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河南省许昌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1. 如图用两把刻度尺A和B测同一物体的长度,用______ (选填“A”或“B”)刻度
尺测出的结果更精确,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 mm,用该刻度尺测出如图物体的长度为______ cm。
2. 下列是与光学知识有关的诗句或成语:①立竿见影②潭清疑水浅③一叶障目。其
中______(填序号)与另外两个所描述的光现象形成的原因不同,它可以用光的______解释。
3. 往暖水瓶中灌水时,可以根据发出声音的______变化来判断暖水瓶中水的多少;听
音乐时,我们能分辨出小号声和钢琴声,是因为这两种乐器发出声音的______不同。 4.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搭乘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顺利升空。运载火箭的
头部涂有一种特殊材料的保护层,它在与空气作用升温后会熔化,并迅速______ (填物态变化名称),______ (选填“吸收”或“放出”)了大量的热,从而保护了火箭。“嫦娥五号”执行完月球采样任务后于12月17日顺利返回,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成功着陆。在返回器降至距离地面约10公里高度时,引导伞和主伞相继打开,下降速度逐渐减小,这个过程中,返回器相对于主伞是______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5. 如图所示为“小孔成像”的示意图:该现象可以用光的______ 来解释;若小孔位
置固定,将蜡烛和光屏位置对调,光屏上的像比原来______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第1页,共19页
6. 小明同学将一把金属勺子放进热水中(温度略低于100℃)搅动一会儿,勺子竟然熔
化了,小明觉得非常奇怪!请你根据如表所给信息,猜想一下制成金属勺子的材料可能是表中的______ ,你的理由是______ 。
金属 熔点/℃ 镓 29.8 锡钢合金 120~190 铝 660.4 不锈钢 1440 7. 下列描述与实际最相符的选项是( )
A. 正常人的体温是25℃ B. 一张物理试卷的面积为1.5𝑚2 C. 一支普通2B铅笔的长度约为16dm D. 某初中男生百米比赛的成绩是14秒
8. 太阳的能量以光的形式辐射到地球,许多实验表明,人眼是看不见有些光的。下列
关于不可见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验钞机利用红外线来鉴别纸币的真伪 B. 电视机遥控器运用了红外线 C. 只有太阳能辐射红外线 D. 紫外线的热效应明显
9. 甲乙两辆“复兴号”列车组同时停靠在许昌东站。一段时间后,甲列车上的乘客看
到乙列车相对自己向南运动,乙列车上的乘客看到甲列车和站台都相对自己向北运动。关于这两列车行驶的方向,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以站台为参照物,甲列车一定是静止的 B. 以站台为参照物,乙列车一定是向南运动的 C. 以甲车为参照物,乙列车可能是向北运动的 D. 以乙车为参照物,甲列车可能是向南运动的
10. 元旦放假期间,小华一家人从许昌出发驾车出去旅行,小华发现汽车的前窗玻璃出
现了一层水雾。打开除雾开关后,不一会玻璃上的水雾消失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 水雾是空气液化形成的
B. 水雾出现在前窗玻璃的内表面 D. 水雾消失是升华现象
11. 如图所示,有三只相同的玻璃杯盛有等质量的酒精、纯水和盐水。且𝜌盐水>𝜌纯水>
𝜌酒精,则甲、乙、丙玻璃杯中分别是( )
第2页,共19页
A. 甲是纯水、乙是酒精、丙是盐水 C. 乙是纯水、甲是酒精、丙是盐水
B. 甲是纯水、丙是酒精、乙是盐水 D. 丙是纯水、乙是酒精、甲是盐水
12. 甲、乙两车在公路上,分别从P、Q两点同时同向运动,它们的𝑠−𝑡图像的(路程−
时间图像)如图所示,经过4s甲、乙相遇。甲、乙的速度分别为𝑣甲、𝑣乙,P、Q间的距离为s,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𝑣甲>𝑣乙,𝑠=16𝑚 C. 𝑣甲<𝑣乙,𝑠=16𝑚
B. 𝑣甲>𝑣乙,𝑠=8𝑚 D. 𝑣甲<𝑣乙,𝑠=8𝑚
13. 如图,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给二维码拍了一张照片,手
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上的二维码是光源 B. 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倒立的实像
C. 扫码二维码时要将二维码位于摄像头二倍焦距以外 D. 要使屏幕上二维码的像变小,需将二维码靠近凸透镜
