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新华社巴西利亚2009年9月17日电 人类的开发是导致雨林被破坏的直接原因,巴西政府17日宣布,拟立法严禁增加甘蔗种植面积,以保护亚马孙雨林免遭进一步砍伐。
1.结合图和所学知识,分析亚马孙地区热带雨林分布面积广阔的原因包括 ( ①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东南风的深入 ①受南赤道暖流的影响 ①受秘鲁寒流的影响 ①平原面积广阔 A.①①① B.①①① C.①①①
D.①①①
2.导致亚马孙森林不断遭到严重破坏的原因可能包括( ) ① 为了脱贫而实施过度的迁移农业
① 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开辟大型农牧场 ① 为了偿还债务而进行商业性伐木 ① 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土地的需求 A.①①①
B.①①①
C.①①①
D.①①①3.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计划引起国际社会的担忧,是因为 ( ) A.雨林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共有的财产 B.雨林对人类生存的全球环境至关重要
1 / 22
)
C.人类会失去主要的硬木来源 D.雨林是人类医学的宝库
1.B 亚马孙地区位于赤道地区,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影响,此地平原广阔,加上地势有利于偏东风的深入,加上沿岸暖流的影响,使得亚马孙地区热带雨林分布面积广阔。
2.D 过度的迁移农业是由于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①错误;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开辟大型农牧场,为了偿还债务而进行商业性伐木,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土地的需求,导致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破坏,①①①正确。故选D。
3.B 亚马孙地区的热带雨林规模庞大,雨林破坏会引起全球环境变化。 下图是亚马孙开发计划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4.关于亚马孙雨林开发计划及其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的开发是导致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 B.雨林破坏的背景是当地人口素质低下 C.迁移农业是亚马孙地区破坏雨林的唯一方式 D.亚马孙公路从大西洋沿岸贯通太平洋沿岸 5.如果亚马孙雨林被毁,将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
①大气中C02含量增多,全球气候变暖 ①全球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将受到重大影响 ①当地生态环境将可能恶化 ①雨林地区物种灭绝速率将大大加快 A.①①①①
B.①①①
C.①①①
2 / 22
D.①①①
6.在无林地区20cm厚的土层,只需40年就可以冲刷殆尽,而有林地区则需75年以上,这说明了森林具有的作用是( ) A.净化空气
B.保持水土
C.调节大气成分
D.含蓄水源
4.A 巴西热带雨林破坏的直接原因是人类的不合理开发,故A正确。巴西热带雨林的破坏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需求,故B错误;热带迁移农业是雨林破坏的原因之一,而不是唯一方式,故C错误;亚马逊公路从大西洋沿岸横跨亚马孙地区,一直延伸到西部秘鲁边境,但不贯通太平洋沿岸,故D错误。故选A。
5.A 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热带雨林具有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护全球的碳氧平衡,促进该地区的水循环,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故雨林的破坏将导致大气中C02含量增多,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将受到重大影响,当地生态环境将可能恶化,雨林地区物种灭绝速率将大大加快,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①①①①正确。故选A。
6.B 无林区土层被快速冲刷而有林地区土层被冲刷较慢,体现了雨林保持水土的作用,故B正确。故选B。
2019年亚马孙雨林遭受严重火灾,截至2019年8月22日,巴西境内森林累积着火点达75336处,为2011年以来同期最高纪录。整个亚马孙雨林烟雾浓重,巴西几个州都出现了白昼如夜的景象。 7.下列关于亚马孙平原地区叙述正确的是( ) A.降水量丰富,季节变化大 C.植被覆盖率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大
B.河流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 D.生物循环旺盛,生态环境脆弱
