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评价标准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学期)学业水平达成度评价标准与办法

第一单元 解决问题

一、单元总体说明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本单元学习内容前后联系:

已学过的相关知识 学会计算两步式题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后续学习相关内容 多步计算解决问题 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使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单元教学内容检测标注及评价方法 内容 课程标准 解决问题(1) -----加减混合运算的两步应用题 检测标准 ● 评价工具  结合现实生活中 结合具体情境收集有用的数学信息,发现并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提出有关加、减法的问题。 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 会用加减混合运算来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问题的含义。  经历从生活问题 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 实性  学会用两步计算● 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知道可以用不同的的方法解决问题 方法解决问题。 ● 采摘的苹果有25筐,桃子有26筐。 ●一辆空调车上有42人,中途下车8人,又上来16 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要求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式计算并说出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并鼓励用两种方法解答。) 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 结合具体情境收集有用的数学信息,发现并 解决问题(2)具体情境,初步理解提出有关加、减法的问题。 -----连减应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 会用加减混合运算来解决数学问题。 题 的数学问题的含义。  学会使用小括号列  结合情境,明确使用小括号的必要性及使用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方法。 号的作用。  会正确列出含有小括号的综合算式解决问 体会使用小括号的题。 必要性,掌握使用方 知道含有小括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并会法。 正确计算。  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 ●有多少人不能上船?  初步认识乘加、乘 结合具体情境收集有用的数学信息,发现并●买一枝钢笔比买一枝铅笔少多少钱? 解决问题(3)减两步应用题的结构 提出有关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问题。 -----乘加、乘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 会用乘加或乘减混合运算来解决数学问题。 减应用题 问题的大致过程和 掌握乘加或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分结果。 两步口算出结果。 ● 理解乘加乘减的本质意义和算理,能解释 算式的意思。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

一、单元教学内容说明

本单元教学内容划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节,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问题。

教材安排如下表: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景,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本单元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摆一摆等方法形成表像,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建立等分活动与除法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是: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单元教学内容检测标注及评价方法 内 容 课程标准 检测标准 评 价 工 具 除 法 的 初 步 认 识  知道什么是“平均分”,并能将实物进行平均分。  建立“平均分”的概 能够对应“平念 均分”的过程 写出除法算 在实际操作中理解除式。 法的含义。  能够辨别生活中哪些事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 能够根据“平均分”的过程写出对应的除 会读写除法算式,知法算式,并知 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道除法算式中名称。 每个数所表示 的意思。  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 部分名称并知道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 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除法算式的意思。  会运用2~6的 · 20÷5=4 想:(四)五二十, 商是4. 乘法口诀求20÷4=( )想:四( )二十,商是( ). 12÷2=( )想:二( )十二,商是( ). 商,并且知道12÷6=( )想:( )六十二, 商是( ). 求商过程中, 要运用哪句乘· 法口诀。最终  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达到正确、熟 的关系 练地计算表内 除法。  能够比较熟练地用 2~6的乘法口诀求 能根据乘法口·根据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诀填空,并说四五二十 三四十二 二三得六 商。 出自己的思考 过程  会根据一句乘 法口诀写出两 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 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解 决 问 题 实际问题。 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 会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会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能结合情景解释算式的含义,明白商表示的意义,正确写出商的单位,能体会并解释平均分的不同分法。

第三单元 图形与变换

1、 单元整体说明: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是认识锐角和钝角,了解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教师要注意利用现实生活中有关图形与图形变换的 素材,采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 ,感受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角和直角,他们可以根据一个角与直角的关系来判断这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并通过对锐角 和钝角的学习,用更准确、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来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数学交流。例如:在描述红领巾上的三个角时,可以说出“有两个锐角和一个钝角”的结论。另外,直角、锐角和钝角概念的掌握,可以为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奠定基础。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平移和旋转都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 本单元具体教学目标:

1、借助操作活动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3、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得到的图形。 4、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2、单元教学内容检测及评价方法:

内容 角 课程标准 能够正确辨认锐角、直角和钝角 检测标准 角、是不是钝角。 评价工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上面的角中比直角大的有( ),比直角小的有( )  画一个钝角和锐角  锐角和钝 认识锐角和钝角, 根据给出的角,能正确判断是不是锐 将下面的角按要求填空:  能正确说明锐角、钝角与直角的关系 锐角( ) 直角( ) 钝角( )  掌握用三角板中 能正确画出不同的锐角或钝角 的直角判断一个 能用几个锐角、钝角或直角拼组成新角是锐角还是钝角的方法  的锐角或钝角 会用直尺或三角板画锐角或钝角 用三角板上的角拼出新的锐角或钝角 平移  初步感知平移现 能根据具体的情境判断图中现象是 下面图形中哪些现象是平移?(图略) 象  不是平移 ①推拉抽屉 ②摩天轮 ③拉动地面上的纸盒 ④转动汽车方向盘 (图略) 平移5格后的图形。 会在方格纸上画 能举例说出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沿水平方向、竖直形 移动的方向和距离。 到的图形。 出一个简单图形 能根据给出的方格图,正确辨别图形 填一填:图②是图①向 平移 格得到的。方向平移后的图 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平移后得 在方格纸上画出 先向下平移4格,再向右  初步感知旋转现 能根据具体情境判断图形现象是不旋转 象 些生活中所见到的旋转现象 是旋转,能区分平移和旋转现象。  能说出和判断一 能举例说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 下面图形中哪些现象是旋转?(图略) ① 推拉窗户 ②扳手旋转螺丝 ③滑轮拉物体 ④人行走

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二)

1、单元教学内容说明: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综合应用乘、除法计算的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乘法口诀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所以这一单元教学可以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利用知识的迁移自己探索、练习所有的表内除法题的计算。对表内除法的教学,教材的编排特点是采取了在理解除法意义和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同时渗透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这种相结合编排方式,在表内除法(一)主要帮助学生达到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而在表内除法(二)中是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一方面使学生会应用所学的概念(倍的概念、除法的含义)进行分析、推理,培养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体会身边的许多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使学生了解到所学习的除法计算知识有什么用,何时用,如何用,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二是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另外,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材正式介绍了乘除混合两步计算的综合式题的递等式的计算方法和书写格式,这,教师还应补充一些乘加等混合式题,这部分内容对部分学生较难。

单元教学目标见教学参考第74页。

2、单元教学内容检测标准及评价方法 内容 课程标准 检测标准 评价工具 用7、8、 能正确地运用7、8、9的 会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出商 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54÷6= 64÷8= 63÷7= 9的乘法 算一算,在横线上写出所用的乘法口诀。 乘法口诀求商,体验乘除 知道求商过程中,要运用哪句乘法口 6×7= 8×3= 9×5= 7×8= 口诀求商 法之间的关系。 诀。  42÷6= 24÷8= 45÷9= 56÷7=  42÷7= 24÷3= 45÷5= 56÷8= 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 达到正确、熟练地计算表内除法。 联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 会根据一句乘法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 口诀: 、 、 、 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 能根据乘法口诀填写表内乘除法算式 填一填: 的未知数  能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  5×=35 42÷=7 ×7=63 36÷4= 35÷=5 ×7=42 63÷=7 36÷=4 7 63 24 32 36 56 被除数 2 除数 8 4 7 6 9 5 6 商 9 9 7 6 4 5 7  运用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能结合情景解释算式的含义,明白商表示的意义,正确写出商的单位,能体会并解释平均分的不同分法   解决问题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 (求“一的几倍”含义,体会数量个数是另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个数的 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 几倍”) 个数的几倍”是实际问题 转化为“一个数里含有几 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 问题   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 知道是哪两个数量在比较,知道是以 什么数量为标准,另一个量包含了几 个它  看图圈一圈,说一说:图上把 和 进行比较,能说出什么是什么的多少倍 把△的个数看成一份, 的个数里面有 份,所以, 的个数 是 的 倍。 会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 知道并能正确列出除法算式。 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释算式的意思。  会解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求为何要用除法计算,  能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加以区别,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两种类型问题的不同  根据乘除法的意义解决这两类问题。 