14. 小明同学阅读了下表后,归纳了一些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0℃,1标准大气压下部分物质的密度(𝑘𝑔/𝑚3) 煤油 酒精 水 水银 0.8×103 0.8×103 1.0×103 13.6×103 干冰 冰 铝 铜 0.4×103 0.9×103 2.7×103 8.9×103 A. 不同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同
B. 固体物质的密度一定比液体物质的密度大
第3页,共19页
C. 能装下0.8𝑘𝑔酒精的瓶子一定能装下0.8𝑘𝑔的水
D. 体积相同的铝球和铜球,如果它们的质量也相同,则铜球可能是实心的
15. 如图所示,太阳光线AO与水平面成30°角射到井口,若用平面镜将太阳光沿竖直
方向反射到井底。
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位置和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
16. 图中,𝐴′𝐵′是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光屏上得到最清晰像时的位置。请你
在图中画出其所对应的物体AB的大致位置。
第4页,共19页
17. 如图甲所示,是“探究物质的物态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碾碎的固体
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将试管放入烧杯内的水中,观察该物体的物态变化过程。
(1)试管内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某时刻温度如图乙所示,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____ (选填“A”、“B”或“C”),示数为______ ℃,某同学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描绘出该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𝐴𝐵𝐶𝐷𝐸),则可知该物质是______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根据描绘的图线,该物质的熔点______ ℃,仔细观察图像发现,该物质熔化前(𝐴𝐵段)升温比熔化后(𝐶𝐷段)升温______ (选填“快”或“慢”)。 (3)图像中DE段是该物质液态的______ 过程。
18. 物理兴趣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进行了如下操作:
(1)如图甲,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𝑓= ______ cm。
(2)如图乙所示,通过调节,光屏上已呈现清晰的像,这一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______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
第5页,共19页
置不变,移动透镜至______ cm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3)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如图丙,则人眼在图中______ (选填:A、B、𝐶)处能观察到烛焰的______ (选填“正立”或“倒立”) ______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虚像(𝐴,C眼睛向右看,B眼睛是向左看)。
19. 小明同学找来一石块,做“测量固体的密度”实验。请帮助他完善下列操作: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0”点上,这时指针所指分度盘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应向______ (选填“左”或“右”)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正中央的红线处。
(2)测量石块质量时,小明在左盘放置石块,在右盘放置砝码,然后通过增减砝码和移动游码,并使天平恢复平衡,这时所用砝码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石块的质量为______ g。
(3)用细线将石块系好,轻轻放入装有适量水的量筒中,然后将石块轻轻拉出。石块拉出量筒前后水面所在位置如图丙所示,则石块的体积为______ 𝑐𝑚3,由此可计算出该石块的密度为______ 𝑘𝑔/𝑚3。
(4)本次实验的误差主要来自石块______ 的测量,所测石块的密度应比其真实值______ (选填“偏大”或“偏小”)。
20. 一天小明他上学去时,以1𝑚/𝑠的速度走了6min,后来感觉时间不够为了不迟到,
他又以1.5𝑚/𝑠的速度走了4min,求 (1)他家离学校多远? (2)他上学走路的平均速度。
第6页,共19页
21. 小军买了一大桶可乐,标有“1.25𝐿”的字样,他刚学了密度的知识,想知道可乐
的密度,于是他进行了如下操作:他找了一个玻璃瓶,测出其质量为0.25𝑘𝑔,将其盛满水测得总质量是0.75𝑘𝑔,然后把水倒干净,盛满可乐测得总质量为0.78𝑘𝑔.求: (1)这个玻璃瓶的容积; (2)这种可乐的密度; (3)大桶可乐中可乐的质量.
