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2月 长治学院学报 Feb.,2OO6 第23卷第1期 Journal of Changzhi University V01.23.No.1 论《史记》中孔子形象的再塑造 廖 昕 (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文章简单分析《史记》中的孔子形象塑造,并通过与《论语》中孔子形象的比较来透视孔子形象偏移的原因。 关键词:史记;孔子;素王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14(2006)01—0051—02 孔子,是儒学的大宗师。他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极 性的评价: 高的地位,对中国文明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在记录孔子 从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 风采的典籍《论语》中,“孔子对待学生他是一个诲人不倦的 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 长者,对待同僚他是一个恭敬正言的朋友,在国君面前他是 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徊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 祗敬执札的臣子,在生活中他是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哲人, 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 他勤奋,敏于事而慎于言,总在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忙碌奔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天子,可谓至圣矣! 波。他也有错,他也世故,他有时也发脾气,他有时也开玩 在这一段论赞部分里司马迁运用艺术想象来为孔子形 笑。他的思想是否正确暂且不论,在《论语》中所出现的孔子 象做总结。仔细玩味上述引用的材料,不难发现:司马迁把孔 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神,更不是后来汉儒、 子定位为“圣”,这是继承了战国秦汉儒士对孔子的评价。他 宋儒所说的那样能知过去并预言未来的神人,或是严肃的似 不仅突出孔子生逢时代巨变的历史间隙,而且着意申明孔子 乎总是板着脸,总在格物致知的冷人。” 由《论语》而见,孔子 的巨大作用,一言以蔽之“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是一位谦和、持重、富于幽默、善于施教的师长。这位导师不 司马迁是如何塑造孔子形象的?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 仅教授弟子提高自身知识本领的六艺,而且也为弟子传授 要明白司马迁为什么把孔子定位成“素王”,他为何如此看待 忠、信、文、行这一类更加形而上层面的文化素养。基于此,可 孔子?《史记》中司马迁一直在不断强调孔子的“素王”身份。 以说孔子首先是一位文化导师。 执着地认为孔子“为后王立法”。首先,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 那么司马迁笔下的孔子又是何种形象,具有什么特点 独尊儒术的时代,他所接受所理解的孔子并不是《论语》中由 呢?阅读《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贞索引云:“《索隐》孔子非有 细微点滴片段组合成的那个孔子,那个最接近真人面貌的孔 诸侯之位,而亦称系家者。以是圣人为教化之主,又代有贤 子;而是被战国秦汉之际的儒生和经学家解释出来的孔子,。 哲,故称系家焉。”这一阐释即使不能说明司马迁心目中以孔 这个孔子已经被塑造成为了一个删述六经。为后王立法的先 子为圣人,也可作为《史记》塑造孔子“圣人”形象成功的佐 知,是一个闪着金光的高大形象。《论语》里流泪悲恸子路,恨 证。这个孔子已经褪去了文化导师的影子,显出另一种面目 铁不成钢地数落宰予,那个老人已经被虚化了。可见,司马迁 来。这就是司马迁所一直强调的“素王”。那么,怎样看待从老 对孔子一开始就采取了仰视的角度。其次,所有的前辈先贤 教师到“素王”这一形象的转变呢?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 当然都会给予后人一定的影响。孔子之于司马迁也不例外。 姆赖特。无疑,司马迁塑造的是他心目中的孔子。《史记・十 司马迁不仅在著述中以孔子言论作为史料和著史的标准,参 二诸侯年表》中司马迁这样表述孔子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特 考孔子思想作为评判历史人物的准的,并论载孔子的一王之 殊地位: 法,弘扬天下一统的思想,而且还学习孔子春秋笔法。绍继孔 周道缺,是后或为政,强乘弱。兴师不请天子。……是以 子事业对此前的文化学术进行总结。显而易见,司马迁真正 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馀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 是以孔子为偶像的。如此一来,他在《史记》中自然会对孔子 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繁 形象塑造贯注极大的心血和感情。 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 前面说过,司马迁接受的孔子形象已经是被前人修饰过 这就是将孔子置于重整王道政治的伟人的地位。接下来 的,这就注定了司马迁对孔子形象的阐释必然会出现偏差。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这一专题中对孔子做出了最感 虽然他会最大程度地尊重历史原貌。但是历史原貌的真实性 收稿日期:200 1 15 作者简介:廖昕(198 ),女,湖北恩施人,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 5l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长治学院学报 本身却是值得怀疑。同时司马迁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历 以说司马迁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向500年前的先圣致敬,和交 史家,他做《史记》本是为着对历史做总结,警示后王,那么挑 流。