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年级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45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22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2分,共22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 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 和朴树子等。”材料说明北京人 ①会制造石器 ②会种植粟 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2. 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河北被称为“燕赵故地”,山西被称为“三晋之地”。这 些称谓源于西周实行的 A. 禅让制 B. 郡县制 C. 分封制 D. 推恩令 3. 文物是鲜活的历史。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毛公鼎 D.利簋 4. 《史记》:“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宗室(国 君家族)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列入家族名册)。”材料反映的是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文景之治 D. 北魏孝文帝改革 5. 2018年12月4日是第五个国家宪法日,也是第一个“宪法宣传周”。主题是尊崇 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春秋战国时主张“以法治国” 的思想家是 A. 孟子 B. 老子 C. 墨子 D. 韩非 6. 右图反映了成语成语“揭竿而起”,它出自于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 起义爆发并得到各地响应的原因是 ①秦朝的徭役繁重 ②秦朝的赋税很重 ③秦朝统一度量衡
④秦朝的刑法残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7.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 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8.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统治为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百家争鸣 D.三国鼎立 9. 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A.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 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 C.诸葛亮出师伐魏 D.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 10. 前秦、东晋之间的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取得了胜利。淝水之战后出现的新局 面包括
①前秦统治迅速瓦解 ②北方陷入混战状态 ③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④东晋统治暂时稳定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1. 中国古代文化灿烂、科技发达,其成果惠泽后世。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 搭配,不正确的是 A. 华佗──麻沸散 B.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C. 祖冲之──圆周率 D. 王羲之──《大明历》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23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12题8分,13题8分,14题7分,共23分。) 12. (8分)民以食为天,农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重视农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之人,皆食禽兽。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而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白虎通》
(1)根据材料一中的传说,神农氏教民农作。请你举一例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原始农耕居民,并指出他们种植的粮食作物。
材料二
牛尊 (2)材料二反映了春秋后期农业的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材料三 (汉景帝)诏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郡国务劝农桑。” ——《史记﹒景帝本纪》 (3)材料三中的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体现了汉初统治者所实行的什么政策?历史上把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繁荣景象称之为什么?
材料四 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中原地区很多农作物也相继在江南大量种植,东晋、南朝政权都曾多次推广种麦……由于耕作技术的改进,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也有了很大提高。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4)根据材料四,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五
(5)材料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请问它的作者是谁?
13. (8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伴随着疆域人口的变迁和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何特点?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谁?
材料二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是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儒家学派的学说,从战国开始,成为天下之品学而发挥重要作用。从西汉到明清,基本处于独尊地位。而且,久而久之,这一学派的一些思想观点不断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当中。
(2)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什么事件确立了儒家学派的独尊地位?
材料三 通西域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物资的交流,为了输出中国的丝绸,或是为了对外贸易,而是出于政治和军事目的。 ——葛剑雄《丝绸之路历史回眸》 (3)谁最早完成了“通西域”的壮举?为加强对西域的经营,西汉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以管理西域?
材料四 一、禁止穿鲜卑传统衣服,改穿华夏装。 二、规定华夏语为帝国的法定国语,禁止说鲜卑话。 三、取消鲜卑姓,改为华夏姓。
四、从平城(山西大同)迁都洛阳的人,就成为洛阳人,死亡之后,就葬在洛阳,不准归葬平城。
五、鼓励鲜卑人跟华夏人通婚。
——柏杨《中国人史纲》
(4)谁主导了材料四所反映的改革?
14. (7分)秦汉时期的中华帝国逐渐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皇汉武,两位君主在强化皇权、维护统一上均有突出建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
——方乾《论中国古代监察制的不独立性》
(1)写出秦朝在中央负责监察事务、汉武帝时负责监督地方官员的官职名称。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建立监察制度的根本目的。
材料二 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边山险巉溪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
自是(马邑之围)之后,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
——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
“因边山险巉溪谷可缮者”而修筑的防御工事被称为什么?(2)秦始皇在击败匈奴后,
马邑之围后,汉匈和亲关系破裂,请列举两位西汉王朝反击匈奴的名将。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
初一年级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2分,共22分。) 题号 答案 1 A 2 C 3 A 4 B 5 D 6 B 7 C 8 B 9 A 10 C 11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12题8分,13题8分,14题7分,共23分。) 第12大题:
(1)半坡人(1分);粟(1分); (2)牛耕的出现(1分);
(3)休养生息政策(1分);文景之治(1分);
(4)北方人口南迁;农作物品种的引进、种植;耕作技术的改进(任答两点得2分); (5)贾思勰(1分) 第13大题:
(1)华夏族是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1
分);黄帝和炎帝(2分);
(2)孔子(1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分); (3)张骞(1分); 西域都护(府)(1分); (4)北魏孝文帝(1分) 第14大题:
(1)御史大夫、刺史(2分);维护皇权,强化皇权(1分); (2)长城(1分);卫青、霍去病(2分); (3)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1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