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羡之,字宗文,东晋东海郡郯(t a n谈)县(今山东郯城)人。其祖父做尚书 吏部郎时,徐家显赫一时,人丁兴旺。其父徐祚之曾任上虞(今浙江上虞县)县令。徐 羡之出生不满周岁时,父亲病故,家境开始衰落。徐母与儿子羡之相依为命,仅靠丈夫 留下的积蓄过活,日子过得很清贫。徐羡之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和非凡的气度,他常同 小伙伴一起玩耍,大家都乐于听从他的指挥。他勤奋好学,家境贫寒并没有妨碍他涉猎 经史。少年时代的徐羡之与众不同,沉默寡言,喜怒不形于色。他精于弈棋和欣赏戏 剧,但从深沉的外表观察,他又似乎对这些不太精通。因此,当时世人对他大智若愚的 气度十分推崇。如名士傅亮、蔡廓、郑鲜之等人,尤为敬佩他。 晋安帝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已远近闻名的徐羡之被晋朝廷征辟为太子少傅主 簿。后来,北府兵元帅刘牢之请他去担任镇北功曹和尚书祠部郎(主管祭祀的官)。隆 安三年(公元399年)十月,浙东一带爆发了孙恩领导的农民起义,东晋政府派北府兵 前往镇压。东晋王朝炙手可热的抚军将军桓修任命徐羡之担任抚军中兵曹参军,从此, 徐羡之开始官场得意,他凭借自己的气度和志向,一步步进入权力中枢。时人都盛赞他 是一个将相之才。名士傅亮、谢晦、郑鲜之曾经与徐羡之置酒聚会,傅亮、谢晦等人才 学渊博,议论时局高谈阔论,徐羡之则风度庄重而严肃,只在适当的时候才发言,且妙 大智若愚,死于非命的刘宋开国宰 语连珠,令人振聋发聩。此后,郑鲜之常叹息道: “观看徐羡之的言谈举止,我再也不 认为自己是一个有学问的人。” 0 结识宋主初展英才 在桓修的抚军将军府,徐羡之结识了当世的枭雄刘裕。两人同在将军府共事,朝夕 共处,彼此有了较多的了解。刘裕遇事当杌壹断,雷厉风行,走起路来龙行虎步,气宇 轩昂。徐羡之发觉此人有帝王之气,远比其辅助的桓修胜似百倍。加之刘裕待人友善, 易于接近,徐羡之便主动与刘裕交往。刘裕也注意到他的这位同事,遇事沉默寡言,但 ・尘封往事・ 相 徐茨之49 ・尘封往事・ 在平定卢循起义的过程中,由于各路北府兵将领 关键之处却能提出独到的见解,使人豁然开朗,远比 那些唯唯诺诺的士族官僚们有才能,这样的人才对自 纷纷投靠刘裕,刘裕的实力大增,威振朝野。桓玄借 己成就一番事业会大有裨益。由于相互的敬佩,两人 刀杀人之计不仅落空,还使刘裕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来往日益密切。 东晋末年政局动荡,朝中大权落入大土族桓玄之 手。北府兵首领刘牢之在与桓玄的权力斗争中兵败自 杀。桓玄为铲除后患,把刘牢之旧部诸将分调各地。 他把北府兵中大将刘裕特意调到堂兄桓修手下,名为 6 人讨桓玄运筹惟幄 事态的发展,正如徐羡之所料,对刘裕已很有 利:通过平定卢循起义,北府兵大权已落入刘裕手 重用,实则是加以监视。当时不少心腹劝刘裕起兵反 抗桓玄,徐羡之劝刘裕应广交贤达,静待天时,不可 操之过急,以刘裕的威望与才德,一定不会久届人 下。 时机很快来临了。晋元元年(公元402年)五 月,卢循起义,义军由临海郡攻入东阳郡,夺占了不 少州县,东晋朝野震惊。