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应1电影观后小议
小组成员:张良、郑睿、张倩、杨玉彤、周骏、司凯航、王念瑛、王闻双、孙梦凡、王慧
像命运看着众生嗔笑怒骂、流泪流汗,看着人在轮回中挣扎着追求着,逃脱不掉却满怀希望。看着命运给你转机却永远想不到下一秒它会附赠给你什么。《蝴蝶效应》就带着如此人生智慧闯进各自的心中。不论此刻的你心中充斥的是什么,是对改变过去的贪婪的欲望,还是对人生追求与妥协之间的角逐,它就这样硬生生的闯进我们的世界里,留下不深不浅的痕迹,却足够我们回味永生。
总是会幻想“如果”“假如”。李安曾说电影是造梦的艺术,但它既包括梦想达成,苦尽甘来的美梦,也有揭露人性,披露无遗的噩梦。在该片中,导演针对每个人都有的对不完美的往事的修复欲,为观众提供了返回过去,重新来过的可能。主人公Evan是超能力的拥有者,是变幻莫测的穿越事件的主导者,与此相对的其他人物就只是在自己的时间线上走完或平淡无奇,或掺杂着剧痛与甜蜜的一生的众多炮灰。
物理学上有一种人择理论,即世界之所以是这样,全然因为我们所看到的和身处其间的正是这样的世界,好比一只土豆,放在鞋里就长成鞋子形,放在水杯里就长成圆柱形,没有所谓的为什么,就算有,那也是人类的语言固有的缺陷造成的死循环。我们生活着的世界正是这样一个决定我们长成什么样的容器,它看似装入了不同的,丰富的可能性,但我们所经历的都是必然,因为我们只经历了这些。而这部电影正是给了我们可以重复的可能性,给了去挽救过去一切不美好的机会。当一切“如果„就好了”句式变成现实,却只是给了我们更大的震撼。生活从来就难以齐全,影片像手术刀一般将这个道理展现给了我们,让人们有机会了解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不到只能不断幻想的美好,实在太多人有过太多悔恨,但又实在有太多人会不断的幻想所有有关后悔的美好的结局,而这部电影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毁掉了很多人的美好希冀,让想象这唯一的美丽幻境也容不得美妙,将人们弥补遗憾的唯一方式通过影片展现的很现实,这应该也是这部影片有如此大的震撼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影片是如此贴近生活,我们组的成员年纪虽小,却也都有大大小小的遗憾,在观看影片后,有感而发,作如下浅议。
【人物分析】
1.主人公埃文是几次人生的主导者,他对于每一次变化也许都是最清醒的,但也是最迷茫的,因为每一次的改变都是由他主导,但是会改变成什么样子却是不可控的,每一次的改变总是预料之中的却也是预料之外的。埃文拥有很多人向往的能量,他可以通过记忆的碎片去改变那些遗憾的往事,他可以回去拯救那个他要寻找的女孩,他可以回去再教育迷失的问题青年„在最初,它在外部无法抵达的地点上设立了严厉的禁止之物。埃文就这样一次次的回到了不同的时期,背负着沉重的原罪,沿着记忆的痕迹探寻着,以便找到失去的快乐。此刻,快乐却成了禁止之物,在那里给人烙上了罪恶的烙印,并且同死亡进行了一次置换。一次次置换之后,埃文发现所有故事最好的结局就是没有开始,所以,他选择了再一次回到过去,然而,这一次,他回到了母亲的子宫里,在快要生产的时候,他用双手掐住了脐带, 结束了自己刚要开始的生命,从此消失在世界上。伊凡用这种让自己不曾出现在世界的方式,还给所有人幸福。
埃文是善良的,他的初衷就和很多有着懊悔遗憾的人一样,只是想要抚平遗憾,但是就像他的父亲试图告诉年幼的他的事实那样:“you can not play as god son.”他只是纯粹的想让每一个他在乎的人都拥有一个美好的生活,让每一件有遗憾的事都能成为美好的回忆。
只是不可控的因素实在太多,人生的每一个不同的选择背后都会带来完全不一样的人生,人事无常,而少年不知,埃文是绝望与希望的并存,在每一份人生中都有着各样的绝望需要改变,而每次改变都有着各式的希望宽慰人心,给了幸福,又会降临未知。生活就是一种妥协,并没有一种万全之策,我们应该学会接受不完美,只是埃文可能不懂。