第7页,共19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1 3.28
【解析】解:
①𝐴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𝑐𝑚=1𝑚𝑚,测量是从0.00𝑐𝑚开始测起的,物体末端对应的刻度值为3.28𝑐𝑚,物体的长度为3.28𝑐𝑚−0.00𝑐𝑚=3.28𝑐𝑚;
②𝐵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5𝑐𝑚,A刻度尺的分度值小,所以A刻度尺测出的结果更精确。
故答案为:A;1;3.28。
(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分度值越小的刻度尺测量结果越准确。
此题主要考查刻度尺的分度值和读数方法,属于基础题目。
2.【答案】② 折射
【解析】解:①立竿见影是指把竿竖在阳光下,可以看到竿的影子,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
②“潭清疑水浅”指的是池底看起来要比实际的位置变浅了,看到的池底是真实池底的反射的光线在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发生折射而形成的虚像;是光的折射现象。 ③由于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光线不能绕到叶子后面,故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光的直线传播。
综上分析可知,②与另外两个所描述的光现象形成的原因不同,它可以用光的折射解释。
故答案为:②;折射。
(1)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海市蜃楼、插入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向上折。
此题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等知识点。类似的现象却包含了不同的道理,提醒
第8页,共19页
我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细心加以区分。
3.【答案】音调 音色
【解析】解:(1)往暖水瓶中灌水时,是由暖水瓶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水越来越多,空气柱越来越短,越容易振动,音调越高。所以可以通过发出声音的音调来判断暖水瓶中水的多少。
(2)听音乐时,我们能分辨出小号声和钢琴声,是因为小号是空气柱在振动,钢琴是弦片在振动,振动的材料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根据音色分辨小号声和钢琴声。 故答案为:音调;音色。
(1)首先确定振动的物体,振动的物体质量越大,体积越大,越难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2)物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物体。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掌握三个特征的影响因素。
4.【答案】汽化 吸收 静止
【解析】解:(1)运载火箭的头部涂有一种特殊材料的保护层,防止火箭被烧坏,它在与空气作用升温后会熔化,并且迅速由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过程,汽化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保护了火箭。
(2)返回器是被研究的物体,返回器和主伞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所以返回器相对于主伞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汽化;吸收;静止。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熔化吸收热量;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过程,汽化吸收热量。
(2)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被研究的物体,然后判断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是否发生位置的改变,如果位置发生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
本题考查了物态变化在国防科技中的应用,利用返回器的降落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第9页,共19页
5.【答案】直线传播 变小
【解析】解:小孔成像是由光沿直线传播造成的; 由图可见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小孔不动,将蜡烛和光屏位置对调后,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缩小,所以成的像变小了。
故答案为:直线传播;变小。
(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直线传播形成了很多现象,例如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
(2)小孔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物到小孔的距离、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根据影响像根据影响像大小的因素解答该题。
本题考查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小孔成像现象,此类问题学生往往在孔的形状与成像的形状的关系上出错,要牢记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完全取决于物体的形状。
6.【答案】镓 热水温度高于镓的熔点,且勺子能从热水中继续吸收热量
【解析】解:制成此勺子的材料是金属镓,由于金属镓的熔点只有29.8℃,热水温度高于镓的熔点,且勺子能从热水中继续吸收热量,所以它会在水中熔化成液态。 故答案为:镓;热水温度高于镓的熔点,且勺子能从热水中继续吸收热量。 金属勺子是晶体,晶体熔化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本题考查熔点以及熔化的条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熔点的概念。
