可以看出,大学生整 体倾向于肯定成就策略(均值为3.68)在英语学习及交际中 的积极作用。减缩策略的均值(2.92)接近于3.o0,总体而言, 大学生对减缩策略的态度不明确。母语策略的均值(2.44) 低于减缩策略,在三类策略中处于最低位。大学生整体上对 母语策略持否定态度。 交际策略 M SD 延时策略 3.75 O.69 成就策略 合作策略 3.7 O.58 非言语策略 3.59 0.62 外语转述策略 3.68 O.58 减缩策略 2.92 0.57 母语策略 2.44 O.85 2.不同语言熟练程度的学生对交际策略所持态度单因 素方差分析 ANOVA方差分析发现,语言水平主效应显著,F(2, 377)=43.34,p<0.001。LSD(最小显著差法)多重比较发现, 语言水平1和语言水平3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O1),语言 水平2分别与语言水平1和3之间都不存在显著差异。其 中,F代表方差检验的F值,p代表显著性水平。 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对减缩策略态度由不明确 逐步转向于否定。语言水平最高组学生(大三)对减缩策略 持否定态度,与语言水平最低组学生(大一)构成显著差异。 语言水平 M SD I 3.15 0.46 Ⅱ 2.98 0.58 Ⅲ 2.63 O.66 后者对减缩策略的态度不明确(均值接近于3.0o,见表3)。 ANOVA方差分析发现,语言水平主效应不显著,F(2, 377)=0.297,p=0.743。三组大学生对母语策略所持态度基 本一致(均倾向于持否定态度,见表4)。 表4语言水平对母语策略所持态度的影响 语言水平 M SD I 2.51 0.92 Ⅱ 2.44 O.78 Ⅲ 2_38 0.84 ANOVA方差分析发现,语言水平主效应不显著,V(2, 377)=0.004,p=0.996。三组大学生对成就策略所持态度基 本一致(均倾向于持肯定态度,见表5)。 语言水平 M SD I 3.68 0.64 Ⅱ 3.63 O.65 Ⅲ 3.73 O.58 (二)大学生口语交际策略使用状况分析 1.大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关于策略的使用情况分析 交际策略 M SD 延时策略 2.99 0.56 成就策略 合作策略 2.98 O.57 非言语策略 2.93 O.59 外语转述策略 2.69 0.64 减缩策略 3.13 0.49 母语策略 2.59 0.65 表6列出了大学生关于各种类型交际策略所持态度的 描述性数据。从中可以看出,减缩策略使用的均值最高 (3.13),介于“有时候使用”和“用得较多”之间。成就策略的 使用频率居中(均值为2.90),其中,延时策略和合作策略使 用均值(分别为2.99和2.98)最高,非言语策略的使用频率 (2.93)次之,外语转述策略最低。母语策略使用的均值最低 (2.59),介于“用得较少”和“有时候使用”之问。 2.不同语言熟练程度学生使用交际策略的单因素方差 分析 语言水平 M SD I 3.98 O.55 Ⅱ 3_31 0.39 Ⅲ 2.09 0.52 ANOVA方差分析发现,语言水平主效应显著,F(2, 377)=3.577,p<0.05。LSD多重比较发现,语言水平1和语言 水平3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29),语言水平2与语言水平1 之间差异不显著(p=.351);语言水平2和3之间也不存在显 著差异(p=.087)。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减缩策略的使用存 在组间差异。从表7中可以看出,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减 缩策略使用的均值呈下降趋势。语言水平最低组学生(大 一)与语言水平最高组学生(大三)对减缩策略的使用存在显 85 著差异。前者使用减缩策略的均值显著高于后者。 语言水平 I Ⅱ Ⅲ 一学生与大三学生对母语策略的使用构成显著差异。 四、对发展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启示 M 3.18 2.65 1.94 SD 0.82 0.64 0.49 第一,英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交际策略,让学 生认识到成功的口语交际不仅依赖于语言能力,在很大程度 上也依赖于正确而有效的策略使用。适时使用策略能够保 持交流渠道畅通,弥补语言知识的不足,更加注重意义而非 形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最终达成交际目标,提升沟通效果。 第二,交际策略的教授应渗入到英语课程教学中,引导 学生积极使用。交际策略的传授可以是直接也可以是间接 的。在真实交际场合中可以对策略使用进行解释说明和操 练,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策略使用的敏感性 。 第三,课堂教学应当运用体现交际策略使用的“真实”听 力和口语材料,鼓励策略使用。诚然,口语交际的书面形式 (口语书)有助于教学,但对策略使用毫无裨益。应当采用更 ANOVA方差分析发现,语言水平主效应显著,F(2, 377)=3.7,p<0.05。LSD多重比较发现,语言水平1和语言水 平3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oo7),语言水平2与语言水平1 之间差异不显著(p=.249);语言水平2和3之间也不存在显 著差异(p=.118)。母语策略的使用同样存在组问差异。从 表8中可以看出,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母语策略使用的均 值也呈现下降趋势。语言水平最低组学生(大一)与语言水 平最高组学生(大三)对母语策略的使用存在显著差异。前 者使用母语策略的频率接近“有时候使用”,而后者则“用得 较少”。 多真实生动的包含策略使用的听力材料。除了书面材料,学 语言水平 I Ⅱ M 2.84 2.88 SD 0.53 O.55 生应当多观看电视、电影等英文视频,运用在线对话等来切 身感受和学习真实交际场合中的策略使用。 第四,应当设计富有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口头作业和口语 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投入,训练其策略运用能力,使交际策略 的价值得到认可。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应注意语法语音等 语言构成要素的习得与交流意义有效方式的学习之间的平 衡问题 。此外,还应多设置英语角、英语沙龙等课外语言学 习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发展策略能力。 Ⅲ 2.98 0.69 ANOVA方差分析发现,语言水平主效应不显著,F(2, 377)=0.011,p=0.989。不同语言熟练程度的学生对成就策 略的使用不存在显著差异。 (三)主要研究结论 1.大学生整体倾向于肯定成就策略,各语言水平问无显 著差异;对减缩策略,随着语言熟练程度的提高,他们的态度 由不明确逐步倾向于否定,大一与大三学生对减缩策略所持 参考文献: 【1】王立非,周丹丹.我国英语ISl语研究12年:回顾与现状[J】. 外语界,20o4(6):7-12. 态度构成显著差异;大学生对母语策略倾向于持否定态度, 各语言水平间无显著差异。 【2】薛莉芳.交际策略的教学与运用『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哲学版),2002(1). 2.大学生对交际策略的使用频率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 依次为:减缩策略、成就策略、母语策略。其中,大一学生与 【3]薛荣.论交际能力与交际策略[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2oo7(12). 大三学生对减缩策略的使用构成显著差异;不同语言熟练程 度的学生对各种类型成就策略的使用均不构成显著差异;大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Strategies for Oral English Communication DING Meng-yang (Elementary Education Dept.,Jiangsu Institute of Education,Nanjing 210013,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has carried out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university students’general attitude toward and their use of communicative strategies by distributing questionnaires to 380 students at three different levels of Eng- 1ish proficiency in two universities.The resuhs of the study revea1 that t}le subjects tend to believe in the important role of achievement strategies and take a negative attitude toward Ll-based strategies.They also show that the sub. jects use reduction strategies most frequently,L1一based strategies least frequently and achievement strategies in be— tween.Finally,the author of the paper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for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of non—-English majors;strategies for oral English communication;empirical research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