司马迁深受战国士文化沾溉,心理有着“为帝王师”情结, 选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时候,必然反映了他的主观情感色彩和 那么也不妨把司马迁的孑L子看作是他本人内心的投射。 个人好恶。 三,神秘化孑L子。司马迁师承春秋公羊学派大儒董仲舒, 理清司马迁和孔子的关系之后,再来看一下司马迁对孔 未能脱离神秘主义的泥潭。这一点,尤以《孔子世家》中对孑L 子形象塑造又是如何呢? 子生平的记叙最为明显。(翻阅《孑L子世家》此种叙述多见)这 一,政治化孑L子。司马迁当然没有将孔子和他生活的历 种现象的形成原因有二,一是司马迁跳不出时代局限,无法 史时代活生生剥离开,而是选择把孑L子的时代特色和孔子对 以唯物主义世界观看问题。二是因为这样的描写客观上有助 王道政治的不懈维护相结合,例如“景公问政孑L子。孑L子日: 于塑造孑L子的政治圣人形象,同时,在司马迁之前的经学家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孑L子的王道政治理想在那个时代并 业已在这一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不能真正施行,孑L子自然也没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政治才 从春秋战国以来的文化巨人形象到司马迁笔下的素 干,他一路走着,一路失意着,不能说时代抛弃了他,而是他 王。孑L子形象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偏转。这一偏转是时代与司 和时代产生的隔阂并不容易弥合。因此,孔子的人生必然朝 马迁的共同选择,或者说是历史借司马迁之手完成的孔子形 向悲剧性发展,司马迁“想见其为人”,不能不为之掬一捧热 象再塑造。 泪。他只能在《史记・孑L子世家》中,把孔子的悲剧性政治人 作为集体编撰产物的《论语》和个人独立写作产物的《史 生做真实展示: 记》,作者的视角本身就存在区别。《论语》是集体编撰,孑L子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日:“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 形象不是某一个人单一的回忆或如实记录,每一个参与者都 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孑L子 会有自己的视角,同时,弟子们共同为老师作回忆录,必然会 下,欲与之言。趋而去,弗得与之言。於是孑L子自楚反乎卫。 忠实于真实的孔子。因此,这就共同塑造了《论语》里血肉丰 是岁也,孑L子年六十三,而鲁哀公六年也。”政治理想不得实 满的孔子。而司马迁独立作《史记》,他显然是把孑L子形象塑 现,孑L子只好感叹:“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埋头 造做为他的百科全书式大作中关于历史、政治、思想的总结 为人师,希望传承理想的火薪,司马迁记载道“故书传、礼记 的一个环节,这一切不过是为着说明他自己的政治理念。《论 自孔氏。”言下不胜痛惜。至此,孑L子已经是一个政治悲情圣 语》和《史记》两书的产生时间不同也是孑L子形象发生偏移的 人。如果对《史记・孔子世家》中的孑L子记载做一个大致分 一个原因。《论语》算是孔子的原始资料,而《史记》是司马迁 析,就可以发现其中约占一大半的是孑L子的从政事迹,约3O 接受了前人的孑L子形象之后的再阐释,当然他们不可能为后 多条。不独如此,司马迁基本上也是将孔子生平与那一段历 人提供同一个孑L子,孑L子形象必然会发生偏移。?司马迁生活 史上曾经的风云变幻紧密结合。这自然有孑L子确实曾经从政 的时代,孑L子已经被塑造为肩负历史使命,为汉立法的伟大 的原因,但是也可以从侧面说明司马迁的视点始终是不曾离 巨人。而司马迁本人也饱读儒家经典,并且是春秋公羊学大 开过作为政治人物存在的孑L子,而未免忽视了作为完髌个体 师董仲舒弟子。因此,他深深受到孑L子影响。同时司马迁又心 存在的孔子。这并不是司马迁的失误,而是他有意为之。因为 怀大志,试图继承孑L子删述群经作《春秋》,为500年历史做 他设立《史记・孑L子世家》就是给予孑L子作为“素王”待遇,以 一次总结。他自己对历史、政治、文化有着独立认识。在这种 突出孑L子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巨大影响。 心态作用下,他自然不会回避历史中的政治,同时也会把自 二,孑L子形象与《论语》里的温厚长者不能互相叠合,而 己对现实政治的看法融入到向历史纵深的考察中。除此以 显得近乎偶像化。《论语》一书中,孑L子时而是个严肃的老师, 外,他也在自觉不自觉地与历史人物交流政治观点。因此我 例如“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 们看到司马迁总是有意无意的在《史记》中强调孔子“垂空文 富。”时而又是幽默的长辈,譬如“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 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还不断地在《史记》里勾勒出王道文 子莞尔而笑,日:割鸡焉用牛刀?”(《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化传统形成、中断,接续的历史,并将孑L子置于这一段历史的 甚至有时也是个会赌咒的可爱老头,如“子见南子,子路不 衔接点上,以说明孑L子的意义。于是,这个孑L子就偏移向了王 说。夫子矢之日: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第 道政治代言人的形象。 六篇》)这样丰富性格内涵的孑L子无疑更接近真人原貌。可以 参考文献: 说,《论语》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了孑L子的人格特色。这里的 [1】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 孑L子形象更多地覆盖了思想文化方面,同时也是一个骨血丰 【2】三家注本.史记【M] 中华书局. 满的个人。而不仅仅只是政治活动悲剧伟人。在司马迁心目 【3]陈桐生.史记与诗经[M】.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孑L子是为一个时代缔造政治秩序和社会伦常的巨人。可 [4】韩再峰.《左传》中的孔子形象【J] 艺术交流,2004,(1). (责任编辑李仁和) ・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