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骈俪化的起始看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四六法海》 说:“自李斯 《谏逐客令》始点缀华词, 自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始点缀故事, 是骈体文之渐也 ”。可以看出,虽然骈俪化的萌芽初生于周秦两汉时期,但真正应用于诗、赋创作中,并成为作者的一种自觉形式上的感情诉求是在汉末魏晋始时期 。而到了南北朝时期,骈俪化发展至高峰。其诗、赋中的骈偶句所占比例也比较重。齐梁以后则相对下降, 表现出在更高层次上追求形式均衡美、对称美、和谐美的理性思考。本文根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文作,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骈俪化的发展,并阐述其影响。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诗赋、骈俪化、发展
一、骈俪化的初始阶段
汉字的形式是一字一音,特别是在古汉语中,单音节词较多。所以古代诗赋者在创作时组词成句的过程中,在结构和音步上都较容易拼成骈偶句。骈俪化是汉语中天然的一种特点。因此在诗与赋中,作者对于骈句的运用也有其自然性的一面,但根据相关考究发现,周秦诸子时作者已经可以创作骈句,其影响一直延至秦汉时期,一些文人开始有意识地运用骈句在诗歌中的作用,以至于发展成为了一种骈俪化的风气。
骈俪化的倾向在魏晋时期的诗与赋中已经较为明显了。从代表作家看,主要是曹植和陆机。曹植所作的赋,根据其自己的《前录自序》称有 78篇之多, 就现如今所保存的文献看来, 骈俪化的程度都很高, 如《洛神赋》中所计包括赋序在内一共有共 178 句,其中的对句就有27联,54句, 约占全赋的30%左右;而在《节游赋》 共 51句, 对句 11联, 22句, 约占全赋的43 %左右。可以看出,骈俪化的程度已经很高了。再说到陆机,根据《晋书 . 陆机传》,陆机在吴亡后曾 “ 退居旧里, 闭门勤学, 积有十年 ”。十年期间,他对前人的文学贡献作出了仔细的清理,从理性的角度总结了文学创作的经验,并揭示了其中的规律。他指出,文学作品要用美德形式来表现作者的情怀。在遣词造句方面,应该追求词句的精巧完美。从他的作品中看,其骈俪化的程度也是相当高
2
1
1
胡应麟, 诗薮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
2
罗宗强,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96: 210.
的。其中抒情短 赋如 《述思赋》,对句比例已达到 50% , 就连以说理为主的 《文赋》也十分讲究句式的骈偶。
曹植和陆机在他们各自的时代都属于特出的人物, 他们都主张文学形式的华美巧丽, 在赋的骈俪化方面也是开风气之先。但是这一骈俪化的倾向在当时却招致一部分人的诟病, 表明文坛上对骈俪化文风的态度还存在分歧。其中张华以陆机文章之 “ 才多 ” 为恨, 后人也批评他作文“非对不发”。但曹、陆创作中的骈俪化倾向对南朝赋与诗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人在南北朝文学家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 钟嵘《诗品》将二人列入上品, 并给予高度的评价, 说曹植诗 “ 词采华茂 ”,说陆机诗“ 才高辞赡, 举体华美, 咀嚼英华, 厌饫膏泽, 文章之渊泉也 。”对其文辞华美, 形式精工的特点推崇备至。而在对谢灵运、颜延之等南朝诗人的评价中, 钟嵘一再强调他们对陈思、士衡风格的继承。说他们的诗歌 “ 巧似 ”,“ 错彩镂金”, 既讲究文采, 又追求句式的对偶。这一点也被明清以来的大多数诗评家所认可。由此可见, 从汉末建安开始的辞赋骈俪化倾向对南北朝诗赋的影响。
二、骈俪化的展开阶段
到了南朝宋、齐时期, 诗与赋中的骈俪化已经达到了量的积累, 而对句的精美程度比较前人的作品有了进一步发展, 其中有几个主要表现:句子中的虚词逐渐被代替, 对句中成份的词性、内容、平仄等方面的要求更加准确精密。从赋的一方面来说说, 赋词作家们对于赋中的文学语言进行了更加理性的探究。用心研究后使赋的使用文学语言形式具有更强的抒情功能,使赋在讲究结合均衡精巧的同时,更加展现了语言的魅力。
从晋末初期到宋、齐时代, 诗歌语言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骈俪化趋势,从五、七言诗歌可以看出,五、七言诗在对句组织等许多方面慢慢过渡向近体诗,这些转变都是骈俪化所影响下产生的。《文心雕龙.明诗》 曰:“宋初文咏, 体有因,革庄老告退, 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 争价一句之奇; 情必极貌以写物, 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与此同时,在政治生涯中失意的文人也厌倦了谈玄论佛,把笔锋转向纵情山水,并偏好于诗赋之华美精雅的创造,诗歌在主要题材上并没有明显变化, 只是诗人们将之前的的寄意玄远转向追求俪词美句的创造,诗人们更加向往诗歌的形态美、均衡美。明代许学夷 在《诗源辨体 》指出:“五言自士衡至灵运, 体尽俳偶, 语尽雕刻, 不能尽举。然士衡语虽雕刻, 而佳句尚少, 至灵运始多佳句矣。”
由此可以看出,魏晋至南朝时期,骈俪化的发展历程。从谢灵运的《登池上楼 》可以发现: 全诗中仅仅只有两联不是对句, 全诗几乎可以称为“俳体
3
3
宏法大师. 5文镜秘府论.北卷 6 / 论 对 0 [ M ]. 王利器, 校释.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30- 233.