解决问题 (应用乘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会综合应用乘除 能看懂题意或图意,能用数学语言表达题意。 法的知识解决两步 能根据乘除法的意义分析计算的实际问题,初数量间的关系, 步理解乘除混合运 能和同伴交流解题思路,正确列出算式并能用自己算的运算顺序,会按的语言解释算式表示的含从左往右的顺序进义。 行计算。  体会到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需要经过多次计算才 学会从问题出发逐能得到合理的结果 步分析所需条件的 结合情景,知道乘除法混一般分析推理方法,合两步运算算式的含义见题 提高有条理地思考 知道按四则混合运算的计问题的能力。 算顺序进行计算,见题  会用递等式的格式书写见 题3。)   结合上图,说一说24÷(4×2)表示什么意思。  填空:     递等式计算: 6×3÷9 63÷9×8 48÷8÷2 4×9÷6 16+24÷8 80-8×7  结合情景问题,收集有用 选择合适的答案填在括号里: 的信息,根据乘除法的意 一盒果汁有六瓶,要知道一共有多少瓶,还必须知道( ),要知义找出数量关系,能正确道一共花多少元,还必须知道,( ) 列式解答。  a.有多少盒果汁。 b 一盒果汁多少元。 c一瓶果汁多少元   两本故事书的钱可以买多少个铅笔盒?  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  你要买回这份早餐,你会想到什么数学问题? 第五单元 万以内数的认识

1、

单元教学内容说明

本单元内容主要有:万以内数的认识。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单元学习内容前后联系:

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先认识1000以内的数,再认识万以内的数,然后整理出万以内的数位顺序和数位表,再比较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写出万以内数的近似数,会计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通过把认数和简单的整百、整千数加减法口算有机结合,认数和用数表达、用数交流信息相结合,不断发展学生的数感,让学生能运用于生活之中,为进一步学习大数的认识打下基础。

2、 单元教学内容检测标准及评价方法

课程标准 检测标准 评价工具 内容 “千”、  能按一定的顺序说出所学过的计数单位。  填空: 万以内 认识计数单位的数 (含千以内数的认识) “万”,感知更大的数的组成,发现每两个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的关系。  通过数数,知道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体会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 会一个一个地、一百一百地、一千一千地数数,特别是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的数法。 ( )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 )。 一本书有100页,100本这样的书有( )页。  数一数: 1、从九百八十六数到一千零三,你能行吗?  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能根据要求正确的数数。 万以内数的读写组成 万以内数的读写组成  能比较直观地建立数位的概念。  会读、写10000 能借助计数器正确的读写数。  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读、写数的方法。  看图写数。 以内的数,并能说 对于中间或末尾有零的数的读写方法要正确出每个数的组成。 掌握和运用。  写出下面的数。  能说出万以内数的组成或根据组成正确的写出万以内的数。  想一想,填一填。 1、2503这个数是由( )千,( )个百,( )个一组成的。 2、由9个百,5个十组成的数是( ),这个数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 万以内 万以内数的大小 会比较位数不同的数和位数相同的数的大 比较大小。 数的大比较。 小。 1074○887 248○284 7395○7397 小比较  加深理解数位的 会将若干个数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  下面是春苗小学六个年级收集废电池情况,请你比意义和数的实际大小。 一 897 二 1048 三 988 四 1736 五 1433 六 1625 一比,排一排。 ( )>( ) ( )>( ) ( )>( ) 万以内 万以内的数位顺 明确数位顺序,掌握数位顺序表,知道每 的数位顺序表 序表 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  根据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加深对读写数,数的组成的理解。  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数的组成。 图中的数是( )。千位上的数是( ),表示( )个( );1在( )位上,表示( )个( );5在( )位上,表示( )个( )。  照样子写: 876=800+70+6 4067= 近似数  结合具体情境理 会根据情境写出准确数的近似数,体会并 填空: 解近似数的含义,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能举例说明准确数和近似数的区别。 1、实验小学有学生2577人,约是( )人。 2、我国已知两栖类动物284种,约是( )种。 3、请举一个准确数和近似数的例子。 口算整 整百、整千数不进 会灵活选择适当的方法正确计算整百、整 计算。(略) 百整千(退)位加减法。 千数的加减法。 加减法  整百、整千数进(退)位加减法。 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 际问题。