总揽朝政的太尉桓玄派刘裕 起兵镇压。 军情紧急,刘裕率所部兵马出发,徐羡之随军出 征。行军途中,他对刘裕说: “将军此番出征jXJ多吉 少,不可不先做打算。”刘裕忙问何故。徐羡之答 道: “此次征讨卢贼有三不利:其一-,桓玄派将军讨 伐,实则是借刀杀人,想借卢贼削弱将军的兵力;其 二,讨伐大军均为北府兵旧部,同时命各路将军分头 出击,也是要借卢贼之手各个削弱;其三,户贼善于 用兵,现已占据有利地形,并把周围州县掠劫一空, 将田地庄稼也尽行割去。将军不可高枕无忧啊!此三 不利,将军只要处理得当会变成三利。桓玄借刀杀 人,将军可借这一时机联合各路将军,刚结起来。我 愿担当特使去劝说各路兵马,晓之以利害,同舟共 济,合力平定卢贼,再共同讨伐桓玄。至于卢贼,其 坚壁清野的行为已搅得浙东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只 要将军联合各路兵马合力攻之,定可凯旋。” 刘裕按徐羡之计极力拉拢受桓玄排挤和迫害的北 府兵诸将。他派徐羡之携带密信,前往北府兵大将何 无忌、刘毅、孟昶、诸葛长民、刘道规等营中游说, 晓之以理,揭穿桓玄的阴谋,并阐明只有各路兵马联 合起来,才能保存实力,不致于被桓玄各个铲除。于 是各路军马与刘裕合兵一处跟卢循交战,连连取胜。 卢循兵败,无路可退,只得弃岸逃往海上。 50 中,各路将军对桓玄和桓修早就痛恨,必欲除之而后 快;而桓玄由于失去了对北府兵的控制,实力大减, 手中只掌握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的军队和实力虚 弱的西府兵。刘裕已拥有足够实力与桓玄抗衡。不 久,他率大军向山阴(今浙江绍兴)集结休整,各路 军马声讨桓玄的呼声日趋高涨,他们共推刘裕做首 领,枕戈待且,准备讨伐桓玄。因此事关系北府军的 生死存亡,刘裕面临着人生又一次重大抉择。一天, 他坐帐沉思,愁肠百结:虽然他手握重兵,但若处理 不当,也会步刘牢之后尘。此时,刘裕想起了足智多 谋、为自己创造现今有利局面的徐羡之。他觉得,这 次抉择应该听取一下徐羡之的见解。于是,刘裕站起 身,径直前往徐羡之军帐。 刚出大帐,迎面正好遇到徐羡之。原来自从大军 驻扎山阴,徐羡之就为刘裕大军日后何去何从而忧心 忡忡。今天他正想来与刘裕商讨对策。这真是不谋而 合。 刘裕忙请他入帐,表明白己主张率各路军马并力 讨伐桓玄之意。徐羡之剖白形势说: “桓玄窃取宰相 之位,独揽朝政,猜忌群臣,手段残忍而又刑罚不 公,天下人无不欲杀之而后快,将军应顺承天命,起 兵诛之。”刘裕大悦,不等他说完,忙击桌说: “太 好啦,我即日起兵I...…”徐羡之拦住刘裕: “不可, 此时起兵,将军何以诛玄?古人云:欲成大事,必具 备天时、地利、人和,今将军三者不具其一。”徐羡 之见刘裕发愣,进一步分析利害: “现在起兵尚无任 何借口,师出无名,不能号召各地共同讨伐桓玄,故 塌未得天时;其二,大军现驻扎山阴,距建康路途遥 远,假如在此地起兵,不能马上威胁桓玄,造不成政 治上太大的影响,故谓未得地利;其三,各路将军虽 ・尘封往事・ 愿与您合兵诛讨桓玄,不过是因为受到桓玄迫害而暂 工,大幅度增加赋税,搞得百姓困苦不堪。同时,桓 时联盟,并非真心归顺将军,故谓未得人和。我劝将 玄游猎无度,夜以继日,所到之处必索要美食特产、 军不可操之过急。