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确的针对性。策略化的教学是依据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实际、教材特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程序等教学诸因素和谐统一的最佳设计。
2、典型的灵活性,即不具有规定性和刻板性。为了目标的实现可以采用各种可供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方法、程序、手段等,在教学过程中,还将根据需要不断改变和调整。 3、没有任何单一的策略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教学情形。 4、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是教学策略的载体。没有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活动,教学策略只是空中楼阁。选择、调节、监控、创造等都要依据这些因素。所以有效的教学需要提供可供选择的多种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以便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
1、主导式教学策略
教师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组织、提炼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指导学生学习,替学生处理教学信息。这种教学策略在传统教学中比较常用。 优点:
教师能在教学中随机增删、调整教学的内容和节奏; 教学校率高,能使学生在短期内学习较多的教学信息; 对知识储备有限和学习策略不佳的学生来说,可以获得
成功的学习。 不足:
学生自身智力投入相对少,信息处理的深度不够,因此,学习效果不好;
教学安排过于周密,学生在学习时较为被动,因而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制约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自学式教学策略
学生自己产生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安排学习顺序等,并鼓励学生从教学中建构具有个人特有风格的学习。也就是说,学生自己安排和控制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 优点:
(1)可以积极地把信息与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主动深入,因此,学习效果较好; (2)允许学生自主地设计、实践和改善他们的学习策略,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产生式教学策略主要出自学生自己,因此,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任务和学习过程、学习策略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等。 不足:
往往可能对自身的学习能力估量出入太大,导致认知超载或情绪低落,或是花费太多的时间。
学习的成功与否太多依赖于学生先前已具有的知识和学习策略的广度,对差生的学习不利。 1、常用教学活动程序有: 传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