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利用柞蚕卵繁殖赤眼蜂及其农田生物防治的探讨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44北方蚕业 2018,39(2)•行业探索!

利用柞蚕卵繁殖赤眼蜂及其农田生物防治的探讨

原晓华张静杨立军张多任淑文

(黑龙江省蚕业研究所,哈尔滨150086)

黑龙江省宜蚕柞林资源丰富,龙蚕1号品种卵粒大且品质好,十分适合繁殖赤眼蜂。

本文概述了柞蚕在农田生物防治上的应用现状,分析了目前利用柞蚕卵繁殖赤眼蜂防治农田 害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宣传引导和政策扶持、增强技术标准化与生产现代化、重 视基础科研和团队建设等发展对策。

关键词 柞蚕卵赤眼蜂生物防治机械化标准化

作香

doptera)大香蛾科(Saturniidae) F#B(Aw-

认ram),作为泌丝类昆虫,人们习惯称之为野

蚕或山蚕。黑龙江省的柞树资源丰富,20世纪 50年代以来随着柞蚕“二化一放”技术的发展 与推广,该省柞蚕业得以发展起来[1]。作为一 种经济昆虫,柞蚕除了茧可以缫丝制绸、蛹可以 食用或培养虫草外,柞蚕卵可作替代寄主生产 天敌产品,应用于农田生物防治领域。柞蚕业 不占耕地,投资少,见效快,附加值大,是一项利 国利民的重要产业,现已成为黑龙江蚕区新农 村建设的优势产业。1

柞蚕生产概况

)属鱗翅目(Lepi-

在全省60多个县市,可以满足柞蚕饲养20万 把,居全国首位,宜柞资源非常丰富。18柞蚕产量充足

黑龙江省柞蚕放养快速发展开始于1958 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优势区域基本确立,以 牡丹江、鸡西、七台河、双鸭山、佳木斯、哈尔滨、 齐齐哈尔、黑河等地区为重点,建立了寒地柞蚕 生态养殖产业带,全省柞坡资源达160多万公 顷,实际利用仅为68万公顷;目前每年柞蚕放 养20 000把左右,柞蚕放养量居全国前三位, 生产柞蚕茧2万多吨,柞蚕蛹产量居全国第 二[2],蚕茧生产量在逐年增加。18柞蚕卵粒大而优

目前全省54个县市主要推行龙蚕1号品

18气候条件适宜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气候为温带大 陆性季风气候!0

种,该品种是由黑龙江省蚕业所研究人员在黑 龙江地区历经18年选育成功,主要针对黑龙江 省秋季蚕期气温比较低、柞蚕病害重、质量差、

等生

种的 点是

H以上积温在1 800〜2 800

°C,夏季平均气温适宜,蚕期降水资源稳定,曰 照时数充足,柞蚕生长期可控时间长,病虫害发 病较少,根据实际生产需要可以一年放养一代 或者两代,是我国最适合柞蚕放养的地区之一。 18柞林资源丰富

黑龙江面积的2/3为林业资源,其中次生 柞林面积达290多万公顷,宜蚕柞林160多万 公顷,占全国柞坡资源总面积的1/3以上,分布

病性强,非常适宜黑龙江地区放养;生产出的单 蛾卵量在300〜350粒之间,卵量大,卵粒大,卵 粒均匀,健康卵率在979以上[3],能够为寄生 性天敌的正常发育提供充足的营养,为优质生 防用卵,我省推广该品种面积广,每年产量高, 完全可以满足生物防治的需求。

作者简介:原晓华\"985—),男,硕士,农艺师,从事柞蚕育种研究。

E-mail:yxh530229748@qq. com

•行业探索!