当务之急是积极团结各派将军,树 美女珍宝,闹得朝野上下劳瘁不堪,怨怒思乱之人,立威望,做到L下齐心。桓玄独揽朝政,据我所料, 他势必要篡夺大晋江山,将军应静待天时,等桓玄称 十有八九。 此时,徐羡之见时机成熟,便向刘裕建议道: “天时已到,将军可大展鸿图。”于是,刘裕向各路 兵马下达命令,令大将刘毅、何无忌等率各路人马同 帝篡位时,以兴复晋室为号召,再由京口(今汀苏镇 )起兵,各地必风闻相随,成功则指曰可待!” 刘裕听罢,甚觉有理,便连连点头。从此,他依 时起兵,由京口直攻建康,并四处张贴檄文,号召入 从徐羡之之计,大力拉拢各路将军,日夜操练军马。 京讨逆,各地纷纷响应。桓玄匆忙问率军与北府军交 不久,他亲率大军逐渐向京口移动,以便随时进攻建 战,一触即溃,不得已,只得挟安帝西逃,后被刘毅 康。 诛杀。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刘裕等迎安帝还都 晋元兴二年(公元403年),桓玄自称大将军、 建康。桓玄之乱,遂告平息。 楚王。十二月,在建康篡位称帝,圜号楚,贬晋安帝 刘裕大军浩浩荡荡进驻建康,因勤工有功,刘裕 于寻阳(今江西九汀)。桓玄统治下的楚圈朝廷更加 被提升为侍中,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功告 腐败,骄奢荒淫。他在建康大兴土木,征发大批民 成之日,刘裕没有忘记徐羡之的功劳,呈请朝廷任命 他为镇军参军,尚书库部郎和领军司马,让他仍 留在身边。刘裕需要徐羡之这位谋士来辅佐他成 就一番事业。 o 回避锋芒以退为进 平定桓玄之乱,复兴晋朝,刘裕首功可鉴。 晋安帝欲让他做都督中外诸军事,实质是把全围 兵权交给刘裕。这对于任何欲成就大事的人无疑 是最大的诱惑,也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刘裕非常 高兴,准备接受这一任命,手下众将都很高兴, 期待刘裕高升,自己能沾沾光。但有一个人脸上 却没有一丝笑意,反而显得忧心忡忡,他就是徐 羡之。 刘裕明白徐羡之是为自己担忧,但他想不通 徐羡之现在还有什么值得如此担忧的。自己已成 为东晋炙手可热的人物,应该放开手脚大干一番 才是。于是有一天,他就去问徐羡之担忧的缘 故。徐羡之闷闷地说: “将军勤王有功,理应受 此重任。但你周围还卧着几只猛虎,虎视眈眈, 我一想到这就高兴不起来。”刘裕一惊道: “哦,愿听徐公高见!”羡之说:“此番勤王,诸 位将军中只有你受封爵位最高,其它将军虽受封 51 ・尘封往事・ 赏,谁能保证无人对你有嫉妒之心呢?我私下听说刘 书、建威将军和丹阳尹,成为刘裕手下最得力的辅 毅、诸葛长民等对此次封赏低于您而颇有不满。尤其 是刘毅将军,刚愎自用,自负而又喜欢炫耀。这次是 臣。事至此,他最明白刘裕的心事。 晋恭帝元熙元年(公元419年),安帝驾崩,恭 他亲手斩杀了桓玄。将军若接受官职高于他,势必会 帝即位。恭帝被迫加授刘裕为宋王,并给予特殊礼 引起他的嫉妒。将军应以长远眼光来处理这件事情。 仪,尊宋王妃为太后,世子刘义符为太子。这使刘裕 将军手中虽握有重兵,但还缺少足够的威望来震服诸 的儿子日后可以继位做东晋皇帝,但是这与刘裕的目 将,因此对朝廷的任命应予辞谢。一则让人们知晓将 标相去甚远。刘裕便欲迫使恭帝禅位。徐羡之早已明 军以国家大事为重,不谋一己之私;二则可避免同刘 白刘裕的心思,又向他悄悄献了一计。