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遗产保护领域的拓荒之作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比较以往保护论著,此书有如下特点: 1 独特的研究视角。本书的研究对象 是可移动文化遗产,是当前遗产研究热潮 中被忽视的一个主题。作者对可移动文化 遗产的保护也不局限于传统的技术保护, 而是将保护建立在宽泛的含义之上。 2.开阔的视野。从遗产体系的分析着 眼,借助于复杂科学理论以及层析分析法、 组织再造等多个学科领域。将可移动文化 遗产保护作为档案、图书、文物保护的一个 共同的平台,反映了作者视野的开阔。此 外,在保护技术的分析方面.并不局限于国 内目前已有的保护、修复理论,而是借鉴欧 2O世纪下半叶至今,“遗产保护”逐渐 面,作者分析了国内法与国际法对接的可 美的保护理论,将保护分为预防性保护、治 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之一,由此导致 能性,提出了形成和谐的可移动文化遗产 理性保护和修复三个互相衔接的技术程 了遗产保护研究成果迭出。这些成果中,既 保护法律体系的方案;在保护信息建设方 序,与国际保护界接轨。 有以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保护为目标的宏 面,提出专业保护机构、一般馆藏机构分别 3.透彻的分析。例如,对“可移动文化遗 观研究,也有档案、文献、文物和藏品保护 需要建立专门保护信息系统和嵌入式保护 产”、“保护”等概念的剖析,作者引用了国际 为对象的微观研究。然而,遗产保护研究, 信息系统,以及它们的建立方案。 权威的定义,提出颇有见地的新见解。再 长期以来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从这 第五部分作者简要地列举了中国的对 如,作者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图表比较分 个角度上看,由周耀林同志撰写、北京图书 策,尤其是针对我国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 析,总结出我国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 馆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的《可移动文化 意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管理、科研、教育等方 本特征之—是技术性保护,也颇具说服力。 遗产保护策略》一书无疑填补了国内学术 面的现状,运用前面的理论研究进行了简 4内容的创新。作者选择可移动文化 研究的一项空白。 要的剖析。并针对不足之处从专业层面和 遗产保护这一未知的领域进行探索,是需 此书的内容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大众层面分别提出了解决方案。例如,通过 要胆识的。将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整 第一部分对可移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概念与国际接轨,开展遗产月或遗产日活 合档案、图书、文物和艺术品保护的平台, 的定义进行了界定。作者首先梳理了当前 动,增强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建立可 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具有创新开拓意义的 纷繁复杂的遗产概念体系,为重新审视“可 移动文化遗产档案,判定藏品价值以便对 地方并不少见,如将科学应用于可移动文 移动文化遗产”奠定了坐标。在此基础上, 可移动文化遗产藏品做到心中有数;设立 化遗产保护系统的分析,以及运用层次分 通过剖析国际权威机构和个人的研究成 专门遗产行政管理部门,组建部际保护协 析法、建立保护技术推进的模型、组建流程 果,作者对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了 调委员会,建立流程型保护小组,加强对可 型保护小组等,都是颇具新意的理论亮点。 界定。 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等等。 此外,全书资料丰富充实,特别是对外 第二部分总体分析了可移动文化遗产 这五部分各自都有明确的主题和针对 文资料的大量应用,和对网上相关信息的动 保护的策略。借鉴了复杂科学理论,作者从 性,又前后贯通、连成一体,逻辑清楚、严 态把握,使全书内容无论在深度、广度还是 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结构、系统演 密,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外经验 对新知识的应用上都在本领域上有很好的 变、系统与外界关联三个方面剖析了可移 与中国现实有机地结百旺-I-1来,构建了一个 创见。为对该领域的进—步研究提供了许多 动文化遗产保护的复杂性,提出了可移动 全面的、合理的、系统的学科体系。作者系 资料 词线索和研究方法。正因为如此,这 文化遗产保护系统的总体目标以及实现途 统总结了国内外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 本书所做的工作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径。其中,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 践经验,详细分析了传统可移动文化遗产 当然,尽管此书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 “层次分析法”对于构建可移动文化遗产保 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了当代 毕竟是拓荒之作,存在某些不足也是难免 护策略而言是一个有益的新尝试。 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熟各。不仅丰富和 的。笔者认为,有关技术性保护的内容应当 第三部分总结了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 发展了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为文 更加详尽一些,有关保护信息系统的组建 的技术。针对技术性保护的被动性,作者提 物、档案和图书保护的发展探求新的生长 方案尚待完善和具体化,有关保护政策方 出,当代的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技术需要 点,而且有助于整合文物、档案与图书的保 面的问题亦应该做些探讨。 主动地、动态地加以推进。进而提出了主动 护实践,为可移动文化遗产的技术性保护、 我相信,此书的出版对推动我国可移 推进的模型,并从科学调查和评价藏品、藏 部门化组织、分散化管理、局部发展战略到 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促进档案、图书、文 品所处环境、已经实施的保护技术三个方 综合性保护、集成化组织、集约化管理和全 物保护资源整合,加快保护实践问题的解 面分析了主动推进的基础性条件,从预防、 局发展战略提供实践指导。 决将会产生积极影响。● I责编:巩文售l 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