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记者新闻采访工作中提问的方法与技巧
王 维
(广灵县广播电视台,山西 广灵 037500)
摘 要:对于电视新闻记者而言,来访、编辑都是其必备的能力。采访的水平决定着后期报道的质量,而能否通过采访获取导致给想要的信息则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本文就针对电视记者新闻采访工作中提问的方法与技巧进行简要探讨分析,希望可以能够有效促进电视新闻记者能力水平的提升。关键词:电视记者;新闻采访;提问;方法;技巧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9) 08-0009-02
一、引言
新闻报道的撰写需要以新闻采访内容为基础,而之所以要进行新闻采访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从被采访者口中获取到想要了解的信息,这就要求电视记者能够充分掌握与新闻采访相关的方法与技巧。在下文中我们就重点对于电视记者新闻采访工作中提问的方法与技巧进行具体的研究。
二、电视记者在开展新闻采访时应当遵循的原则电视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工作之前,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不仅要明确采访目标、采取恰当的采访技巧,还应当充分依据被采访者的个性化差异有针对性的采取采访方式。名优秀的电视记者需要具备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面对不同的事件、不同的采访对象,电视记者可能会面临不同的问题,因此,在具体开展采访工作时应当遵循相应的原则,以便确保新闻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计划原则在采访前,电视记者应当明确采访目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应当带着目的去采访。针对不同的新闻事件,电视记者应当明确在采访过程中需要获得怎样的信息,如何获取这些信息,立足于这一情况做出采访准备。
(二)研究原则
电视记者想要在采访的过程中获取到相应信息,就必须充分了解被采访者。这就要求电视记者能够在正式开始采访工作之前充分掌握与被采访者相关的信息资料,并以此为依据开展研究内容,以便能在采访过程中拉近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距离,使采访者产生亲近的感觉。
(三)倾听原则
人们时常会认为记者属于能说会道的职业,但是事实上,记者除了要会“说”,还要会“听”。采访时间往往有限,记者说得过多,被采访者表达的机会就会减少,记者说得过少,又难以获得必要的信息。为此,记者应当做到适度表达,学会倾听。
(四)同情原则
我们这里所说的同情并不是指要同情处于劣势状态下的被采访者,而是要求记者能够做到换位思考,站在被采访者的角度上来看待问题,充分考虑采访问题可能对于被采访者带来的影响。
三、电视记者新闻采访工作中提问的方法(一)封闭式提问方法
封闭式问题指的是可以用肯定回答和否定回答来应对的问题。当电视剧者需要向被采访者询问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时,即可采取封闭式的提问方法。这种提问的优势性在于可以直截了当地了解到想要获取的答案。(二)开放式提问方法相对于封闭式问题而言,开放式问题需要电视剧者做出更多的引导来获取答案。开放式问题的优势在于记者能够通过连续的引导,从被采访者的回答中获取到更多信息内容,因此,开放式提问方式也是在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个采访类型。
(三)引导式提问方法对于一些较为敏感的问题,被采访者往往不愿主动提及,此时就需要电视记者做出正确的引导。举例来说,当一位记者对于存在恶意排放废水的工厂的工人进行采访时,工人显然不愿意主动提及这一问题,此时,记者就应当采取引导式提问,做出深入挖掘。“这种废水排放情况持续很久了吗?”“有一段时间了。 ”“有采取过什么治理措施吗?” “以 前也有过,但没有持续多久。”这种逐步深入的采访方式,有助于电视剧者更进一步地掌握实际内容。
四、电视记者新闻采访工作中提问的技巧(一)在对话型采访中应当抓住问题重点通常情况下,对话型采访适用于来访对象自愿配合的情境下。在进行对话型采访的过程中,电视记者与被采访者处于平等的状态下,电视记者需要积极拉近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距离,以便强化被采访者的配合性。对话型采访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聊天状态较为接近,记者时常会融入聊天角色,这对于信息的获取而言是较为不利的。为此我们在运用此种采访技巧的是电视记者应当抓住问题的重点,明确采访目标,以便及时获取到有价值的新闻内容。具体来说,电视记者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明确采访主旨,避免拐弯抹角。在轻松活跃的采访情况下,记者可以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让被采访者能够根据提问内容做出相应的回应。其二,适当做出引导,构建活跃的采访语境。当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距离感逐渐拉近时,二者之间能够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采访者也能更加打开心扉切实回应问题。其三,抓住重点内容,深入发掘事件真相。通常情况下,在采访工作正式开展之前,电视记者对于新闻事件的了解只是浮于表面,更多的新闻内容需要从采访过程中获取,一名优秀的电视记者应当主动抓住采访重点,深入挖掘事件真相。
(二)在诱导型采访中应当恰当提问之所以要采取诱导型的采访模式,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很多时候被采访者不愿意将新闻事实主动说出,甚至会对于记者采访这一行为有所抵触,而此时新闻记者就应当适当做出提问,采取侧面采访、借代、反问等方式做出恰当提问,一步一步引导被采访者说出事情真相。(下转第8页)
作者简介:王维,男,汉族,山西广灵人。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采、编、播。
9
十九大专栏
梦想,可以把各个阶层都连接起来,引起各界人士的共鸣,参加中国好声音的泰国“小邓丽君”朗嘎拉姆获得中国观众和泰国观众的大量关注和赞誉就是民间交流的好例子。影视作品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容易被东南亚受众所接受。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南亚各地引进的中国剧集以古装神话剧为主,相近的文化背景让这些题材容易被接受。而《杜拉拉升职记》等时装剧在东南亚的受众就比较少,一是口音不适;二是观众对中国的现代形象认同不深。在资讯类方面,以美食为主的节目广受好评,比如《舌尖上的中国》,因为“民以食为天”的道理是相通的,而现实题材如《大国崛起》等在东南亚观众的接受度上就备受挑战。
