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自由主义及其现实困境 贾如 (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710064) 摘要:自由对于每个人和每个国家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产生于小农经济大肆其道,民族经济苟延残喘的时 代.这将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的变成了不能转为现实的精神乌托邦。即使这样,仍不能掩盖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的奕奕光彩,如今回 顾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依旧能感受到其深刻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胡适;自由主义;现实困境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自由的问题本质上说就是 人的问题。自由并不是脱离自然的规律,而是认识规律,掌握规 律.运用规律,并最终落实到现实行动中的终将或趋向实现的活 动。自秦朝封建大一统起,国家专制的味道极为浓厚,自由的缺 失已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在这样的背景下,胡适提出的自 由主义思想,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无疑带来了积极的 意义和强大震撼力。但是,保守的社会环境使胡适提出的自由主 义的实现方法举步维艰。思想的可行性与现实方法的局限性同 时并存.在当时中国特有的社会条件下,思想被架空,不能转化 为现实的自由主义思想,也就成了精神乌托邦。 一、简述胡适自由主义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将自由比喻为太阳,诸星体绕其公转,自由是生命中 普照的光,如太阳般,由己发光,由己为他者闪耀光芒。从这个意 义上来说,衡量自由的尺度不应从外界去寻找,而在从本质上去 界定,衡量自由的主体是人,衡量自由的尺度也是人。胡适就是 这样一个追求自由真理的人。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形成于留美 期间。他在留美7年(1910—1917年)中,全方位体验了美国的政 治、经济、文化、宗教习惯与家庭生活,师从杜威,受新大陆自由 主义气氛的熏染,身体力行地参加了一系列反战运动,最终确立 了对自由主义、和平主义和世界主义的思想信仰。其自由主义的 基本内容概括为以下几点: ‘ 第一.提倡“健全的个人主义”。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禁锢 了人们的头脑,奴性、麻木和保守成了中国人特征的代名词,人 的个性几乎被消磨殆尽。胡适为改造国民思想,提倡和宣扬“健 全的个人主义”.扬起了复归人性和重新确立人的个体价值。其 特征,一是能独立思考,不轻信不盲从;二是强调个人对自己思 想行为的结果负全责,“不怕权威,不怕监禁杀身,只认得真理, 不认得个人利害。”f】衡量一个社会有没有思想自由的一个标志 是看这个社会有无言论自由。他所说的言论自由不仅是狭义上 的说话不受限制,更注重的是新闻、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胡 适的这种思想,是说个人要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就要不受外力 的影响,因为,“我们现在讲的自由,不是那种内心境界,我们现 在说的自由,是不受外力拘束压迫的权利,是在某一方面的生活 不受外力限制束缚的权利”。 总的来说,胡适关于健全的个人主 义的论述。集中到一点,就是强调个人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在当 时的社会,一种思想如果无法转化为具体的行为,那么这种思想 本身也就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 第二,胡适在重视自由、争取自由的同时,意识到人民基本 自由的保障来自民主政治的建立。胡适向往并推崇自由与民主, 期望中国最终走向民主宪政的道路。他提出:“自由主义的政治 意义是强调的拥护民主”,【引民主政治的意义在于政治统治多数 民众同意。一个国家的政权只有掌握在多数人手里,民主政治才 会真正代表全民利益。他对中国实现自由与民主的艰巨性、长期 性有着清醒的认识,主张渐进主义,对温和渐进的改革情有独 钟,反对急进而骤变的革命,赞同渐进而温和的改革。