8.亚马孙雨林火灾频发,其最主要的原因( ) A.赤道对流雨多伴随雷电,雷击树木起火 B.开辟大型农牧场、迁移农业而人为点燃树枝树叶
C.7、8月正值亚马孙雨林的干季,林木干燥气温高而易发自燃 D.采矿、修路、城镇建设等诱发火灾 9.亚马孙雨林大火,会引发当地( )
3 / 22
A.蒸发蒸腾量增大 C.河流径流量减小
B.沙漠化加剧 D.河流含沙量增大
7.D 亚马孙平原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降水量丰富,季节变化小,A错;河流水量大,落差小,水能资源不丰富,B错;生物循环旺盛,生长快,有机质多储存在植物体内,土壤贫瘠,生态环境脆弱,C错,D对。故选D。
8.B 亚马孙雨林降水量大雷击不易发生火灾,A错;开辟大型农牧场、迁移农业而人为点燃树枝树叶,B对;亚马孙雨林全年降水丰富,C错;采矿、修路、城镇建设等不易诱发火灾,D错。故选B。 9.D 亚马孙雨林大火,植被减少,蒸发蒸腾量减少,A错;热带雨林地区,沙漠化不严重,B错;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河流径流量增大,河流含沙量增大,C错,D对。故选D。 读亚马孙河水系与长江水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与长江下游相比,亚马孙河下游( ) A.气候更适宜
B.人口密度较低
C.航运量较大
D.经济更发达
11.两河干流水能资源相比较及原因正确的是( ) A.长江更丰富-水量大 C.长江更丰富-落差大
B.亚马孙河更丰富-水量大 D.亚马孙河更丰富-落差大
12.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远低于亚马孙河流域,其主要原因是长江流域( ) A.森林火灾频繁 C.人类活动强度大
B.地势较高,气温较低
D.受副热带高压影响,降水较少
4 / 22
10.B 长江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亚马孙平原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长江下游气候更适宜,A错误。亚马孙河下游人口密度较低,B正确。长江下游航运量较大,C错误。长江下游经济更发达,D错误。故选B。
11.C 读亚马孙河水系与长江水系图,长江水能资源更丰富,是因为长江落差大。亚马孙河流域地势相对较为平坦,水量比长江丰富,C正确。故选C。
12.C 长江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亚马孙平原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造成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远低于亚马孙河流域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是人类活动强度大导致的,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亚马孙雨林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对全球气候稳定、维持生态系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2019年,亚马孙雨林出现多处火情,引起全球关注。下表是亚马孙州首府马瑙斯(306'S,6001'W)的多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
13.能快速而全面提供亚马孙林火信息的是 A.飞机 C.气象遥感卫星
B.全球导航定位系统 D.热气球
14.在马瑙斯附近地区,需要重点防范森林火灾的月份是 A.1至3月 C.7至9月
B.4至6月 D.10至12月
15.热带雨林植被遭受破坏后,流域内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较大,主要是由于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C.降水更多转化为地表径流
B.降水变率增大 D.水上流失致河道淤积
13.C 气象遥感卫星可以及时监测灾害发生情况,及时全面的获取数据,C正确。飞机、热气球飞临火
5 / 22
灾区比较危险,不能及时全面获取数据,全球导航定位系统只是定位不能获取林火信息,ABD错误。故选C。
14.C 森林火灾往往发生在降水少的季节,据表中数据分析,马瑙斯7-9月降水少,干燥少雨,易发火灾,C正确,其他月份降水较多,火灾发生频率低,ABD错误。故选C。
15.C 雨林植被遭破坏后,涵养水源功能变差,下渗减少,降水更多地转化为地表径流,转化为地下水的比例降低,A错,C对;降水变率大小和植被状况关系不大,B错;河道淤积不会造成河流径流量年内强烈波动,D错。故选C。 【点睛】
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森林植被破坏后,地表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下渗和地下径流减少,降水多数转化为地表径流,且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加快,雨季快速汇入河流,导致河流径流量大增;而旱季时河流因缺少地下水补给而径流量大减,因此导致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增大。