2.凯勒,作为女主角的凯勒,也许从一开始就是埃文做那些事的源头,凯勒真正的家庭并不和谐,她有家,是破碎的。她有爸爸,是给予她伤害的。她有弟弟,却总说不清带给她的是安全还是一切不幸的源头。就是这样,她总归还有一个对她说“我会回来找你”的少年,却未曾料到自己以后会因少年迟来的寻找和被误解的询问而走向人生的终结。在埃文制造的几种人生里她幸运但也不幸----幸的是她曾经的少年一直未曾放弃,期望她的人生美好,不管她身处何境都会找到她,接纳她的一切,再寻找让她的人生更幸福的方法。她又是不幸的,以世俗的标准衡量,她凄惨、可怜、任人侮辱、甚至自暴自弃,当然在埃文对幸福的制造中她有自己的幸福,但终归还是因为埃文的自我牺牲才换来了她所不知的承载了无奈与眼泪的幸福地理所当然的人生。她也总归是一个平凡人,幸福时简单地生活,不幸时把自己的人生过到糜烂。终究,剧中的这个角色也就是烘托主题的必要,她被安排了不同的人生,用来昭彰影片无时无刻不在充斥的无奈与低迷色感。她特殊,她是埃文在乎的那个,她也普通,她不过是众多中人生中获得不同救赎的那一个。但尽管凯勒的每一重人生千差万别,她的本心始终跟小时候的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爱埃文,她恨她的恋童癖父亲,她渴望一个美满完整的家庭,她的内心深处总是向着光明的一面。无论她的人生被修改成了什么模样,即便是最惨的那个沦落为妓女,一脸伤疤的版本里,她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和既得现实的堕落形成了残酷的对比,一切的苦痛挣扎在麻木呆滞的眼睛里成为旋转的泪花,使得人们扼腕叹息,心受震撼。
3.兰尼,蓝尼是一个小胖子,有着普通的外表,在这四个小伙伴中可以说是最不出众的一个。汤米是有着暴力倾向,凯丽至少有个不错的外表,埃文有着奇怪的记忆和穿越时空的能力。而他呢?更像是这些人的唱和者、追随者。因为惯有的青春期的叛逆,才和这样一帮可以说是问题少年的人混在一起。不抓人眼球的人,戏份也不是很多。但是,我却觉得这是一个很出彩的人物,并不是众人想象中的那种可有可无的人物。因为, 他是这些人的良心,他是这些人内心善良的象征。对于兰尼形象分析,结合一下前面所列的情节,就是埃文两次去找兰尼,而兰尼两次都在做模型,第一次,兰尼抬头看了看,问汤米有没有和他们在一起,这时他刚刚从病院回来,虽然有些低沉,但还算正常,而在七年后,在经历烧狗事件的七年后,埃文在去找兰尼,其实刚刚看到这儿,我看到了一个面色苍白,头发枯燥,动作僵硬,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在埃文问他问题后,他表现出一种与麻木的外表相反的力量,在经历这两个事件后,兰尼已经完全病态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两次拜访中兰尼都在制作模型,首先模型是一种可以一个人玩的游戏,其次这既考验动手能力又考验智力的东西充分体现出兰尼本质应该是一个有创造力较为内向的人。电影通过细节的描写刻画体现出兰尼的性格特征,有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种观点,更体现出蝴蝶效应的巨大威力。影片中人物的行为符合情节的发展,二者一明一暗,营造了氛围,暗示了心理,使影片的发展脉络混然一体,可见导演所下苦功。
而那一个爆炸性物质是他放到人家信箱里的没有错,但那非他本意。他是被怂恿的。同时,在目睹了那一家的母子两个纷纷被炸死的惨剧时,别人的第一反应是“快跑!不能被人家发现!”而他的反应是——震惊在当场,不能动了,而且事后也反映出了强烈的惊吓反应,有了自闭的倾向。他受到了惊吓,也反应了内心深深地自我谴责。他不像主人公埃文,直接选择了忘记。虽然那可能是他记忆的缘故,但是本质上反映了他对于自身错误的逃避态度。
其他人更不用说了,大家都不愿意提起。逃避,就意味着拒绝反思。相反,蓝尼是直接面对的,既是他自己也无法承受而心理受到了极大地震颤。这就是“良心”的选择,纵然痛苦。
这就是这个人物存在的意义。
