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看拼音,写字词。liánɡ wǔ rǔ bì qiú huái ɡān zãi pãi
( )国 ( ) ( )国 ( )犯 ( )南 ( )橘 盗( ) ( )礼
二、给下面的字组词。
梁 ( ) 唇 ( ) 犯 ( ) 秋 ( ) 既 ( ) 谎 ( ) 赔 ( ) 密 ( ) 粱 ( ) 辱 ( ) 范 ( ) 瞅 ( ) 即 ( ) 慌 ( ) 陪 ( ) 蜜 ( ) 三、查字典。 “张”字在字典中有以下几种解释:
① 使合拢的东西分开 ② 陈设;布置 ③ 扩大;夸张 ④ 看;望 ⑤ 商店开业 ⑥ 量词 ⑦ 姓 下面的“张”字分别是什么意思?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张小红撅着嘴,很不高兴地走了。 ( ) 2、上课的时候要注意听讲,别老东张西望的。 ( ) 3、那个老渔夫手里拿着一张破渔网。 ( ) 4、街对面有一家新商店,今天开张营业。( )
5、起风了!快把帆张起来吧! ( ) 6、要过节了,小镇上张灯结彩,人们的脸上喜气洋洋。 ( ) 7、他只是在虚张声势而已。 ( )
四、你会对对子吗?我们来试试吧! 1、节约对浪费正如光荣对( )。2、春天对耕耘正如秋天对( )。 3、声音对耳朵正如味道对( )。4、落后对贫穷正如( )。 五、加上适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使句子更简洁。
1、小华的字写得很快。 小华的字写得很好。 。 2、革命的道路上有千难万险。 千难万险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 。 3、你没有告诉我。 我知道了。 。 4、我们发动群众。 我们很好地完成上级交给我们的任务。 。 六、将下面的1~7变成一句话写下来。注意:字数可增减,位置可置换,但内容不可有缺漏,意思不能改变。 1、目的是为了丰富同学们的假期生活 2、暑假第一天 3、王平去上街 4、他是我派去的 5、他是同学们最信任的。 6、他去购买 7、买这些礼品是准备送给“手拉手”山区小朋友的
。 七、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柳公权发奋练字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有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 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恍然大悟,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他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著名书法家。
1、 判断下列每组中带点字的读音是否相同,相同的在括号里打“√”。
① 五更天 更加 更正 ( ) ② 没完没了 没齿难忘 没大没小 ( ) ③ 喝水 喝彩 ( ) ④ 调兵遣将 兵来将挡 将门虎子 ( )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 ( ) ( )( ) ( ) 3、“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 你能把老人的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吗?
4、看了老人用脚写的二十个字,柳公权恍然大悟,他悟到了什么?你又悟到些 什么?把你现在的感觉真实地记录下来,对自己一定很有帮助。
第四单元测试卷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噩耗 青稞 收敛 抽噎 咆哮 揪住 熬过 搪瓷碗 ........
二、看拼音,写字词。 xiāo tàn lán dânɡ tánɡ chān jì diàn yǎ
( )烟 木( ) ( )子 ( )眼 胸( ) ( )扶 ( ) 沙( )
三、填字组词。 雪中送( ) 深情( )谊 喜出( )外 热气( )( ) ( )不转晴 夜色( )漫
无边无( ) 三长两( ) ( )( )一息 迫不及( ) 一声不( ) 同( )于尽
四、写近义词。 担心 ——( ) 忘怀 ——( ) 茂盛 ——( ) 清楚 ——( )
增强 ——( ) 惊慌 ——( )足够 ——( ) 请求 ——( ) 兴奋 ——( ) 五、读一读,连一连。再写出几个有关“看”的词语。 窥视 注视 目击 浏览 ( )( )( )( ) 亲眼看到叫 略略一看叫 偷偷地看叫 注意地看叫
六、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顶:① 最高最上的部分 ② 用头承载 ③ 抵住 ④代替 ⑤相当;等于⑥ 担当;支持 ⑦ 最 ⑧ 量词 (1)别担心,他一个人顶得住。( ) (2)男孩用杠子把门顶上,放心地睡觉了。 ( ) (3)她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战士们吃。 ( )
(4)那堆煤顶多有一千斤。 ( ) (5)爷爷头上戴着一顶新毡帽。 ( ) (6)你们几个都有谁坚持到了山顶? ( ) (7)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 (8)我说怎么有点不对劲儿,原来他是冒名顶替的。 ( ) 七、用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1、( )我们是杭州的市民,( )要爱护杭州的一草一木。
2、( )这个任务有多么紧迫,我们( )要按时完成。 3、课外小组活动( )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 )开阔了我的眼界。 4、你( )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能享受到收获的喜悦。 5、( )天气有变化,运动会( )要推迟到下星期举行了。 6、( )爷爷已经七十多岁了,( )他身体非常好。 八、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鱼
他那时11岁,住在新罕普什尔州的湖区,从不漏过一次去附近小岛钓鱼的机会。
在一个鲈鱼季开始的前一天傍晚,他又和父亲去钓鱼。他们用蚯蚓作饵钓到了不少翻车鱼和鲇鱼。不久,男孩换了另一种饵,练习撒线。当他的鱼竿被拉得弯成一张弓时,他感觉到有大家伙上钩了。他的父亲用(赞许 赞叹)的目光看着男孩熟练(从容 镇定)地和这条鱼沿着码头展开了“拉锯战”。
终于,大鱼被折腾得无力挣扎了,他很小心地提起鱼竿——他从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鱼!可它是条鲈鱼。
男孩和父亲看着这条美丽的银色大鱼。父亲划了根火柴借以看表:十点,离规定能捕捉鲈鱼的时间还有三个钟头。他把视线转向了男孩。 孩子 你得把他放回湖里 他说 爸 男孩叫道 还会钓到其他鱼的
可不会有这么大 而且 男孩大声(争辩 辩解),并朝四周看了一 下,月光下看不见别的钓鱼人或者渔船。
尽管没人看见他们,更不会有人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鱼的,但男孩从父亲(坚决 坚定)的语气中知道这是命令。他缓缓地把大鲈鱼从鱼钩上取下,把它送回了黑黑的水中。大鱼有力地摆动双鳍游走了。男孩不太相信他还会看到这么 大的鱼。 这是三四十年前的事了。男孩如今是纽约城里一位成功的建筑师。他仍到昔日的码头上钓鱼,带着他自己的儿子。
他猜对了,他再没钓到那样大的鱼。可他仍常看到那条“鱼”——这时,他做的就会像他父亲教育他的那样:为人最难得、最可贵的就是没人注意时我们仍选择“正确”的做法。
1、选择括号中用得恰当的词语,打“√”。2、在文中的□处,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3、按短文内容填空。( )的银色大鱼 小心地( )鱼竿 ( )地取下 黑黑的( ) ( )地摆动双鳍 ( )的建筑师
4、用加点词语造句。 当他的鱼竿被拉得弯成一张弓时,他感觉到有大家伙上钩了。 他缓缓地把大鲈鱼从鱼钩上取下,把它送回了黑黑的水中。
5、“可他仍常看到那条‘鱼’”,那条“鱼”指的是什么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