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国际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内 容 提 要
我国于 2001 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根据协议规定,我国的物流相关领域最迟在 2006 年全部向外资开放,这意味着国际物流——这一在我国刚刚起步的服务领域,将面临着更深层次和更为激烈的竞争。面对入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国际物流业将何去何从,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课题。
本文即以此为契机,首先介绍了国际物流的概念、特点及发展历程。然后对我国的国际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最后根据中国实际国情,提出应对策略。希望能为我国国际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国际物流 现状 对策
Abstract
After our country joining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formally in 2001, the Logistics -related field will be open in all sides according to the stipulations of agreement in 2006 at least. That means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the service field just started in our country, will face the fiercer competitions. Facing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joining WTO, how will the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of our country develop, which is the economic problem of development that must be solved.
For this purpose ,the first section of the thesis tells the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characters of it and its process of development .The second part analyses the actualities and problems of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of China. In the end it discusses the strategy on the base of realities forward to settle the problems. I hope it can provide the model for China’s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industry development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actualities countermeasure
目 录
一、国际物流概况………………………………………………………………………………………4 (一)国际物流的概念…………………………………………………………………………………4 (二)国际物流的特点…………………………………………………………………………………4 (三)国际物流的发展历程……………………………………………………………………………5 二、我国国际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5 (一)我国国际物流业发展的现状……………………………………………………………………5 (二)我国国际物流业存在的问题……………………………………………………………………7 三、国际物流发展的建议与对策………………………………………………………………………8 (一)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总体物流规划…………………………………………………8
(二)加强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8 (三)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信息交流平台……………………………………………………8 (四)加快物流统一标准的制定………………………………………………………………………9 (五)培养国际物流人才………………………………………………………………………………9 结束语 …………………………………………………………………………………………………9 注释 …………………………………………………………………………………………………… 参考文献 ………………………………………………………………………………………………
我国国际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随着中国加入WTO,服务贸易领域逐渐开放,国际贸易持续升温,世界制造业中心也正向中国转移,这使中国物流市场的巨大潜力迅速释放。据统计,我国对外贸易继2004年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后,2005年更是达到14221.2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3.2%,相当于“十五”时期初2001年的2.8倍。其中:出口7620亿美元,增长28. 4%;进口6601.2亿美元,增长17.6%①。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必将带动国际物流的发展。
一、国际物流概况
(一)国际物流的概念
国际物流(International Logistics),就是组织货物在国际间的合理流动,也就是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国际物流的实质是按国际分工协作的原则,依照国际惯例,利用国际化的物流网络、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实现货物在国际间的流动与交换,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资源优化配置。国际物流的总目标是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服务,即选择最佳的方式与路径,以最低的费用和最小的风险,保质、保量、适时地将货物从某国的供方运到另一国的需方。国际物流活动随着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发展而发展。 (二)国际物流的特点