胡适所反 对的是“暴力的革命”.他相信武力的风气一旦形成,单单凭借人 人自己的力量是不能摆平的,祸乱会越来越严重,一发不可收 拾.武力只会产生暴力和破坏.而这种破坏是人类所不能承受 的。胡适认为,从历史角度来看,彻底的改革最终将带来的只有 专政,绝对的专政可以铲除一切反对党,但是不能否认的是绝对 的专政带来的却是残酷和血腥,这就是改革的方式。改革就是不 容异己,不容许自由的言论和思想。胡适宣称“争取更多更合理 的民主.” 胡适认为通过制定宪法,实施宪政,保障民权,民主政 治是中国将来政治体制的发展方向。 第三.容忍是自由主义的一个原则,以尊重少数人的自由权 利。 容忍是胡适自由主义的第三个意义。这也是胡适自由主义 思想的重要特色。他认为“容忍的态度比自由更重要”,“容忍是 自由的根本。社会上没有容忍,就不会有自由。”研胡适所谓的容 272 当代青年203 5.07 忍,就是允许少数人的个性自由。民主是多数人的统治、多数人 决定的一种政治原则,而自由却并不仅仅是多数人的利益问题, 它涉及的是所有人的意志的问题,而其中特别尖锐的问题就是 多数人的统治能否保证少数人的自由权利。现代社会里,自由与 民主的真正保障是一种互相容忍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不同层面 表现形式不同。在文化思想领域,表现为知识分子之间应互相容 忍的精神,论战的双方都能尊重对方的人格;在政治上,表现为 容忍不同政见者及反对党的主张。改革社会需要各种社会力量 “各行其是、各司其事”,分工合作才能成事。为此,胡适期望大家 能容忍异己的意见与信仰。 胡适强调一个国家的拯救须始于自我的拯救,主张争取个 人的自由,就是为国家争自由。很多人批判胡适,认为他所坚持 的“救出自己”和“为我主义”的观点是自私的做法。其实不然,当 整个社会都在狂乱,救出自己也许是最好的出路。当时中国社会 所缺少的正是人格的独立和个性的解放,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 从反面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中国的社会现实。 二、胡适自由主义思想的现实困境 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一种知识分子一 厢情愿的味道。胡适做到了“大胆的假设”,却没有做到“小心的 求证”。他只注重自由主义理论的合理性与超前性,却忽视了它产 生以及能否发展的社会历史前提。当时的社会现实难以容纳胡 适的主张,他的自由主义理论无法摆脱与超越多重困境,从而陷 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首先.“和平渐进的改革”是胡适的一种脱离现实的政治理 想。从思想文化的角度看,西方自由主义与中国文化是两种截然 不同的理论。中国历史的发展表明:其思想和价值观是单一的。 相反,西方自由主义学说却提倡思想多元化、思想宽容和价值多 样化。这种思维方式的贯性、思想观念的格式化、固有文化的深 厚积淀都决定了自由主义理论难以逾越中国传统文化的屏障; 从改革的主体方面来讲,统治者也不愿意去实行改革,中国社会 历来的传统就是,只要人民没有威胁到统治者的绝对利益和政 权.他们是不会怀着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念头主动地去进行改 革的。这就注定了胡适的“和平渐进的改革”,还没有开始就要失 败的结局。 其次。胡适在实践中无法化解自由与权威、民主与法制之间 的矛盾。知识分子最关注的自由是思想言论自由,这是由他们的 人群特征所决定的,他们除了用笔杆子来抒发自己感情之外别 无他法。胡适就是这么一个“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人。知识分 子总有一股维护社会安定,帮助统治者治理周家的使命感的责 任心,但往往统治者并不买账,分歧层出不穷,最终局面只能僵 持。胡适最终的结果就是既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又失去了民 心。胡适痛斥中国缺少法律建设,以至于法治成了无源之水,“现 在中国的政治行为根本上从没有法律规定的权限,人民的权利 自由也从没有法律规定的保障。” L种思想能否深人人心,最重 要的是要看是否顺应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是否关乎群众的 切身利益。显然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并不能解决燃眉之急。 第三,胡适自由主义理论实践中受挫,除了思想文化本身及 社会政治因素外,还有经济因素。2O世纪初,政治纷乱,封建小农 经济形式仍大肆其道,民族经济在外国资本冲击下苟延残喘,这 样的经济基础下产生的决不会是庞大的工商业阶层。