蓝尼是象征着美好方向的人物,虽然很不起眼,但是可以使人不会绝望。
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制作航模,犯了错误将自己自闭起来后他一直在做这项“工作”。琳琅满目的精致的飞机模型、蓝色基调的房间、一扇通往花园的窗。这些场景暗示着“飞翔”、“蓝天”、“窗外”这样的意向。
蓝尼手中的小刷子在上着色。 这里面包含着良心、还有希望。
4.汤米,首先是Tommy不美好的童年,在主人公所做的每一次修改中,Tommy的童年都没有变得更令人愉快。相信没有人会忘记Tommy坐在地下室楼梯上看着另外两个孩子和自己父亲的纷争时扭断玩具娃娃脖子的画面,小演员既淡漠又痛恨又绝望的表情实在是太到位了。后来他主导的两个关键情节——放炸弹和烧狗不过是他这种情感的正常延伸。弗洛伊德曾经不遗余力地论证过童年印记对一个人一生的重大影响,所以Tommy烧狗被Lanny捅死,出狱后被Evan防卫过当打死等几个悲剧走向实乃情理之中,但是整部电影也存在一个异样的旋律,那就是主人公被炸断双手版本中,炸弹事件后Tommy虔诚信教,成长为一个阳光正派的学生会会长的故事,可惜主人公不能接受此次自己母亲的人生悲剧而再次跳回过去,阻止了我们对Tommy美好人生的进一步观察。
有人说其实有好多事情的不良后果都不怪埃文,而是源自汤米。比如雷管事件,雷管是汤米找出来的,是他怂恿兰尼将雷管放在信箱里,从而导致了一场灾难。又如烧狗事件,因汤米不满埃文与姐姐在一起而将埃文的狗活活烧死,兰尼也因为自己没能成功割断绳子救出狗而陷入了深深地自责中,进而变得有些神经质,整日将自己关在屋子里做飞机模型。看到这些情节的时候难免都会对汤米的行为感到一丝气愤,但我们却不忍心过多的责怪他,因为没有人教育他该怎样做一个好孩子,没有人会对他的错误行为作出纠正,而姐姐是他的唯一,因害怕埃文抢走姐姐,汤米所作出的行为也不难理解。还有人说如果最后不是埃文选择回到妈妈的肚子里通过掐脐带的方式自杀而是汤米消失了,那么一切的不幸是不是都不会发生,或许不然,一切的一切看似源于那根雷管,但其实在雷管的背后是两个同样不完整的家庭,埃文见不到爸爸,凯里的爸爸是个变态,并且凯丽为了和埃文在一起选择了和父亲生活在一起,而不是融入母亲新的家庭之中,如果凯丽选择了和母亲生活在一起,那么或许汤米就不会变得如此,但一切都没有如果,每个人不同的选择和行为直接影响了他们以后的生活,一个小小的细节就会对日后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改变整个人生,这也正是所谓的蝴蝶效应,也是整部电影的魅力所在。
将Tommy的几个悲剧路线和这个阳光路线相对比,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转折点,那就是炸弹事件时他有无悔恨并及时补救的行为。尽管悲剧路线中Tommy的虐待狂和暴力倾向把他引向毁灭,但在Lanny放置炸弹后,炸弹未炸之时,这个不良少年四人小分队的各位成员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犹豫,只是他们被恐惧困在了原地。然而,阳光路线中,知晓后果的主人公果断补救,Tommy迅速跟上,疏散无辜的母子,就是这么一个闪念把犹豫变成了行动,从而让Tommy的人生再度振作,并通过女主之口告诉观众朋友们他虔诚信教了。基督教元素在西方电影中的渗透就像儒学在中国电影中一样普遍,虽然这涉及到一个文化入侵的问题,但我们且按下不表。基督教对人们的教导中与本电影关系较大的一是自省和忏悔,二是忍耐和宽容,三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博爱精神,其中与Tommy挂钩的是前两种,博爱主要是由主人公体现的。阳光路线中的Tommy在认识到自己的补救的举动为他人带来的巨大改变时,我们猜想他可能自觉地反省了之前的种种不端行为,宽容了父亲对自己的虐待,同时也怜悯着父亲在欲望中迷失和错乱的一生,因为自己受过伤害而对他人更怀慈悲和善意,在