原晓华等:利用柞蚕卵繁殖赤眼蜂及其农田生物防治的探讨

45

2柞蚕在生防领域的应用

我省是全国农业大省,主要种植玉米、水稻 和大豆等农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全国均处 于前列,但农业害虫的防治主要还使用化学农 药,这是因为杀虫剂见效快、使用筒单,为了追 求利益最大化,农业部门和广大种植户始终把 粮食产量放在第一位,忽视了对粮食品质及农 田生态环境的保护,缺乏对农田生物防治措施 的倡导和宣传。

由于我省缺乏对农作物重要害虫生物防治 2.1柞蚕的生防价值

柞蚕卵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矿质元 素等营养成分,可作为寄生性天敌赤眼蜂的替 代繁殖寄主,生产出的天敌产品用于防治玉米 螟、二化螟、大豆食心虫等重要的农田害虫。柞 蚕卵繁殖的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发育良 好,生命力强,防治效果达7〇9〜909,每公顷 增产玉米150〜170kg&]。

柞蚕卵卵粒大,每粒卵可生产50〜70头 蜂,繁殖效率明显,我省柞蚕资源丰富,价格低 廉,运输方便,放蜂筒单,是赤眼蜂的优势繁殖 寄主,用新鲜的柞蚕剖腹卵生产赤眼蜂,防治农 田主要害虫,具有防效高、成本低、省工省力、对 人畜无毒无害、绿色环保、有利于保护自然天敌 等优点&'。28应用现状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玉米、水稻等 主要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处在全国前列,但 每年因害虫危害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玉米螟在 我省常年发生面积400万公顷,每年因玉米螟危 害而造成的玉米损失达250万吨,二化螟常年发 生面积达80万公顷,每年造成水稻损失达50万 吨6,两种作物每年的经济损失近50亿元。

针对农田螟虫的危害与全省生防产业落后 的问题,我省从2000年开始积极应用柞蚕卵作 为中间寄主生产赤眼蜂,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 省已工厂化生产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 大面积用于防治玉米螟和水稻二化螟,取得了 有效的控制。1996 2016年,我省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累计面积达150万公顷,防治玉米螟 等重要害虫的防效达70 9以上,不仅对我省主 要害虫起到了有效的控制作用,而且顺应了绿 色农业对生物防治方法的迫切需求,在稳定农 作物生产能力的同时,发展优质农产品,提高了 农业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的收人。3

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1重视程度不够

的足够重视,整个领域的发展缺乏整体的规划, 在政府扶持方面也只是作为防治多样性的部分 内容,得到的支持力度有限,导致柞蚕卵生物防 治应用的每一个环节发展缓慢,基地建设规模 和现代化程度滞后,配套的养殖和生产技术跟 不上,都阻碍了柞蚕卵生防应用的规模化、现代 化、标准化发展。

38受病害等客观因素影响较大

生物防治方法受病害、温度等客观因素影 大。

首先,应用柞蚕卵繁殖赤眼蜂等天敌,卵的 品质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卵不新鲜或者卵的品 质不好,繁殖出的天敌发育不健康,直接影响到 它的搜索和寄生靶标害虫的能力,降低生防效 果,因此生防用柞蚕茧必须在质量上要达到国 家标准,病茧、伤茧等不健康茧的比例必须限制 在标准

以 内 。

其次,柞蚕卵的保存、天敌的繁殖与被寄生 卵的保存与温湿度及光照等环境条件关系紧 密,而我们在实际生产中往往会降低对这些因 素的 视 度, 果

的降,

生 防治 果。

繁 殖

程中温度过高会导致天敌的寄生能力和效率下 降,出现畸形或不健康后代;新鲜柞蚕卵在保存 时温度过高会加快卵的发育速度,大幅减少卵 的有 , 从

卵 的

生的 果。

第三,天敌的释放过程中受天气因素影响 较大。通过柞蚕卵繁殖的天敌个体比较小,它 受温度、湿度、风力等天气因素影响比较明显, 温度过高会缩短它的寿命,湿度过低会降低它

46北方蚕业2018,39(2)•行业探索!