7.【答案】D
【解析】解:A、正常人的体温是37℃,故A错误。
B、一张物理试卷的面积为:𝑆=36𝑐𝑚×26𝑐𝑚=936𝑐𝑚2=0.0936𝑚2,故B错误。 C、普通2B铅笔的长度约为16cm,故C错误。
D、某初中男生百米比赛的成绩是14秒,符合实际,故D正确。 故选:D。
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
第10页,共19页
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8.【答案】B
【解析】解:A、纸币上有荧光物质,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所以验钞机利用红外线来鉴别纸币的真伪,故A错误。
B、电视机遥控器发出不同的红外线,利用红外线来控制电视机,故B正确。 C、一切物体都能辐射红外线,故C错误。 D、红外线的热效应显著,故D错误。 故选:B。
(1)利用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制成验钞机。 (2)电视机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工作的。 (3)一切物体都能辐射红外线,红外线热效应强。
本题考查了紫外线和红外线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现了生活处处皆物理,一定要留心观察生活,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9.【答案】B
【解析】解:AB、由题意可知,“乙列车上的乘客看到甲列车和站台都相对自己向北运动”,则说明乙车是向南运动的,而甲车相对于地面可能静止,可能向北运动,也可能向南运动但速度小于乙车,故A错误、B正确;
C、由题意可知,“甲列车上的乘客看到乙列车相对自己向南运动”,说明以甲车为参照物,乙列车是向南运动的,故C错误;
D、由题意可知,“乙列车上的乘客看到甲列车和站台都相对自己向北运动”,说明以乙车为参照物,甲列车是向北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B。
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一定是相对参照物而言,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会不一样。
解决此类问题时首先抓住以地面或站台等为参照物判断出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再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逐个分析,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第11页,共19页
10.【答案】B
【解析】解:A、水雾的形成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故A错误。
B、水雾出现在前窗玻璃的内表面,是因为车内的水蒸气遇到玻璃内表面液化为小水滴,故B正确。
C、水雾的形成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故C错误。 D、水雾消失是小水滴的汽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1.【答案】A
【解析】解:由密度公式𝜌=𝑉可得,𝑚=𝜌𝑉,可知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与密度成反比,即体积大的密度小,体积小的密度大。 由图可知,𝑉乙>𝑉甲>𝑉丙,则𝜌乙<𝜌甲<𝜌丙,
所以乙杯中装的是酒精,甲杯中装的是纯水,丙杯中装的是盐水。 故选:A。
题中已知三种液体的质量相等,则在质量相等的情况下,液体的体积与液体的密度成反比。由此可根据题中三种液体的密度关系和三只玻璃杯中液体的体积关系即可判断出三只玻璃杯中分别所装的是哪种液体。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与密度成反比。
𝑚
12.【答案】D
【解析】解:
(1)由图可知,甲的速度:𝑣甲=𝑠=
乙
𝑠甲
8𝑚8𝑠
=1𝑚/𝑠;
乙的速度:𝑣乙=𝑡=
乙
𝑠乙
12𝑚4𝑠
=3𝑚/𝑠。
第12页,共19页
比较可知,𝑣甲<𝑣乙,故AB错误;
(2)根据𝑣=𝑡可知,甲4s通过的路程𝑠甲′=𝑣甲𝑡=1𝑚/𝑠×4𝑠=4𝑚, 乙4s通过的路程𝑠乙′=𝑣乙𝑡=3𝑚/𝑠×4𝑠=12𝑚,
甲、乙两物体在一条直线上分别从P、Q两点同时出发同向运动,经过4s甲、乙两物体相遇,
所以P、Q间的距离为:𝑠=𝑠乙′−𝑠甲′=12𝑚−4𝑚=8𝑚,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1)根据上图可知甲乙的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求出甲乙的速度,然后比较速度大小;
(2)由甲乙两车的速度计算出分别通过的路程,求出甲乙相距多少。 本题考查速度公共的灵活运用,关键是从图中获取有效的信息。
𝑠
13.【答案】BC
【解析】解:
A、二维码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故A错误;
B、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在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正确;
C、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是利用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工作的,所以,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二倍焦距以外,故C正确。
D、如果要让像变小一些,因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所以应增大物距,可以将二维码远离凸透镜,故D错误; 故选:BC。
(1)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手机摄像头的镜头是凸透镜,其是利用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像成在另一侧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工作的。 凸透镜成实像时,遵循物远像近像变小的规律。