亚马孙河流域(见图),全年降水丰富, 但降水量会受到气压带风带位里的影响而呈现出多少的差异。其河口地区丰枯水期的水 位变幅超过20米。
16.亚马孙河河口地区量变化主要取决于( ) A.北部支流
B.西部支流
C.南部支流
D.潮汐、洋流
17.亚马孙河口枯水期的时间最可能为 A.1月一3月 C.3月一6月
B.6月一9月 D.9月一 12月
6 / 22
18.亚马孙河口地区丰枯水位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 )
①地势起伏 ①大气环流 ①水系特征 ①沿岸洋流 A.①①
B.①①
C.①①
D.①①
16.C 图中可以看到,亚马孙河南侧支流众多,流程长,北侧支流少,流程短。河口地区水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南部支流,C对。北部支流、西部支流影响较小,A、B错。河口160千米范围内是淡水,潮汐、洋流的顶托作用不明显,D错。所以选C。
17.B 亚马孙河口枯水期的时间最可能为6月一9月,气压带风带北移,北侧支流较少,导致河流水量减少,形成枯水期,B对。其它时段南侧支流降水多或南北两侧支流同时降水较多,河流水量大,属于丰水期,A、C、D错。所以选B。
18.D 亚马孙河口地区丰枯水位变化,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相差,主要影响因素为大气环流,①对。南北两侧支流数量、长度差异大,汇集水量不同,水系特征导致河口水量差异,①对。地势起伏、沿岸洋流有影响,不是主要原因,①、①错。D对,A、B、C错。
因巴西总统博尔索纳罗自上任以来,亚马孙雨林的砍伐程度被指大幅度增加,所以2019年8月11日德国宣布,将暂停向巴西发放3500万欧元的生态保护援助。 19.巴西大幅度增加对亚马孙雨林的砍伐,其根本目的是 A.引发世人关注雨林 C.扩大农牧场的面积
B.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D.增加木材的出口量
20.德国每年向巴西发放生态补助主要是为了 A.巩固两国的传统友谊 C.促使巴西植树造林
B.提升巴西的工业水平 D.减缓雨林的生态恶化
21.在对亚马孙雨林的开发与保护过程中,应该 A.全面封育雨林,保护生物多样性 C.建立保护区,增加区外森林采伐
B.选择性采伐雨林,留下千年古树 D.加强国际协作,协助当地保护雨林
7 / 22
19.B 巴西砍伐雨林并不是为了引起国际社会对雨林的关注;增加雨林的砍伐不仅有利于木材出口,换取外汇,而且有利于扩大农牧场的面积,增加收入,这些都是砍伐雨林的直接目的,其根本原因是促进巴西本国的经济发展。故选B。
20.D 巴西有大片的热带雨林,而雨林关乎着全球的生态环境。德国每年向巴西发放生态补助主要是为了援助巴西保护亚马孙雨林的生态环境,减缓生态恶化;巩固两国的友谊和提升巴西的工业水平并不是主要目的;巴西已有的雨林面积较大,植树造林仅仅是保护措施的一方面,但不是生态援助的主要目的。故选D。
21.D 全面封育雨林太绝对了,不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性采伐成材的树木,应该留下幼树和未成材的树木,才有利于森林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保护区可以保护雨林,但增加区外采伐仍然会加剧雨林破坏;加强国际协作性,协助当地保护雨林,有助于雨林的可持续发展。故选D。
2019年8月,巴西亚马孙雨林发生罕见大火,整个亚马孙雨林烟雾浓重,远在千里之外的圣保罗甚至出现了白昼如夜的景象。下图是火灾发生时,南美洲上空CO(燃烧产物)浓度分布图。
22.火灾次年,火灾地地理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有( ) A.空气湿度变大 C.水土流失增加
23.关于巴西的火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温差变小 D.河流径流量变率减小
8 / 22
A.此次大火中圣保罗“白昼如夜”是由于东南信风带来亚马孙雨林的烟雾 B.巴西多发火灾的主要原因是热带草原气候为主,高温干燥 C.火灾的发生只对当地农业发展产生了负面作用 D.当地的农业生产方式是该地火灾多发的主要原因
22.C 火灾次年,火灾地由于地表植被尚未恢复,当地多雨,表土容易被冲刷,水土流失增加,植被的调节功能下降,空气湿度变小,温差变大,河流径流量变率增大。据此分析本题选C。
23.D 此次大火发生在巴西亚马孙热带雨林区域,圣保罗在该地的东南方向,东南信风从圣保罗吹向雨林地区,不能带来亚马孙雨林的烟雾,A错;巴西多发火灾的区域主要是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火灾的发生不只对当地农业发展产生了负面作用,也对大气环境、人们的出行等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方式是以热带迁移农业为主,很容易引发火灾。据此分析本题选D。 二、综合题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亚马孙河发源于安第斯山,全长6440多公里,流域面积约占南美大陆总面积的40%。流域内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但土壤肥力低。目前流域内植被正遭受大规模破坏。下图为亚马孙河流域水系示意图。
(1)分析亚马孙河流域内雨林分布面积广阔的原因。 (2)简析亚马孙河流域内土壤肥力低的成因。