诗 ”了。胡应麟 《诗薮》说谢灵运的诗“风神华畅,似得天授,而骈丽已极”。句子形态的骈句会促使诗人更加关注诗词中词语的音、形、义的斟酌, 因此骈俪化可以促进诗歌的形式向更加精巧的形态发展。骈俪化及其引起的诗的结构组织日趋精工的倾向在同期其他作家的诗中也很普遍。再如谢惠连《西陵遇风献康乐 》五章几乎全篇对句, 而且在句式工整的程度上已经趋向完美。诗歌总体上在要求义对的同时也对音对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诗歌文学语言骈俪化的倾向与同期赋是一致的。从当时诗歌中对句数量的剧增甚至通篇都用对句的文学现象,可以看出, 诗人在构思文学情感的基础上,还把构思焦点放在句式的研究上。此外在诗歌中运用对句比例比较高的诗人,如刘骏的《济曲阿后湖》
宵登毗陵路,旦过云阳郛。平湖旷津济,菰渚迭明芜。 和风翼归采,夕氛晦山嵎。惊澜翻鱼藻,赪霞照桑榆。
此诗有五言八句,每句用对,讲究义对也讲究音对。这首诗的前四句在词义、词性和平仄上都十分讲究。可以看出在诗歌中骈俪化是意义的对偶先于声音的对偶而出现, 是意义的对偶引发了声音的对偶。再如其《登黄鹤矶》也是全篇是对句。对句中在词语的使用上很注意情韵、色彩的搭配, 因此每个对句联内两句中景物、动作、情绪等的组合都十分和谐, 很有意境。
从上面的考证可以看出,由于魏晋时期的骈俪化倾向的影响,南朝宋大多数作家对骈俪风气持一种完全跟风的态度, 这样导致当时文人对句式骈俪化较少理性思索,盲目创作,而忽略了诗歌本身的美感。但是也不乏骈俪化的积极的影响, 由于骈俪化的影响了文人墨客们在创作诗赋时对于文字、句式的以及语言风格的完美追求,最终促使了诗歌中的句式更加丰富,诗歌意境更加完整和多样化。
三、骈俪化的成熟期
由于文学创作者们对于对句的斟酌和研究,齐梁时代对于诗赋的骈俪化有了更加完善的发展,所以齐梁时期成了南朝文学发展的高峰期, 同时也是骈俪化发展得比较完善的时期。随着此时士人对文学语言形式探索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 文士们对诗赋过度偶化所引发的弊病已经开始反思, 这实际就是对诗赋体式及其表现功能的理性思考。
齐梁时期, 陆机《文赋》所提倡的“音声叠代,五色相宣”的作赋方法,已渐为赋家所接受,使赋的对句更趋整炼,不再为趋附时风,片面追求外在以骈偶之美。此期诗赋的骈俪化已非单纯追求量的增加,而且更注重对句表现力的扩
4
4
启功. 诗文声律论稿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425.