此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关键要明确凸透镜成实像时,遵循物远像近像变小的规律。
第13页,共19页
14.【答案】C
【解析】解:A、不同物质的密度可能相同,比如在0℃,1标准大气压下,酒精和煤油的密度相同,A错误;
B、固体物质的密度不一定比液体的密度小,比如在0℃,1标准大气压下,冰的密度比水银密度小,B错误;
C、在0℃,1标准大气压下,酒精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根据密度公式𝜌=𝑉,质量相同的水和酒精,水的体积较小,所以能装下0.8𝑘𝑔酒精的瓶子一定能装下0.8𝑘𝑔的水,C正确;
D、在0℃,1标准大气压下,铝密度比铜的密度小,根据密度公式𝜌=𝑉,质量相同的铝和铜,铜的体积较小,由于两球的体积相同,所以铜球里面是空心的,D错误。 故选:C。
(1)不同物质密度可能相同,比如煤油和酒精; (2)固体的密度不一定比液体密度大,比如水银和冰;
(3)酒精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根据密度公式𝜌=𝑉,质量相同的水和酒精,水的体积较小; (4)铝密度比铜的密度小,根据密度公式𝜌=𝑉,质量相同的铝和铜,铜的实际体积较小,所以铝球可能是实心的。
这道题主要考查密度公式应用,需要根据公式进行分析,属于中档难度题。
𝑚𝑚
𝑚𝑚
15.【答案】解:由于反射光线竖直射入井内,过入射点O竖直向下做出反射光线OB;
然后作∠𝐴𝑂𝐵的角平分线即为法线(𝑂𝑁)。
由图知: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𝐴𝑂𝐵=30°+90°=120°; 则反射角∠𝐵𝑂𝑁=2∠𝐴𝑂𝐵=2×120°=60°;如图所示:
1
1
【解析】首先根据反射光线的方向(竖直向下)作出反射光线的大致位置,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就是法线的位置。
第14页,共19页
反射光线竖直射入井内,和水平面成90°角,根据图中标出的入射光线和水平面的夹角,求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由光的反射定律知:入射角和反射角等大,由此求得反射角的度数。
在标反射角的度数时要注意:反射角是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
此题考查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会确定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会根据反射定律求出入射角和反射角。
16.【答案】
【解析】 【分析】
(1)利用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进行作图确定物体A的位置:过光心不改变方向;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过凸透镜会聚在焦点上;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2)物体射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成像,根据光路是可逆的,如果物体在像点处射出光线,做出过光心和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之后的折射情况,做出物体的位置。
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不改变方向;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过凸透镜会聚在焦点上;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解答】
已知像𝐴′𝐵′,根据凸透镜的特殊光线作出物体AB;连接𝐴′𝑂并延长,过𝐴′点作主光轴的平行线交凸透镜一点,连接该点和凸透镜的焦点F并延长,交于一点,该点是物点A的位置,过A点垂直于主光轴画出物体𝐴𝐵.如图所示:
17.【答案】B 39 晶体 50 慢 沸腾
【解析】解:(1)温度计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不能俯视或仰视,所以B方法正确,温度计分度值是1℃,液柱在0℃以上,示数为39℃;从图像上看,BC
第15页,共19页
段是温度不变的,所以该物质有一定的熔点,是晶体;
(2)读图可知,该物质熔化时保持50℃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熔点是50℃;该物质在AB段3min温度上升了30℃,而在CD段2min温度上升了40℃,故该物质在熔化前AB段升温比熔化后CD段升温慢;
(3)图像中DE段液态物质吸热,温度不变,是沸腾过程。 故答案为:(1)𝐵;39;晶体;(2)50;慢;(3)沸腾。
(1)在进行温度计的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不能俯视或仰视,视线与刻度线相交点为读出的温度值;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2)(3)物质先吸热温度升高,到达熔点,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全部熔化之后,温度再升高,不断吸热,液体的温度升高,到达沸点,不断吸热,温度不变,完成沸腾过程。
此题是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在熔化过程中需要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变化,所以需要掌握温度计的使用及读数。同时考查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18.【答案】10.0 投影仪 40 B 正立 放大
【解析】解:(1)由图甲知,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为20.0𝑐𝑚−10.0𝑐𝑚=10.0𝑐𝑚,所以凸透镜的焦距为𝑓=10.0𝑐𝑚;
(2)由图可知,此时物距𝑢=15𝑐𝑚,𝑓<𝑢<2𝑓,此时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生活中的投影仪便是利用了这一成像特点制成的;