9 / 22
(3)说明亚马孙雨林遭到破坏对该区域水环境带来的影响。 (4)亚马孙河河口处未形成三角洲,试推测其原因。
(5)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分析亚马孙河河口没有形成大港口的主要原因。
(1)流域内平原面积宽广;赤道从平原穿过,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流域内全年高温多雨;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向大洋敞开,有利于大西洋湿热气流的深入;东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作用显著等。 (2)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高温多雨,生物循环旺盛,生物残体分解快,养分被植物吸收快,土壤积累养分少;雨水淋溶作用强,水土流失严重。
(3)植被减少,植物蒸腾作用减弱;降水季节变化大,径流季节变化增大;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等。
(4)亚马孙河流域森林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低,河口可沉积的泥沙少;河水带入海洋的泥沙被沿岸洋流带走;泥沙颗粒物细小,易被侵蚀。
(5)流域内气候湿热,人口、城市稀少;经济发展水平低,客货流量少;河口没有大 城市依托 【解析】
(1)亚马孙河流域中流域内有世界最大的平原,平原面积宽广;赤道从平原穿过,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间长,流域内全年高温多雨;西部为高大的安第斯山脉,南北分别是巴西高原和圭亚那高原,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向大洋敞开,有利于信风携带大西洋湿热气流的深入;东部沿海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作用显著。
(2)亚马孙河流域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中部平原虽然地形平坦,土壤发育程度较深,土层深厚,但是由于气候高温多雨,生物循环旺盛,生物残体分解快,养分被植物吸收快,土壤积累养分少,有机质含量低;流域四周边缘山区,地形起伏较大,流水侵蚀作用强,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较薄,肥力更低。 (3)雨林遭到破坏,导致植被减少,植物蒸腾作用减弱,空气湿度下降,降水概率较低;植被减少,导致植被大气的调节能力下降,降水季节变化大,径流季节变化增大;植被减少,导致植被对水源的含蓄能力下降,对水土保持能力下降,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等。
(4)亚马孙河河口处未形成三角洲,可能是亚马孙河流域森林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低,上游来沙总量
10 / 22
少,河口可沉积的泥沙少;东部入海口附近有强大的赤道暖流流经,河水带入海洋的泥沙被沿岸洋流带走;泥沙颗粒物细小,易被侵蚀搬运。
(5)本题考查港口的区位条件。该地区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故人口、城市稀少,经济发展水平低,客货流量少,河口地区也没有大城市作为依托,故没有形成大港口。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世界某区域图和亚马孙河河口示意图。
材料二:“地球之肺”——亚马孙地区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据央视网消息,截止当地时间2019年8月21日,该地的树林大火已持续燃烧了16天。随着掠夺式的砍伐、垦荒和火灾,亚马孙热带雨林正在逐步减少。保护该地的热带雨林已经成为全人类普遍关心的问题。
材料三:亚马孙河和钱塘江的入海口都能够观赏到壮观的潮汐现象。不同的是,钱塘江入海口夏秋季潮汐现象较为壮观,亚马孙河入海口潮汐现象全年都较为壮观。
(1)简述图中所示区域的主要地形特征,并说明判断依据。 (2)简析保护亚马孙热带雨林成为全人类普遍关心问题的主要原因。
(3)说出亚马孙河和钱塘江入海口形成壮观潮汐现象的相同原因,并分析亚马孙河入海口潮汐现象全年都较为壮观的原因。
(4)巴西承办了2014年足球世界杯和2016年奥运会。简述承办世界体育盛会对巴西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1)特征:西部是(高大)山地,(中)东部以平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理由:根据图中等高线和河
11 / 22
流水系判断。
(2)保护该地的热带雨林,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和保持生物多样性,改善全球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3)受相同的河口形状影响(或均为三角形或喇叭形河口形状,潮水涌入由宽变窄,潮位被推高)。河口全年受信风影响,风助潮势;流域全年降水丰沛,河流径流量大,河水对入海口潮流顶托作用强等。 (4)承办体育盛会,提高了巴西的国际知名度、对外开放度;改善了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了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等。 【解析】