随后,元熙二 毅的正面冲突。将军应暂时回至京口,在此地休养生 息,以团结更多的将军到身边,孤立刘毅。” 次日,安帝正式下诏分封诸将,刘裕再三辞让, 并盛赞诸将尤其是刘毅、诸葛长民的功劳,声称自己 并无大功,受之有隗,愿回到驻地,治理地方事务。 安帝诏命百官促劝,刘裕仍旧多次推辞,并亲自到宫 廷请求。安帝无奈才允许他回京口,改封他为都督 荆、司等十六州军事。 刘裕虽避免了与刘毅的正面冲突,可刘毅表面上 也拥戴刘裕,但内心仍不服气。刘裕越是忍让,刘毅 越发骄横放纵,处处与刘裕为难。在这种对峙中,刘 裕虽暂居下风,但由于他谦逊待人,不计私利,以团 结为重,北府兵大多数将领都很敬佩他,逐渐向刘裕 靠拢,对刘毅则丧失了信心。后来刘毅起兵攻打刘 裕,由于众叛亲离,兵败自杀。 徐羡之以退为进的妙计使刘裕大尝甜头。从此, 在灭南燕、后秦等一系列战争中,刘裕屡建奇功,但 对朝廷封赏总是依此计而行,推辞再三,表示他对封 官进爵没有兴趣。朝廷内外都盛赞刘裕是德高望重的 忠臣。刘裕的威望终于形成了。 6 助裕篡晋开国宰辅 自诛灭桓玄以来,经平灭刘毅,西征南燕,北伐 后秦,多亏刘羡之屡献良策,才使刘裕树立了崇高的 威望,他已完全掌握了东晋军政大权。刘裕对有才德 的庶族大力提拔,不拘一格。注意团结各路将军,培 植了一大批亲信,他在朝廷一呼百应,一切朝中事务 必须由刘裕处理,俨然一位太上皇。到这时,刘裕受 禅便成了顺理成章之事。徐羡之已身兼司马、吏部尚 52 年(公元420年)正月,刘裕依计行事,他欢宴宋国 (封地)大小官员。酒过三巡,刘裕对大家说: “当 年桓玄篡夺帝位,是我首倡大义,兴复晋室,接着南 征北战,平定四海,大功告成,遂蒙皇上赐赠九锡。 可我现已年迈,地位如此崇高,天下事物都忌讳满 盈,如此下去,难保长久平安。我拟将爵位奉还皇 上,回到京城颐养天年。”这些臣属弄不清刘裕葫芦 里卖的什么药,只是一味地歌功颂德。傍晚席散。中 书令傅亮宴毕出来后,恍然大悟,忙转身去宋王宫。 此时,王宫门已关闭,傅亮敲门,请求召见。宫门马 上打开,傅亮一看,正是宋王刘裕。刚要施礼,刘裕 忙…t-前挽住他说: “傅公,我已恭候多时啦,快请 进。”原来傅亮求见,正如徐羡之的算计。傅亮说: “宋王,我想暂时返回京城。”刘裕知道他的意思, 很高兴,就问:“要多少人护送?”傅亮说:“几十 人。”说罢告辞。据说傅亮出宫时,天已黑了,又见 一颗长星划破夜空。傅亮拍腿叹息说: “我从不相信 天文,现在天文已应验。” 傅亮抵达建康不久,恭帝便下诏征召宋王刘裕入 京。傅亮联合朝中官员,迫使恭帝将帝位禅让刘裕。 宋元初元年(公元420年)刘裕在建康修筑高 台,接受恭帝禅让,即皇帝位,建元永初,史称宋武 帝。 为了稳圃新建的宋政权,刘裕贬恭帝为零陵王, 将其迁屑旧秣陵县(今南京江宁县南秣陵镇)。一年 后,刘裕派人将恭帝处死。 刘裕对助禅功臣和属臣各有封赏,提升徐羡之为 司空、镇军将军、录尚书事,主管朝廷机要;傅亮为 中书令。刘裕已年过65,朝中大事悉委徐羡之负责, 命他统率百官,与傅亮等共同辅政。徐羡之成为刘宋 ・尘封往事・ 朝廷的开冈宰相,更加努力地辅佐刘裕。 臣在华林园、天渊地游乐,歌舞不休直至深夜。徐羡 之上疏劝谏,少帝不听。恰好此时北魏大军南下,攻 o 顾命辅佐废昏立明 取虎牢(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随后占领宋大片领 土。