的寄生能力,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一定要注意这 些细节,将生防的损失降到最低。3.3机械化程度不高

我省在应用柞蚕卵繁殖赤眼蜂防治农田重 要害虫方面机械化程度不高,机械化研发和应 用发展缓慢,很多环节落后于其他农业大省。 比如,寄生卵包装环节,我省沿用传统手工涂胶 制卡方式,未实现机械化操作,降低了生产的效 率,增加了生产的时间和生防的成本。而针对 各级政府要增强绿色农业意识,重视对农 作物生物防治的宣传引导,积极开发应用天敌 防治农田害虫的生态措施,并通过媒体宣传农 田生防的可持续性、绿色、无污染的特性,把以 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措施作为我省农田害虫防治 的常规方法加以扶持。建议省级政府制定以虫 治虫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在项目资金上统筹考 虑加大扶持力度,着力发展有一定生产规模的 天敌生产单位,在政策上对基础设施建设、天敌 寄生卵的包装问题,吉林农业大学生防团队研 制出了寄生卵包装机,取代了手工涂胶制卡方 式!小时包装天敌成品可用于防治面积1333 公顷[7] $

由于我省应用柞蚕卵生产赤眼蜂的机械化 程度不高,也大大影响到我省释放赤眼蜂防治螟 虫的生防技术推广,玉米螟在我省常年发生面积 400万公顷,但1996 2016年我省释放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累计面积仅150万公顷,而截至2014 年,吉林省推广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面积累 计近1 300万公顷。2012年以来,吉林省每年释 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面积均稳定在230万公顷 左右,约占玉米种植面积的559。

38科研团队人员配备不合理、研究不够深人

我省生防领域科研人才比较匮乏,与地理 位置偏北、经济落后、科研待遇偏少有很大关 系,致使团队多是非本专业毕业,为了申报国家 级、省级重大课题项目临时组建,团队成员专业 性差,磨合时间不长,协调性低,书面成绩多、真 实结果少,这都影响到生防的研究和发展。

柞蚕卵生

眼蜂的应 研究

人。我省科研人员对柞蚕卵、赤眼蜂的研究做 出了很多成果,但存在一个问题,科研形势跟得 比较紧,总是引进新的技术和成果并做了本地 应用试验,并没有对本地品种进行采集和选择 试验,缺少自主创新性;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 每一次都是浅尝辄止,使得每一次都是从零点 开始,缺乏深人的研究。4

发展对策

4.1加强宣传引导和政策扶持

生产、天敌销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加快以虫 治虫生 防治

的发展 度。

4.2增强技术标准化、生产现代化

建立统一、权威的柞蚕卵赤眼蜂产品质量 标准体系,囊括柞蚕生防用茧、赤眼蜂的生产与 释放等每一个关键环节,改变天敌产品在市场 上的被动局面,提高天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 时监管部门加强质量监管力度,要求生产部门 严格按照操作标准进行,不定批进行质量检验, 做到进人市场的产品百分百合格,把质量放在 生防产品的第一位;制作赤眼蜂产品保存和释 放技术手册,每年生防提前举办小型生防产品

技术标准培训会,以及建立微信、

QQ等天敌产 品使用信息化平台,保证每一位用户牢记天敌 释放的技术要点+

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天敌生产设备,同 时做好机械改造和研发的自主创新,关键环节 实现机械化生产,努力提高我省天敌生产机械 化水平;生产部门要定期举办技术规程学习会, 技术骨干详细讲解生产中遇到的每一项技术知 识,定期考核,保证每一位技术员牢记操作规 程,增强天敌工厂技术标准化管理;生产技术标 准化、生产机械化、技术员生产技能培训,这三 者有效结合,相辅相成,努力实现柞蚕卵赤眼蜂 生产现代化的目标。

4.3重视基础科研和团队建设

增加农田生防科研投人,建议构建科研团 队经费定向稳定性支持与竞争性争取相结合的 科研投人机制,将农田生防的基础性研究、应用 基础研究等课题,以合同形式定向委托重点农 田生防科研团队承担;调整人才引进政策,增加

•行业探索!