第六单元 克和千克

一、 单元教学内容说明 本单元内容主要有:克和千克 单元学习内容前后联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二、 单元教学内容检测标准及评价方法

检测标准 内容 课程标准 评价工具 克和千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 感受1克有多重,知道克是较小的质量 1枚2分的硬币重( ) 克 使学生感受并认识单位,并能举例说明。 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感受1千克有多重,知道千克是较大的 举例说明1千克有多重 初步建立1克和1质量单位,并能举例说明。 千克的观念,知道1 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千克与克的 6000克=( )千克 3千克=( )克 千克=1000克 单位换算。  知道用秤称物体的 认识生活中常用的秤,知道用秤称物体 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 培养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 能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质量。  能借助标准,估测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

第七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 一个足球重400( ) 的方法,会读取盘秤、弹簧秤等常用的秤上的数值,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一个鸡蛋重( ) 1、单元教学内容说明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及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以及加减法的估算。

这部分内容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的数与计算起了铺垫作用。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是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编排的。学习这些内容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而且还为后面学习多位数的笔算加减法做准备。

2、单元教学内容检测标准及评价方法 内容 位数加两位数 课程标准 的数学问题。  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 数,在计算中体验解决问 题策略的多样性。  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 口算  31+24 49+25 57+39 80+20  能够从生活中发现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 下表是商店一些物品的数量  闹钟  台灯  台历  文具盒  18(个)  35(个)  56(个)  62(个) 检测标准 两位数的方法。 评价工具 先在方格纸上圈一圈,再计算。  口算两 能够根据情景图提出相关 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口算两位数加 台灯和闹钟共有多少个?  (2)请你再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并解答。 口算两 能够根据情境图发现数学 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口算两位数减位数减两位数 问题,并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 正确口算两位数减两位 数,在计算中体验解决问 题策略的多样性。  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 能够从生活中发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两位数的方法。  先在方格纸上圈一圈,再计算。   口算  43-22 54-38 80-18 100-60  下表是商店一些物品的数量  闹钟  台灯  台历  文具盒  18(个)  35(个)  56(个)  62(个)  文具盒比闹钟多多少个?  (2)请你再提出一个减法问题并解答。 笔算几 经历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 能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百几十加几百几十 的思考过程,并能够正确笔算。 息,提出数学问题,并正确解答。  森林医生 理由。 并能说明计算思路。  1、 320+440 490+280  能够根据情境图提供的信 能够正确判断计算正误,并能说明 能够正确理解情景图,收集有效的信息解决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加法问题。  看图解决问题。  小明从家到学校后,再到少年宫一共要行多少米?  请你再提一个加法问题,并解答。 笔算几 经历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 能正确笔算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 1、620-440 490-280 百几十减几百几十 的思考过程,并能正确笔算。 息,提出数学问题,并正确解答。  森林医生 理由。 式题,能够说明计算思路。  能够根据情景图提供的信 能够正确判断计算正误,并能说明 能够正确理解情景图,收集有效的信息解决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减法问题。  商场里这些商品进行优惠活动:  自行车的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钱?  自行车的原价比录音机的原价贵多少钱?  (3)请你再提一个减法问题,并解答。 加减法 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 结合生活情境体会估算的意义,有 估算。 的估算 加、减法的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意识的进行估算;  能够正确估算,并表述自己的估算方法。  体会解决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会用合理的方法进行估算。  (1)583接近( ),417接近( ),所以583+417≈( )。  (2)631接近( ),409接近( ),所以631-409≈( )。  (3)719+179≈ 529-247≈  能够根据情景提出相应的加减法问题,能够正确估算出结果。  根据具体问题,适当采用估算、精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计算。  解决问题。  北京到大连,飞机票620元,火车票147元,乘火车比乘飞机大约便宜多少钱?  一本书有37页,看了142页,大约还有多少页没有看?  电风扇245元,电饭锅187元,妈妈有400元,够吗?  下表是小华家这几个月的电表读数,  请你估一估,他家8月大约用了多少度点?九月呢?你还能够提出什么数学估算问题并解答出来吧! 第八单元 统计