徐羡之一面派大军北上抗击,一方面又上疏请少 武帝刘裕一生戎马,如今终于获取了人间至尊的 帝亲征。少帝不加理睬,把一切推给徐羡之处理,依 皇位,他踌躇满志,意欲成就一番伟业,无奈连年的 征伐损害了他的健康。永初三年(公元422年)三 旧游玩嬉戏。徐羡之对这位扶不起的“阿斗”毫无办 法,眼睁睁地看着刘裕开创的江山将要毁于一旦。作 月,刘裕病倒。徐羡之、傅亮等重臣入宫照料。五 为顾命大臣不能保住江山社稷,又有何面目去见先 月,刘裕病危,下诏立太子刘义符,又亲写遗诏: 帝?他遂与傅亮、谢晦三人密谋,最后决定废除少 “后世如有幼主,朝廷大事全部委托宰相,皇太后不 帝,迎立刘裕三子、宜都王刘义隆。而依旧制,废除 能临朝干政。”并任命徐羡之、傅亮、谢晦等为顾命 少帝后应立刘裕次子、庐陵王刘义真,但此人生性轻 大臣,辅助义符。 ̄]iNIj开创的刘宋天下,治理的重任 浮,毫无声望,而宜都王刘义隆却具有帝王气质。于 是徐羡之决定先弹劾刘义真,再废少帝。最后迎立刘 义隆。 便落到徐羡之等人肩上。 刘裕去[}},太子刘义符即皇帝位,年仅17岁,史 称少帝。 徐羡之联合傅亮等几十位大臣联名上疏弹劾刘义 少帝童心未泯,只知玩乐,朝中大事无论巨细都 真,少帝批准,贬其为平民,放逐新安郡(今浙江淳 由徐羡之等处理。作为前朝老臣,徐羡之又担负起辅 安县)。不久,徐羡之派人将他处死。佐少主的重任。徐羡之受刘裕重托,眼看少帝年幼不 刘义真已除,下一步便是废除少帝。徐羡之密令 问朝政,更加用心地管理朝事,尽宰相的职责,把朝 大将檀道济、王弘入京,与傅亮、谢晦几人商讨具体 政处理得井井有条,使百官上下一心。他还调整发展 经济的政策,鼓励农耕、经商,使围库充盈,社会安 行动计划。他借口谢晦修理家宅,将军队藏于谢府, 又派心腹潜入皇城收买禁卫军。 定,并使多年来的战争创伤慢慢得到医治。 元嘉元年(公元424年)五月二十四日,天气燥 少帝在居丧期问不守礼教,嬉戏无度,整日与佞 热难耐,少帝在华林园避暑,依旧歌舞升平,傍晚又 移驾天渊池龙舟上通宵作乐,直到深夜。 天将拂晓,徐羡之、檀道济率兵直奔 天渊池。一路毫无阻拦,徐羡之领军冲上 龙舟,斩杀侍卫,制服少帝,取F皇帝印 信后,将他押出天渊池。随后,徐羡之前 往朝堂,紧急召集百官,拿出早已拟好的 诏书,假称是奉太后之命,已将少帝拿 下,历数义符荒淫不孝等罪状,废为营阳 王,贬居吴郡。迎立宜都王刘义隆即位, 派傅亮率行台百官前往迎接。随后,徐羡 之暗自下令杀死刘义符,以绝后患。 接连诛杀两亲王,徐羡之恐怕刘义隆 即位后对己不利,于是就命谢晦出镇荆 州,兼都督荆、湘等七州军事和荆州刺 史。把精锐部队和能征善战的将领,全部 53 ・尘封往事・ 配给谢晦,希望他居于外地,与自己在朝廷遥相呼 合檀道济在广陵同时起兵。 应,作为声援。 与此同时,文帝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他一面 八月,宜都王刘义隆在建康即位,改元永嘉,史 密调军马向荆州运动,对谢晦形成包围,一面分化徐 称宋文帝。文帝下诏百官一律擢升二级,提升徐羡之 羡之阵营,密诏王弘、檀道济这两位顾命大臣入京。 为司徒。刘宋王朝的军国大事仍由徐羡之等顾命大臣 王弘是文帝心腹王昙首的弟弟,他又与檀道济交往甚 处理。徐羡之位列司徒,做事有魄力,威望又高,实 密。