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作者:张在贵

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5年第14期

摘 要: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如保护传统文化是我们教师的重要责任。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主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217-02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用文字记载了长达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的光辉历程,形成了中国文明于世界的传统文化——语文,它作为人们的交际工具,并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伴随着中华民族从原始走向今天,极大地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

然而,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特别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因此,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如保护传统文化是我们教师的重要责任。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主题。 一、亲近古诗文,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

实施“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吸收经典营养为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开展“亲近古诗文”学习活动,具体可作以下尝试: 1、诵读积累

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但要做好它却需要广大语文教师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 2、情境解读

时代的变迁要求教师在对诵读内容稍稍讲解、粗粗梳理的基础上,可选择部分内容进行一些趣味解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系列讲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传统文化是厚重的,而学生是好奇的,厚重的文化在好奇的学生面前自然不能用厚重的方式去诠释。如果能用系列讲座的形式讲一讲成语故事、文学典故、文学常识,特别是讲一些与此有关的奇闻轶事,学生就会比较感兴趣。 4、趣味训练

训练是语言学习的手段,也是文化传承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富有情趣的训练内容,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妙。我们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每一节课安排适量的时间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多运用一些有趣味的训练内容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这项训练使学生了解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语言训练的趣味性以及诗与词之间的区别。 5、节日熏陶

教师可以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6、开展“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

要求学生每天背诵一首古典诗文,每天交流一句自己喜欢的座右铭,这项工程旨在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它本来就该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 1、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

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如何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 2、探索“导引-诵读-探究-拓展”课堂教学新模式

导引: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等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诵读:通读与精读相结合;美读与品读相结合。让文学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脉脉地滋润学生的心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探究:引导学生探究古汉语的词法、句法现象;探究课文中蕴涵的思想美和情感美;探究课文中的民俗风情和民族情结;探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丑等等。

拓展: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著作拓展;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

3、创建“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研究性学习平台,加厚文化底蕴,提升文化素养 (1)开发《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之所以命名为“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是因为语文历来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文的灵魂,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文化。本课程是以弘扬中华的载体,而文化是语文的灵魂,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文化。本课程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根本目的,结合我市的历史和人文资料,立足于学生的文学积累、情感熏陶、明理启智,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境界。

(2)与教师人文素养相通,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

通过新课改学习,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人文素养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丰盈起来的。身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完整的人”和合格的公民。素质教育说到底是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一种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人只能由人来建树”。这种影响力,只能用教师自身修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 (下转第218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