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车辆向前飞奔时,坐在车里的人常常觉得是周围的景物在后退,很多时候我们的主观感受往往与客观世界的状况并不一致。请就此谈谈你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引语,然后确定立意。“当车辆向前飞奔时,坐在车里的人常常觉得是周围的景物在后退”,材料中列举了生活中很典型的主观感觉与客观事实截然相反的现象,于是启示我们“很多时候我们的主观感受往往与客观世界的状况并不一致”,这句话可以作为本次作文的观点或立意,通过抓关键词语的方法可见本次作文的话题为“主观和客观”,材料明确了话题和主旨,根据“请就此谈谈你的思考和认识”这个要求确定本次作文的体裁为议论文或哲理性散文,不适合写成记叙文。写作时可以联想我们熟悉的一些成语,比如智子疑邻、揠苗助长、想入非非、盲人摸象、闭门造车、凭空想象、主观臆断、庖丁解牛等等,也可以结合熟语谚语或名言警句打开思路,比如,苏轼《石钟山记》里的:“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毛泽东说:“我们一定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取得第一手的材料,否则没有发言权。”也可以借助找近义词的办法丰富写作内容,比如客观的近义词为理性,主观的近义词为感性,可以结合理性和感性的关系来写作。可以单向立意也可以辩证分析。
【参考立意】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皆不同;(2)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4)凡事要实事求是,切莫主观形式;(5)让理性和感性并重,携手间美化我们的生活。【优秀范文】
实事求是,理性生活
如果说感性能使人情感丰富,更能发现生活之美的话,那么理性便能使人运筹帷幄,迈向成功的人生道路。理性使人行事严谨,心思缜密,处事不惊,不骄不躁,沉着稳重,温文尔雅……
对于“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的人之常情来说,感性的人会因此情绪时喜时悲,性情使然也,理智的人则会泰然处之,平静对待,调整好心态,继续为事业、学习而奋斗。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我们不宜过多地伤时感事,一心向前,不能让主观情感左右我们的行动,泰戈尔说过:“如果你因为失去太阳而悔恨,那么你也将错过群星了。”往往客观理性能使我们在大风大浪中依然不会迷失正确的方向。
对于“亡羊补牢”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来说,在自己因为牢破了,而羊丢失了的时候,感性往往使人会为之而悲伤、后悔、懊恼,理性却使人忘记过去,向前看,立马采取措施将洞补上。这便体现了效率和能力。人生短暂,我们没有太多时间去追忆过去,理性客观使我们能够更加珍惜时间,提高办事效率,勤于思考,面对各种困难才能有最正确的方法来解决。
拥有理性的人能慢慢走向成功,失去理性过于主观却只能招致失败。人在现实生活中,被外在事物影响,有这样那样的想法,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但是,问题是,正因为意识的作用,有很多时候,人并不能正确
地反映客观世界和客观事物,也并不能很好地生活在现实世界中,而总是耽于幻想,脱离实际,扰乱内心,犹疑彷徨,结果往往是虚度了时光,糟蹋了生命,留下了遗憾。
那么,如何克服过于感性主观这个毛病呢?那就是要认识到客观世界的真实性。
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人自身之外的世界。这个世界,不管有多大,不管有没有边际,不管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怎样的运动变化,但对于我们来说,它都是一种最真实的存在。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还是一个正常的人,就不能,也没有理由怀疑客观世界的真实性。
明白这一点,我们看问题、办事情,就有了一个可靠的前提,我们就会自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而不会总是从思想观念出发,以个人的好恶和想象,来决定自己的行动。这样,人就会始终以现实世界为尺度,来检验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不犯或少犯主观主义的错误。
因为主观感性犯错在所难免,要学会对照现实,调整自己,改正错误,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实现主、客观世界的统一。这也就是吃一堑长一智、人要不断学习和改变的根本原因。当我们真正弄明白了主观世界、客观世界,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就能够更加清醒理智、积极乐观地活在现实世界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创造并享受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成为一个既正确又活泼、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的人。【点评指导】
