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配套K12】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时间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教学 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阐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重点 难点 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教法 讲授法及演示归纳法 教具 教学过程设计 多媒体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第一课时: 第五章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引言: 一、自主学习 学生自学完成 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 填空 力。 2、生态系统能维持相对稳定,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自我调节能力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负反馈调节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 是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 第二, 是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 第三, 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 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一)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1、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K12小学初中高中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 抗力稳定性 越低 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 越强 、 抵抗力稳定性 越高 (二)恢复力稳定性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1、概念: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一般环境越好,恢复力稳定性越高,反之,越低 2、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 (1)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差,反之 亦然。 (2)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他们相互 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 2、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 协调关系。 2、规律 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 越弱 、抵五、实验: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1)目的要求:探究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条件。 (2)设计要求及分析 设计要求 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 相关信息 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 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 自学完成填空 教师再讲解 师生活动 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 生产者、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消费者、分解者 ) 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 定 为光合作用提供( );保持生态缸内温度;便于观察 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缸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空间 生态缸的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 便于操作;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死亡 K12小学初中高中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 二、合作探究、解惑答疑: 师生活动 P114技能训练 三、变式训练: 1、粘虫在麦田里大量繁殖,造成小麦严重减产,引起该后果的原因可能是( A ) A青蛙被大量捕杀,破坏了食物链 B大量清除杂草 C大量捕杀田鼠 D大量捕杀黄鼬 学生完成,教师检测 2.在一个具有稳定性的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最可能是图中 ( D ) 3.天然森林中的马尾松很少发生虫害,而人工马尾林却常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 害,从生态学上分析,主要原因是( A ) A.人工马尾林的营养结构简单 B.人工马尾林的适应性差 C.人工马尾林的抗虫害能力差 D.人工马尾林适应松毛虫繁殖 4.林木在低浓度范围内能吸收有毒气体,使空气得到净化,这个现象说明( B ) A.植物具有应激性 B.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C.生物具有适应性 D.生物具有遗传性 四、总结升华 1.下图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过程 示意图。 小组讨论决定 教师指导 请根据图回答: (1) 在该河段的AB段上,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大量的有机物排入河流后,引起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有机物被需氧细菌大量分解,导致溶解氧大量减少。 (2) 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有机物分解后形成的大量的NH4等无机盐离子有利于藻类的大量繁殖。 K12小学初中高中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 (3) 水中溶氧含量的逐渐恢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一是藻类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二是有机物减少,需氧细菌数量下降,对溶解氧的消耗量减少。 (4)若酿造厂或味精厂将大量含有机物的废水排入该河流,对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最严重后果是什么?请用生态平衡的原理分析造成这种后果原因? 河流中的生物大量死亡,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原因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来干扰超过这个限度时,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 2.生物圈稳态是因为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B ) A.生物之间的食物链 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C.生物的多样性 D.生物的适应性 五、当堂测试: 1、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D) ...A、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 B、a为恢复力稳定性,b为抵抗力稳定性 C、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呈相反关系 D、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相反关系 2、据调查,目前我国四分之一以上的国土荒漠化,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500亿元。为治理国土荒漠化,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措施,其生态学原理是( D ) A、增加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 B、增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C、增加食物链中的营养级 D、增加生物种类,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2008宁夏理综6)有一山区由于开采露天小铁矿等活动,自然生态系统完全被破坏,成为一片废墟,为尽快使该山区恢复到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状态,应采取的最好措施是在这片废墟上( D ) A、回填土壤,引进多种外来物种,重建新的生态系统 B、撤出人类全部活动,实行全面封闭,等待自然恢复 C、回填土壤,栽培当地经济农作物,发展农业生产 D、回填土壤,栽种多种当地原有的植物,实行封山育林 4、下列有关干旱区域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B ) A、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食物链少,抵抗力稳定性强 B、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弱,恢复力稳定性强 师生活动 学生自主完成 小组讨论解决 K12小学初中高中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 C、经干旱环境长期诱导,生物体往往发生耐旱突变 D、种群密度是限制干旱区域生物种群数量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 5、如果将一处原始森林开辟为一个森林公园,为了继续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当采取的措施是 ( D ) A在森林中引入一些稀奇的野生动物,把生产者的能量尽量多的积蓄起来 B在森林里放入一些珍奇的野生动物,增加食物网的复杂性 C定期清理小型灌木、杂草和枯枝落叶, 便于有人观赏珍贵树种 D对森林适量采伐,使该生态系统处于长期相对稳定状态 六、推荐作业:练习册相关内容 教学日记: 板书设计:

师生活动 K12小学初中高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