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是物距变为原来的像距,即把凸透镜移至40cm刻度处,像距变为15cm,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如图丙,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此时𝑢=16𝑐𝑚−10𝑐𝑚=6𝑐𝑚,𝑢<𝑓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光屏上接不到,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与成像物体同侧,所以应从B处观察。 故答案为:(1)10.0;(2)投影仪;40;(3)𝐵;正立;放大。
(1)图中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平行光聚焦法,亮点为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为就焦距,由此可以确定其焦距是多少;
(2)根据图示的物距与题干中告诉的焦距,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可以确定此时的成像情况和光学仪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据此进行分析; (3)𝑢<𝑓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第16页,共19页
本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应用。一定要熟练掌握规律的内容,做到灵活运用,此类题在考试中经常出现,因此要求学生审题时一定要仔细、认真。
19.【答案】左 26.2 10 2.62×103 体积 偏小
【解析】解:(1)调节天平时,指针指向分度盘的右侧,说明天平的左端上翘,平衡螺母向上翘的左端调节,使指针对准分度盘正中央的红线处。 (2)石块的质量:𝑚=20𝑔+5𝑔+1.2𝑔=26.2𝑔。 (3)石块的体积:𝑉=40𝑚𝑙−30𝑚𝑙=10𝑚𝑙=10𝑐𝑚3, 石块的密度:𝜌=
𝑚𝑉
=
26.2𝑔10𝑐𝑚3
=2.62𝑔/𝑐𝑚3=2.62×103𝑘𝑔/𝑚3。
𝑚
(4)石块从水中取出,石块上会沾有一些水,导致石块体积测量值偏大,根据𝜌=𝑉得,石块的密度测量值偏小。
故答案为:(1)左;(2)26.2;(3)10;2.62×103;(4)体积;偏小。 (1)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归零,平衡螺母向上翘的一端调节。 (2)石块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3)石块的体积等于石块浸没水前后水面对应刻度值的差;知道石块的质量和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石块的密度。
(4)石块从水中取出,石块上会沾有一些水,导致石块体积测量值偏大,密度测量值偏小。
本题考查了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石块的密度,并且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估,这是测量固体密度很典型的一道实验题,一定要熟练掌握。
20.【答案】解:(1)前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𝑡1=6𝑚𝑖𝑛=360𝑠,
后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𝑡2=4𝑚𝑖𝑛=240𝑠, 由𝑣=𝑡得,前一段时间通过的路程: 𝑠1=𝑣1𝑡1=1𝑚/𝑠×360𝑠=360𝑚, 后一段时间通过的路程:
𝑠2=𝑣2𝑡2=1.5𝑚/𝑠×240𝑠=360𝑚, 则他家离学校的距离:
𝑠=𝑠1+𝑠2=360𝑚+360𝑚=720𝑚。
第17页,共19页
𝑠
(2)小明上学走路的总时间: 𝑡=𝑡1+𝑡2=360𝑠+240𝑠=600𝑠, 则他上学走路的平均速度: 𝑣==
𝑡𝑠
720𝑚600𝑠
=1.2𝑚/𝑠。
答:(1)他家离学校有720m; (2)他上学走路的平均速度为1.2𝑚/𝑠。
【解析】(1)知道前后两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和所用的时间,根据平均速度的变形公式𝑠=𝑣𝑡求出前后两段的路程,二者相加即为小明家离学校的距离;
(2)知道小明家离学校的距离和所用的总时间,根据平均速度的变形公式求出他上学走路的平均速度。
本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计算,熟练应用平均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即可正确解题,关键是知道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𝜌水=1.0×103𝑘𝑔/𝑚3,𝑚1=0.25𝑘𝑔,𝑚2=0.75𝑘𝑔,𝑚3=0.78𝑘𝑔,【答案】解:已知:21.
𝑉大=1.25𝐿,
(1)𝑚水=𝑚2−𝑚1=0.75𝑘𝑔−0.25𝑘𝑔=0.5𝑘𝑔, 由𝜌=𝑉得,𝑉水=
𝑚
𝑚水𝜌水
=1.0×103𝑘𝑔/𝑚3=5×10−4𝑚3,
0.5𝑘𝑔
−43
因为瓶中装满水,所以这个玻璃瓶的容积为𝑉容=𝑉水=5×10𝑚;
(2)可乐的质量𝑚可乐=𝑚3−𝑚1=0.78𝑘𝑔−0.25𝑘𝑔=0.53𝑘𝑔, 𝑉可乐=𝑉容=𝑉水=5×10−4𝑚3, 这种可乐的密度𝜌可乐=
𝑚可乐𝑉可乐
=
0.53𝑘𝑔5×10−4𝑚3=1.06×103𝑘𝑔/𝑚3;
3−33
(3)大桶可乐的体积𝑉大=1.25𝐿=1.25𝑑𝑚=1.25×10𝑚,
33
大桶可乐中可乐的密度等于玻璃瓶中可乐的密度,即𝜌可乐=1.06×10𝑘𝑔/𝑚,
由𝜌=𝑉得,大桶可乐中可乐的质量
𝑚大=𝜌可乐𝑉大=1.06×103𝑘𝑔/𝑚3×1.25×10−3𝑚3=1.325𝑘𝑔. 答:(1)这个玻璃瓶的容积为5×10−4𝑚3; (2)这种可乐的密度为1.06×103𝑘𝑔/𝑚3;
第18页,共19页
𝑚
(3)大桶可乐中可乐的质量为1.325𝑘𝑔.
【解析】(1)根据空瓶的质量和盛满水时称得的质量求出水的质量,利用密度公式求出水的体积也就是瓶子的容积,
(2)瓶子的容积也是可乐的体积;由盛满可乐时称得质量和空瓶的质量,求出可乐的质量,然后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可乐的密度.
(3)大桶可乐中可乐的密度已经求得,然后根据密度公式变形可求得大桶可乐中可乐的质量.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密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注意玻璃瓶的容积是不变的,装满水时或装满可乐时,其体积都等于瓶的容积.
第19页,共19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