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基础》课程作业
作业题目 :公共舆论背景下新媒体如何发挥积极有效的舆论导向作用
姓名: 张亮 学号: 3140105279 专业: 人文科学实验班(传媒) 任课老师: 汪凯
大众传播通论期末论文
论文提交日期: 2014年1月 摘 要
公共舆论一直在人类社会中占有着非常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以其“平民的姿态”日益成为公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传播渠道。其即时性,交互性,开放性,虚拟性等特点使得网络公共舆论呈现迅猛发展之势形成新的空前活跃的舆论场。突然释放的言论表达自由在促进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同时,也滋生出危害社会稳定的不良因素,暴露出舆论发展与管理方式的不协调,极大的挑战着政府公共舆论的管理。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目标,需要和谐的公共舆论环境尤为重要。
本文立足于当前网络舆论传播的社会实情和中国的具体国情,归纳总结了中国舆论管理的历史和现实,分析公共舆论的社会作用和新时期中国新媒体的发展状况,探讨新媒体引导舆论传播的双面效应,通过总结大师们的理论成果仔细研究了当前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其原因,再结合近年来政府舆论管理的积极尝试,从政府的行政能力角度提出了新媒体舆论管理和引导的策略及构想。
通过研究分析表明,新媒体环境下的公共舆论管理形势复杂,管理难度大,现有的管理模式和理论研究都滞后于舆论的发展。政府应当积极适应网络舆论的新局面,在管理方式上寻求创新,从政务公开,法规完善,信息系统的建设等多个方面探索舆论表达与引导的新型策略,逐步健全新媒体环境下的公共舆论管理体系,把公共舆论引入积极有效和谐的轨道。
关键词:新媒体 公共舆论 大众传播 政府舆论管理
大众传播通论期末论文
目 录
大众传播通论期末论文
大众传播通论期末论文
第1章 中国舆论的发展概述
1.1 中国舆论的历史发展
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产生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对舆论的控制和引导是实现政治权威的必要手段。为迎合统治阶级的需要,中国的思想家和早就意识到了舆论的引导价值,以著书立说和教学的方式教化人们的思想,为专制统治提供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道德观念,这也形成了中国舆论管理的历史渊源。
1.1.1 先秦时期的舆论发展
根据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的观点,“原始社会中个人的智慧极其有限,只有多数人的意见会受到部落酋长的重视,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氏族大多数成员的意图实行最初的社会
[1]
管理。在中国的尧舜时代,部落首领一般以‘民’的意见作为衡量各种是非的标准。”原始舆论的传播大致有两种方向:一是人与人之间的意见交流以使大规模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顺利进行;二是部落首领与庶民之间的传播,目的是为首领做出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中国的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制时期,考察民意,征求民心已经广泛用于社会管理。《吕氏春秋·不苟论》描述那个时代也强调:“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汤有司过之士,武王有戒慎之革召。”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这种风气的遗存,渐渐传播舆论称为了一种职业——舆人,即积极从事舆论活动,主动发表见解的人。他们代表某个阶层的利益,鼓吹一套思想说教,这就是后来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各种思潮交错纷争,孕育了伟大的历史变革,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理念。
1.1.2 封建社会的舆论发展
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地主阶级和大一统皇权,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建立。舆论活动也产生了变化。为了适应大一统的封建统治的需要,舆论的管理历来受到各朝代统治者的极度重视。从秦朝的“焚书坑儒”到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魏晋隋唐的佛教东扩和三教并立到后来宋明理学的建立,无一不是统治者加强封建统治的舆论手段。
对于舆论管理,中国古代学者大致分为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愚民主义的舆论控制观,以法家为代表,主张君主权力的最大化,漠视民间的意见;二是民本主义的舆论引导观,以
[2]
儒家为代表,主张广开言路,提倡纳谏,重视民意,德治天下”。但因历史的局限,不管是哪种思想都始终拜托不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思想范畴。
1.2 当代中国的舆论发展状况
传统的重民主义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深远的,一般认为,社会主义新中国在成立以后的舆论管理思路是在次渊源的基础之上吸收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舆论学说,并受到前苏联传播模
【2】
式的影响以及结合中国的社会现实而形成的。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的社会舆论发展模式也以1979年为分水岭,呈现出不同的样式。这种变化的发生离不开新媒体的介入。 21世纪是一个新媒体的时代。“当下中国的社会舆论场,已经一分为二:一个是以党报、国家电视台等组成的官方舆论场,一个是以虚拟社区、博客、播客、微博等新媒体组成的民间舆论场。而随着新媒体渗透进社会的方方面面,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的中国社会,不仅民意表达的渠道更为畅通,甚至‘草根’参政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这对传统媒体所代表的部分
[3]
观点和立场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让‘一言堂’变成了‘众言堂’。”
1
大众传播通论期末论文
第2章 传播媒体与公共舆论表达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nwoyixi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00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