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数目很多,而且十分讲究格的形式,并且在使用中没有单数复数的差别;现在使用的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简单明了,清晰易懂。在考察了先秦汉语人称代词的大量用例之后,又结合近、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系统的特点,比较分析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和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的差异性及其原因;追溯现代汉语称代系统的源流发展,可以说明现代汉语对上古汉语称代上的继承性。 关键词:上古汉语;现代汉语;人称代词;特点;差异
在阅读先秦时代的文学作品时,我们常常会碰见名目繁多的人称代词。上古汉语的特殊性不仅表现在它与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的显著差别上,上古汉语的语法系统也和现代汉语有着十分明显的不同。人称代词就是上古汉语语法的一个很突出的方面。笔者在比较了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和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后,有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从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开始说起,比较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和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的差异,从而得出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系统的特点,同时看出了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对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的继承,这些方面不仅是对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的认识,也是我们汉民族共同语发展到现在仍然蓬勃向上的一个重要原因,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一、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简要介绍
不同的用字是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与我们现在使用的人称代词最大的差别。在第一人称代词中,现代汉语只说“我”,而上古汉语除了“我”外还会使用“余、予、吾、台、朕、■”这些字。再看第二人
称代词,我们现在只说“你”(敬称用“您”),而上古汉语中常用的有“尔、汝、女、若、而、乃”。最后看第三人称代词,现在我们用“他、她、它”,上古汉语中只有借代第三人称的词,没有专门的第三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我们现在用“我”,可以做主语、宾语,没有格位。但是第一人称代词在上古时代使用情况很复杂。 “■”字只在《尚书》、《诗经》中出现,《论语》、《孟子》就不再使用了,所以我们将它看成是古语词。“朕”大多用在《尚书》,而在秦始皇使用后,它就变成了古代帝王专用的人称代词了。郑玄注《周礼》说:“余、予古今字。”也就是说“余”和“予”其实是一个字,按周生亚的说法“‘台’是‘余’(予)的变体。”因此“余”、“予”、“台”这三个字都是一个字。上古汉语中还经常使用的“吾”,在《论语》和《左传》以后都还经常被人们使用。
我们现在使用的第二人称代词是“你”。使用敬称“您”的时间不久,而且只有在北京口语中用得较多,并且只限于在单数情况下使用。上古汉语的情况就很复杂了,“女、汝、乃、尔、而、戎”等都是上古使用的。“尔”是上古汉语比较常用的第二人称代词,不仅可以作主语、宾语,还可以作定语。并且“尔”还属于“雅言”系统。“女”和“汝”是通假字的关系。第二人称代词还有“而”和“乃”,可以看成一个词的不同写法。“乃”主要用在《尚书》,《诗经》、《论语》、《孟子》就不用“乃”了。只有《左传》还有少量的“乃”,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乃”也是古词语。
第三人称代词,现代汉语用“他”。因为受到西方语法的影响,现代汉语还有了表示女性的“她”和表示事物的“它”,也就是分成了阴、阳、中三种性质,但是这种分别在我们的口语中是没有的。上古时代汉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人称代词,常常使用“厥、其、之”等来代替,所以第三人称代词没有上古第一、第二人称复杂。 有一种特殊情况是上古汉语“彼”的使用情况,“彼”在上古汉语中是指示代词,和“此”相对,但是被借用成第三人称代词时,上古汉语中“彼”字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就相当于我们使用的“他”,而且“彼”字还可以做句子的主语。
二、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的特点
我们知道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与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都属于人称代词的范畴,它们的分类、功能方面有相同点,但是它们的差别也很显著,尤其是表现在它们各自的特点上。以下几个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的特点就是通过与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比较得出的。
首先,我们从数目上看,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的数量比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要多。以第一人称为例,我们上面已经谈到上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各自的第一人称代词。上古汉语有六个第一人称代词,而现代汉语普通话只有“我”、“我们”等为数不多的几个。第二人称代词的情况也是如此,我们现在只使用“你”、“您”,而上古时期第二人称代词有五个之多。由于第三人称在上古时期没有正式的用字,所以这里我们不做讨论。
第二,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的感情色彩十分鲜明,而我们现在只有
“您”用来表示对别人的尊敬,其余的人称代词是没有感情色彩的差别的。这种人称代词的感情色彩也可以说成是人称代词的礼貌式。比如在上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朕”有尊敬的意思,用在君王的自称之前大多是在提到祖先时用到。还有第二人称代词“尔”、“汝”原来是称呼对方的词,但在《论语》中,孔子只有在称呼他的学生时才用“尔”、“汝”。而“彼”在借作第三人称代词时通常含有轻蔑之意。以上都说明了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一般都会带有褒贬的感情色彩,而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很少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
