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推动福厦泉自创区和福建自贸区联动发展的对策研究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改革开放推动福厦泉自创区和福建自贸区

联动发展的对策研究

󰀁

●吴华刚

[内容提要] 建设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快创新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本文立足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围绕福建省推动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发展的现状,分析主要存在的发展问题和障碍,提出推进“双自联动”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自创区󰀁自贸区󰀁联动发展󰀁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670(2019)8-0068-04

当前,福建省面临着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六区叠加”战略机遇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简称自创区)是创新转型的主战场,核心是要建立与全球创新价值链相融合的新型产业体系;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自贸区)是制度创新的试验田,核心是要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接轨的投资贸易体系。“双自联动”将促使自创区的科技创新动能和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动能相互溢出,短板互补,优势叠加,利用最优创新资源,大幅提升技术创新的效率。

一、国内外研究状况1.国外研究状况“双自联动”一词是我国在推进自由贸易战略和自主创新战略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有产物,在世界范围内不存在相同的概念。国外与之相近的研究可追溯至对自由贸易和自主创新、开放创新的互动关系探讨。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经济学家就从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两个角度分析了自主创新对一个国家贸易的影响[1]。其研究结论一致表明,具有创新优势的国家往往都会在对外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自主创新会对自由贸易产生积极的影响。“开放式创新”研究目前仍处于探索和积累阶段,属于新兴研究领域。“开放式创新”概念最早由哈佛商学院教授亨利·伽斯柏(Henry󰀁W.󰀁Chesbrough)于2003年提出,但研究侧重于企业层面。直至5年后,学者们才把“开放式创新”的概念延伸到国家层面,从而把如何利用国外创新资源促进一国创新发展的问题,纳入“开放式创新”的研究范畴。国外这些理论研究,为我国高新区、自创区和自贸区的建设发展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和做法。

2.国内研究状况

国务院于2009年3月13日批复同意建设我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后,继续加大力度开展区域示范[2],目前全国已有20个自创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国务院于2013年8月22日批复成立的第一个自贸区,目前全国已有12个自贸区。上海在2015

68

󰀁2019年第8期《发展研究》󰀁年发布了全国第一个“双自联动”的实施方案,而后广东等地凭借体制机制政策上的“双自联

动”和物理空间上的叠加优势,也开展了“双自联动”的探索,诸多学者对“双自联动”的内涵才做出了阐释。郑海鳌(2015)认为从狭义的物理空间视角看,“双自联动”可以理解为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区域叠加部分的直接联动,以及非叠加区域的辐射联动;从广义上看,“双自联动”可以理解为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联动,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体系与创新转型的联动。邓江年(2016)认为“双自联动”实质是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联动,以制度创新破解科技创新的瓶颈,以开放促进创新要素的跨境流通和高效配置。他还认为两者的联动是否有效的标准要看在空间、资本、人才和研发者四个方面的联动情况。徐静(2018)认为在“双自联动”区域进行的各项制度创新最终的目标都是实现该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最终落脚点应在企业的创新能力上,因此要及时对区内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估。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双自联动”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形成系统的、完整的框架,迫切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完善“双自联动”理论研究体系。

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在全面开放新格局下,积极利用国内外相关资源特别是创新资源,有利于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因此,推动自创区与自贸区“双自联动”发展,释放两大国家战略政策红利,对福建在新一轮发展中抓住发展机遇、抢占发展高地具有重要作用。

二、福厦泉自创区和福建自贸区联动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1.发展现状

福厦泉自创区和福建自贸区分别于2016年6月和2014年12月获国务院批准建设,福建省高度重视自创区和自贸区建设工作,已将促进“双自联动”发展作为当前重中之重的工作加以推动,已建立福厦泉自创区和福建自贸区联动发展联席会议制度,采取定期沟通协作机制,统筹推进协同发展。已将“双自联动”内容列入自创区和自贸区的年度建设工作要点,相互借鉴改革创新成果。目前,已遴选出的改革出入境特殊物品审批制度、构建重点产业全链条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体系等首批“双自联动”创新举措印发全省复制推广,有效释放“双自联动”叠加效应。厦门设立自贸区全国首家保险产品创新实验室,建成省内首个在自贸区内的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集聚集成电路产业链相关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已服务企业817家。自创区与香港科技园签订创新合作框架协议,组织多家企业赴香港参加香港应科院科创峰会对接技术需求,与香港商汤智能科技等5家组织机构达成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强闽港科技交流合作。