经济条件 的不成熟使自由主义理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自由 贸易无法实现,赖以依靠的阶级力量相当弱小,根本无力担当起 推进自由主义理论的历史重任。因此。胡适虽然为自由主义的宣 传和推进奋斗不已,但因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太大,没法调和两者 的矛盾而以失败告终。 小结:胡适自由主义思想在实践中受挫,只是说明了时代的 局限使他难以摆脱厄运的规定,但丝毫没有抹煞自由主义思想 本身所具有的历史价值。相反,自由主义思想内涵的光彩,随着 历史的发展日渐显露出来。在经历了几十年残(下转第273页) 初握权符:张学良在1 92 1 928期间的整军经武 以《张学良年谱》为中心 靳帅 (西北师范大学) 摘要:本文以《张学良年谱》为中心,对张学良在1920--1928期间整军经武的措施进行了浅析。在完成优异的学业之后,初握权 符的张学良协助父亲整军经武,对东北军进行了一些列的改革,促进了东北军的现代化建设。他以自己所属的混成旅、第27师为范 式,整军建军;并且发展炮兵、空军、海军等多兵种;此外,他反对父亲的内战,坚持经营东北。Tv'z- ̄;4.,张学良在此期间的初步尝试,为 此后主政东北时期促进军队的现代化奠定了思想基础,积累了改革经验。 关键词:张学良:东北军:整军经武 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张学良是一个极具有充满争议性的人 员,分配驻各大队的航地点:在长春、天津等地设立航空分处,并 物。尽管在他身上有许多争议性的问题,但是在对推动东北的现 发展航邮。1925年组建东北舰队和东北海军,分为五大队,并亲 代化建设方面所做出的的贡献.学界是较为广泛认可的。其中. 自去视察检阅。m对炮兵、_T兵和航警也尤为重视,他曾多次视察 他在东北的军队现代化方面影响深远。对于东北军队的现代化 检阅.对其武器人事予以关问。此外,他还加强军队纪律,严禁扰 建设思想与经验,并不是张学良一上任业已形成,而是早在未主 民扰商,屡平匪患以期百姓安居乐业。年仅二十余岁的张学良在 政之前(1920--1928)就已经开始萌发并渐趋成熟。 军政方面就显示出不凡的魄力与能力。 作为张作霖的长子,张学良从小便接收到了良好的教育。少 父亲连年参与各路军阀混战,张学良深感忧虑。他认为,面 年时期便“师从名儒崔名耀读四书五经。师从徐启东学习英文以 对如此内忧外患的局势,东北政府应该积蓄精力,着力经营东 及师从陈学英学习法文和数理化知识。” 这为张学良奠定了良 北.促使东北各方面的现代化:对于关内的军阀混战,应该尽可 好的文化素养。张学良热衷于参加体育文化活动以及各类学术 能的避免。这样不至于劳民伤财,讲演会、时事报告会。:他还参加了奉天基督教青年会。在这里他 曾面见记者时说:“今后各方如能本统一国家之目标,社 年 社 社 社 社 社 社 社 穷兵黩武。在直奉战争期间,他 抛弃武力, 结交了一些来自英美的朋友,使他对欧美国家有所感触,对中国 与我平心静气,共商国是,自乐赞同。”“1925年在发表对时局的 的贫穷落后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此期间,张学良还结识了著名教 主张时就说:“努力止息内争,锐意刷新内政外交,开发实业,维 育家张伯苓。张伯苓对他的思想影响很大。后来他曾对南开学生 持金融的更根本方针” 。1927年、1928年屡次劝谏其父息征退 说“子有今日,张先生之力也。”, 回关外以致痛哭流涕。张学良的这一想法应该说,要比父亲张作 1919年张学良入东北陆军讲武堂学习炮科,结识了亦师亦 霖更为深远,对东北的富强以及对外寇的抵御更为有利。 友的郭松龄。郭松龄在当时的奉系军人中思想新锐、有过人的军 在192 1928年期间,年轻的张学良在有限的范围内对 事才干,为人正直,素有救国救民之志。郭松龄不仅要求他学好各 东北军进行一系列的整顿和建设。这些有限的作为为此后三年 科军事课程,还意培养其政治上的觉悟,他“为国为民”的民主 (1928——1931)对东北军大刀阔斧地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思想。次年4月张学良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授陆军炮兵上校军 注释: 衔。从此张学良结束了学生生涯,开始了正式的任职阶段。他对 1.张友坤、钱进、李学群:《张学良年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东北军的改革的初步尝试也由此刻开始。 2008版.第8页。 1920年,20岁的他任奉天暂编陆军第三混成旅旅长。在就 2.申泮文:《张伯苓与张学良的忘年交》,《读书文摘》,2008 任旅长期间,对该旅进行大力整顿。裁撤冗员;提高士兵薪饷;严 第9期。 