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金华婺剧发展现状研究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民族文化研究 金华婺剧发展现状研究 贾波(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321004) 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现场观看,并亲切接见全体演职人员。 1993年以来,婺剧在文化部和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安排下,先 后赴日本、新加坡、美国、新西兰、香港、澳门台湾等三十多个 国家和地区进行演出和交流。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婺剧艺术受到 不同国家、不同语言观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充分体现了地 方传统艺术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旺盛的生命力。 2007年6月8日,浙江省婺剧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 化遗产日奖。2008年6月,金华婺剧被列为浙江省第一批国家级 摘要:婺剧俗称金华戏,是典型的多声腔剧种,距今已有4oo 年的历史,是中国戏曲大家族中一个流行于地方的古老剧中。了解金 华婺剧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状况,对其传承和保护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金华婺剧;班社;剧目;表演艺术;现状 金华地处浙江省中西部,山川毓秀,人文荟萃,自古有“小 邹鲁”之称,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曾用“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 城十四州”的诗句生动概括了金华的重要位置和雄伟气势。一代 代文化名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如唐代的骆宾王、宋朝的吕祖谦、 非物质文化遗产。 婺剧的传统剧目极为丰富,目前尚存的大小剧目有500多 个,三千多首唱腔曲牌。剧目的题材亦丰富多样,有的《水浒 源流与沿革 婺剧俗称金华戏,是典型的多声腔剧种,距今已有400多年 传》《三国演义》等故事为题材的徽戏,也有以家庭琐事和爱情 的历史,是中国戏曲大家族中一个流行于地方的古老剧种。婺剧 为题材的乱弹和弹簧,有“徽戏打天下,乱弹撑人家”之说。 有“徽戏的正宗,京戏的祖宗,南戏的活化石”之誉。它以金华 乱弹最主要的唱腔曲牌有三五七、二凡和芦花、拨子等,常 为中心,流行于浙江的金华、衢州、丽水、台州、温州和杭州部 演剧目主要有: 《玉麒麟》、《玉蜻蜒》、《双阳公主》、《鸳 分地区以及江西的东北部、福建的北部地区。 鸯带》、 《牛头山》、《三请梨花》、 《西旌泪》等。徽戏最主 婺剧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剧目、独特的演技和优美动听 要的唱腔曲牌有二簧、西皮、芦花(吹腔)和拨子等,常演剧 的音乐唱腔。以婺剧为代表的多声腔剧种是流传于同一区域的多 目有《百寿图》、《辕门斩子》、《二度梅》、《花田错》等。 种腔调地方戏的统称,包括了浙江乃至全国戏曲发展的三个阶段 滩簧最主要的唱腔曲牌有平板、弦索、紧板等,常演剧目主要有 或者三个时期不同结构的三类戏剧:它们有盛行于(元)明清代 《白蛇传》、《翠屏山》、《貂蝉拜月》、《送米记》、《牡丹 “南北曲”为文体,以“一人启口,众人接腔”为特征的高腔和 对课》、《僧尼会》等。 同以南北曲为文体的昆腔:有至迟从清中叶开始,风靡两个多世 自建国以来,又有许多婺剧新编、改编剧目相继出现,如 纪的乱弹、徽戏(调):有明末清初开始流行的原为坐唱艺术的 《断桥》等历史剧成为当代经典; 《梦断婺江》等作品获得多项 “滩簧”以及属“戏弄”一类的“时调”。婺剧之所以古老和丰 国家大奖。 富,原因就在于此 婺剧在音乐上包容了来源复杂的六种腔调,包括高腔、昆 在“婺剧”这个称谓出现之前,演出的单位不叫剧团,称作 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腔调。这种多声腔以及留存的 “戏班”。演出的单位以声腔而命名,唱高腔的叫“高腔班”, 完整性也奠定了它在中国戏曲中的重要地位,风格别致的表演艺 唱昆腔的叫“昆腔班”,唱徽戏的叫“徽班”,唱乱弹的叫“乱 术促使婺剧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弹班”(又叫噜噜班),也有“三合班”和“两合半班”,前 演员在戏剧中都要分角色行当,婺剧演员也是如此。婺剧 者即高腔、昆腔、乱艺人的合班,后者即昆腔、乱弹和徽艺人的 行当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婺剧的角色有花旦、作 合班。