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术后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的比较
作者:沙玉山 梁昌凡
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2年第27期
【摘要】目的:探讨术后腰椎间隙感染的易感因素、临床特点,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2年3月—2011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11例腰椎术后发生椎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t检验、 字2检验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椎间隙感染的相关因素。记录患者发病时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资料。4例患者行保守治疗,7例手术治疗。比较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疗效。结果:11例患者均出现腰背疼痛、发热、血沉>45 mm/h、CRP阳性。6例行MRI检查均有改变:T1加权病变间隙及邻近椎体、硬膜信号降低,T2加权感染椎间隙及椎体信号增强,椎间盘周围软组织肿胀;1例晚期可见椎间隙狭小,椎体边缘因硬化呈低密度影,硬膜囊与软组织粘连。7例CT示椎间隙密度降低,椎体或终板侵蚀,椎旁肿胀。2例X线出现感染椎间隙的上下椎体边缘模糊、椎间隙变窄。手术组各指标恢复情况明显优于保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腰椎术后; 椎间隙感染; MRI; CT
中图分类号 R6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2)27—0009—03
术后腰椎间隙感染是腰椎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痛苦和经济损失。其具体的发生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目前都有争议。探讨术后椎间隙感染的相关因素、临床特征,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优劣,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此分析2002年3月—2011年7月笔者所在科发生腰椎术后椎间隙感染11例患者资料,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1例,男6例,女5例,年龄21~73岁,平均.9岁。开窗减压髓核摘除2例,全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9例;L4~5 5例,L5~S1 4例,L4~5并L5~S1 2例。其中1例出院后发生感染,10例在住院期间发生感染。 1.2 研究方法
记录所有11例术后发生椎间隙感染患者症状、体征,出现症状、体征的时间,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效果,病情发展及转归过程。 1.3 治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对于术后腰腿疼痛明显好转后忽然出现腰骶部痉挛性疼痛,体检相应椎间隙深压痛、叩击痛 ,腰背肌痉挛并有发热者,一方面急查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影像学检查,另一方面给予患者行镇痛治疗(不含解热),已停用抗生素者使用广谱抗生素,未停用抗生素的患者,改换广谱抗生素或增加一种抗生素配伍使用。待实验室检查或影像学检查确定感染后,各例都用硬膜外穿刺针试行穿刺,穿刺组织送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经72 h治疗后,评估患者病情。如患者自觉疼痛减轻较明显、体检椎间隙深压痛、叩击痛减轻,腰背肌痉挛缓解,体温降低,急查血沉降低或无明显升高,WBC、CRP下降则继续保守治疗,共4例(保守组);否则行手术治疗。手术为原路清除炎性感染组织,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术后负压引流48 h。术中均取炎性感染组织送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并送病理。术后继续抗炎、镇痛治疗,共治疗7例(手术组)。所有病例在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报告后,根据结果相应调整抗生素。所有病例在体温不高,WBC45 mm/h被认为椎间隙感染的指标[1],因此,笔者把血沉 1.4 观察与统计
记录每个患者从病情发生到体温正常,WBC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临床特点
2.1.1 症状与体征 (1)腰背痛:11例均有术后腰腿疼痛明显好转后忽然出现腰骶部痉挛性疼痛,症状渐加重,相应椎间隙深压痛、叩击痛 ,腰背肌痉挛,2例出现根性疼痛。一般用止痛药缓解不明显。(2)发热:11例均在出现术后腰骶部痉挛性疼痛后伴体温升高,从手术结束到出现腰骶部疼痛及发热时间为6~31 d,体温37.8 ℃~40.1 ℃,平均38.6 ℃。(3)其他:5例患者在出现疼痛及发热症状前2~4 d有精神萎靡、纳差等,3例在出现感冒症状4~7 d后发生疼痛及发热情况。
2.1.2 实验室检查 (1)血沉:11例血沉全部>45 mm/h,血沉51 ~119 mm/h,平均77.4 mm/h。(2)血常规:有9例WBC>10×109/L。(3)C—反应蛋白:11例均为C—反应蛋白阳性。
2.1.3 病原学检测 保守组中有1例细菌培养阳性;手术组中有2例穿刺、术中所取组织细菌培养均为阳性,4例术中所取组织细菌培养阳性。细菌及药敏试验结果见表1。
2.1.4 影像学检查 MRI:T1加权病变椎间隙及邻近椎体、硬膜信号降低,T2加权感染椎间隙及椎体信号增强,椎间盘周围软组织肿胀11例;1例术后2月复查MRI见椎间隙狭小,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体边缘因硬化呈低密度影,硬膜囊与软组织粘连。7例CT示椎间隙密度降低,椎体或终板侵蚀,椎旁肿胀。2例X线出现感染椎间隙的上下椎体边缘模糊、椎间隙变。 2.2 治疗结果
11例患者治疗后疼痛减轻,血沉下降,血象转至正常,CRP转阴。两组患者从病情发生到体温正常,WBC 3 讨论 3.1 感染原因