国际物流是国内物流的延伸,理论基础也源于国内物流,但却与国内物流有许多不同之处。 1.物流环境存在差异。国际物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各国物流环境的差异,特别是物流软环境的差异。不同国家物流适应不同的法律,使国际物流的复杂性远高于一国的国内物流;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会造成国际物流处于不同经济条件的支撑下,有些地方甚至根本无法应用某些技术而迫使国际物流全系统水平的下降;不同国家的不同标准,也造成国际间“接轨”的困难,因而使国际物流系统难以建立;不同国家的风俗人文也使国际物流受到很大限制。
2.物流系统的范围广。国际物流在物流这复杂系统上增加了不同国家的要素,这不仅是地域和空间的广阔,而且所涉及的内外因素更多,所需的时间更长,广阔范围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难度和复杂性增加,风险增大。
3.国际物流必须有国际化信息系统的支持。国际化信息系统是国际物流、尤其是国际多式联运非常重要的支持手段。国际信息系统建立的难度,一是管理困难,二是投资巨大,再加上世界上各地区物流信息水平差距较大,使信息系统的建立更为困难。
① 新浪财经纵横 http://finance.sina.com.cn
4.国际物流的标准化要求较高。要使国际间物流畅通起来,提高国际物流水平,统一标准是非常重要的。目前,美国、欧洲基本实现了物流工具、设施的统一标准,从而大大降低了物流费用,降低了转运的难度。
5.国际物流的风险性。主要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政治风险主要指由于国家的政局动荡而产生的风险;经济风险主要指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自然风险则是在物流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如海风、暴雨等引起的风险。 (三)国际物流的发展历程
1
国际物流活动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这一阶段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建立了配送中心,广泛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管理,出现了立体无人仓库,一些国家建立了本国的物流标准化体系等等。物流系统的改善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物流活动已经超出了一国范围,但物流国际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2.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往来的日益扩大,物流国际化趋势开始成为世界性的共同问题。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波索克斯认为,进入80年代,美国经济已经失去了兴旺发展的势头,陷入长期倒退的危机之中。因此,必须强调改善国际性物流管理,降低产品成本,并且要改善服务,扩大销售,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胜利。与此同时,日本正处于成熟的经济发展期,以贸易立国,要实现与其对外贸易相适应的物流国际化,并采取了建立物流信息网络,加强物流全面质量管理等一系列措施,提高物流国际化的效率。这一阶段物流国际化的趋势局限在美、日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
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这一阶段国际物流的概念和重要性已为各国政府和外贸部门所普遍接受。贸易伙伴遍布全球,必然要求物流国际化,即物流设施国际化、物流技术国际化、物流服务国际化、货物运输国际化、包装国际化和流通加工国际化等等。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国际物流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大胆探索。人们已经形成共识:只有广泛开展国际物流合作,才能促进世界经济繁荣。
二 我国国际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国际物流业发展的现状 1.物流需求增长迅速
国内外物流发展的经验表明,物流的发展水平与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 GDP 年均增长率为 9.6%,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3 年经济总量首次超过 10 万亿元人民币,增幅 8%,2004 年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时期,增幅将达到 8.5%①。与此同时,物流也处于快速增长期,据统计,自 1991 年至 2002 年,全社会物流总值从 3 万亿元上升到 23.3 万亿元,增长了6.7 倍,年均以 20.4%的速度递增,大大高于同期 GDP(按现价计算为 15.4%)的年均增长速度;物流增加值年均增长 11%,2004 年超过 11% ②。社会物流总值是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物流服务送达最终用户的全部商品的价值总量,它反映了物流服务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物流增加值则是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物流服务成果,反映了物流的需求水平。由统计数据可
① 人民网 http://finance.people.com.cn/ ② 蔡进,《从统计数据看我国物流发展现状》,《中国储运》,2005年第7期
以看出,社会物流总值与物流增加值的增长构成了强大的物流需求市场。 2.国际物流业发展的环境有所改善
(1)物流产业发展正在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包括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交通部、外经贸部等,从不同角度关注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积极研究制定有关政策,并对其统筹规划。各地政府也在积极筹划本地物流的未来发展:目前深圳、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山东等地政府已开始着手研究和制定地区物流发展规划和有关促进政策。如深圳明确将物流产业作为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并初步制定了物流产业发展的策略。 (2)物流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目前,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方面已初具规模,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交通运输方面,我国目前己经建成了由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5个部分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运输线路和场站建设方面以及运输车辆和装备方面也有较大的发展。