第三,上古汉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都是借用指示代词来表示,经常使用的指示代词有“之”、“其”、“彼”、“夫”。指示代词的临时借用的作用是可以显得语气相对委婉,而且在修辞的层面上看,这种借用还带着尊敬和谦逊的意味。这也是我们现在使用的人称代词所没有的特点。
第四,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是不区别单复数的,只有特定的情况下区别。我们现在要表示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通常是在人称代词后加“们”,“们”是现代汉语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的固定形尾。还有一种方式是通过改变语调来表示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但这个现象只存在个别方言中,并不能代表整个现代汉语情况。上古汉语人称代词单、复数没有特殊的情况是不加以区分的。
最后,一个特点表现在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常常会出现兼类的现象。例如第二人称代词“若”还可以做假设连词,表示“如果”的意思,也可以做副词,当“乃”、“才”讲。同样第二人称代词“而”还可以
做连词。这种情况在上古汉语中很常见,但是我们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的词性就都比较单一,不会出现上古汉语人称代词这种复杂的兼类现象。
三、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与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 上古汉语人称代词和现在我们使用的人称代词有差异是有多方面原因的。笔者认为,首先,上古时期语言的使用没有民族共同语的约束,普遍的现象是“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在当时用很多不同的字表示同一个词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人称代词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字来表示同一人称的指代。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在上古汉语中,无论是第一人称代词还是第二人称代词,它们有很多字都是读音相近,意义相通的同源字。
其次,先秦上古时期语言的使用并不规范,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汉语发展的最初阶段,书面语的使用范围很小,只局限在统治阶级;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情况才得到了改变,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也开始接触文化,使用文字的人不再局限在上层统治阶级,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秦始皇进行了书同文改革,这种情况才进一步得到改变。而我们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定义其中就有一条,必须以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标准。
第三,古代文人之间兴起了创作的仿古之风,使得上古汉语各种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一直延续在古代的创作中,这样语言使用的不规范和这种差异性的影响就更加深重了。上古时代的文学创作的基础是当时人们的口语,所以在当时“言”、“文”是具有高度一致性的。汉代以
后,口语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出现在文人的创作里的还是先秦时代的书面语,造成了“言”、“文”不一致的局面,加上后来的统治阶级的提倡更加加深了这种风气,使得书面语和口语一再分离,书面语完全脱离了口语的存在。 四、结语
从上古时代数目繁多、用法复杂的人称代词发展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简单明了的“我、你、他”人称代词系统,这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显而易见的是现代汉语对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的继承是必然的,是不可否认的。我们现在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选用的是上古汉语中使用最为广泛、被人们约定俗成选择下来的“我”。“我”字原来的本义是一种兵器,但在上古时代它就用来表示第一人称的意思了。在很多古注、辞书中的“我”都是作为第一人称通用语,用来解释其他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你”,其实是“尔”字的俗体字。“尔、你”古代读音相近,古日、泥母准双声,之韵,同时它们也是同源分化字。现代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他”,上古汉语中多被写为“佗”,本义是指负荷。“它”字也是“蛇”字的初文,作为第三人称代词是假借的用法。上古时期,“他(它)”常借来表示泛泛的别指,相当于“别的,另外的,其他人”,可作定语、宾语、否定判断句谓语,我们可以看出它已经具备了成为人称代词的一些条件。
随着电子时代、信息时代的来临,词语的发展将会更加缜密,更加规范化,所以人称代词的发展也将遵循这个规律,简单明了且有完整的语义是人称代词的发展方向。这样一来在方言中使用的一些人称代词
就会被淘汰掉。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系统是在汉语的漫长发展中得到优化的结果,它使我们的语言方便简单又减少了歧义的产生,这套系统在以后很长的时间内依然会被人们所接受并且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8.
[4]唐作藩.音韵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6]张玉金.西周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称数问题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7]黄盛璋.古汉语的人身代词研究[J].中国语文,1963,(6). [8]祝中熹.先秦第一人称代词初探[J].兰州大学学报,1986,(2). [9]竟成.简论汉语人称代词[J].古汉语研究,199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