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又把戏班习称为“舞台”,故在当 旦、正旦、老旦、小旦,小生、老生、老外,大花脸、二花脸、 时出现了“金华舞台”、“文化舞台”、“民生舞台”等。那时 (三)小花脸、四花脸之分。表演讲究四功(唱念做打)和五法 艺人搭班的现象非常多见,如金华人可搭温州戏班,亦或反搭。 (手眼身法步)。婺剧中除了表演粗犷豪放、文戏武做、武戏文 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戏曲开始以“剧”划分,并冠以地名命名, 演之外,婺剧还拥有惊人的特技和非凡的武功表演,如变脸、喷 由于金华旧时称“婺州”,故将当时在金华地区流传的“高腔 火、耍叉、三跌头、高抬僵尸等。婺剧《临江会》、《火烧子 班”、“昆腔班”、“徽班”、“乱弹班”、“三合班”和“两 都》的变脸、 《光普卖酒》的踢剑都十分经典。  ’合半班”统称为“婺剧团”。剧种的划分和剧团的固定化,迫使 婺剧艺术史上,出现了很多深受广大观众所喜爱的演员,都 艺人搭班现象逐渐消失。随着行政区划的确立,各个相应的剧团 为婺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陈美兰、朱元吴等杰出 的名称亦被确立下来。 的艺术家,还有花旦郑兰香、丑角吴光煜等。 3O年代初,早期的婺剧班社才从四乡集市、庙会(统称赶会 三、金华婺剧的现状分析 场)等地转向城市演出,主要在金华城隍庙、西华寺等地,后逐 随着金华经济的发展和繁荣,精神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越 渐经常在长乐、北山、金城、群众等戏院演出。在农村,早期的 来越多的人都融进婺剧、参与婺剧,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虽然 业余班社,有的称为“太子班”(主要由村镇的“有闲阶层”组 婺剧有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腔调,这六种 成)。这些组织初期以坐唱自娱为主,每逢迎神赛会,则敲锣打 声腔的差异很大。这种差异不仅仅指六大声腔相互之间在音乐上 鼓沿街挨村游动演唱,后来始发展为化装上台演出。 非常之明显的区别,而且它们在婺剧中的地位也明显不同。 抗日战争时期,金华一度失陷,一些出色的演员如小花面 从近年来当地和出国演出的剧目来看,演出最多且受欢迎的 阿尧、筱兰英,花旦樟树奶等死于战乱,婺剧班社星散,这一剧 声腔集中在乱弹、徽戏和滩簧。其中,乱弹是婺剧最具特色的声 种几乎~蹶不振。建国后,在有关部门支持下,组成婺剧改进会 腔,包括浦江乱弹和徽班乱弹,以后者著称。徽戏成为婺剧应用 (后改为金华地区戏曲联合会),并于1953年成立了浙江婺剧实 最广的声腔,滩簧则成为婺剧最具通俗性的声腔。 验剧团,各地也成立了一批“共和班”。1955年,各剧团联合招 我认为,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如剧团将所 收了二百多名学员,培养了一批人才。1956年,在浙江婺剧实验 有声腔全部涉及,演出相应的剧目则需要一定数量的演员与服装 剧团基础上成立了浙江婺剧团,并对婺剧的传统艺术进行较系统 道具;二是特定的声腔需要特定的剧目来呈现,不同声腔的剧目难 的挖掘记录和继承改革工作。至8O年代初,婺剧共有剧团十二 易程度是有差异的,很多演员更青睐简单得且观众易于接受的声腔 个,其中原为徽班的七个,三合班的二个,两合半班的_个,乱 和剧目。 此外,某些声腔的剧目在演出的过程中,与欣赏者的视觉 弹班的二个。 和听觉习惯不相符。通过采访发现,金华市区的大部分市民对除乱 古老的婺剧艺术,在漫长的成长道路中,受到了党和国家 弹、徽戏和滩簧之外的其它声腔并不是很感兴趣。这就促使婺剧 领导人无微不至的关怀。1962年进京演出时,周恩来、朱德、陈 中的一些声腔逐渐被冷落,甚至到一定程度会被“淘汰”。 一明朝的宋濂、清朝的李渔、现代的施光南等。可谓人杰地灵、物 华天宝,因而成为戏剧的集聚地也在情理之中。 、二、婺剧剧目与表演艺术 己1 6 民族文化研究 浅析蒙古长调音乐 韩博 (湖南省衡阳师范学院音乐系讲师421000) 摘要:本文结合几首蒙古长调歌曲,对其音乐的调式调性、节 中的任何音都可以做调式的主音,以宫调式和羽调式居多。五声 奏节拍、衬词衬腔、装饰音、曲式结构以及歌词进行分析,总结出长 调式只是蒙古音乐调式的基本框架,在长调当中,除五声调式外 调音乐所具有的特点。 关键词:蒙古;长调;比兴 蒙古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国境内的蒙古族 人口约有480余万,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青海、甘 肃及东北等地区。蒙古民歌历史悠久、体裁多样。从音乐特点来 讲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其中“长调”在蒙古族 的传统民歌中最具代表性。 长调,蒙语称“鸟日听道”,是蒙古族对气息悠长,速度 徐缓自由的一种民歌的传统称谓。“乌日听”为长,“道”为 歌。长调集中流行于大兴安岭和阴山以北的地区,包括牧歌、思 乡曲、赞歌、宴歌、婚礼等。因流传的地区不同,又有察哈尔长 调、呼伦贝尔长调、哲里木长调、鄂尔多斯长调之分。 