(1)根据图中等高线和河流水系判断,西部海拔高,等高线密集,为高大山地,中东部海拔在200米以下,以平原为主;河流自西向东流,地势西高东低。
(2)热带雨林调节气候,因为地球上氧气总量的40%是由热带雨林产生,其中又以亚马逊河流域为主,热带雨林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保护该地的热带雨林,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热带雨林虽然占全球不及7%土地面积,但是全球至少有一半以上的生物物种在这裏生长,雨林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保护该地的热带雨林,可保持生物多样性。热带雨林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保护该地的热带雨林,可改善全球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3)据所学的知识,结合图示信息可知,两地均为三角形或喇叭形河口形状,潮水涌入由宽变窄,潮位被推高,受相同的河口形状影响。亚马孙河河口位于赤道附近,全年受信风影响,风助潮势;流域对流运动强烈,全年降水丰沛,河流径流量大,河水对入海口潮流顶托作用强等。钱塘江入海口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风力助推作用大,冬季西北风不能起到助推作用,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钱塘江入海口夏秋季潮汐现象较为壮观。
(4)承办体育盛会会受到全球瞩目,提高了巴西的国际知名度、对外开放度;为使盛会能顺利召开,需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将观赛与旅游相结合,促进了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优化产业结构等。
26.在20世纪60年代,巴西政府为了解决农村的失业问题,鼓励农民向亚马孙河流域进军。破产的农民们,拖家带口走向森林,他们的目的地主要是朗多尼亚地区,这里是巴西最富庶的地区。在高峰时期,每月有57 000多名移民来到这里。读亚马孙流域朗多尼亚地区人口增长与雨林砍伐的关系图和亚马孙流域开发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2 / 22
(1)简要分析促使朗多尼亚地区人口迅速增加的因素。
(2)朗多尼亚地区1970年至1988年的19年间,人口从10万增加到100万,雨林砍伐的面积从不足10万平方千米增长至________平方千米,简述人口增长与雨林砍伐之间的关系。 (3)简述亚马孙横贯公路的建设对雨林的影响。
(4)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巴西政府开始实施亚马孙开发计划,造成亚马孙雨林的大面积破坏,简述造成亚马孙雨林破坏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1)朗多尼亚地区开发晚,地广人稀;巴西东北部人口多,而且干旱贫困;受“无人之地给予无地之人”的政策驱动。
(2)180万人口增长与雨林被毁面积呈正相关;人口数量越多,雨林被砍伐的面积越大。
(3)公路建设直接破坏雨林;公路建设促进大量移民进入雨林区,不合理人类活动破坏雨林;公路建设利于木材输出,促进商业性采伐,加大雨林破坏等。
(4)根本原因: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直接原因: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城镇建设;开辟大型农牧场等。 【解析】
第(1)题,巴西政府的措施反映了政策驱动;破产农民反映了巴西东北部贫困人口多;1970年时,朗多尼亚地区地广人稀。
第(2)题,通过读图得出数据并分析得出相关关系。
第(3)题,公路的修建,会导致人类活动增加,雨林的破坏力度增加。
第(4)题,人类的各种不合理的开发活动,是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当地人口增长和贫困而产
13 / 22
生的发展需求。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热带雨林就像若干块“翡翠”串成的“绿色腰带”环绕地球,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材料二 秘鲁从西向东分为三个区域:西部沿海地区、中部山地高原区和东部亚马孙热带雨林区。秘鲁农业人口比重较小,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等,粮食不能自给,需要进口。 材料三 下图示意亚马孙河流流域,该流域分布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据统计,50%的大气水来自雨林自身。近几十年来,当地为了发展经济,大规模开发该流域,大面积的热带雨林消失殆尽。