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理清写作的线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意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模拟题二】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作文。
有人说,人的一生充满选择的机会,这使人获得自由。
你对这种说法有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分析指导】
材料关键词是“选择的机会”与“自由”。“人的一生”提醒讨论的范围,这是与人生哲理相关的题目。“充满”,是说选择的机会很多。“选择的机会”,中心词是“机会”,定语是“选择”。
要点有三个:一个是“选择的机会”,“选择”虽是修饰限定语,但是和中心词“机会”同样重要,因为它与另一个关键词“自由”的关联度更大。所以,应该围绕“选择的机会”来写,而非单讲“选择”或者“机会”。二是要关注“充满”,因为选择的余地是大是小,可选项是多是少,直接影响自由度。
三是前半句基本属于一个事实判断,但是整个句子是一个推论,简化一下就是:充满选择的机会使人自由。
“人的一生充满选择的机会”,思辨的余地在于是否认可这一判断。如果认可,就不必纠缠于此,可以侧重去写这一事实会不会导致“自由”;如果不认可,就必须说明理由,而且仍旧要指出和自由的关系。
简单说来,应该先交代是否认可“人的一生充满选择的机会”,然后还要回答“充满选择的机会会不会使人自由”,并且给出理由。也就是说,不管选择怎么写,整篇文章都应该有较大篇幅呈现论证的过程。可以考虑这些方向:
1.“自由”主要的意思有两层,一个是不受限制,一个是自己做主。就有某种程度的自由。
3.选择的机会越丰富,越有助于自由。
4.“选择的机会”,其中“选择”是主动还是被动很重要。即使给出了选择的机会,假如都是强加的,也很难说是自由。
5.人要获得更大自由,就要争取更多选择的机会,尽力化被动为主动。行文构思上,可以先指出人生的特点,即“充满选择的机会”,然后分析这一特点和“自由”之间的关系,接着从如何去做的角度分析怎样抓住这些机会而获得自由,最后联系当下,明确青年人的态度,收束全篇。【参考立意】1.选择越多,心越自由。2.选择越自由,世界越完美。
2.只要有“选择的机会”,就意味着不完全是被动的,就不是彻底受限的,
3.努力是为了拥有自由选择的机会。【优秀范文】
选择是自由的
人生是一条长河,你无法决定它的长度,但你可以无限拓宽它的宽度。也许你如今正在承受着行走在必经之路上的痛苦,但为何不能换思维,换一个行走方式,既然必须要走完这条路,何不将痛苦变为快乐,将消极怠慢变为积极进取,更好地走完这条路呢?
纵观古今,无数仁人义士都在时光这条大河流中走过,他们无法选择跃出河流,可是他们选择改变自己,于是就有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放洒脱,屈平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茕茕独立。由此可见,即使我们选择不了,躲避这个肆虐的世界,这个时代,但我们却依然可以勿忘初心,不与众人同流合污,不在风雨飘摇的社会中随波逐流,他们正是我们背后最坚定的力量,引导我们选择前方的道路。
别让尘埃蒙蔽了你的双眼,尽管道路艰辛,前途坎坷,但最可怕的便是被“一叶遮天”般的迷茫摧毁前方朝圣。选择好自己的未来,坚定不移地身前方踽踽独行,不被外界的声音左右,听听内心的声音,方能更好地远行。
三毛便是选择一个拥有自己最好的选择去度过一段必经之路。她一直都是一个流浪的人,从马德里大学毕业后,其实她完全可以从教德文,悠然度过这平静的一生,但她不愿走这条路,她的选择在她必经的人生长河中拓宽了她的人生宽度,她毅然决定搬至撒哈拉沙漠开始属于自己的生活,这为她的人生之路增加了无限色彩,既然必然要走这漫漫的人生长河,为何不自己开辟更多选择的道路,让自己更快乐地走过,何乐而不为呢?
当今社会,最为典型的便是上班族,即使心中多么不愿意上班,但为了生存迫不得已,于是很多上班族便开始无限消磨自己的精力,沉浸于工作的埋怨中,其实仅仅只要换一种态度,积极进取地工作,忙忙碌碌充实你的生活,而不是让怨声载道将你拉入无尽的深渊,这样的生活也许更适合一个充实的人生。
选择是自由的,一条必经之路,你无法改变,但可以选择你如何走过它,生活无法改变,但你可以改变你生活的态度。【点评指导】作文立意要求或标准:
1.正确。就是要合乎试题要求,在试题范围之内,不偏题,不离题,不走题;再者是合乎马列主义观点、党的现行政策,合乎真善美、优良的传统道德标准,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
2.真实。即“说真话”“诉真情”。观察平常生活中平常人的情感,想人之常情,想家庭的欢乐、苦恼,想同学之间的摩擦、友谊等。不必拘泥于“真人真事”,完全可以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去调动自己的想象,合理虚构。虚构不等于胡编乱造,虚构要合乎生活逻辑,也就是要合乎情理。3.深刻。就文章的“意”应是透辟的,能够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够引发人的思考、给人以启迪。能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透过现象分析问题的本质,这样才能做到深刻透彻。
4.新颖。即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言他从之所未言,能使人耳目一新,令人产生新的感受或联想。要用敏锐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不断寻找新鲜问题、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发现时代特点,感受时代气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