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的关系探索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8年第7期交 流 探 讨

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的关系探索

张国洪

(南充市高坪区鄢家乡农业服务中心,四川南充 637163)

摘要:随着农业机械技术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大量应用,使得我国的农业发展已经向现代化水平迈进,使我国的农业生产进入集约化的生产模式,这对农民的增产增收具有积极作用。对农机机械化的应用对农民增收的作用进行分析之后,进一步探讨了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的关系,最后提出提升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相应对策,希望可以通过农业机械化的有效发展为农民增收带来更多可能。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民增收;生产力1 农业机械化在农民增收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农业机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可以带来大量的人工劳动力,依靠机械技术完成生产活动,是农业生产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仅能够促进生产效率,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增产增收的作用,有效提升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与此同时,农业机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还对农产品的供应关系提供的保障,有效满足了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可见,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农业机械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一种,既可以代替人工作业,又可以帮助实现农产品的增产增收,同时,在节约生产成本和生产耗能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耕作方面和施肥方面,采用机械耕作较于人工耕作在产量上可以提升40~50 kg/667m2,而采用机械施肥来代替人工施肥,在肥效作用上可以提升30%左右,在保证为作物提供充足养分的同时,合理控制化肥的使用量,不仅能够节约部分成本,还对土壤的养分平衡具有积极的作用。

农业机械可以为农户带来更多经济效益,在农村中不乏一些技术水平较好的农业人员,他们能够熟练操作农业机械进行生产作业,这些技术水平较好的农民仅靠在农忙季节的机械作业就可以获得大量的经济收入。部分具有技术能力的农民看重了农业机械的应用效果,为农民提供耕作、种植、植保、收获一条龙服务,在农忙的季节就可以收入20万左右,有效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在利用农业机械开展水泥和砖瓦等运输作业也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

2 农业机械化和增加农民收入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

农业机械的使用极大地降低了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数大量增加,有效地增加了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农业机械的维修以及经营等方面的劳动力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农民的择业范围以及收入来源,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据《2017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由于工资性收入的加快增长、家庭经营收入的强力支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后续发力,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 227元,比上年增加1 024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工资性收入4 016元,增长7.5%;经营净收入4 821元,增长6.5%;财产净收入323元,增长20.1%;转移净收入3 067元,增长14.8%。2.1 农业机械化带动农业生产率提高

在以往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农民作为主要的生产力,受到人类体能和生产技术的限制农业生产效率一直无法有效提升,这也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作者简介:张国洪(1976—),男,四川南充人,农业机械(化)工

程师,大学学历,主要从事农机管理与技术推广工作。

的快速发展,机械技术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机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使得农业发展向现代化发展水平迈进。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农民的文化水平也在逐渐升高,对农业机械技术有了足够的认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明显增强。农业机械技术在实际生产活动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既能提高生产效率,又能增强产量,同时,在节约生产成本上也起到积极的作用。可见,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率所起到的带动作用。

2.2 机械化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2.1 机械种植促进农业增收。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农业机械技术的多元化可以适应大部分作物的种植活动,实际生产工作中可以根据作物的生长习性选择适当的农业机械技术,从多个方面入手来提升农业生产的产能和效率。农业机械技术可以代替人工作业,解放大量农民的双手,使其不完全依赖于农业生产获得收益,在农业生产之余还能参与到其他领域中,获得更多的收益,改善农村经济水平偏低的局面。这种运行方式使得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一定的转变,不再以农业生产为主,而是发展更多促进经济发展的新项目,提升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

2.2.2 机械养殖生产实现集约化经营。在以往的畜牧养殖过程中,是以小规模养殖为主,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民的收入,但是相对来说收益并不明显,无法有效改善农村经济条件落后的局面。而机械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可以实现畜牧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在特定的区域设置草地,为畜牧发展提供充足的材料,这种发展形式可以有效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

2.2.3 机械生产农副产品,提升附加值。农业生产中受到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一直将农作物种植作为发展农业经济的主要内容,而对农作物的选择也缺乏合理性,无法使用农产品的市场需求,致使农业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农产品的供应也呈现出阶段性和季节性的特征。针对这种发展形式,我们有必要对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使其更加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加大对农业机械的使用力度,使大量的农民能够从农业生产活动中脱离出来,投入到农产品的加工工作中,根据市场需求,利用机械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并且通过有效的包装方式和保鲜方式提升农产品价值,进而达到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3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