腰椎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原因,目前共有三种学说:细菌感染、无菌性炎症、自身免疫性反应[2]。但大多数学者同意主要原因为细菌感染[3]。根据笔者的研究资料,笔者认为细菌感染是引起术后椎间隙感染的主要原因,理由如下:(1)本组病例都具有细菌感染的表现:本组中11例都有发热、血沉增快、CRP阳性;9例WBC>10×109/L。尽管这些并不是细菌感染的特有表现,但却是细菌感染的最常见表现。(2)多数(7例)患者细菌培养有细菌生长,细菌培养阳性是细菌感染的最有力证据。即使细菌培养没有细菌生长的,也并不能否定有细菌感染,这是因为一是抗生素治疗有效;二是除一例出院后发生感染的、其他的正在使用抗生素或停止使用时间仅几天,菌落数量较少,不易检出。不同方法取组织作细菌培养的结果也不同,本组中4例穿刺组织细菌培养没有细菌,术中取组织细菌培养有细菌生长,这说明保守治疗组中可能有细菌感染,但没有被检测出来。 3.2 细菌分析
在引起腰椎术后椎间隙感染的细菌中,革兰氏阳性球菌占半数(4例)以上,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在所有致病菌中所占比例最高,与国内外研究相同[4]。表皮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各1例。革兰氏阴性菌术后椎间隙感染的细菌比例较高[5],本组感染中有3例,接近半数。大肠埃希氏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其在术后椎间隙感染的致病菌中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占比例相同。1例致病菌为产气肠杆菌。从药敏试验来看,由于现今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不规则使用,致病菌对多数常用抗生素都不太敏感,尤其是2例大肠埃希氏菌和1例表皮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者,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这可能也是引起腰椎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原因之一。7例感染者所感染的细菌均为院内感染中常见细菌。除金黄色葡萄球菌外,其他细菌都是条件致病菌,对应的患者有呼吸、泌尿系统感染、糖尿病、长时间留置导尿等细菌致病的诱发因素。 3.3 影像学特点
腰椎术后椎间隙感染影像学检查以MRI最及时、确切。这与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相同[6]。本组11例均有MRI改变:T1加权病变椎间隙及邻近椎体、硬膜信号降低,T2加权感染椎间隙及椎体信号增强,椎间盘周围软组织肿胀,1例术后2月复查MRI见椎间隙狭小,椎体边缘因硬化呈低密度影,硬膜囊与软组织粘连。MRI检查最早7 d出现阳性改变。部分患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7例)CT检查有椎间隙密度降低,椎体或终板侵蚀,椎旁肿胀,CT检查与MRI检查相比,出现阳性改变时间较长(最早12 d),准确率也低。2例于术后1个月X线检查出现感染椎间隙的上下椎体边缘模糊、椎间隙变窄。这说明X线检查在诊断术后椎间隙感染中意义不大。 3.4 治疗方法及效果
腰椎术后椎间隙感染的治疗有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7],目前多主张手术治疗[8],本研究中保守组患者病情较手术组在治疗前明显较轻,无论是最高体温平均值、平均血沉平均值,还是WBC平均值,保守治疗组都比手术治疗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手术组患者从发热到体温下降到正常,血象从升高降至正常,血沉从大于45 mm/h到小于45 mm/h、C—反应蛋白由阳性到阴性所用时间均低于保守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细菌培养阳性的感染者中,粪肠球菌感染者在更换抗生素后保守治疗效果较好,其余者行手术治疗。说明手术治疗可以缩短治疗时间,早日解除患者痛苦,使患者尽早康复。手术清除感染组织、去除感染灶,可以大大减少体内细菌数量,在治疗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术后椎间隙感染上手术治疗较保守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Kang B U,Lee S H,Ahn Y,et al.Surgical site infection in spinal surgery:detection and management based on serial C—reactive protein measurements[J].J Neurosurq Spine,2010,13(2):158—1.
[2]黄长明.椎间隙感染研究现状与进展[J].颈腰痛杂志,2005,26(5):386—390. [3]张永飞,张希彦,王军.椎间盘手术后椎间隙感染的早期诊断与治疗[J].中国脊椎脊髓杂志,2001,11(4):238.
[4] Chew F S,Kline M J.Diagnostic yield of CT—guided percutaneous aspiration procedures in suspected spontaneous infections discitis[J].Radiology,2001,218(1):211—214. [5]海涌,郑召民,陈仲强主译.腰椎外科学[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736.
[6] Visuri T,Pihlajamaki H,Eskelin M.Long—term verbetral changes attributable to postoperative lumbar discitis: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six cases[J].Clin Orthop Relat Res,2005,4(33):97—105.
[7]任大江,李放,孙天胜,等.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临床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14):79—8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8] Alexander G,Hadjipav L,Mader J T,et al.Hematogenous pyogenic spinal infections and their surgical management[J].Spine,2002,25(13):1668—167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nwoyixi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00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