宗教中重获光明和希望,最终走上了复活和新生。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有善恶两面的,汤米从一个小孩子成长到最后,后天环境不可不谈,孩子是单纯的,只不过“如果”,“当初”让人各不相同。
5.埃文的妈妈,主人公埃文的母亲——这个在电影开片就出现的温柔女人,看似是埃文和他的小伙伴的配角,实则堪称贯穿全剧的线索人物。见证了丈夫和儿子遗传怪症的她在观察这一系列事件的时候拥有一个局外人般的全知视角。是她无数次的欲言又止为本片设计的多处记忆断层提供了存在的意义,让埃文不停地修改记忆成为可能。孕育主人公的母体自然会与主人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许从生命诞生的开始,就是母亲对儿子错误的爱和自身易感脆弱的性格,一步步促成埃文制造出那些越来越难以弥补的悲剧。
她一个单身母亲面临着精神病的丈夫与既有可能是精神病的儿子依然笑对人生,依然爱子情深。电影的第一幕埃文的母亲在修车,这本是属于男人的工作,穿着一身工作服,从着装方面可以看出埃文母亲性格的刚强与坚韧,脱下工作服之后是一身干练的职业装,又透露着一种强势与反抗。这样一个坚强的女人在看到自己“精神病”的丈夫死去的时候的痛苦表情又体现着一个女人的无助。她就是这样一个坚强与无助的结合体。
主人公埃文的父亲因为遗传的怪症被关押。从小父爱缺失的埃文在询问父亲的时候却总是遭到母亲的不断回避。不愿直面孩子的问题在孩子面前客观的树立父亲的形象,使得埃文对父亲充满疑问与幻想,包括之后偶尔表现出的男性性格缺失也与此直接相关。这在小埃文被送到乔治家前的日记中就可见一斑“我可以看看真正的父亲是什么样的”。这位脆弱疏忽的母亲直到埃文画出了令人恐惧的杀人图才意识到孩子与他父亲可能存在的相似宿命,于是领伊凡去见心理医生。在医生建议下,终于决定带埃文去见他的父亲。谁曾想,这一见便成了诀别。埃文彻底丧父,心灵受到严重震撼。
充满阴霾的童年经历之后,噩梦依然延续。在埃文少年时期一次又一次犯下错误后,母亲展现给我们的始终是一幅眉头紧锁面露无奈开着车的形象。面对患有暂时失忆症的儿子所做的一切,她仅仅试探着诘问,其实结果早在意料之中。而且她也偏向于帮埃文掩盖一切不好的影响来避免他受到伤害。不断地搬家进一步体现出她因为过度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儿子而产生的畏惧和逃避。在母子共进晚餐的剧情里,伊凡第一次大胆的向母亲询问父亲的病情。母亲清楚的知道他父亲回想记忆的办法可硬是搪塞一句:他那时已病得不轻。紧接着带埃文看手相这一举动看似不经意其实已经暗示了她内心的不安与担忧。包括最后一种记忆里,因埃文成为残疾而整天烟不离手患上肺癌的母亲,都让我们体会到这位母亲复杂纠结的内心与这些年她所承受的深深的不易。
当埃文为了母亲准备再次修改记忆时,病榻上的母亲竭尽全力用虚弱的声音喊着“不”。这时她也许才幡然觉醒,自己多年的旁观与放纵酿成的不可挽回的后果。正如埃文的父亲那段经典名言所说:“儿子,你不能扮演上帝,就算你有回到过去的超能力,但你仍然没有将未来引到你自己设计的方向的能力,只因为你并不是上帝。”埃文的父亲可能也像埃文一样回去过去补偿过一些什么,所以他会知道这样做的结局。可他的母亲却因为爱子情深默许了儿子去转动命运的轮盘。人生就像蝴蝶效应,只要在一个点上有略微改变,结局就会有无数种可能。不要试图操纵别人的命运,我们能做的是努力在接受现实中做出改变,变成心中最美好的那个自己。
埃文的母亲的次次心理描写,外貌表现都是这几次命运改变的方向的一个重要的线索以及表现。埃文第一次穿越回去的时候,从整体看埃文应当是“高富帅”类型,当他在监狱里时,他的母亲前来探视,这时的造型就有了很大的改变:短发、深色的衣服,可以看出埃文的“富”来源于他的母亲,由此又打造了女强人的形象。
埃文第三次穿越回去的时候,由于自己成了残疾人导致他的母亲得了肺癌,在病房里的埃文难以置信这一结果,他决定再次穿越回去拯救自己的母亲,但是埃文的母亲面对着病痛
