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盖梁施工存在问题的说明
一、盖梁施工工艺及其优缺点
1、传统施工工艺:在相邻墩柱之间布设盖梁底模系统,采用吊机配合人工方法将盖梁骨架逐片安装在盖梁底模并固定,再在盖梁上完成箍筋及其它钢筋的安装绑扎。
优点:
(1)墩柱伸入盖梁的主筋可满足外掰15°的要求,且外掰钢筋外侧Φ12箍筋易设置。
缺点:
1 / 5
(1)盖梁骨架间、箍筋及构造筋需在设置好的盖梁底模板上施工,工作平台作业空间狭窄,与底模之间只有较小的空隙,所以盖梁钢筋在整个绑扎过程中费时费力、难度较大、施工效率低,施工质量难以控制。
(2)盖梁钢筋在底模上绑扎必须占用底模的周转次数,造成盖梁施工进度受到制约,现场拼装盖梁骨架至少需要两天时间才能完成。
(3)整个盖梁钢筋在底模上绑扎成型,施工人员高空时间加长,而且受天气影响因素较大,影响施工进度。
2、改进的施工工艺:在钢筋加工场厂盖梁钢筋骨架整体加工,盖梁骨架一次绑扎成型,运输至桥位,整体吊装。
优点:
(1)盖梁骨架钢筋在工厂内加工,从加工工艺、精度控制及加工质量远远超出传统盖梁钢筋骨架绑扎施工工艺。
(2)根据项目前期投入及生产状况分析,采用盖梁钢筋骨架整体加工与安装,其施工
2 / 5
作业至少可节省40%人工费用,加工速度可提高80%。
(3)由于减少了高空作业时间,降低了施工风险。
缺点:
(1)墩柱伸入盖梁的主筋需竖直伸入。
(2)由于现场墩柱主筋需插入盖梁钢筋笼内,而盖梁内钢筋较密,对施工单位的施工水平要求高。
二、存在的问题
为了确保盖梁钢筋骨架加工工厂化施工规范、整齐、美观,又确保加工施工效率及质量,施工单位积极采用改进后施工工艺。由于墩柱伸入盖梁钢筋呈喇叭形,吊装落钢筋笼时存在大量钢筋冲突问题。
三、规范规定
1、《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 024-85)
当用桩顶主筋伸入承台或盖梁连接时,桩身嵌入承台内的深度可采用15-20cm;对于盖梁,桩身可不嵌入。伸入承台或盖梁内的桩顶主筋做成喇叭形(大约与竖直线倾斜15°;盖梁若受构造限制,部分主筋可不做成喇叭形)。伸入承台或盖梁内的主筋长度,光圆钢筋不小于30d(设弯钩),螺旋钢筋不小于40d(不设弯钩),d为主筋直径;伸入承台的光
3 / 5
圆钢筋与螺纹钢筋均不宜小于60cm。承台或盖梁内的主筋应设箍筋或螺旋筋,其直径与拉身箍筋直径相同。间距为10-20cm。
2、《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本规范在85规范的基础上去掉了桩基与盖梁的连接要求,仅提出桩顶主筋伸入承台连接的要求:桩身嵌入承台内的深度可采用100mm;伸入承台内的桩顶主筋可做成喇叭形(与竖直线夹角约15°)。伸入承台内的主筋长度,光圆钢筋不应小于30倍钢筋直径(设弯钩),带肋钢筋不应小于35倍钢筋直径(不设弯钩)。
3、《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
(1)墩柱延性构造细节设计中要求:墩柱的纵向钢筋应尽可能延伸至盖梁和承台的另一侧面,纵向钢筋的锚固和搭接长度应在线型《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要求的基础上增加10ds,不应在塑性铰区域进行纵向钢筋连接。
(2)柱式桥墩和排架桩墩的柱(桩)与盖梁、承台连接处的配筋不应少于柱(桩)身的最大配筋。
(3)墩柱潜在塑性铰区域以外箍筋的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塑性铰加密箍筋体积配箍率的50%。塑性铰加密区域配置的箍筋应延续到盖梁和承台内,延伸到盖梁和承台的距离不应小于墩柱长边尺寸的1/2,并不小于50cm。
4、《铁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TB 10093-2017)
桩顶主筋伸入承台连接时,桩身伸入承台内的长度宜为100mm。
4 / 5
5、《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
对于多桩承台,柱纵向主筋应锚入承台不应小于35倍纵向主筋直径;当承台高度不满足锚固要求时,竖向锚固长度不应小于20倍纵向主筋直径,并向柱轴线方向呈90度弯折。
6、《预制拼装桥墩技术规程》(DG/TJ 08-2160-2015)
预制装配式桥墩钢筋与盖梁连接采用竖直连接形式。
四、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
1、经梳理各行业基础设计规范的规定,仅《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 024-85)中对桩基伸入盖梁的主筋要求做成喇叭形。另目前预制装配式桥墩钢筋与盖梁连接也采用竖直连接形式,因此同意将桥墩钢筋与盖梁连接调整为竖直连接形式。
2、对于抗震设防烈度7度及7度以上地区要求墩柱塑性铰以外区域体积含箍率渐变。因此需事先在盖梁内将墩柱伸入盖梁内的主筋外套的箍筋定位安装。
5 /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