斯图亚特·霍尔将文化的接受归为三种方式,第一,主导接受式,受众直接从文本中互动偶尔传播者想要传播的意义;第二,协调式接受,这种方式混合了相容因素与对抗因素,既认可影视作品中的主导内容,又不放弃自身的原则,持一种保留的赞成态度;第三,扭曲式接受,观众以一种相反的方式来接收信息,并对传播者的主管意图进行颠覆。东盟民众在观赏和消费这些文化产品时往往接受效果是第二、第三种模式。
比如,中国版《爸爸去哪儿》,却被东南亚观众反馈反响平平,是由于节目背景涉及独生子女等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因而在家庭观念仍然固守传统的东南亚很难找到共鸣。在制作文化产品和影视作品的时候,如果能事先考虑到东盟市场,具备跨文化的移情和敏感,找到更多文化相似和共鸣点,面向更多的东盟华人受众和普通民众,向韩国等有先进经验的国家学习国际经验,从了解东盟国家特有的文化心理和文化习俗方面着手,就能在打开东盟这块国际市场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卓有成效的跨文化交流。
(二)克服“民族中心主义”,构建文化融合的价值观
东盟民众对现代中国的认知和了解与中国在区域中的地位不相符。“可以说,迄今为止,这些影响实际只是反映在一些国家的某些生产技术、生活习俗以及语言词汇等领域。”中国文化传播的更新与对外交往是滞后与脱轨的。西方国家的仍然在大众文化、价值观念、高等教育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是东盟学生留学首选的国家。一位新加坡学者感慨道“在历史上,中国文化对东南亚贡献良多,但在近代以来,中国在东南亚的文化影响力很弱,远远不如欧美和日本,甚至也不及印度。”中国文化未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因而造成对周边国家文化影响力的断层,与此同时,日本文化与韩国文化在东盟国家的影响力日益上升,并对新一代产生了强大的磁场,并从文化产业化中获得了经济收益,中国的文化出口产品相(上接第9页)
五、总结综上所述,新闻采访对于电视记者而言,既是一项必备技能,也是一项特殊能力。采访活动必须有计划地进行,而在问题采访的过程当中,电视记者也必须做到科学合理地运用采访技巧和采访方式,以便更加贴近事件真相,更为深入地了解新闻事件,从而更为客观的享受中传递新闻信息。
参考文献:
[1]高文平.采访提问要讲求艺术[J].记者摇篮,2010(3).[2]黄晓丽,孙艳艳.试论采访提问[J].新闻传播,2011(5).
[3]王志新.浅谈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J].新闻传播,
第2卷第8期
比之下还缺乏创新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与东盟共同接受儒家文化的浸润、分享儒家传统的精髓,有着构建共同价值观的基础。塞缪尔·亨廷顿把中国与东南亚划为儒家文化圈。以新型儒家文明为主体的价值观的“亚洲价值观”被东盟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倡导,也得到中国的响应,“新儒学”是传统儒家文明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尽管亚洲价值观的内容备受争议,但是对有丰富内涵的文化内涵的中国来说是一种启示,我们在向国外民众推广“和谐世界”时,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资源的传承与创新,从与东盟共同的文化与价值基础上找到共鸣,并且不断地丰富其内涵,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传播给国外民众。中国的“和而不同”等理念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内涵,又与时俱进承认文明和社会制度的多元性,与西方输出民主的“普世价值”不同,中国的“和”理念的出发点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弱化意识形态色彩,对于有不同社会制度、政治价值观和多元文化的东盟国家而言更易于接受。因此,中国应该深挖“和谐世界”的文化与理论潜力,以此为基础作为跨文化沟通的沟通理念与价值理念,本着不同文明间相互学习、平等沟通的姿态构建真正的共同价值观。
五、结论
共同的历史感与现实感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的资源,也启示我们可以开拓的跨文化交流空间远比想象的要宽广。相对于欧美文化和日韩文化,中国民众对东盟国家文化的了解仍略显不足,文化市场上关于东盟国家的电影、小说以及历史书籍等都非常有限。与此同时,东盟国家人民对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状况也仍缺乏了解,对中国大国崛起的担忧并没有减少。国家应为中国—东盟的民众打造各种文化交流的平台,促进相互了解与沟通。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媒体交流合作是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方面,加强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的媒体交流有助于更好地促进中国—东盟各国的民心相通,在跨文化交流中激荡情感共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美】米尔顿·J·贝内特.跨文化交流的建构与实践[M].北京大学
出版社,2012:4.
[2]万忆.向东盟传播中国:公共外交视野下的中国-东盟新闻交流
[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146.[3]【美】米尔顿·J·贝内特.跨文化交流的建构与实践[M].北京大学
出版社,2012:4.[4]罗钢等编,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57-358.
[5]俞新天.软实力建设与中国对外战略[J].国际问题研究,2008(2):
19.
[6]曹云华.切实加强对东南亚的文化传播[J].对外传播,2009(6):20.2010(12).
[4]姜玲玲.浅谈新闻采访工作的几项基本功[J].东方企业文化,2011
(10).
[5]赵瑛.浅析电视记者在新闻采访工作中的提问技巧[J].新闻研究
导刊,2018,9(20):192.
[6]李奋龙.电视记者新闻采访工作中提问的方法与技巧[J].西部广
播电视,2018(09):130+132.
[7]王辰琦.电视记者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与技巧研究[J].西部广
播电视,2017(11):154.
[8]潘旭光.探析电视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艺术[J].新闻窗,2014(02):75.[9]周乐.电视记者新闻采访工作中提问的方法与技巧[J].中国传媒
科技,2012(16):172-173.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