的折磨并不希望自己的儿子这么做,她虽然并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有这种能力但她言语间透漏着更多的是对儿子的疼惜,她不希望埃文为了她去冒一点点的险。这是在无论那一次命运的改变中都是中不变的。
【情节以及艺术】 在技术处理的方面,为了能够将各部分划分更加清晰明白,导演在影片各个不同的虚拟现实部分使用了不同的色调。并为此特别邀请了著名摄影师马修·拉内蒂掌镜。他们尝试了柯达所能提供的各种胶片来展现现实世界的不同变化,采取了包括经典黑白片,黑色电影和蓝调彩色在内的多种色彩感觉的表现形式。拉内蒂说:“也许我们的摄影技术不是最正统的,但对这部妙趣横生的电影来说,也许恰恰是一个优势。”他的确在电影中使用了许多非常规镜头,比如手持镜头,倾斜拍摄,一些变速运动镜头和小景深镜头等等,并希望这些镜头能够展现出男主角埃文在时间中穿行对未来和现实都全无把握的心情和感受。
导演在本片中可谓推陈出新,对镜头的拿捏细致入微,表现出深厚的艺术功底。本片开始一个节奏紧张的长镜头拉开了本片的帷幕,主角紧张眼神.快速的奔跑 颤抖的双手.被导演用镜头的推.拉.摇摆把紧张压迫的气氛渲染的淋漓尽致。运用了很强的蒙太奇手法,达到令观众的眼球紧跟剧情变化和使观众随情节而一次次进入故事其中的让人们猜想主角为什么这么紧张,故事接下来会是什么样的,把观众牢牢地抓住。
本片每次主角埃文穿越后鼻子出血的特写镜头隐隐成为了贯穿本片的主线,随着主角埃文的一次次穿越,观众都带着隐隐的期待,看这次蝴蝶小小的扇动翅膀会给主角生活带来什么样的结局,
对其心理描写和回忆的闪回镜头更是画龙点睛,导演每次都不完整交代故事的经过 而是通过主线的发展每次都交代一点点主角小时候的故事情节,激起观众的好奇心,而不是平铺直叙,这也本片吸引人处之一,利用人们的好奇心把观众按在座位上。 导演多处用平移镜头交代故事场景渲染细节,记得埃文断手后的那个小臂部的转动特写充分表达了主角的心情一个面部特写主角的惊讶和无奈一览无余,然后是主角用假肢抓那个燕麦卷一下子抓碎的细节镜头剪切,更让我产生了一种同病相连的感觉,如果一个好好的人变成了那个样子是什么生活。主角说的你欠我太多与前面的兰尼说的你欠我太多隐隐呼应,看来蝴蝶这次小小的扇动了一下翅膀完全把两个人的生活对换了,女友.学习.声活都让主角产生不真实感。
还有关于打斗镜头的切换本片都做得十分细致,本片虽然不是动作片,但在不论小时候垃圾场和监狱还是在主角和埃文弟弟的打戏都拍得十分得体,武打虽然没有高难的动作做基础,但导演的快速切换的镜头却营造出紧张激烈的气氛,为本片加分不少。
影片吸引人之处除了新颖的剧情和题材以外,故事的叙述方式也很别出心裁,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述的逻辑,用平行时空的概念,实现主人公回到过去,改变现实的意愿,让观者们步入全新的思维逻辑里。此外,电影在配音音效以及镜头角度的转换上的用心也是相当值得关注的,每次,小埃文做出无法解释的举动时,惊悚的音效和瞬间对准主人公的镜头都能给观者一个强烈的冲击和震撼。
而,主演们的出色演出也是整部影片不容忽视的部分,伊凡的饰演者艾什顿库彻将埃文在各种开心、忧伤、无奈、坚定时候的状态表达的相当传神,童年埃文的扮演者在如此小的年纪就能够如此完美的呈现小埃文的智慧和想法,实属不易。
整部影片的色彩对比比较明显,大多数环境比较黑暗,主人公的着装色调也比较灰暗,这样的视觉冲击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压抑的气氛,正是这样的视觉冲击给了我们一种期待,期待着主人公们可以改变这种窘迫。但是当他回到小时候的时候,明亮的天空、艳丽的服装„„虽然他的童年有许多的噩梦,但是这样的视觉与心理的差距令观众感受到了一种紧迫感。这样一明一暗的视觉冲击,加快了观看的心里速度。