2.存在问题

福厦泉自创区和福建自贸区联动发展虽取得一些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发展瓶颈和问题,主要有:

(1)政策叠加效应不明显。自创区和自贸区获批以来,取得显著成效,均出台和推广了一系列创新政策措施,支撑带动作用逐步增强。但在自创区与自贸区政策叠加方面力度不够,效应不明显。目前仅自创区厦门片区和自贸区厦门片区有出台“双自联动”措施,省里已将厦门片区的“双自联动”措施向全省进行推广。其他片区均未有相应的联动举措。

(2)片区间联动不充分。在“双自联动”机制方面,仅自创区厦门片区和自贸区厦门片区出台了联动方案,提出要实现双区优势互补、叠加、升级,促进改革与创新双轮驱动发展,形成放大效应。而福州片区只将“双自联动”列为重点工作加以推动,但目前没有联动的措施,泉州片区没有自贸区。

(3)管理机构不平衡。福厦泉自创区三片区仅厦门片区设立了相对独立的片区管理机构,福州和泉州片区未有独立的片区管理机构,而福建自贸区片区均设立了独立的管理机构。这种管理现状和模式,一定程度制约了推动“双自联动”发展。

69

改革开放三、推动福厦泉自创区和福建自贸区联动发展的措施和建议立足自创区和自贸区两大国家战略,围绕自创区的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自贸区的制度创新、开放创新的深度叠加,以改革促进创新、开放倒逼改革,尽快发挥“双自联动”的叠加效应,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

1.建立政策叠加机制。机制活力是关键,“双自联动”发展必须建立活的叠加机制。一是推动创新改革先行先试。立足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转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着力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建设新型科技管理体系、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激发创新者动力和活力、深化开放创新等方面开展改革探索,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力求形成更多的可复制推广的创新举措[3]。二是释放“双自联动”效应。突出“松绑”“放活”,发挥自创区和自贸区的叠加优势,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先行试点,探讨政策的关联点,破除制约创新创业创造的体制机制障碍,释放政策溢出效应,全面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三是不断深化简政放权。认真梳理政策落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优化科研生态环境、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核心,全面提升“双自联动”管理绩效,为创新创业创造活动提供便捷管理和优质服务,为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2.建立产业互补机制。推动“双自联动”发展必须推进资源要素对接流通和共建共享,产业发展互补互促,不断提高“双自”区域产业升级发展。一是注重发挥产业优势。围绕推动福建制造向福建创造转变,立足自创区和自贸区的产业发展定位和需求,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特色园区和重大项目,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和短板装备,加速动能转换、加快转型升级。充分发挥自创区和自贸区在我省创新发展和开放融合中的核心引擎作用,引导其他区域参加自创区和自贸区建设,实现产业融合发展,互惠互利、互补互动。二是培育壮大企业创新主体。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长效机制,做大做强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扶持一批有潜力的企业加速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引导自创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到自贸区设立子公司,享受自贸区的金融创新、投资便利化等优惠政策,鼓励自贸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到自创区设立子公司[4]。三是促进闽台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实施闽台产业对接升级计划,推进产业合作搭桥试点,加大引进台湾百大企业到“双自”区域投资设厂、联合办厂,加快台湾高端产业全链条的承接转移[5]。充分发挥“双自”各自的优势,深化海峡两岸物联网产业、两岸工业设计产业交流合作,组织闽台优势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一批支撑和引领闽台产业链融合的龙头项目和短板项目,在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上取得新突破,共同提升闽台产业升级发展。

