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
宋·汪藻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 注:汪藻(1079-1154):宋饶州德兴人,字彦章。徽宗崇宁二年进士,累官著作佐郎、翰林知州等,后被贬职。著有《浮溪集》等。写此词时,他正被迫迁调,官场失意。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此词上片着重写景。寒夜新月,山衔北斗,搔首怅望,梅影横窗。下片着重抒情。“归兴浓于酒”,表明作者迫不及待地想回到原来的生活,不想被迁调。
B.“搔首”一词用得极精当,词人通过这么一个非常平常的动作,把自己内心的不平静表现了出来,形象而传神。
C.“瘦”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梅花人格化,刻画出梅花疏影横斜的姿态,表现出梅花的坚贞,不为境遇改变的傲骨,形神兼备。
D.“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一句,诗人感叹天寒地冻,正适宜与友人品酒畅谈,与白居易所写“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心境颇为相似。
E.词人在“鸦”之前冠以“乱”字,极言鸦之多,聒噪之甚。“乱鸦”也可看作是词人对政坛小人的隐喻,说明他早已非常厌倦
这种宦海生涯了。
15.“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一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请加以赏析。(6分)
14.A D【解析】A“归兴浓于酒”,归隐的心情像酒一样浓烈,表明了作者远离官场的决心。D应为“正适宜与友人品酒畅谈”时“这双手却闲下来了”,写作者远离官场宴会,酒兴全无。表明了词人内心的痛苦愤激之气,厌倦宦海生涯。“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此句不用摹色词语,但“晚”“雪”两字告诉读者黑色的夜幕已经降落,而纷纷扬扬的白雪即将到来。在风雪黑夜的无边背景下,小屋内的“绿”酒“红”炉和谐配置,异常醒目,也格外温暖。结尾问句的运用,轻言细语,问寒问暖,贴近心窝,溢满真情。所以心境和白居易不一样。
15. ① “山衔斗”中的“衔”字用得十分富有表现力。(1分)
②衔是“衔着(斜挂)”的意思。(1分)
③一弯秀美的新月高高悬挂在夜空中,远山静静地矗立着,起伏的山峰仿佛把正在下沉的北斗星衔在其中一样。(1分)
④它运用比拟的手法。(1分)
⑤把北斗低垂,几与山接的视觉印象一语中的地活画出来,将静景写活了(化静为动)(1分),而且把山峰与北斗“衔接”的具体情状描绘得无比确切 (1分)。 附:全词解析:(1)白话译文
一弯秀美的新月高高悬挂在夜空中。寒夜里,江流澄静,听不到一点波涛的声音,北斗星斜挂在山头。我辗转难眠,心绪不宁,披衣而起,只见窗纸上映现着疏落的几枝梅影。
如此寒冷的霜天,本是众人相聚推杯换盏的时候,可现在,这双手却闲下来了。你知道吗?宦海中的“乱鸦”叫人痛恨,我思归的念头比霜天思酒还要浓厚。 (2)赏析:
这首词构思别致,语言晓畅,婉转含蓄,情景相生。但一般认为这首词不是通常的写景抒情,而是寄托着作者厌倦仕宦生涯、渴望回归田园生活的情怀。
上阕集中笔墨描绘了一幅江寒、山静、梅瘦的霜天月夜图。开篇两句写远而静的夜景。“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一弯新月如玉镰悬空,星月交辉,把夜空装扮得十分美丽。远山静静地矗立着,
起伏的山峰仿佛把正在下沉的北斗星衔在其中一样。江水在夜幕下流淌得更加悄无声息了,夜似乎更冷了。“衔”字极为生动准确,将静景写活了。以下内容由室外的星月江山之景写到室内的“起来搔首”之人。“搔首”是思考问题时习惯的动作,此处这两个字形象地写出他情绪不平静。深夜无眠的人必是心事重重者,他凭窗而坐所见到的是斜映在窗上的清瘦的梅影。“瘦”字刻画出梅花的丰姿。这句“梅影横窗瘦”一是以梅花点明残冬早春时节,二是作者以“梅瘦”自喻愁情满怀、品格高洁,为下文抒发归隐之志作好铺垫。
下阕以“好个霜天”作为上阕写景的收束,又引发下文的抒情。“霜天”好在它正是推杯换盏的时候。“梅影横窗瘦”也可以成为酒宴助兴的美景,但作者却“闲却传杯手”。他远离官场宴会,酒兴全无。其中原委好似一个悬念耐人寻味,紧接着又用“君知否”对之加以强调,最后才告知是“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归隐的兴趣像酒一样浓烈。“乱鸦啼”暗喻得志小人的聒噪,这是全词唯一写声音的句子。这聒噪声在星沉月明之时会显得更加刺耳。但作者对之的反应是“搔首”、“闲却”,如梅影傲霜般默默无语。这里“无声”与“有声”相对,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因为“归兴浓于酒”,表明了作者远离官场倾轧的决心。此两句也是全词主旨之所在,在意义上倒贯全篇,使全词的景语皆成情语。
这首词上阕写初春霜夜,词人内心激动,耿耿不寐,中夜起身,搔首踟蹰;下阕写闲愁难耐,委婉含蓄地表现了内心的苦闷。作者借霜天月夜图抒发了厌恶官场、乐于归隐的清峻高洁之志。整个作品借景抒情,写法含蓄,深有寄托,有感而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