本片对人物造型的设计更是本片一大亮点之一,随着埃文穿越的一次次改变,场景的一次次改变或明或暗的光线,人物或颓废的一无是处或得志的阳光明媚,或病的形容枯槁,都表现了主角的穿越给其他人带来的巨大影响,正如巫婆说的那样你是不该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毕竟所有改变的结局都不是完美的,这也为主角以后想把自己杀死在妈妈肚子里做铺垫。主人公是博爱的,既然提到了主人公埃文的博爱,就不得不回忆起他的几次为了改变命运而做出的努力,他其中两次回到过去的尝试中分别留下了肚子上一个烟灰烫的伤疤和两手掌心的伤疤,它们恰恰在耶稣受刑留下伤口的同样位置,这其中的寓意就不言自明了,如果再考虑本片编剧在《黑客帝国》中把Neo直接称为救世主The One,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位编剧的手法可能改变,但他的三观却很少发生质变,我们所领略到的不同只是他的三观的不同方面而已。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在他的剧本《禁闭》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理论“他人即地狱”,他人的存在给了个体的“我”无穷压力,当然每一个自私的“我”也在源源不断地对外界辐射自己的个人特色和个人感情,从心理上构成了对他人的侵略。为了结束这种互相压榨,精疲力尽的角力,又鉴于没有人能真正地遗世独立,唯一的解脱之道就是让“我”变成“无”,回到出生时来结束这一切,创造一个没有自己的世界。尽管世人仍将受苦,但自己已无须承担悔恨的重担,因为一切都与自己脱离了关系。这是主人公凭借其特异功能而天然享有的开挂模式,但是Tommy,这个有着独一无二的灵魂的人,却要走一趟自己并不愿意重活一次的人生,泥足深陷在暴力与恐惧的漩涡里,带着更深的罪孽和无尽的痛楚走向尽头。如果他知道自己只要稍作改变就能活得完全不一样,这会不会给已经悲剧了的他带来更大的痛苦和悔恨呢?这些“如果当初”假如一一成真,那双在深渊里挣扎的手臂将更加握不住稀薄的空气。与其在满饮智慧的佳酿后忍受洞明一切的无奈,不如在无知的峡谷里过完蒙昧的一生。这是所有人都可以考虑的两难抉择,究竟是做一个时时念叨着“我懂得了”,“悔不该”的智者,还是做一个总是用“不可能”“就这么着”来自我安慰的愚人更好。
这部电影的情节实在太多可以说的地方,因为他是在是太直击人心。面对这样一个有着无限可能性的人生,应该如何去选择?其实没有任何人会对自己的人生完全满意,所以电影给了我们一个幻想的空间:如果让我回到过去,我是不是会做的更好更完美?我的人生会不会有所改变?其实,就算真的有这样一个机会,一切,也许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好。电影讲述的是人们共同的期待,没有人能回到过去,只能现实活的真实没有遗憾,这样才能期许未来的完美,这样才是真正的改变真正的自我救赎。
或许没有任何人会对自己的人生完全满意。所以,这部电影的最基础的设置,关于重来一次甚至多次的假想将给我们带来许多虚妄的幻想和无穷尽的渴望。如果可能的话,我不去犯那样的错误,也许,我的人生会不会变得更美好一些呢。就在这样的假设下,我们可以像男主角埃文一样面对着一个可选择的人生,而如果真的可以这样的话,一切又将变得如何呢。这种虚构的妄想仅仅只能停留在幻想里而已,或者停留在电影里。而这部电影将告诉我们的是,其实,就算真的有一个这样的机会的话,一切,也许并不如同我们所想像的那样美好。这部电影的剧情设置锁定在现在,而所能改变的是过去的某些对于人生来说很重要的一些集结点上。改变的方式通过埃文记忆里对于那些点上已经丧失了的记忆;读着自己童年时代所写的那些日记,然后再回过头来回忆,以自己所希望的方式组建起那些点上的记忆,之后的记忆会因为这个点上的改变而全部重建。但是,改变是难以把握的,也许代价大的超乎我们的想象„
记得一首歌曾唱过:就像蝴蝶飞不过沧海,没有谁忍心责怪。面对比生命更加难以背负的记忆,爱情只好暂时退居二线,埃文的爱就这样退居了二线,因为还有友情、亲情更重要
的需要他去改变。就此打住吧,就像顾城在一首诗里描述的,一个健忘的人和一个盲目的乐观主义者相结合,将是最幸福的配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