1.单元整体说明。

本单元教学内容有:教材第106~114页例1、做一做;例2、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教学内容。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习了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两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并学会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同时本册教材中出现了一些较大的数据,条形统计图的每一个格要代表五个单位。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2.单元教学内容检测标准及评价方法。 内容 认识复式统计表 课程标准  学生进一步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  初步认识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并学会填写。  ·学生能根据复式统计表中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复式统计表的意义和作用。 认识条形统计图  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5个单位)。 问题,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并做出合理的预测。  学生能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条检测标准  在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学生会用一定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 学生能看懂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并能将收集的数据填写到这样的统计表中。  1.男生喜欢参加( )的人数最多。女生喜欢参加( )的人数最多。  3.从统计中你有什么发现?  4.你还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 下面是某地区某月天气情况统计表 形统计图(1格代表5个单位)。 现、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并能做出合理的预测。 下表。 评价工具及说明  统计全班男女学生的课余活动情况,并将结果填入的信息回答简单的问题,并 学生能根据复式统计表回答简出问题。 单的问题,并能发现问题、提 2.喜欢参加( )的人数最少。  ·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 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信息发  完成上面的统计图。  统计图中的一格代表( )天。  这个月( )天气最多。  阴天比雪天少几天?  5.请你说说这次统计的是哪个月的天气情况,为什么? 第九单元 找规律

1、单元整体说明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四册第九单元的内容。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本册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与一年级下册教材相比较,本册教材最大的变化就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一些,如图形的排列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一个数列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新的数列是等差数列。

在本单元学习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2、 单元教学内容检测标准与评价方法

内容 课程标准 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 认识物体的循环排列规律,会运用规律解决 能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 能和同伴交流图形的排列规律。 图形的变化规律 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发识。 检测标准  评价工具及说明  初步感受数学的价值, 能根据图形的排列呈现形状和颜 色的循环变化规律,并能画出循环 排列的几组图形中的任意一组图 形。 有创造性。  小小设计师:你能给下面的相框镶上一圈有规律的花边吗? 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 学生能独立设计出有规律的图案,  找规律,填一填  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算一算,能根据图形和数列的数量变化发现变 3 6 10 ( )  发现图形和数列较复化规律。  20 18 16 14 12 ( ) ( ) 杂的变化规律。  能和同伴交流图形和数列的数量( ) 数列的变化规律  体会数形结合,通过图变化规律。  15 25 35 45 ( ) ( ) ( ) . 形和数列的观察、比 能根据排列规律,填出其中任意位 、 较,掌握发现规律的方置的一个或多个图形和数。 法。  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发现一些图形 (说明:第四个圆的小点应该在中心点位置) 和数列的排列、变化规律。  找规律,填一填。然后根据数列的规律用你喜 欢的图形表示出来。  1 2 4 8 16 (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