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有感
一百年前的中国社会在经历着什么?每一个稍微懂得中国历史的人都会毫不犹豫的回答道“辛亥革命”,并由此联想到武汉,这座爆发了武昌首义的城市。每一段历史都会以一种无比激烈的姿态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后人的评说总是会看得更远、想得更深,然而,若是真正深处其中,四周硝烟迷乱、异说纷起,要想做到拨开云雾,发现通往光明的道路又是何其之难,于是,只能“摸石头过河”,不断探索,伴随着疼痛不断前行。
一百年前的硝烟战火早已无复存在,而我们后人唯一能抓住的就是那些幸存的历史遗迹,位于武汉阅马场附近的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无疑是一百年前那场波澜壮阔的革命的最好载体,武汉人习惯把这儿叫“红楼”,除了因为建筑本身的红艳色彩之外,更是因为武汉人自豪于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历程,辛亥革命第二天,革命党人便在这里组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撇开之后推举湖北新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等等的失误,革命让260余年的清朝统治顿时瓦解,让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随之终结,这一巨大的历史功绩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被抹杀的。
每一场革命都会在社会上掀起一阵渲染大波,并且从某种程度上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从而孕育了更为深远变革,辛亥革命也不例外。封建势力和西方帝国主义势力的相互勾结,在革命之前已经在中国存在了六十多年,当维新变法还寄希望于清廷的改良时,远在檀香山的孙中山便组建了他生平第一个革命组织——兴中会,此后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孙中山全身心的投入到革命工作中,直到辛亥革命的爆发赢得了全国的响应,让革命的火种迅速的波及了各个省市,尽管阶级的局限性让这场来势汹汹的暴风雨从一开始的就深藏隐患,但无可厚非的是,这场暴风雨孕育了一次民族的觉醒,它带来的民主共和的思想,让迷茫困苦的中国人眼前一亮,激发了他们内心革命的力量,让
1
之后的复辟帝制的荒谬行为都草草了事,推动了更深刻的反帝反封运动的发展,这些在我看来是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
中国面积的广阔和人口的众多,让一百多年前企图霸占中国的帝国主义们头疼不已,他们不得不在中国本土寻找代理人,让他们出面为自己争取利益上的最大化,在辛亥革命以前,清朝政府无疑是最好的人选,因为在清廷的统治下,中国还存在着名义上的统一,然而,辛亥革命让他们的代理人一下子成了泡影,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了,帝国主义也再找不到既听话又有能力管理全国的工具了,这让他们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也让辛亥革命有了进一步的历史意义。
然而,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又是不能被忽视的。记得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里有这样一段描述:“(赵秀才和假洋鬼子)他们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静修庵里去革命。……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还是先前的把总……”这段描述深刻的揭示的辛亥革命潜藏的悲哀——当时大多数的民众并不了解辛亥革命的真正意图,革命的缺乏牢固的群众基础,从而使得革命的社会影响有限。当时的中国无法孕育出实力雄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在此基础上的资产阶级更是在夹缝中生存,他们领导的辛亥革命也注定具有不彻底性,即在推翻了清政府后,无法从政治、经济上对社会进行有效的重组,反而在革命后中国陷入了更严重的军阀割据、长期混乱之中,大概也正是基于此,孙中山在临终前才会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话来激励此后的仁人志士为了社会的更进一步发展而奋斗。
一百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给武汉,这座首义城市留下的印记,至今还深深烙在武汉的街头巷尾,位于长江边上的江汉路步行街就是最好的证明。可以想象,作为较早开放的城市之一,一百年前武汉的长江上一定是百舸争流,各式各样的外国
2
商船络绎不绝的往返于武汉港,形形色色的外国人穿梭在江汉路的各家银行,这条街曾经是英租界的一部分,外国人在街上修建了很多银行,欧陆风格、罗马风格、拜占庭风格、文艺复兴式、古典主义、现代派……就像是二十一世纪建筑的博物,曾经的日清银行、日信银行、上海银行、大清银行如今被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取代,仅留下一栋栋空壳向往来的游客诉说的这里长久以来的商业繁华。一百年前辛亥革命的爆发给这里带来了什么,相信这儿的商业精英们一定有些恐慌,缺少了有效的代理人,他们要如何能在这片沃土继续获得大量白银,他们会害怕沉睡的中国人即将彻底醒来……如今,在这条街上,彼时与此刻进行着最完美的交织,只不过,一百年后的今天,任何人都可以来往于这条商业街,任何人都会享受最平等的待遇。
历史不会被遗忘只会被铭记,铭记历史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更是为了激励前进,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让我们重拾首义精神,重拾革命精神,在历史的注目下,开拓进取、以史为鉴、向前发展。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