3.建立平台交流机制。创新平台是集聚创新要素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双自联动”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加快建设“国字号”研发机构。发挥自创区和自贸区的带动效应,主动对接高端创新资源,争取引进更多国内外著名高校、“国字号”科技创新大平台落户自创区和自贸区,支持自创区、自贸区企业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研发平台的对接合作,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二是构筑提升一批创新平台。聚焦自创区和自贸区产业发展和关键技术研发需求,加快谋划、生成、落地和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促进创新资源集聚。在自创区和自贸区按照目标导向、绩效管理、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新型管理运行机制,启动福建省实验室建设,打造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一流创新高地。三是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坚持“一盘棋”思想,推进自创区和自贸区各科技园区间开展技术合作、人才交流、产业共建,打造若干个山海协作创新平台[6]。鼓励山海协作创新平台优先落地山区,支持有需求的山区龙头企业在自创区和自贸区片区与当地政府、高校院所共建山海协作创新平台,为创新创业创造提供技术支撑服务,示范带动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共同发展。

4.建立人才共享机制。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在推动“双自联动”发展中,必须优化人

70

󰀁2019年第8期《发展研究》󰀁才创新创业创造等方面的条件,营造“宜居、宜业、宜学”环境,实现在自创区和自贸区凝聚人

才、用活人才。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引进。支持“双自”区域针对科教资源薄弱、高端人才不足等现状,紧扣产业需求,采取措施加大力度落实福建省已出台的有关人才培养和引进的一系列人才政策,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吸引海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和团队入驻园区创新创业创造,进一步建立完善覆盖高端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的多层次人力资源体系。二是改革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在“双自”区域内探索建立作为激励手段和收入补充的津贴补贴制度,鼓励企业创新工资薪酬模式聘任创新人才。探索建立高级职称评审绿色通道,落实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职称直聘政策。深入推进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激发科研人员创造活力[7]。三是健全人才服务体系。优化“双自”区域人才及家属落户、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社保、人才安居、居留和出入境证件申请、自用物品入境免税证明、创业扶持等服务,实现“一站式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利用自贸区“投资便利化”优势,吸引教育机构在“双自”区域内投资设立优质学校,解决教育资源不足问题,保障人才子女入学。

5.建立创新联动机制。加快推进“双自联动”发展,必须构建创新发展新机制,形成优势互补的联动机制。一是明确统筹协调机制。福建要在已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定期沟通协作机制的基础上,尽快统一制定自贸区和自创区联动发展实施方案,明确由属地政府牵头负责落实,推进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协同一致,实现“双自”区域高效协同发展。二是完善目标考核责任制。重点考察评价自创区和自贸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开放融合、产业创新发展水平和政策落实等方面联动发展情况,将考核结果纳入当地政府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完善自创区和自贸区联动发展统计监测工作,全面监测分析、客观反映各地区、各领域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载体、创新绩效等情况,系统评价“双自联动”创新发展水平。三是优化创新创业创造服务体系,依托福州新区、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泉州市丰泽区等双创示范基地和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加快发展创新工场、专业化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模式,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创业孵化链条,为“双自”区域的初创型企业和创业者提供全流程贴心优质服务[8]。

参考文献:

[1]󰀁陈林,邹经韬.南沙自贸试验区与广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联动发展研究[J].城市观察,2017(6).

[2]󰀁吴华刚.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定位分析及对福建的启示——以城市群为主体建设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J].󰀁经济论坛,2018(7).

[3]󰀁郑礼,戴颖.依托“双自联动”󰀁激发创新活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经验与启示[J].天津经济,2016(1).

[4]󰀁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若干措施[N].福建日报,2019-01-10(5).

[5]󰀁黄茂兴等.中国自由贸易港探索与启航——全面开放新格局下的新坐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

[6]󰀁方玉梅.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结构模式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7]󰀁荣萍“双自联动”.加快扩大张江示范区全球影响[J].中国高新区,2015(3).[8[󰀁评论员.大力营造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N].福建日报,2019-05-24(1). 󰀁

[作者单位:福建省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林泽宇)

7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