(1)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全球最大的原始热带雨林,请你具体阐述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环境效益。 (2)推测雨林面积大规模减少对①①两地径流量变化大小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3)近年来,亚马孙河流域的某些地区降水量减小了约20%。虽然亚马孙河流域的降水量减小了,但流入江河的水量及洪水发生的频率反而增大了,简述其原因。
(4)为了解决秘鲁粮食不足问题,有人建议在东部亚马孙热带雨林区大规模种植水稻,你是否赞成?说明理由。
(1)维持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稳定大气成分;调节气候,保证全球气候的稳定;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保护地球上物种的多样性。 (2)影响:与①地相比, ①地径流量变化更大。
14 / 22
原因:与①地相比,①地位于亚马孙河入海口,其降水水汽主要来自海洋,降水受雨林减少较小;①地流域面积较大,对径流量的调节作用更强。或答与①地相比,①地位于亚马孙流域西部山区,形成降水的水汽很大一部分来自雨林本身,雨林面积大规模减少导致降水量减少;①地流域面积较小,对径流量的调节作用更弱。
(3)由于植被破坏,植被对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所以流入江河的水量增大,洪涝灾害增加。
(4)赞成。理由:东部亚马孙热带雨林区地势平坦,终年高温多雨,复种指数高,水稻产量大。(或不赞成。理由:大规模种植水稻会导致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秘鲁劳动力不足,不适宜发展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热带雨林气候的环境效益。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环境效应: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稳定大气成分;调节气候,保证全球气候的稳定;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保护地球物种多样性。
(2)雨林面积大规模减少,使①地径流量变化比①地更大。这是因为二地所处的位置不同、降水来源不同造成的。①地位于亚马孙河入海口,其降水水汽主要来自海洋,降水受雨林减少较小;①地流域面积较大,对径流量的调节作用更强。①地位于亚马孙流域西部山区,形成降水的水汽很大一部分来自雨林本身,雨林面积大规模减少导致降水量减少;①地流域面积较小,对径流量的调节作用更弱。
(3)亚马孙河流域有世界上范围最大的亚马孙热带雨林,近年来森林被大量砍伐,由于植被破坏,植被对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土壤保水能力下降,所以虽然流域水量减少,但是由于植被调蓄功能下降、土壤保持水分的能力下降更为严重,所以造成流入江河的水量和洪水量增加。 (3)本题为开放性题目,主要考查农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支持的原因主要从区域具备水稻生产所需的自然条件如地形、气候等方面分析,同时水稻生长期短。复种指数高,单产高。反对的原因主要从大规模种植水稻的不利条件和不利影响来进行分析。在东部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垦殖,砍伐热带雨林,影响其再生,同时,热带雨林的破坏,会导致水分蒸发量和下渗量减少;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力水平下降。且秘鲁部分地区不能保证水稻生产所需的劳动力条件。 【点睛】
15 / 22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
28.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亚马孙河作为世界最大河流,流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密切联系构成一个整体。但由于人类活动影响,亚马孙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正面临破坏。
阐述亚马孙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并分析当地人类活动导致热带雨林的大量砍伐对流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地理位置、气候、植被:南美洲大陆北宽南窄,亚马孙河流域位于其北部,大部分地区位于赤道至南回归线之间,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流域内年降水量通常超过 2000毫米,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地形、河流:亚马孙河流域北、西、南三面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向东面大西洋敞开导致亚马孙河自
16 / 22
西向东流动,流域面积较大,冲积而成的亚马孙平原,地势低平。 自然地理环境影响:
对生物的影响:当地的人类活动导致热带雨林的大量砍伐,使得生物种群下降。
对气候的影响:热带雨林的大量砍伐,导致空气湿度减少,降水量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加剧全球变暖趋势。
对河流的影响:热带雨林的大量砍伐,导致下渗减弱,地表径流增加,使得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加,洪涝灾害频繁。
对土壤的影响:热带雨林的大量砍伐,使得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被侵蚀、土质沙化、土壤肥力下降。 【解析】
阐述亚马孙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要从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植被、河流、土壤等方面回答。地理位置、气候、植被、土壤:位于赤道附近,南美洲大陆北部,大部分地区位于赤道至南回归线之间,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终年高温多雨,植被为热带雨林;终年高温多雨,土壤肥力低。地形、河流:据图例海拔分析可知,亚马孙河流域北、西、南三面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三面高,向东面大西洋敞开,利于海洋水汽深入,降水量大,地势变化导致亚马孙河自西向东流动,流域面积较大,流域地势平坦,河流冲积而成亚马孙平原。 当地人类活动导致热带雨林的大量砍伐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
对生物的影响:当地经济落后,经济来源少,人类大量砍伐热带雨林,生物失去生存场所,使得生物种群下降。
对气候的影响:热带雨林的大量砍伐,植物蒸腾作用减弱,导致空气湿度减少,降水量减少;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吸收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加剧全球变暖趋势。
对河流的影响:热带雨林的大量砍伐,地表植被减少,下渗水量减弱,地表径流增加,河流侵蚀作用增强,使得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加,洪涝灾害频繁。
对土壤的影响:热带雨林的大量砍伐,地表失去保护,流水侵蚀加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被侵蚀、土质沙化、土壤肥力下降。 【点睛】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效应
17 / 22
(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效应最突出的是“地球之肺”功能。需特别注意的是,近年来,全球大气中CO2增多,与破坏热带雨林有一定关系。
(2)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
(3)热带雨林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雨林是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29.(28分)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18 / 22
材料一 亚马孙河水系图。
材料二 亚马孙河中游水量的季节变化。
材料三 2016年第31届夏季奥运会的举办候选城市是芝加哥、马德里、里约热内卢、东京。最后巴西里约热内卢获得举办权,这也是奥运会首次登陆南美大陆。
(1)为什么亚马孙河中游干流的洪水期出现在10月~次年6月,最高洪水期在3月~6月?(10分) (2)该国北部河流比南部河流的水能丰富,而世界著名的水电站建在南部,其原因有哪些?(4分) (3)据材料三分析里约热内卢在四个城市中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并简述该城市的区位优势(7分) (4)列举该国主要的经济作物(至少三种),并分析其有利的自然条件。(7分)
19 / 22
(1)亚马孙河中游干流的洪水期出现在10月~(次年)6月,是因为:亚马孙河中游南侧支流全部在南半球,且较多较长,(2分)干流也在南半球,(2分)10月~(次年)6月赤道低压带主要位于赤道以南,南侧支流和干流降水较多,水量大。(4分)中游干流最高洪水期在3月~6月,是因为:此时正值南岸支流和北岸支流洪水叠加期。(2分)
(2)因为巴西北部为亚马孙平原,纬度低,是湿热的热带雨林气候,人口稀少,城市少,虽然水能丰富,但电力需求量少,(2分)而南部地区气候条件好,多大城市,如圣保罗、里约热内卢等,人多,工业发达,电力需求量大,所以北部水电站开发不如南部。(2分)
(3)位于南半球 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热带);临大西洋。(每点1分共3分)
地处沿海,交通便利;沿海平原地势平坦,人口密集;亚热带湿润气候地区,气候温和;资源丰富,工农业发达;开发历史悠久。(答出四点4分)
(4)咖啡、香蕉、甘蔗、剑麻等;(答出3种3分)地处低纬,大多属于热带,光热水充足;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4分) 【解析】