2
在仓储设施方面,除运输部门的货运枢纽和场站等仓储设施外,我国商业、物资、外贸、粮食、军队等行业中的仓储设施相对集中。仓储设施近年来发展迅速,年投资规模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据统计,自1991年至2002年,国有物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从325.8亿元上升到3568.3亿元,增长了10倍,年均递增速度达到24.3%,快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个百分点①。 (3)物流标准化建设有所突破
2003 年,在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积极运作和全国标准化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与推动下设立的全国物流技术标准委员会和全国物流信息标准委员会,及其设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编码中心的秘书处,共同启动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物流标准体系,同时在科技部的领导下,完成了物流标准化课题的重大研究,这是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的重大突破,有利于与国际先进的发展水平接轨。
(4)国际物流信息技术发展迅速
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以光缆为主体,以数字微波和卫星通讯为辅助手段的大容量数字干线传输网络,包括分组交互数据网(China PAC)、数字数据网(China DDN)、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 Net)和公用中继网在内的四大骨干网络的连通,使条形码(Bar Code)、电子数据交换(EDI)、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物流信息技术得以广泛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物流信息管理水平,提升了国际物流的效率,奠定了我国国际物流迅速发展的技术基础。 3.第三方物流快速发展
据美国美世顾问公司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调查,2001 年第三方物流市场的规模为 400 亿元,以年 30%速度上升,到 2003 年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已超过 600 亿元②,国际物流的新方式发展迅速。目前,我国第三方物市场形成四大板块:从传统运输与仓储企业转型的物流企业,如中远、中外运、中海、中储、中邮、中铁、招商局物流等;中外合资与外商独资物流企业,如美国总统轮船、联邦快递、联合包裹、丹麦马士基,日本通运等等都在中国迅速扩展业务;民营物流企业,如天津大田、广州宝供、上海大通、北京宅急送等等;工业与流通物流企业,如青岛海尔、上海百联、广东安得、北京物美等,这些企业都在不同的
① 丁俊发,《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经济日报》,2006年04月20日 ② 丁俊发,《入世三年与中国物流业》,中国物流与采购网,2005年2月5日
程度上积极开展第三方物流服务。 4.外资抢滩我国国际物流领域
随着加入WTO,从2002年起,争夺中国物流市场的国际大战已经拉开。国际上跨国物流企业纷纷进军中国物流市场。目前他们选择了三种方式:一是随着加入中国市场,带来了为自己服务的国外第三方物流公司。如沃尔玛、麦当劳等:二是走本土化战略,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或对中国物流企业进行改造。如宝洁、IBM、诺基亚等;三是国外物流公司进入中国,主动为外资企业与中国企业服务。日本株式会社已在大连、上海、深圳成立物流公司,开拓业务,加快向中国物流市场推进。APL(美国总统轮船公司)在中国已拥有30家分支机构和联络处。国外企业雄心勃勃,决心在中国物流市场大显身手。
(二)我国国际物流业存在的问题 1.思维意识、制度和法律规则的束缚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我国的物流行业发展滞后,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还留有传统思想的痕迹,如“大而全,小而全”的小农经济思想,“闭关锁国,孤芳自赏”的旧观念等,这些与我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要求不符的陈腐观念和传统思维,影响着国际物流的顺畅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缺少专门的国际物流法律法规。现有与物流有关的法律法规多是部门性、区域性规章,往往带有地区或部门保护色彩。物流市场的进入与退出、竞争规则等基本上无统一法律法规可循。国际物流法律法规的不健全,限制了我国物流国际化的发展速度。 2.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较低
3
近年来,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已有很大的发展和完善,但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不足,自动化信息程度低,与我国经济发展对物流产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物流效率的提高。第一,我国城市交通发展比较滞后,城市路网的建设与城市交通管理的改善均不适应城市交通量的增长,如国内城市道路堵车现象依然严重,成为城市物流业发展的“瓶颈”;第二,现代化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少,发展水平较低。我国在交通枢纽、公共储运设施、各种现代化物流中心等物流集散设施建设方面明显滞后,经济系统中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服务于区域经济或城市内部的各种物流基地、物流中心还比较缺乏;第三,我国物流企业布局不合理,设备落后,组织化程度低,技术含量不高,物流企业横向联合较少,缺少规模化和社会化的物流中心,因此不能满足现代物流与配送的要求,许多外国企业在中国建立自己的配送中心也是基于此原因。