3.1 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发

在农业机械使用的过程中,机械与农业生产技术无法达成合作关系是制约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要想实现对农业机械的大规模应用,推进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就必须从处理农业机械技术与农业生产技术的关系入手,做好农机与农艺的有效融合,共同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在进行农业机械选择时,需要根据农作物种植的实际要求和所需的生产技术来确定,确保选择的农业机械能够在生产中的方方面面发挥出自身的作用。为了达到农民增产增效的目的,还需要以节约生产要素的农机设备为主要生产机械,旨在通过机械技术的运用可以达到提升水资源、化肥、种子和土地资源利用率的目的,进而节省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产能。3.2 加大对农机大户融资力度

农机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金融部门应对制度健全、经营业绩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大(下转第122页)

·161·

试 验 研 究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8年第7期

表4 各参试材料产量方差分析结果

变异来源区组间处理间误 差总变异

平方和0.05334.26630.50094.8205

自由度251017

均方0.02670.85330.0501

F值0.53217.035

F0.055.793.33

F0.0113.275.64

产8.21%;10-2116折合产85.44 kg/667m2,较对照减产33.60%;10-2358、10-2123折合产74.44 kg/667m2、42.11 kg/667m2,较对照减产42.15%、67.21%。

对表3中的农艺性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甘杂1号株高最低为71.3 cm,10-2117株高最高为82.3 cm,高低相差10 cm以上;分枝部位甘杂1号为最高,07-1908为最低;一次分枝最低为10-2123,最高为10-2358;主花序有效长度最长为10-2123长37.35 cm,最短为甘杂1号长为23.05 cm;单株结果数最多为07-1908,为166.4个,最少为甘杂1号,为98.4个;角果长度最长为10-2123,为6.85 cm,最短为10-2116,为5.4 cm;千粒重最重为10-2123,为5.19 g,最轻为10-2117,为3.47 g;单株产量最多的为10-2358,为17.22 g,最少的为10-2116,为12.28 g。

因此,综合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分析,10-2117可以提升到品比试验或更高一级的试验,也可继续参加鉴定试验。

2.3.3 方差分析。利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对产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4。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三个重复间差异不显著,品种间、差异极显著,试验数据准确,结果可靠。

2.3.4 差异显著性。利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对产量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如表5。

表5 各参试材料产量差异性分析结果

品种10-2117甘杂一号07-190810-211610-235810-2123

小区产量1.978331.930001.771671.281671.116670.63167

差异显著性0.05aaabbc

0.01AAABBCCDD

越冬率%79.0773.5679.1282.2983.1565.69

从上表5中可以看出,10-2117产量最高,甘杂1号位居第二,在0.05及0.01水平下,10-2117与甘杂1号均显著与极显著高于10-2216、10-2358、10-2123,新品系10-2117表现出丰产水平。在越冬率方面,10-2358冬性最强,越冬率达到83.15%,甘杂1号越冬率最低为73.56%,新品系10-2117越冬率为79.07%。越冬率处在中等水平。3 结语

经数据分析得知,新品系10-2117折合亩产量131.89 kg,较对照品种增产2.50%,产量居试验第一位,该新品系产量高,越冬率适中,农艺性状等综合性状表现良好,可参加下年度的甘蓝型冬油菜区域试验,审定后可在天水及周边海拔低于1 700 m山区进行示范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其鲜,杨祁峰.甘肃省油菜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J].甘肃农

业科技,2007,(7):36-38.

[2] 杨学贞.平凉市冬油菜丰产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13,(增

刊1):78-79.[3] 张芳,程勇,谷铁城,等.我国油菜种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1,13(1):15-22.

(上接第161页)

户予以一定的信贷支持和利率优惠,帮助解决资金不足的困境对

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土地使用、运输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金融、担保、保险机构要积极探索抵押贷款、分期还款等种信贷服务模式,简化手续,降低费用,以满足农机用户对购置大中型农业机械购置的资金需求。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政策优惠,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机购置和更新、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示范推广。

3.3 农机部门重视人才培养

鼓励支持大中专毕业生从事农机工作,更要加强合作社发起人、农机大户的教育与培养,科学制定培训规划,按照分类指导、分级负责、注重实效、方法灵活的要求,建立业务培训制度,以提高其技术水平,提高发展潜力。根据各类人员的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对科技带头人的培训,重点培训比较超前、尖端、适用的农村科技,使他们先学一步、学深一点,起

示范带动、帮助指导作用;一般农民培训班,可根据农事活动需要,传授实用科技知识,提高农业科技含量。4 结论

在对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的关系进行研究之后可以发现,农业机械技术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大量应用不仅可以改善农村的产业结构,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收,为小康社会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针对上述农业经济的发展问题,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经济投入,并且制定相应的农机优惠政策,鼓励农机生产,进而促进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志章,孙晗霖.农业机械化对农民增收效应的实证研究[J].

中国农机化学报,2015,36(2):310-313.

·1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