格考核士兵;用自己的私款奖励优秀士官。“力加整顿一切制度, 3.张友坤、钱进、李学群:《张学良年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要把卫队旅建成有别于其他军队的军队,成为奉省军队之模 2008版,第21页。 范。” 由此可以看出,履任新职的张学良对军队现代化的渴望和 4.张友坤、钱进、李学群:《张学良年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志向。1921年,张学良赴日参观日本秋操,看到日本军队的现代 2008版,第3O页。 化,他很有感触。归国后,他“建议其父改革军制、整顿纪律、严格 5.张友坤、钱进、李学群:《张学良年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训练,张作霖采纳了他的建议。” 2008版,第40页。 1922年张作霖宣布东三省独立后。张学良被委任重职,如任 6.张友坤、钱进、李学群:《张学艮年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东三省陆军整理处参谋长、东i省航空处督办、奉天陆军第27 2008版,第51页。 师师长等.协助其父整军经武。他招募新兵,淘汰老弱。为使退伍 7.张友坤、钱进、李学群:《张学良年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军人不至失业,设立军人职业养成所,军人工厂等。又因官兵所 2008版,第41页。 余薪饷多有浪费,组织军人储金会。 8.张友坤、钱进、李学群:《张学良年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他深感军队官兵的文化素养较差.为此,他“开办东西武学 200B版,第48页。 书社,并将东三省讲武堂拟改为六省大学,分步马炮工轻五科” , 9.张友坤、钱进、李学群:《张学良年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并且亲自担任校长。他还“令军官学习英文英语、日文日语,推广 2008版,第55、57页 各旅一律学习,并令吉、黑两省一律照办。”s这一系列的措施取 10.张友坤、钱进、李学群:《张学良年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以看做是张学良以后对推动军队现代化建 2008版.第86页 设的初步探索和尝试。 11.张友坤、钱进、李学群:《张学良年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张学良还关注空军、海军以及其他兵种的建设。在任东北航 2008版.第73页 空处总办和航空学校校长期间,向国外购置飞机扩充东三省的 12.张友坤、钱进、李学群:《张学良年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航空事业。仅在1923年,“向德国、意大利等购买了新式飞机约 2008版.第275页 300架.编为四个大队”; 并整顿航空处的内务,重新编制驾驶 ”+”+“+・.+-+・・+・-+w+“+..+”+“+“+”+・・+”+-・+一+“+..+・・+-・+・・+”+n+・-+-・+一—・ 一+・・+”—・ “— “—- (上接第272页)酷无情的阶级斗争风浪,在中华民族遭受重重 [3]胡适.自由主义[z].北平:世界日报.1948—09—05 磨难的厄运之后,我们更多地体味到了独立人格、思想自由、社 【41胡适冲国小序【A]入权论集【c1斯月书店,1930一o1. 会民主和法治这些理论精神的重要性。而不管胡适是他自己的 [5】胡适:《容忍与自由》,1959年11月20日《自由中国》十周 祭品,还是那个特定时代的牺牲品,他所奋力开拓的自由民主运 年演说词,见《胡适文集》(12),第838页。 动,实际上已成为中国现代化运动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6]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M】.厶北:台北联经出 参考文献: 版事业公司,1984. …胡适.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 [IPS ̄-#-评论,1935,第150号. 作者简介:贾如,陕西成阳人,1990年出生,长安大学马克思 『21胡适.什么是自由.『A1.欧阳哲生.胡适文集fC1.北京:北京 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大学 版社.1998 当代青年2015.07 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