3.企业自营物流现象突出,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许多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走的是“大而全”、“小而全”的路子,不论大小,都拥有自己的物流经营形式,有自己的车队、仓库,甚至铁路线和远洋船队。据统计,目前我国自货自运车辆占社会运输车辆的70%,货运空载率达到37%左右,运输平均时速只有50公里左右,每年因包装造成的损失为150亿人民币,因装卸、运输造成的损失为500亿人民币,因保管不善损失为30亿人民币;在工业生产的产品总成本中,物流费用占40%,生产企业原材料库存达45天左右,商业企业的商品库存期达35天左右①;工商企业仓库大量闲置,有的年久失修,商品损耗率大,向外寻求物流服务,造成物流资金大量被占用,周转速度下降,企业的大量资金被原材料和库存所占用,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4.国际物流运输力不足
我国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初具规模,但总体规模偏小。目前,按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计算的运输网络密度,我国仅为1344.48公里/万平方公里和1043公里/万人,分别相当于美国的19.6%和 15.8%;德国的 9%和 15.8%;印度的 24.9%和 48.3%②。从数据上看,发展水平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作为我国国际贸易主要运输方式的海运,总运输力的增长远远跟不上国际贸易发展的速度,并且港口不足、布局不合理,影响进出口货物及时的流进流出。如我国输往中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南太平洋和西非等地的货物几乎全部运到香港地区中转,这样运费高、时间长,严重影响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在航空方面,目前主要靠客运飞机捎带,真正的货运飞机数量少,年运量只有 20 万吨左右,远远满足不了外贸发展的需要。 5.国际物流专业人才匮乏
我国国际物流起步晚,现有从业人员素质远远跟不上物流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善经营又懂物流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奇缺。物流企业的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19%,物流专业毕业的人员不足10%,在高等院校中设物流专业的很少,研究生层次教育刚起步,在博士生方面的教育远未开始;物流在职人员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也很贫乏,通过委托培训方式培训员工的企业也不多见, 预计2010年,全国高级物流人才缺口为20~30万。当前我国国际物流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国际物流发展的主要瓶颈。
三、国际物流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国际贸易的发展离不开国际物流的发展,建立高效的国际物流体制,不仅可以节省成本,而且可以扩大贸易量。要迎接世界经济发展和加入WTO后的新形势,必须加快发展国际物流: (一)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总体物流规划
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产业,把彼此分割的环节连接起来,优化企业物资供应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建立现代物流体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现代物流体系建立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先进的物流基础设施。因此,国家应该加强在物流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力度,并从宏观方面入手,制定全国物流业的发展规划,合理使用资金,形成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
4
和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规划建设一批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比较完整的全国性物流网络,改变我国目前物流业各部门互不协调,重复建设的现状,以达到我国物流的合理化和物流整体效益的最优化;充分利用大、中城市地理位置优势和经济实力,建立一些大型的综合性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全国性物流网络,从而推动我国物流业向集团化、联合化、规模化方面发展。 (二)加强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物流业在我国的发展,无论是观念、体制还是促成物流模式的转换,都需要政策的指导和行政、法制的规范,以及必要的资源支持。首先,要搞好政策服务。打破地区、行业或部门的分割,创造区域物流网络建设的宏观环境;制定完善的与物流活动相关的行业标准、技术标准,积极发挥物流协会在物流发展中的协调、咨
① 中国物流信息联盟网,http://www.wl668.com/ ② 中国经济信息网 http://www.cei.gov.cn /
询、服务与沟通的职能。其次,要加强资源与资金的支持。经营物流服务业需要大量的土地和较先进的仓储运输设备,而土地及设备的投资及维持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且回收期长。因此,缺乏政府支持,物流业的发展将难以有效推进。各国政府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都给予一定的政策鼓励,如日本开发银行提供低息长期贷款兴建物流基地,政府以市场价格的1/3提供土地等。我国政府也应在这一方面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与措施,调动物流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三)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信息交流平台