(1)读水系图,赤道在亚马孙河干流北侧穿过,亚马孙河中游南侧支流全部在南半球,较多较长,且干流也在南半球。10月~次年6月赤道低压带主要位于赤道以南,南侧支流和干流降水较多,水量大。所以亚马孙河中游干流的洪水期出现在10月~次年6月。3-6月,正值南岸支流和北岸支流洪水叠加期。所以中游干流最高洪水期在3月~6月。
(2)巴西北部为亚马孙平原,纬度低,是湿热的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但是北部人口稀少,城市少,虽然水能丰富,但电力需求量少。南部地区气候条件好,多大城市,如圣保罗、里约热内卢等,人多,工业发达,电力需求量大,所以著名水电站建在南部,北部水电站开发不如南部。 (3)读材料三图,里约热内卢位于南半球,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属于热带地区,临大西洋。其它三城市位于北半球,属于温带地区。里约热内卢地处沿海,交通便利。沿海平原地势平坦,人口密集。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地区,气候较温和。资源丰富,工农业发达,开发历史悠久,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4)主要经济作物有咖啡、香蕉、甘蔗、剑麻等。该国地处低纬,大多属于热带,光热水充足。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有利于热带经济作物生长。
考点:区域河流水文特征及成因,水能开发特点及原因,城市形成的条件,农业发展的条件。
20 / 22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图A为巴西略图。图B为图A中甲、乙两地降水量统计图。2019年初以来,巴西境内森林着火点达到了75336处,较去年同期增加85,其中,超过半数是在亚马孙雨林。一份亚马逊雨林火灾的影响研究显示,燃烧过的雨林区域内森林恢复能力极差(如图C)。
(1)与甲地相比,分析乙地的降水特点及造成差异的原因。
(2)从土壤角度,说明燃烧过的雨林区域内森林恢复能力极差的主要理由。 (3)分析亚马孙河流域水能开发的不利条件。
(1)(与甲地相比,)乙地的年降水总量较少;降水季节变化较小(或夏半年(10月—次年4月)降水少于甲地,冬半年(5—9月)降水多于甲地)。原因:乙地纬度高,夏半年(10月—次年4月)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间短;乙地离海近,冬半年(5—9月)处于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
21 / 22
暖流经过提供水汽。
(2)地表植被覆盖率下降,雨水冲蚀和淋溶作用增强,土壤养分流失较快;地面径流增加,水土流失加剧,土层变薄;枯枝落叶减少,为土壤提供的有机残体减少;气候变暖,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积累减少。
(3)远离电力消费市场,输电及设施维护成本高;(平原河段)落差小,需建大型高水坝,成本高;(平原河段)水库淹没的雨林带范围广,破坏当地生态环境。 【解析】
(1)与甲地相比,乙地的降水特点直接从图2中归纳得出:与甲相比,乙地的年降水总量较少;降水季节变化较小。也可以分季节比较,夏半年(10月~次年4月),乙地降水量少于甲地,冬半年(5~9月),乙地降水量多于甲地。甲、乙两地降水量差异的原因应从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和洋流等方面进行分析。图中显示,与甲地相比,乙地纬度高,夏半年(10月~次年4月)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间短,降水相对较少。冬半年(5~9月),乙地离海近,且处于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暖流给乙地增温增湿,从而乙地降水丰富;而甲居内陆,处于东南信风背风坡,且受海洋及暖流影响小,导致降水稀少。
(2)题意表明,燃烧过的雨林区域内森林恢复能力极差的主要理由应从土壤角度进行说明。雨林地区降水丰富,当地燃烧过的区域,缺乏植被保护,雨水冲蚀和淋溶作用增强,土壤养分流失较快,土壤生产力低,植被不易恢复;燃烧过的雨林区域,下渗减小,地面径流增加,水土流失加剧,土层变薄,植被不易恢复;燃烧过的雨林区域,枯枝落叶减少,为土壤提供的有机残体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肥力低,植被不易恢复;雨林地区具有高温多雨气候,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积累减少,土壤肥力低,植被不易恢复。
(3)亚马孙河流域水能开发的不利条件应从资源、建设成本、市场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亚马孙河流域水能资源丰富,但在平原河段水能资源不集中,如果要利用,需建大型高水坝,建设成本高;平缓地带建设高水坝电站,水库淹没面积大,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大,容易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亚马孙河流域内经济比较落后,电力消费需求市场离当地较远,输电及设施维护成本高等。
22 / 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