:r是,二人倒戈,投入文帝阵营。 为百官之首,朝中一切必须经他批准方可办理,可谓 元嘉三年(公元426年)正月十六日,文帝下 无冕之王。 权倾朝廷终招杀祸 文帝登基伊始,为避免重蹈兄长复辙,下诏一切 典章不变,并推说年幼,一切政事归南顾命大臣处 理,自己要为先帝刘裕守孝满三年。徐羡之见文帝毫 无怪罪自己之意,便放开手脚,毫无顾忌。他把自己 的亲信大力提拔,担任朝中和地方的要职。朝中事务 必须由他批准方可办理。徐羡之身为司徒,把握朝中 权炳,使文帝形同虚设。 文帝深居皇宫,但却没有空闲一刻。他表面不问 朝政,暗地里积极结交名士,拉拢与徐羡之不和的官 员,将前宜都王府的亲信都分封了高官,在朝中让他 们替自己活动并充当耳目。 元嘉二年(公元425年)正月,徐羡之、傅亮上 疏文帝,归回政权。原来,文帝届丧三年已满,且又 年方二十。按律例,顾命大臣已圆满完成任务,应归 政文帝。徐羡之认为文帝不敢批准奏章,仍会让自己 掌管朝政,况且朝廷上上下下都是自己的亲信,于是 再三上疏请求回家乡安度晚年。文帝也下谓再三挽 留。徐羡之便故作姿态,在府中期待文帝会亲自登门 挽留。不料10日过后仍不见文帝来请,徐羡之便知自 己玩过火 ,于是赶紧L朝。短短数日,朝中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朝中关键职位都换上文帝的一班人 马。一切政事均由文帝裁决,虽也向他咨询,但已流 于形式。徐羡之想削弱文帝实力,便要把文帝亲信大 将刘彦之调往外地,奏章呈上后,文帝反而任命他为 中将军,统率全部禁卫军。 徐羡之不甘心失去往日的荣耀与权力,他写密信 给谢晦,讲述朝中巨变,让他起兵入京“勤王”并联 54 谓,宣布徐羡之、傅亮、谢晦谋杀少帝和庐陵王的罪 行,命檀、王起兵诛讨谢晦,并在朝堂埋伏武士,伺 机诛杀徐羡之、傅亮。 这一天,文帝下诏急命徐、傅二人入宫商讨大 事。徐羡之走到西明门外,遇到值班的谢嚼,得知宫 中有变。于是马上回到西城,乘坐宫廷车马混出建 康,出城后下车步行,一口气走了20多里,来到一处 叫新林的地方,这才停下喘口气,悔恨不该迎立刘义 隆,丽应迎立年幼的刘义康,如今悔之晚矣。转念一 想:此番在劫难逃,不该逃走,反落个骂名。想想自 己辅助刘裕,顾命辅助幼主,为刘宋王朝呕心沥血, 不辞辛劳,到如今反而招致杀身之祸,实在再无面目 见人。痛定思痛,别无选择,最后,他含着热泪钻进 路边一个陶窑里,上吊身亡。 徐羡之,家境贫寒。少有壮志,勤学博见,大智 若愚。早年,他追随刘裕左右,赞画军务,使刘裕抓 住有利时机,重振北府军威,一举消灭桓玄势力。刘 裕居首功之时,徐又劝其兵回京口,以退为进,远播 德望,渐除异己,终使刘裕掌握朝权,建立宋国。徐 羡之位列宰辅之后,顾命托孤,兢兢业业,辅助幼 主,将朝廷政治理得井井有条,后因少帝失德,废昏 立明,实是不得已而为之,其志仍在巩固刘宋社稷。 后来,由于重权在手,徐羡之不免任人唯亲,继而忘 乎所以,擅杀少帝和亲王,则为不智之举,罪在不 赦。文帝亲政后,暗蓄诛徐之谋,徐羡之不察,终酿 成风云之变。徐羡之身有大智、大功而遭此不测之 祸,死于非命,不亦悲乎! 纵观徐羡之一生,功大于过,瑕不掩玉。他为刘 宋王朝立下的不可磨灭的功勋,将永远彪炳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