张。如对句门类的定型、对句在诗中位置的确定,以及意句单位基本格局的确立等。这是骈俪化走向成熟的标志,以下试分论之。
(一) 对骈俪化的理性思考。
从骈俪化影响下的作品中看出,多数诗赋中都多以对句为,甚至全诗都是对句的作品也有不少。但从齐梁时期后,这种对于骈俪化过热的势头有锐减的趋势,诗赋中的对句数量有所减少,这表明文学创作者对于骈俪化有了更加深入的理性思考。《梁书.何逊传》说: “ 倾观文人质则过儒, 丽则伤俗”。可见作者已经认识到文章创作中骈句过多也是有局限性。在诗的方面, 除写景的小诗会出现有全篇句句都是对句以外, 其余对句比例也都在减少。作家们开始在有意识追求更进一步句法的复杂性的研究。可以从当时的作品看出,如张融 《别诗》, 谢朓 《同谢咨议咏铜雀台》, 在孙鑛文《选集评》有评价说: “ 婉似初唐风调, 但未作对联耳 ”。陈祚明 《采菽堂古诗选亦》也指出: “ 悠扬有情,微开唐响 ”。说明当时作家开始对诗中通篇都用对的反感情绪。再如谢朓 《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 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 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 驰晖不可接,何况隔两乡?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 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
钟惺《古诗归》评价此诗说:“引领”四句“似唐人应制诗”。又云: “起结俱是近体佳境”。可以看出此诗作者已把全诗的起始作为其构思焦点, 而不仅仅专注句式变化了。因此不盲目追求对句的数量,而更多地从全篇的结构着眼安排对句, 这就必然要考虑在整体中的对句与其他句子的均衡与协调。
(二)诗赋意句格局的定型。
所谓意句格局就是指在诗赋中最基本的描写单元或意义整体。而对于诗篇中的段落而言, 它形式较小但是相当完整, 是构成段落的基本单元。骈俪化的趋势下,使得诗和赋中的意义单位模式定型为“联”,一联内要包括两个子句,且字数相同。“联”是构成一篇中最基本的意义单元。意句模式可以说是形成中国诗歌其他一切形式美的基础。仔细地说,诗歌整体篇章的结构组织、修辞的选择和运用、声韵的整合等方面都把意句模型作为依托。对于赋而言, 意句
5
5
6
刘跃进. 门阀士族与永明 文学 [M]. 北京: 三联书店, 1996: 112- 120.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J]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6
模式的定型也意味着赋的整体组织构架的更加精巧化, 结构外观整齐均衡, 联内音节浏亮, 意韵深沉。具有诗的建筑美、音乐美。齐梁小赋在句子组织上主要采取对句和非对句的组合, 长篇赋则间或有末尾系诗的情况。非对句的特点是句子模式也是“ 联”,虽然不讲意义对偶, 但讲声音对偶。这在汉魏赋中是少见的。
由此可见, 诗赋意句基本模式——“联”的定型, 其意义不仅在于获得了外观上的骈偶之美,而且在于作家通过意句联的整饬均衡化, 把骈偶为美的倾向渗透到了诗、赋语言形式的深层, 引发了诗赋语言形式的革命。从诗的方面说, 句法的整饬似乎与生俱来, 可是齐梁以前的诗还偶有一个意句包含三、四个子句的情况。文人拟作的民歌体诗还有一联两个子句不同字数的。也有的虽一联两个子句字数相同, 但两句的停顿 (音步)并不合于常例。
赋的意句模式的变化和发展是比较突出的, 汉魏古赋散文化程度很高, 刘宋初期的辞赋虽然骈俪化比重急剧上升, 但象谢惠连《雪赋》、谢庄《月赋》 等仍然存在古赋的意味。句式上也存在一个意句包含两个以上不等的子句的情况。而在永明以后, 四声平仄用于诗赋, 以凸现语言的声音之美。遂使普通的音对单位限制在两句之内,一联之中。先前松散的意句单位不得不收紧为两个子句的联, 先前对仗的骈句则一仍其旧。构成诗赋篇章的意句单位格局的定型, 从下面的对比中可以看得出来永明前的赋如鲍照的《拟古八首》、王微的 《杂诗二首》之二等等, 都还有一个意句含四子句的情况。如上举鲍诗之一:
凿井北陵隈, 百丈不及泉, 生事本澜漫, 何用独精坚。 幼壮重寸阴, 衰暮反轻年。放驾息朝歌, 提爵止中山。
前面四句为整合为一个基本的意义单位, 这就不同于近体诗的一联包含两句的情形。再如王微的《杂诗二首之二》:
思妇临高台, 长想凭华轩。弄弦不成曲, 哀歌送苦言。 箕帚留江介, 良人处雁门。讵忆无衣苦, 但知狐白温。 日暗牛羊下, 野雀满空园, 孟冬寒风起, 东壁正中昏。 朱火独照人, 抱景自愁怨, 谁知心思乱, 所思不可论。
诗的下半部分主要由两个包含四子句的意句组成, 也不是属于近体诗的常例。这种情况在汉魏诗歌中要更普遍一些。句式比较松散,用词比较随便更接近散文,而不适合诗歌。
7
7
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J]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1 年版
总结: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骈俪化倾向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家对文学语言均衡美的一种追求。从周秦两汉的骈俪化到高峰时期的魏晋南北朝的骈俪化,已经完成了由量到质的转变,因而骈俪化倾向影响下的诗与赋也由自然的艺术形态转向精巧的艺术形式。
参考文献:
[1] 胡应麟, 诗薮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
[2] 罗宗强,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96: 210. [3] 宏法大师. 5文镜秘府论.北卷 6 / 论 对 0 [ M ]. 王利器, 校释.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30- 233.
[4] 启功. 诗文声律论稿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425.
[5] 刘跃进. 门阀士族与永明 文学 [M]. 北京: 三联书店, 1996: 112- 120. [6]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J]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7] 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J]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1 年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