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的庄子论文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庄子》中的思想智慧

班级:金融114 学号:16311431 姓名:潘智慧 中学时代上的庄子的文章《逍遥游》,《庖丁解牛》等,给我的留下印象特别深,自此我也一直向往庄子给我们描述的“庄生晓梦迷蝴蝶”的那种逍遥、自在、浪漫的境界。

正如我们都知道的,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庄子》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庄子》目前留下来的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分。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庄子的文章结构,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

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词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富表现力,极有独创性。

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浑飞越,想象的奇特丰富,情致的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第一,《庄子》在哲学方面的研究价值。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从“道未始有封”。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大无用就是大有作为,所以庄子提倡无用精神(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即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至人认识境界。

他还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

庄子的哲学主要接受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它生于天地万物之间,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

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

第二,《庄子》在文学方面的研究价值。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中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接着,我想谈谈《庄子》中的生死观。

生死观贯穿全书,是其核心理论之一。身死心不死、齐万物与等生死、天人合一、人间世与不枉死是构成庄子生死观的四个有机命题。这四个命题不仅澄清了庄子生死观的内在理路,也显示了其形成的社会成因。

生是美妙的,所以死是可怕的;生是有限的,因而死是迫近的。从人类认识到生命有限性的那一刻起,生与死即成了人类永恒的话题,遥望生之尽头必然的衰老、死亡,无力化解的忧伤恐惧、无常无寄的悲剧意识便深深植根于人的灵府。

《庄子》中相关论述比比皆是。《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盗跖》: 人上寿百岁,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操有时之具,而托于无穷之间,忽然无异骐骥之,驰过隙也。用白驹过隙,骐骥之驰形容人

生命短暂虽然夸张,却道出了人心理感受的真实。

那么在政治方面,他又有哪些想法呢?

政治方面,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犹如“游于羿之彀中”,到处充满危险。羿指君主,彀指君主的刑罚和统治手段。对于君主的残暴,庄子是一再强调的,“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

所以庄子不愿去做官,因为他认为伴君如伴虎,只能“顺”。“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还要防止马屁拍到马脚上,“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伴君之难,可见一斑。庄子认为人生应是追求自由。

《庄子》中还有许多寓言,如:庄周梦蝶、朝三暮四(《齐物论》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山水》篇),望洋兴叹、鸱得腐鼠(《秋水》篇)等,其寓言也是非常的富有深意的。

庄周梦蝶,出自《庄子•逍遥游》。原文是,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庄子梦蝶,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表达了庄子对自由的无限向往之情。

朝三暮四的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

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象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庄子》中可读的东西还有很多,其倡导的思想也值得当今的我们思考,我也希望自己可以在课余的时候更加深入的探讨《庄子》中博大的思想智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