物流的信息化、网络化和社会化是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基于互联网的GIS ,GPS等技术,在现代物流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物流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发达国家物流业现在的情况来看,在物流过程中全面应用信息技术己经非常普遍。物流信息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设施自动化和经营网络化。物流企业要积极利用EDI、互联网、条形码等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企业经营网点连接起来,既可以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又可以通过网络与用户、制造商、供应商及相关单位联结,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由于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较低,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在发达国家己普遍使用的一些技术设备在我国还很少见。因此我国物流企业应该有意识、有重点地采用一些信息化的技术和设备,如电子定货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以及识别技术、自动机械技术、自动跟踪技术等,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程度,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政府也要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网上申报、网上纳税、网上通关等,同时,鼓励企业全面提升信息水平,并积极采取措施,借助互联网技术,逐步构筑覆盖全国的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帮助全社会实现信息共享。 (四)加快物流统一标准的制定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物流国际化的发展,物流的标准化越来越重要,它是实现 物流合理化、高效化的基础条件,对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要 实现物流的国际化,必须首先实行物流的标准化。当前我国物流各部门的非标准 化行为仍然相当普遍,尤其在包装,运输和装卸等一些流通环节,缺少必要的行 业规范和行业标准,造成了物流成本的上升,严重影响了物流活动的正常进行。
我国正处于发展国际物流的起步阶段,更要注重物流标准化建设问题,物流标准标准化应包括硬件标准化和软件标准化两方面:硬件标准是指物流运作过程中的相关机具、工具的标准及配套标准,从一个作业程序转向另一个作业程序的衔接标准,如存储规格、容器标准、托盘标准、车箱、集装箱标准、包装标准、标准化条形码、信息系统硬件配置标准等;软件标准是指物流信息系统的代码、文件格式、接口标准,物流管理、操作规程标准等。 (五)培养国际物流人才
5
物流的国际化发展,真正起主导作用的还是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对适应高科技物流发展和对国际物流管理型的高、中级物流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应打开局势,采取有效措施,要改变过去那种过于专业化的培养方式,要拓宽知识面,扩大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范围,面向世界培养全面的国际性物流人才。人才是战略资源,没有人才一切无从谈起。因此对物流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战略,必须持续发展,不能间断。
四、结束语
国际物流作为国与国之间经济往来的桥梁,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进一步扩展,是国际贸易得以实现的保障,其总目标是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服务,因此是国际贸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006 年是中国加入 WTO 的第五年,面对着服务贸易的自由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国际物流将何去何从,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本论文即以此为契机,引入国际物流的定义并阐述了国际物流的发展过程及特点,通过对我国国际物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后,提出了我国国际物流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宏观上,我国政府部门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增加物流有效的供给与需求规模,培育国际物流市场,制定国际物流发展的总体规划、相应的法律法规与标准制度,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国际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运行环境,迅速发展我国的国际物流业。希望能对我国国际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丁立言,张铎, 《国际物流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 2.蔡进,《从统计数据看我国物流发展现状》,《中国储运》,2005年第7期 3.丁俊发,《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经济日报》,2006年04月20日 4.丁俊发,《入世三年与中国物流业》,中国物流与采购网 5. 沈文,云俊,邓爱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人民出版社,2003年 6.张良卫,《加强中国物流的协调发展与政策》,《物流世界》,2002年第2期 7.陈乃醒,《中国要打造世界的物流中心》,《中国国际物流》,2006年第2期
6
论文指导教师评语 “中国国际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一文选题符合本学科专业特点,写作难易程度适中,且选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在文章中,作者首先阐述了国际物流的概念、特点及发展历程,然后从物流需求增长迅速、物流发展环境改观几方面介绍了我国国际物流发展现状,从物流基础设施、法制环境、经营管理理念几方面分析了我国国际物流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最后从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总体物流规划、加强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信息交流平台等几方面提出了发展对策。从内容安排看,论文结构完整,论证有层次,论证过程符合逻辑。论文语句通顺,没有错别字,字数符合要求。作者能结合论点搜集并使用材料,但要注意形成自己的观点。 签字(印章): 年 月 日 院系论文答辩机构意见 答辩机构负责人签字: 院(系)印章 年 月 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