一也还存在着六声、七声调式。例如蒙古族另外一首很具代表性的 长调民歌就是一首G宫调式的歌曲。 曲例2: 《牧歌》 笔5…白云,  / 、 1 1 一 I墨2.2I,—、 - 2 的 下面 草 原上  I一一——、 白银。 /—、在 一一一一—、\盖着 多么 雪 白9 I Lj  的 爱 煞 .羊 !兰量f 1 一I. 。群入。 。 、调式调性 二、节奏节拍 蒙古长调的节奏大致有两类:一类节奏比较清楚,常见的有 2拍子或4拍子,虽然有时候会有复合拍子出现,但其性质仍然为 2拍子或4拍子;另一类节奏则很不明显,速度也比较缓慢,许多 乐曲的节拍都不能用小节线来划分,即使以某种节拍划分,其每 拍的时值也不一定绝对相等,而且强弱的关系也不明显。 曲例3:蒙古族民歌《赞歌》 ’ 曲例l:东蒙民歌《辽阔的草原》 l= 詈 节囊自由 /^\./, I/ l点然 有 3 3 『’6一 。那 辽 , I八,、/^、阔 草 一一’。’ 、 }. 2虽然 有 那 亲 爱的情 啊 啊 五 原三一一..5… Il 啊嗬嗬嗬禽5墨鱼昼.-一l 一J 伊) 一6 t 。、5 iL: 。也 一知—— 人 ^啊 .1 ’ (啊嗬嗬嗬 ;;:: \I,、 5自擞 ,伊),也不 知 一3业 五 L 6。. II: 平均型: ××切分型: ×. . 何 处 他 的 。‘。I 看泡。 ¨滩 2一l u ,心 (啊嗬嗬前 伊)。 (啊嗬嗬嘴 伊) 一l 长调歌曲中一般常见的节奏形态可分为“平均型”“长短 型”“短长型”“切分”等节奏型。如: 愿 ××.× 这首曲子为羽调式,全曲以“6”音为核心,以“6”与“5”的 呼应为动力,并在…3 …1’等音的支持下推动音乐的展开。蒙 古族音乐的调式的基本形态是以不带半音的五声音阶构成,音阶 声腔音乐的演变过程相对复杂,一个地区出现某种地方戏的 根本原因也在于此。但腔调的变化并不是偶然,它需要以剧目为 载体,也需要通过具体的剧目得以传承并且在舞台上呈现。虽然 对于戏班而言,剧团演员的表演能力与所擅长演唱的腔调决定了 特定腔调演唱某个特定剧目,但不同声腔的剧目相互渗透,必然 会对声腔的演变与发展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 目前,婺剧发展倍加繁荣,促进了戏曲的交流与发展,不 仅成立了专业的婺剧团体,而且在农村也存在着业余的演出团 体。现在的金华地区,尚有浙江婺剧团、金华市婺剧团、东阳市 婺剧团、兰溪市婺剧团、义乌市婺剧团五个剧团。其中,浙江婺 剧团和金华婺剧团在金华市,其余三个在相应的地市。据调查, 现在这些婺剧团都非常兴盛,浙江婺剧团目前有200人左右,其 中乐队有30人左右,金华婺剧团有60人左右(现归浙江婺剧团托 管),乐队有25人左右,其余三个婺剧团也都在60人左右,演出 活动相当频繁。 金华地区的老百姓对戏文似乎有着天生的爱好,乡乡镇镇 的戏台简直是星罗棋布,就拿金华市婺城区的i00个村来说,几 乎村村都自己的“婺剧团”,农民演戏农民看,将农民特有的淳 朴、直率、粗犷、豪爽的性格、气质以及他们的喜好等都融入了 婺剧之中,无一不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数百年来,婺剧就流 传在这个戏迷的世界里,它给婺剧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 长短型: ×・ .×_ 一 短长型: ××・ 的条件,也为婺剧团体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了进一步弘扬民族艺术,优秀的地方文化,金华市政府和 浙江婺剧团成立了婺剧人才培养基地——金华市艺术学校。不仅 为金华市培养专门的婺剧人才,还为义乌市等金华市属的婺剧团 体培养人才。2008年下半年金华市委宣传部开展了婺剧进校园, 与此同时,中国婺剧院业已开始在金华市奠基建设,相信这一系 列的措施的实施会对推进婺剧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婺剧是一朵古老的艺术奇葩,它以其优美的旋律,古老淳 朴、粗犷的艺术风格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婺剧不仅体现了浙中 地区人民独特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情趣,而且包含了浓厚的婺文 化,可以作为婺文化的典型代表。可以说,婺剧作为中国戏曲的 个地方剧中,是浙中西南部人民思想、情感、审美意识的凝练 一和结晶。 参考文献 [1】章松涛,洪波.婺剧简史.【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2】婺剧唱段集萃.浙江婺剧团编著.【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3】傅谨.婺剧:腔调与剧种.U1浙江职业艺术学院学报.2004(01) 作者简介 贾渡,男,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7级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 生。 己1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