原晓华等:利用柞蚕卵繁殖赤眼蜂及其农田生物防治的探讨

47

科研人才待遇,围绕学科布局和科研团队结构 现状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现在急需、未来必需 的优秀人才,同时引进单位要结合实际情况提 供与之配套的保障措施和条件;建立有层次性 和有针对性的团队激励机制:制定政策,鼓励不 同科研人员积极申报重点项目,为申报提供优 质服务,让科研人员全身心投人课题工作。职 称聘任上要打破技术职称终身制、论资排辈现 象,聘任具有真才实学的研究人员,鼓励优秀人 才脱颖而出。奖励分配上实行课题津贴、奖励 津贴、业绩津贴,对获取重大科研成果的人员, 加大奖励力度,最大限度调动团队成员科研创 新的激情和积极性。参考文献

[1]秦利,李树英.中国柞蚕学[M].北京:中国农业

出版社,2017.

&]赵双.黑龙江省柞蚕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3] 任淑文,杨立军,王天茂,等.柞蚕新品种“龙蚕1

号”的选育报告[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5,36 (4) (97-499.

合利用调研报告[C]//中南五省区蚕桑育种协作 组,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遗传育种研究室.中 南五省区蚕桑育种协作研讨会论文集,南宁(出 版者不详],2009(06-220.

[5] 朱兴友,万军.柞蚕在生物防治领域的应用研究

[C]//中国蚕学会,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全国 家(柞)蚕资源高值化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江 苏徐州(出版者不详],2014(35-138.

[]罗宝君.黑龙江省应用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的发

展现状及展望[@].现代农业科技,2017(8) : 136­138.

[7]张俊杰,阮长春,臧连生,等.我国赤眼蜂工厂化

繁育技术改进及防治农业害虫应用现状[@].中 国生物防治学报,2015,31(5) (38-646.

[4] 陈智毅,施英,吴继军,等.东北地区柞蚕资源综

(上接第43页)

要多选择阴坡或高墩撒,减少地面辐射热,或利 用换场、留桩放拐的方法,改善蚕的生活条件和 叶质,必要时,早晚凉爽时在柞叶上喷洒净水, 蚕儿通过取食带水的柞叶来补充体内水分,缓 和高温天气对蚕儿的危害。2.严格消毒,减少病原传染机会

一是在制种、孵卵前,对其蚕室和用具进行 严格的洗刷消毒处理+二是制种期要严格进行 卵面消毒,防止消毒后再感染病毒+三是制种结 束,做好善后的洗刷消毒工作;四是保卵、收蚁 做到四无毒,即卵面无毒,保卵用具无毒,保卵 室,收蚁场所无毒,人手不带毒;五是蚁场、柞叶 要消毒;六是蚕筐、蚕剪拾蚕后要消毒+七是及 时淘汰渣子蚕,发现病蚕,及时连枝带叶剪除, 集中用火烧掉或深埋;八是提高放养技术,增强

蚕儿体质,适时出蚕,晴天直接上山收蚁,各龄 场选用适熟柞叶养蚕,不拾光蚕,不装大筐,适 当稀放,及时匀蚕,防止蚕眠光枝,分批收蚁,分 批放养;九是选用适合本地秋季放养的良种,推 广普及一代杂交种,不购买劣种,这是抗病、增 产、增收的关键一环。参考文献

[1]雷伍群.河南省柞蚕区一化二放生产的问题分析

[J].北方蚕业,2010,31(1) (436.[]张金广.鲁山县秋柞蚕放养技术探讨[J].北方蚕 业,2011,32(1)(0-52.

[3] 陈忠艺.提高“一化二放”秋柞蚕单产水平的技术措施[J].北方蚕业,2014,35(2) (142.

[J].北方蚕业,2017,38(1) (123.

[4] 陈忠艺一化二放”秋柞蚕制种生产试验简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